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1-2019年黑龙江省冻融指数和冻土分布时空变化研究
1
作者 宋成杰 周彦章 +1 位作者 戴长雷 涂维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 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引起的水文、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黑龙江省34个气象站1971-2019a的气温和地表温度数据,采用冻融指数和地面冻结数模型,结合趋势拟合和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法等,研究了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冻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64~5.60℃和-6.52~7.58℃,空间分布上随纬度和海拔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年际升温速率趋于一致,分别为0.34和0.33℃/10 a。从1971-2019年,大气冻结指数和地面冻结指数分别以-5.07和-5.04℃·d/a的速度下降,大气融化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分别以7.63和11.89℃·d/a的速度上升。大气/地面冻融指数的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纬向趋势,但是在北部山区海拔的影响大于纬度。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小兴安岭,零星分布在中部山区,1970-2010s多年冻土的南界向北移动约2°左右,多年冻土的总面积从1970s的11.1万km^(2)缩减为2010s的6.53万km^(2),冻土分布与气温、地表温度和气温冻结指数的相关性最大,其空间分布与纬度和海拔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分析黑龙江省以及整个东北地区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冻土区自然冷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冻融指数 多年冻土 时空分布 冻土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开放边界灌区地下水安全开采量内涵与安全保障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越馨 戴长雷 +1 位作者 谢世尧 高健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2-64,70,共4页
回顾和探讨了可持续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和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概念、评价方法和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保障、资源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明确强开放边界灌区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内涵,结合灌区的特点,提出控制性关键水位的划定方... 回顾和探讨了可持续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和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概念、评价方法和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保障、资源量和社会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明确强开放边界灌区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内涵,结合灌区的特点,提出控制性关键水位的划定方法,并提出一种基于"总量+水位"双控的安全保障模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灌区地下水安全保障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开采量 关键水位 强开放边界 安全保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地下水补给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3
作者 陈志昂 孙颖娜 慕丰宇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2期232-237,共6页
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冻土退化极大影响了冻土区地下水动态。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季节性冻土区为例,结合2000~2020年的文献研究及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冻土退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总结归纳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①... 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冻土退化极大影响了冻土区地下水动态。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季节性冻土区为例,结合2000~2020年的文献研究及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冻土退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总结归纳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①暖化效应及人为干预影响下使三江平原冻土退化,虽增加了区域径流量并促进地下水补给,但也加重了地下水污染。②降雨入渗补给为地下水补给最主要来源,约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3/4,暴雨等极端降水使地下水储量明显增加。③三江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超采问题十分严峻。④如何设计地下水保护体系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必要时可增加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减少人力资源支出,从而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季节性冻土区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格达奇东小河地下水溢流积冰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戴长雷 冯慧厅 +2 位作者 于成刚 刘月 李晨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6,共5页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属于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是我国地下水溢流积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东小河位于加格达奇市区东部,是区域溢流积冰现象的代表性区域。采用实地踏勘和水文地质物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溢流积冰现象形成...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区属于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是我国地下水溢流积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东小河位于加格达奇市区东部,是区域溢流积冰现象的代表性区域。采用实地踏勘和水文地质物探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溢流积冰现象形成三个阶段及其特征,特别是气象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冻土层因素的影响,指出加格达奇区流域下垫面因素中的浅薄含水层和冻土层因素是该地区独特的溢流积冰现象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溢流积冰 形成规律 浅薄含水层 冻土 影响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抽水试验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治军 袁景明 +1 位作者 崔越 顾万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79-81,共3页
