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旭平 焦丽香 +3 位作者 郑庆道 董晓 孔凡梅 宋召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09-1916,共8页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绿片岩相变质岩和糜棱岩化构造片岩组成,长期以来与麻山杂岩一起被认为代表佳木斯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但这种认识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生物资料的支持。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地区湖南营组绿片岩进行了锆石LA-...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绿片岩相变质岩和糜棱岩化构造片岩组成,长期以来与麻山杂岩一起被认为代表佳木斯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但这种认识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生物资料的支持。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地区湖南营组绿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的Th/U比值为0.27~1.27,变化较大;获得两组^(206)Ph/^(238)U年龄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11±10Ma(n=13,MSWD=1.6)和274.7±3.6Ma(n=9,MSWD=0.91)。黑龙江杂岩中最老的年龄969~747Ma表现来自中元古和新元古代。这些年龄与黑龙江杂岩的年龄与来自俯冲碰撞变质事件的~511Ma的年龄结合起来,表明黑龙江杂岩中含有经历晚新元古——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碎屑锆石,亦或代表着在俯冲拼贴过程中混入的麻山杂岩块体。~275Ma年龄反映黑龙江杂岩经历的一次碰撞造山事件,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桦南 地区 麻山杂岩 碎屑锆石 U-Pb定年 complex zircon dating weighted average ages METAMORPHIC age 同位素年代学 前寒武纪基底 碰撞造山事件 绿片岩相 古亚洲洋闭合 佳木斯地块 造山作用 早古生代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萝北地区黑龙江杂岩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旭平 孔凡梅 +2 位作者 郑庆道 董晓 杨振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15-2024,共10页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牡丹江断裂以东,并沿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萝北地区金满屯太平沟含云母绿帘角闪岩和头道沟的混合花岗岩的锆石进行LA-ICP-MSU-Pb定年研究,获得两组较好206Pb/238U年龄数据:其...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牡丹江断裂以东,并沿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萝北地区金满屯太平沟含云母绿帘角闪岩和头道沟的混合花岗岩的锆石进行LA-ICP-MSU-Pb定年研究,获得两组较好206Pb/238U年龄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6.0±1.0Ma(n=15,MSWD=0.89)和227.1±1.4Ma(n=11,MSWD=1.3)。含云母绿帘角闪岩和混合花岗岩显示了佳木斯地块与其西缘的洋壳俯冲过程中不同阶段或时期的产物。含云母绿帘角闪岩256.0±1Ma的年龄是其变质时代,代表了俯冲、拼贴、碰撞过程中早期的热事件;而混合花岗岩227.1±1.4Ma的年龄则代表了俯冲、拼贴、碰撞过程即将结束的热事件。结合佳木斯地块上出露的同碰撞火山弧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推断出佳木斯地块与其西缘的松嫩地块之间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和随之而来的陆陆碰撞作用发生在约317~220Ma之间,黑龙江杂岩主体的形成时代为海西晚期到印支期,而其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发生在256Ma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杂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佳木斯地块 萝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碲化物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胜金 刘俊来 +4 位作者 白相东 赵海滨 吕军 陈越 陈美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6-488,共13页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典型的碲化物型浅成热液金矿床,金银以碲化物形式赋存于石英脉中。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内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液体包裹体,其气相分数大多集中在5%~15%。对应于早矿化阶段、主成矿阶段、晚矿化阶段的流...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新近发现的一个典型的碲化物型浅成热液金矿床,金银以碲化物形式赋存于石英脉中。含矿石英脉中石英内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液体包裹体,其气相分数大多集中在5%~15%。对应于早矿化阶段、主成矿阶段、晚矿化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30~396℃;220~320℃(峰值260~280℃);140~300℃(峰值180~240℃)。激光拉曼探针原位成分分析表明,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主要为H2O,部分气相含有甲烷、丙烷、丁炔等烃类;主成矿阶段的纯气体包裹体的成分为甲烷,其次为丙烷、丁炔等,可能是深源流体的启示。δ34S值在0附近,为较小的正值或负值,具有地幔硫的特征。上述分析揭示出,三道湾子金矿床是中低温热液矿床。伴随着早白垩世区域伸展作用期间的亚碱性火山作用,深源流体与大气水混合,促使热液携带的成矿物质在浅部地壳卸载、沉淀和结晶,并以裂隙充填占主导的成矿作用方式多阶段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碲化物型金矿床 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流体包裹体 硫同位素 三道湾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道功 郑庆道 +1 位作者 傅俊域 刘旭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 ,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趋势 ,拉斑玄武岩具有从富镁到富铁的趋势 ,而上覆长英质火山岩则遵循钙 -碱趋势。科马提岩稀土配分型式为类似于南非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的平坦型或轻稀土略富集而重稀土平坦型。科马提岩系列 8件样品的Sm 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 ,等时线年龄为 1 72 7Ma± 74 7Ma ,INd=0 5 1 0 72 5± 0 0 0 0 0 798,εNd (t) =6 94± 1 5 6 ,表明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 ,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这一地壳增生事件可能与松嫩地块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提岩 鬣刺结构 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 中元古代 岩石化学 地壳增生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奚小环 杨忠芳 +3 位作者 崔玉军 孙淑梅 于成广 李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m2;深层(0~1.8m)为3729.16Mt,碳密度为16157.5t/km2。