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黑河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武子玉 王洪波 +1 位作者 徐东海 周永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4-267,共4页
通过氢、氧、硫同位素测试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合三道湾子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三道湾子金矿矿床成因。研究表明三道湾子金矿为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矿石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 通过氢、氧、硫同位素测试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合三道湾子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三道湾子金矿矿床成因。研究表明三道湾子金矿为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矿石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 0~2 76℃,盐度(Na Cleq)为2 .89%~5 .82 % ,平均4 .2 %。黄铁矿δ34 S值为- 3.1‰~+3.8‰,石英δ1 8O值为- 11.3‰~- 8.5‰,δDV- SMOW值为- 110‰~- 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黑河 金矿床 地质条件 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吕军 赵志丹 +3 位作者 曹亚平 韩振哲 张爱奎 于俊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3-860,共8页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特征、成矿期次、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以碲化物为主;黄铁矿δ34S值为-1.1‰~1.7‰,显示硫具地幔来源的特点;石英δ18O水值...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为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物特征、成矿期次、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以碲化物为主;黄铁矿δ34S值为-1.1‰~1.7‰,显示硫具地幔来源的特点;石英δ18O水值为-15.3‰~-9.9‰,δDV-SMOW值为-110‰~-85‰,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为181~267℃;盐度为15.6%~16.9%,成矿压力平均为4Mpa,估算成矿深度为0.4km,表明三道湾子金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道湾子 碲金矿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低温热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吕军 莫宣学 +1 位作者 赵志丹 韩振哲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6-464,共9页
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发现的小型金矿床。对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微测温和气液相成分分析表明:(1)主成矿阶段石英脉中发育纯液相、气液两相、富气相和纯气相4类包裹体。(2)流体... 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发现的小型金矿床。对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微测温和气液相成分分析表明:(1)主成矿阶段石英脉中发育纯液相、气液两相、富气相和纯气相4类包裹体。(2)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在160—380℃之间,主要集中在260~300℃;成矿流体为NaCl-H2O体系;流体包裹体盐度估计在0.2%~2.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密度估计在0.550~0.912g/cm^3之间;成矿压力估计在6×10^5~210×10^5Pa之间;估算成矿深度为0.06~2.10km。(3)从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获得的pH值为6.6~6.7之间,还原参数n(CH4+CO+H2)/n(CO2)(摩尔数比值)在0.027~0.271之间,表明具有浅成中偏酸性和弱还原环境成矿的特点。该矿床是与火山热液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沟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中-低温热液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群地层时代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凤和 杨晓平 +2 位作者 李仰春 汪岩 周兴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最新的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资料及高分辨率层序延续时间推算,对鸡西群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鸡西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早期—阿尔布中期,其中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Ma,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Ma,穆... 利用最新的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资料及高分辨率层序延续时间推算,对鸡西群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鸡西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早期—阿尔布中期,其中滴道组形成时间为130.9~128.3Ma,城子河组形成时间为125.1~116Ma,穆棱组形成时间为116~106.9Ma,东山组形成时间为106.9~101.7Ma。通过鸡西群二级层序湖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证实了鸡西盆地、勃利盆地的构造运动、古气候演变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有着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一成果对吉林和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及盆地构造作用与海陆变迁机制分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升降 地质意义 地层时代 层序 盆地 形成时间 大地构造背景 黑龙江 东部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群与龙爪沟群综合地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仰春 杨晓平 +1 位作者 周兴福 王洪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312-1320,共9页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层 鸡西群 龙爪沟群 黑龙江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北大沟金矿床矿石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奎城 吕军 +2 位作者 谷华娟 宋华 李德荣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21,共6页
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发现的与火山热液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矿石的结构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 黑河市北大沟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发现的与火山热液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矿石的结构为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为致密块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金矿物为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其次是粒间金,包裹金只占少数,金矿物以细粒为主,载金矿物主要为石英。金的赋存状态较简单,属易浸型矿石,有用组分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工业利用价值。北大沟金矿与三道湾子金矿的矿石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相似,显示北大沟金矿的深部及外围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沟 石英脉型金矿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Cu-Fe-Mo矿床岩浆岩成因研究
7
作者 李德荣 牛延宏 +1 位作者 崔根 王秋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04-2117,共14页
