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 被引量:1
1
作者 魏义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9,共6页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不仅来源博杂、内容宏丰,而且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这使他的思想从不同维度展开,也同时拥有了广阔的诠释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作为近代哲学家的唐才常、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到作为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蔡元培、...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不仅来源博杂、内容宏丰,而且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这使他的思想从不同维度展开,也同时拥有了广阔的诠释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作为近代哲学家的唐才常、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到作为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蔡元培、胡适,谭嗣同的思想总是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或思考。这就是谭嗣同哲学独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尽管如此,谭嗣同思想的许多内容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公羊学研究、《周易》研究、四书研究、庄子研究、王充研究、张载研究、破对待、生灭观、中学观、实学观、科学观、学科观等领域存在诸多亟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哲学研究 拓展空间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谭嗣同认识哲学的过程和旨归
2
作者 魏义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3,172-173,共8页
谭嗣同是最早对脑进行系统诠释的近代哲学家,并基于对脑的理解而探究人与世界的同一性问题。基于对认识过程和途径的考察,他肯定认识起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与外物的接触,呈现出经验论、反映论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谭嗣同一面... 谭嗣同是最早对脑进行系统诠释的近代哲学家,并基于对脑的理解而探究人与世界的同一性问题。基于对认识过程和途径的考察,他肯定认识起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与外物的接触,呈现出经验论、反映论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谭嗣同一面夸大人之感觉器官的有限与外部世界无限之间的矛盾,一面突出认识对象的瞬息万变、不可捕捉。在否定人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前提下,他放弃感觉器官而寻求新的认识途径,试图信凭佛教的"一多相容"、"三世一时"洞彻真理,致使"转业识而成智慧"成为其认识哲学的最后归宿。至此,谭嗣同的认识哲学既包括由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而来的经验论、反映论,又包括由佛教而来的玄想、顿悟,由此构成了一道独特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认识哲学 认识过程 认识旨归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异同及相互关系
3
作者 魏义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8,共9页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大同社会乐此不疲,然而,人们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尤其是《大同书》兴趣盎然,却对谭嗣同的大同思想少有问津。对于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系,历来关注不多。从历史上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极力彰显谭嗣同与康有...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大同社会乐此不疲,然而,人们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尤其是《大同书》兴趣盎然,却对谭嗣同的大同思想少有问津。对于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系,历来关注不多。从历史上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极力彰显谭嗣同与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相同之处,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乃至抹杀了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独特性、原创性。无论学术界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漠视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相同性的单向强调都表明,有必要对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互关系予以深入探究和剖析。尽管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思想都是对西学、中学和佛学的和合,然而,两人对三者的和合方式和具体取舍却大不相同。两人大同思想的异同通过理论来源和内容构成集中而直观地呈现出来。正是对西学、中学和佛学的不同取舍和侧重先天地框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不同内容。这些共同展示了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也是审视、评价康有为与谭嗣同大同思想关系的重要参数。有鉴于此,从理论来源入手对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思想进行比较,既有助于直观感受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独特性,又有助于深刻把握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大同思想 异同比较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谭嗣同思想异同论
4
作者 魏义霞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两人的思想有同亦有异。无论康有为、谭嗣同还是梁启超都注重同的方面而忽视了异的方面。只有全面审视其间的同异,才能对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两人的思想有同亦有异。无论康有为、谭嗣同还是梁启超都注重同的方面而忽视了异的方面。只有全面审视其间的同异,才能对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异同比较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近代形态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魏义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0,共7页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大同之梦。如果说古代大同理想是外王的一部分,寄予着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的话,那么近代大同则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是政治需要和生存竞争使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立言宗旨决定了近代大...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大同之梦。如果说古代大同理想是外王的一部分,寄予着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的话,那么近代大同则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是政治需要和生存竞争使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立言宗旨决定了近代大同拥有迥异于古代的新意蕴、新视野和新诉求。康有为、谭嗣同的大同理念与古代大同迥异其趣,带有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作为大同的近代形态,两人的大同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通过大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背景、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以及大同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启示集中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大同思想 近代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论趣味与趣味教育 被引量:3