黑龙江省肇州县境内无江无河,地表水资源匮乏,水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为了分析区域地下水均衡状况,采用抽水时保持水量稳定并使水位不断改变的抽水试验,根据经验公式法、配线法和Jacob直线图解法分别测求水文地质参数,进而利用开采试验... 黑龙江省肇州县境内无江无河,地表水资源匮乏,水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为了分析区域地下水均衡状况,采用抽水时保持水量稳定并使水位不断改变的抽水试验,根据经验公式法、配线法和Jacob直线图解法分别测求水文地质参数,进而利用开采试验法计算开采井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结果表明,抽水井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350.40 m^3/a。计算结果可为肇州县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相应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参数 开采试验法 允许开采量 抽水试验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划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尉意茹 李治军 +1 位作者 戴长雷 常晓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4,66,共5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和空间区划两个方面,对松嫩平原进行区划分析主要是从空间方面来研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耦合了地表水、地表水和行政因素的地下水进行区划分析,指出:①以主导...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和空间区划两个方面,对松嫩平原进行区划分析主要是从空间方面来研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耦合了地表水、地表水和行政因素的地下水进行区划分析,指出:①以主导因素、综合性和适当考虑行政区划为原则,将地下水划分5个亚区,将地表水划分为10个流域区,行政划分为13个二级行政区。②叠加了地表水因素后的松嫩平原地下水区划,共得到20个分区,方便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机制,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从而预测地下水可允许开采量,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③叠加了行政、地表水双因素后的松嫩平原地下水区划,得43个分区,加入行政因素,可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并且方便进行流域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有效的制定评价、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分区 管理 评价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冰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凯文 戴长雷 +1 位作者 于成刚 张兆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7-53,共7页
黑龙江流域是亚洲东北部典型高纬度寒区河流,冬季冰期常超过200 d。从理论研究、现象规律、应用研究3个方面对黑龙江流域冰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冰科学开设的教学课程较少,黑龙江流域冰凌科研工作局限... 黑龙江流域是亚洲东北部典型高纬度寒区河流,冬季冰期常超过200 d。从理论研究、现象规律、应用研究3个方面对黑龙江流域冰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在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冰科学开设的教学课程较少,黑龙江流域冰凌科研工作局限于黑龙江流域范围内及少量流域外的科研单位;冰坝凌汛现象规律方面,在河道特征条件下,受降水、河槽蓄水量、开江期温度等水文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在冰情监测预报方面,还需要借助遥测遥感等先进技术完善冰情监测设备与方法,提高预报准确率;灾害应对方面,联防调度、爆破除冰成为黑龙江防凌减灾的难点。随着现代观测技术的发展,冰凌监测技术将向连续、自动化和无人值守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预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冰坝 凌汛预报 冰凌监测 冰凌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以肇州县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嗣路 李治军 +1 位作者 于博文 王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地下水埋深预测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地下水埋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动态变化具有非平稳性、随机性和滞后性等特征。为了准确预测浅层地下水埋深,选用多元线性回归、灰色GM(1,1)... 地下水埋深预测对于区域水资源管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地下水埋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动态变化具有非平稳性、随机性和滞后性等特征。为了准确预测浅层地下水埋深,选用多元线性回归、灰色GM(1,1)、基于马尔科夫链优化的灰色GM(1,1)、BP神经网络和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五种预测模型,以黑龙江省肇州县为应用实例,将1980-2009年数据作为训练样本,2010-2019年数据作为检验样本,以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开采量和前期水位作为输入层输入,以地下水埋深作为输出层输出,选择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地下水埋深模拟预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0.13 m,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1.58%,均方误差0.02,均方根误差0.15,预测精度较高、拟合效果较好,相较于其他4种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拟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为肇州县地下水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遗传算法优化提升了BP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和稳定性,马尔科夫链理论弥补了灰色GM(1,1)所缺少的波动性,组合预测模型两两结合,优势互补,显著提升预测性能相较于单一模型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可以为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遗传算法 马尔科夫链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哈尔滨降水演变规律对农业的驱动机制与调控研究
9
作者 陈成 孙颖娜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90-95,共6页
基于哈尔滨市5个主要农业产区雨量站1952—2024年降水数据,综合运用小波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揭示区域降水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α=... 基于哈尔滨市5个主要农业产区雨量站1952—2024年降水数据,综合运用小波分析与Mann-Kendall检验,揭示区域降水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α=0.05),年际波动显著,极值差达530.84mm,导致阶段性干旱或渍涝风险。由小波分析得到哈尔滨市年均降水存在3个主周期,在以30年为主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哈尔滨市年均降水量周期变化的振幅最大,在此期间出现3次丰枯震荡。基于降水周期特征,提出“短周期动态调整,长周期战略布局”的分层农业适应策略,包括枯水期推广耐旱品种与节水灌溉、丰水期强化渍涝防控与生态保护等措施。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地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降水量 农业适应性策略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PF模型的呼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
10
作者 杨桐 李治军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90-94,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模型在呼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HSPF模型的原理及其在水文和水质模拟中的应用,对该模型的水文、水质参数进行调整,完成对该流域的水文、水质模拟;分析实... 本文主要探讨了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模型在呼兰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HSPF模型的原理及其在水文和水质模拟中的应用,对该模型的水文、水质参数进行调整,完成对该流域的水文、水质模拟;分析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的吻合性并分析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质变化,展示了如何应用HSPF模型进行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得出模拟趋势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总结了HSPF模型在呼兰河流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政策法规支持的非点源污染控制策略,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F模型 非点源污染 水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黑龙江省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蕾 戴长雷 +1 位作者 于成刚 王润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共4页