东北平原土壤碳密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碳密度由东北平原南部(辽宁)、中部(吉林)到北部(黑龙江)从暖温带、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呈现增高趋势,其中表层土壤碳密度由2284.2、3436.7增加到3861.5t/k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20年期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减少320.59Mt,占29.4%,年均减少16.03Mt,年均递减率1.73%。表层土壤碳密度由南向北依次减少1060.6、1646.4、1300.2t/km2,平均减少1389.0t/km2。不同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减少程度不同。采用土壤碳密度比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之间土壤碳密度动态平衡关系,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碳分布分配特征及土壤固碳潜力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碳储量 分布规律 变化趋势 土壤碳密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平原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耿明 姜琦刚 +1 位作者 高永志 邢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07,111,共4页
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土样化学分析基础上,给出了松辽平原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盐分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松辽平原盐渍土土壤含盐量较高,盐渍化程度较重且差异较大。建立的研究区土壤电导率预测土壤离子含量和含盐... 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土样化学分析基础上,给出了松辽平原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盐分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松辽平原盐渍土土壤含盐量较高,盐渍化程度较重且差异较大。建立的研究区土壤电导率预测土壤离子含量和含盐量的模型,有助于实现野外土壤离子含量和含盐量的快速经济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平原 土壤盐渍化 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道湾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8
7
作者 吕军 王建民 +3 位作者 岳帮江 王洪波 于荣文 赵立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7,共5页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期次及硫、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讨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及矿床形成的温度。黄铁矿δ34S值为-1.1‰~1.7‰,显示硫具地幔...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期次及硫、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讨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及矿床形成的温度。黄铁矿δ34S值为-1.1‰~1.7‰,显示硫具地幔来源的特点;石英δ18O水值为-15.3‰~-9.9‰,δDV-SMOW值为-110‰~-8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1~267℃;表明三道湾子金矿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道湾子金矿 地质特征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Sm-Nd等时线年龄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胡道功 李洪文 +1 位作者 刘旭光 于荣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5-408,共4页
本文研究的科马提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地区。地质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科马提岩系列由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组成 ,稀土配分型式为球粒陨石型。 8件科马提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样品的Sm Nd同位... 本文研究的科马提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地区。地质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科马提岩系列由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组成 ,稀土配分型式为球粒陨石型。 8件科马提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样品的Sm 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 ,其Nd模式年龄多数为 15 89~ 1799Ma ,等时线年龄为 (172 7± 74 .7)Ma ,INd=0 .5 10 72 5± 0 .0 0 0 0 798,εNd(t) =6 .94± 1.5 6 ,表明该区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 ,来源于亏损地幔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Nd等时线 年龄测定 科马提岩 大兴安岭 地幔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尔布干成矿带中段新元古代正长岩——花岗岩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秦秀峰 刘旭光 +2 位作者 匡永生 赵海滨 周世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6,23,共7页
在德尔布干深断裂中段西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上识别出一套正长岩—花岗岩组合,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SiO_2质量分数为60.86%~66.14%,高Al_2O_3,高K_2O+Na_2O、富钾,暗色矿... 在德尔布干深断裂中段西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上识别出一套正长岩—花岗岩组合,其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晚期,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SiO_2质量分数为60.86%~66.14%,高Al_2O_3,高K_2O+Na_2O、富钾,暗色矿物主要为角闪石,为准铝质钾玄岩系列岩石,铕负异常不明显(0.81);花岗岩高硅、富碱,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铕负异常明显(0.08~0.46),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形成于晚造山—后造山环境,花岗岩为铝质A型花岗岩,来源于古老陆壳的部分熔融,正长岩—花岗岩组合为探索区域前寒武纪地块晚期演化历史提供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布干成矿带 正长岩-花岗岩 地球化学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