6
作者 魏义霞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1,共8页
梁启超由推崇情感而推崇趣味,在从本体、人生和美学等不同角度诠释趣味的同时,大力提倡趣味教育。梁启超对趣味教育寄予厚望,与情感高于理性的哲学理念和心学主旨一脉相承,也使他的教育宗旨侧重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独具特色。
关键词 梁启超 趣味 趣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视界中的朱熹:地位、影响与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魏义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1,共5页
如果说被抨击、贬损是朱熹在近代的宿命的话,那么,朱熹在康有为那里的际遇则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康有为对朱熹的推崇与对其地位、影响和贡献的认定互为表里,"孔子后学一小教王","二千年来皆朱学"是康有为对朱学势力的集中概括。无论... 如果说被抨击、贬损是朱熹在近代的宿命的话,那么,朱熹在康有为那里的际遇则可以说是一个例外。康有为对朱熹的推崇与对其地位、影响和贡献的认定互为表里,"孔子后学一小教王","二千年来皆朱学"是康有为对朱学势力的集中概括。无论是康有为对朱熹的关注之广还是评价之高,都在近代哲学家中独树一帜,亦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朱熹 “小教王” “二千年来皆朱学”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对老子的身份定位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义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5-108,共4页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对老子身份归属的认定上,康有为有时将老子说成是孔子后学,有时说老子独立创教。这使老子的学术身份和归属出现了孔子后学与独立创教两种情形,老子的形象...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对老子身份归属的认定上,康有为有时将老子说成是孔子后学,有时说老子独立创教。这使老子的学术身份和归属出现了孔子后学与独立创教两种情形,老子的形象也随之呈现出双重性。对孔子的推崇注定了康有为对老子的贬损——因为他对孔子地位的提升与对老子的贬损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有鉴于此,考察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子,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对老子身份的厘定,而且有助于理解康有为的孔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老子 身份定位 双重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视界中的老学内容及其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魏义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5,共5页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之前的十多年间,热衷于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并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追溯老子学术身份的基础上,他着重阐释了老学的内容和特征。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如果说清虚、养生和权术构成了老学...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之前的十多年间,热衷于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并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在追溯老子学术身份的基础上,他着重阐释了老学的内容和特征。在康有为的视界中,如果说清虚、养生和权术构成了老学的基本内容的话,那么,与佛学相似、相通则是老学的基本特征。老学的内容及特征与他所认定的老学的流派分野紧密相关,既印证了老学不同派别的特定内容和理论侧重,又奠定了康有为对老子和老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老子 老学内容 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论朱熹在宋学中的位置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义霞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99,共5页
早年的康有为尊崇朱熹,对朱熹倍加推崇和关注。在提升朱熹地位的过程中,康有为着力辨析朱熹以及朱学在宋学中的位置。就朱学在宋学中的地位而言,康有为的关注和勾勒从抽象的包括两宋的宋学与具体的南宋之学两个不同维度展开——前者印... 早年的康有为尊崇朱熹,对朱熹倍加推崇和关注。在提升朱熹地位的过程中,康有为着力辨析朱熹以及朱学在宋学中的位置。就朱学在宋学中的地位而言,康有为的关注和勾勒从抽象的包括两宋的宋学与具体的南宋之学两个不同维度展开——前者印证了朱熹之学的学术渊源,后者凸显了朱熹之学在当时的势力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朱熹 宋学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教育的普及
11
作者 魏义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3,共8页
无论救亡图存还是思想启蒙都是一项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因此,近代教育是针对全体中国人的。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凸显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使教育得以空前普及。中国近代的教育普及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无论救亡图存还是思想启蒙都是一项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因此,近代教育是针对全体中国人的。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凸显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使教育得以空前普及。中国近代的教育普及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受教育者范围的普及、教育科目和内容的普及、教育门类的普及和教育渠道的普及。近代的教育普及体现了中国教育由古代的精英教育向现代全民教育的转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这些近代哲学家的引领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教育 教育门类 多种教育渠道 教育普及 全民教育 近代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视界中的列子
12
作者 魏义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28,共7页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授徒讲学中,康有为多次提到列子其人、《列子》其书,既有对列子和《列子》的推重,又有对《列子》的研读。对于列子其人,康有为在热衷于追溯身份归属的同时,也道出了列子的思想内容。对于《列子》其书,康有为的解读从宏...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授徒讲学中,康有为多次提到列子其人、《列子》其书,既有对列子和《列子》的推重,又有对《列子》的研读。对于列子其人,康有为在热衷于追溯身份归属的同时,也道出了列子的思想内容。对于《列子》其书,康有为的解读从宏观透视、篇章概括与句段发微三个维度展开,印证了《列子》与列子思想的密切关系。康有为对列子和《列子》的津津乐道,既是出于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需要,又流露出其诸多思想意趣和学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列子 《列子》 近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对周子之学的多维阐释
13
作者 魏义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康有为提及的北宋人物不一而足,对周敦颐却格外关照,以至于将其奉为宋学的开山。事实上,康有为不仅提升周氏的地位,而且从不同维度解读、诠释其思想。正是这个原因,康有为对周敦颐思想的解读影响了其自身思想的建构,却直观呈现了周氏思... 康有为提及的北宋人物不一而足,对周敦颐却格外关照,以至于将其奉为宋学的开山。事实上,康有为不仅提升周氏的地位,而且从不同维度解读、诠释其思想。正是这个原因,康有为对周敦颐思想的解读影响了其自身思想的建构,却直观呈现了周氏思想的近代视界。从思想来源、传承谱系和传承影响等维度入手,揭示康有为对周敦颐思想的多维诠释,既可展现周敦颐在近代哲学中的命运,也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国学理念及其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周敦颐 宋明理学 近代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