为探讨黑龙江省年降水量时空变化及降水场的类型,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EOF分解法、Morlet小波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中常用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黑龙江省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黑龙江省降水倾向率为15.52 mm/1... 为探讨黑龙江省年降水量时空变化及降水场的类型,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EOF分解法、Morlet小波分析等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中常用方法分析了1980~2020年黑龙江省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黑龙江省降水倾向率为15.52 mm/10a,即降水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5%,冬季仅占3%;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黑龙江省降水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表现为南部和中部的降水量较大,东部次之,西部和北部小;根据EOF分解,黑龙江省降水共分为3种模态6种降水场,其中第1模态表明全省降水偏多或偏少;第2模态表明省内中部和东北部降水偏多,西南部和大兴安岭地区降水偏少或相反,第3模态表明省内西南部降水偏多,东南部和大兴安岭地区降水偏少或相反;黑龙江省降水量存在11~30、3~7年两种尺度变化周期,28年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EOF分解 小波分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O-SVM模型在黑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涛 李治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3,共4页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涉及多因素综合指标的问题,采取粒子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影响较大的训练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参数σ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PSO-SVM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根据指标等级标准构造训练集数据,对黑龙江省2017年水...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涉及多因素综合指标的问题,采取粒子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影响较大的训练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参数σ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PSO-SVM的水资源承载力预测模型,根据指标等级标准构造训练集数据,对黑龙江省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指数位于0.4234~0.7092之间,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Ⅱ级,承载能力较弱,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算法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区水稻水肥管理技术节水减排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世尧 孙雪梅 +2 位作者 邹德昊 张晓红 赵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47,56,共5页
以水肥管理(4种节水灌排模式5种施肥量组合)作为调控指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以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为手段,系统研究了北方寒区水稻节水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控灌模式综合节水效果最好,浅晒浅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相比湿润灌、间歇灌、... 以水肥管理(4种节水灌排模式5种施肥量组合)作为调控指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以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为手段,系统研究了北方寒区水稻节水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控灌模式综合节水效果最好,浅晒浅灌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相比湿润灌、间歇灌、浅晒浅灌,控灌模式节水指标分别提高9.40%、15.67%、35.58%;施肥量相同情况下,控灌模式面源污染物流失负荷最低,相同灌溉模式下,次低肥面源污染物流失负荷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灌溉技术和施肥方式对面源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显著;控灌模式下,产量在试验化肥用量范围内均高于其他节水灌排技术,从低肥到次低肥,每公顷施肥量增加45.00 kg时,每公顷产量约增加132.90 kg,产量增加相对明显。"蓄雨控灌+次低肥"模式最有利于水稻节水、减排、增效效应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水稻水肥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中俄水资源承载力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梦玲 戴长雷 +1 位作者 高宇 李梦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0924-10929,共6页
黑龙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着中俄两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两国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通过分析黑龙江流域中俄9个相关研究区的供水情况及生产水足迹,采用经济发展程度-水资源开采程度(R_(G)-R_(P))关系图法对比分析流域中俄相... 黑龙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着中俄两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两国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通过分析黑龙江流域中俄9个相关研究区的供水情况及生产水足迹,采用经济发展程度-水资源开采程度(R_(G)-R_(P))关系图法对比分析流域中俄相关研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侧4个研究区中黑龙江省供水能力最强,俄罗斯侧5个研究区中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供水能力最强;中国侧生产水足迹明显多于俄罗斯侧,且水资源压力较大,其中辽宁省最为显著。可见中国各研究区的用水效率较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承载力优于俄罗斯侧。研究结论为中俄跨境流域水资源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供水能力 生产水足迹 中俄 黑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规模与水源类型典型样点灌区用水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雪梅 李梦玲 +1 位作者 谢世尧 戴长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2,共5页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不同规模灌区的用水情况,实现灌区用水科学管理以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选取黑龙江省不同规模典型样点灌区80个,计算GINI系数,得到不同规模与水源类型灌区灌溉用水量与灌溉面积的匹配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区用水影响...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不同规模灌区的用水情况,实现灌区用水科学管理以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选取黑龙江省不同规模典型样点灌区80个,计算GINI系数,得到不同规模与水源类型灌区灌溉用水量与灌溉面积的匹配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区用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规模灌区灌溉用水量与灌溉面积的匹配度自流引水灌区均优于提水灌区,纯井灌区的匹配度较差。灌溉用水量与灌溉面积的匹配度同时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管理因素和工程因素对匹配度具有正面影响,自然因素中当年降水量对匹配度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I系数 用水评价 主成分分析 灌区规模 水源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盐渍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庚炜 高雅琪 +1 位作者 邵泽璇 戴长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土壤盐渍化不但会阻碍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且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对土壤盐渍化进行有效治理及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耕后备耕地的储备量等。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盐渍化修复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土壤盐渍化不但会阻碍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且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还会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差。对土壤盐渍化进行有效治理及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耕后备耕地的储备量等。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盐渍化修复技术相关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盐渍土改良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得出(1)农艺措施改良盐渍土主要研究方向是优化灌溉模式与完善灌溉技术,阻止地下水位升高,减少土壤返盐;(2)水利工程改良技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完善排水设施来降低地下水位,进而减少土壤中盐分含量,改良盐渍土;(3)物理改良技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方向是改善土壤结构、打破犁地层、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进而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4)化学改良技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将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施入盐渍土中,并测定其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5)目前生物改良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选择、培育和种植耐盐碱作物以及筛选耐盐碱促生菌,运用耐盐碱植物与耐盐碱促生菌相配合的方式改良盐渍土。目前对于盐渍土多选择两种或多种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技术的选择还需要依据盐渍区的具体情况而综合选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 改良技术 进展 土壤改良剂 耐盐碱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气象水质耦合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冲 陈末 +1 位作者 刘袁媛 王一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4,21,共7页
为了更好地预测河流水质,以黑龙江省内16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日尺度水质数据和日尺度气象站数据为基础,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对水质数据的特征值进行提取并降维,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筛选强相关的气象因子,并将强相关气象因... 为了更好地预测河流水质,以黑龙江省内16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日尺度水质数据和日尺度气象站数据为基础,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对水质数据的特征值进行提取并降维,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筛选强相关的气象因子,并将强相关气象因子和水质指数(WQI)作为模型输入数据,结合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构建三种气象水质耦合预测模型,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GRNN预测效果最佳,R^(2)=98.68%,对16个站点水质情况的预测准确度高达87.50%,可以为政府水资源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水质耦合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核主成分分析 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能值生态足迹的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治军 向扬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随降雨量波动较大,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0.160 hm^(2)/人,水资源生态足迹年均值为1.521 hm^(2)/人,整体处于呈减小趋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区域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从2011年的0.057 hm^(2)/人下降到2019年的0.019 hm^(2)/人,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相对较高,但从5.79下降到4.39,达到相对安全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益率的协调发展分布较集中,水资源生态效益随区域水资源压力的缓解而增大。总体而言,西安市水资源安全形式仍然紧张,未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配置的优化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改进能值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生态效益率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水资源可达性评价
19
作者 李治军 庞博文 郝永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水资源可达性是评价区域取用水难易程度的重要标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差异,受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坡度、相对高差、径流深、水质分布、土地利用类型这5个空间因子指标并耦合最小累计阻力(M... 水资源可达性是评价区域取用水难易程度的重要标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差异,受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坡度、相对高差、径流深、水质分布、土地利用类型这5个空间因子指标并耦合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对辽河流域网格尺度水资源可达性进行评价,并对水资源可达性与空间需水量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研究区水资源可达性指数处于0.164~1.0之间,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研究区水资源可达性与空间需水量的耦合协调度在0.352~0.916之间,以区县为基本单位,流域内耦合协调度轻度失调(0.3~0.4)、濒临失调(0.4~0.5)、勉强协调(0.5~0.6)的区域分别占0.56%、0.46%、0.74%,良好协调(0.8~0.9)和高度协调(0.9~1.0)的区域分别占30.8%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达性 耦合协调度 MCR模型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土壤包气带融雪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戴长雷 孙思淼 叶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9-272,共4页
融雪入渗是寒区重要的标志性水文过程之一,其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于寒区春季产汇流过程、农业灌溉及地下水模拟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融雪入渗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积雪层入渗、融层入渗、冻层入渗和未冻包气带层入渗4个... 融雪入渗是寒区重要的标志性水文过程之一,其特性及影响因素对于寒区春季产汇流过程、农业灌溉及地下水模拟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融雪入渗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积雪层入渗、融层入渗、冻层入渗和未冻包气带层入渗4个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上述4个层位的位置规模、结构岩性、容水性质、持/给水性质、透水性质,以及其对应的积雪表面、地表面、冻层上界面、冻层下界面、地下潜水面5个界面的界面特征,同时环境影响因子对于融雪入渗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 入渗 影响因素 包气带 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