三矿沟Cu-Fe-Mo矿床是大兴安岭地区三矿沟—多宝山构造-成矿带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三矿沟复式英云(花岗)闪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岩体... 三矿沟Cu-Fe-Mo矿床是大兴安岭地区三矿沟—多宝山构造-成矿带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三矿沟复式英云(花岗)闪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该矿床岩浆岩体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大陆地壳的特征,形成于与造山花岗岩有关的火山弧环境或相似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造山阶段的火山弧花岗岩关系密切。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特点,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无明显的负铕异常,暗示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因,也反映了同源岩浆的特点。δEu值介于0.81~1.24,δCe值为1.00~1.13,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微弱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又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一定影响,其成岩环境氧逸度较低,指示了缺氧环境,有利于金属元素的积聚而形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矿沟 Cu-Fe-Mo矿床 岩浆岩 成因研究 主微量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碲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及矿床变化保存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翟德高 刘家军 +6 位作者 韩思宇 王建平 张红雨 柳振江 杨隆勃 张华锋 吕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黄铁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期黄铁矿(Py1)呈粗粒立方体自形晶产出,为碲金成矿前黄铁矿化蚀变阶段的产物;第二期黄铁矿(Py2)主要呈细粒产出,与碲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第二期的黄铁矿中存在微细粒的碲银矿;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黄铁矿及金矿化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关系较为紧密,而与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对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产出的黄铁矿进行热电分析表明,黄铁矿热电系数主要变化于-180~-90μV/℃之间,以N型导电型为主;且由矿体顶部至底部,N型导电型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57.5%→84.2%→92%→97.4%);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比较,产于脉状石英中的黄铁矿具有更低的热电系数值。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计算出该矿床的平均剥蚀速率为53.6m/Ma。最后对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该区内寻找中生代之前形成的矿床应注意砂矿的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标型特征 变化与保存 碲金矿床 三道湾子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碲金矿床物质组成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韩思宇 翟德高 +3 位作者 刘家军 吕军 吴胜华 杨隆勃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5-866,共12页
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中段成矿带的东部,为一典型的碲化物型金矿床。笔者采用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确认该矿床的矿石中存在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银矿和碲铅矿等碲化物。矿石中也存在大量自然... 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中段成矿带的东部,为一典型的碲化物型金矿床。笔者采用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确认该矿床的矿石中存在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碲金矿、碲银矿和碲铅矿等碲化物。矿石中也存在大量自然金颗粒,产在石英、碲金银矿的裂隙中,或与碲化物共生产出。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床内自然金的w(Au)=85.64%~93.41%,w(Ag)=6.17%~13.48%,为含银自然金,成色为864~938。碲在中、低温条件下易置换硫而使Te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散在硫化物的晶格中,但在高碲逸度(fTe2)的条件下,Te易与Au、Ag结合形成大量碲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碲金矿床 碲化物 自然金 三道湾子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10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王盘喜 杨霄 牛延宏 赵寒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o~10.3%0,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c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碱长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造山后 伊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沉积环境与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寒冬 尹志刚 +5 位作者 马丽玲 周兴福 谭成印 赵焱 刘志逊 刘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3-829,共7页
对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岩石学特征、砂岩类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的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K2O/Na2O、SiO2较高和SiO2/Al2O3、Fe2O3+MgO较低的特征,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微量元素中B、Sr... 对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岩石学特征、砂岩类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的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K2O/Na2O、SiO2较高和SiO2/Al2O3、Fe2O3+MgO较低的特征,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微量元素中B、Sr/Ba值较低,Fe/Mn值高,C、O同位素Z值低,显示了内陆淡水沉积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分馏好、Eu弱亏损的特点,与活动大陆边缘及上黑龙江盆地南缘古生代花岗岩的稀土模式相似。综合分析绣峰组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绣峰组沉积于淡水河流环境,物质主要来源于蒙克山以南晚石炭世塔林超单元及中元古界—下寒武统大网子岩组;上黑龙江盆地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有关,属活动大陆边缘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黑龙江盆地 绣峰组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据孢粉分析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气候变化对恐龙绝灭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海滨 尹志刚 +2 位作者 万晓樵 于庆文 牛延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 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 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 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 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嘉荫 晚白垩世 孢粉 气候变化 恐龙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北部嘉荫盆地中南部原划新近系时代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海滨 尹志刚 +5 位作者 汪岩 牛延宏 于荣文 马丽玲 李尚林 赵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0-464,共5页
黑龙江省北部嘉荫盆地北端的黑龙江南岸渔亮子组是中国最早发现爬行类动物化石的层位,盛产恐龙化石。长期以来,盆地中南部的地层被划为古近系孙吴组。对乌拉嘎镇、庆林林场的孢粉研究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马斯科里赫... 黑龙江省北部嘉荫盆地北端的黑龙江南岸渔亮子组是中国最早发现爬行类动物化石的层位,盛产恐龙化石。长期以来,盆地中南部的地层被划为古近系孙吴组。对乌拉嘎镇、庆林林场的孢粉研究显示,该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马斯科里赫特早期,可与黑龙江南岸嘉荫地区的渔亮子组对比。孢粉组合中含有大量耐干旱盐碱的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麻黄粉 (Ephedripites),但未见前人在该地层中发现和报道的反映温暖潮湿气候环境的鹰粉(Aquilapollenites)和槐叶萍科(Ariadnaes- porites)异孢。反映当时有一暂短的从温暖潮湿—干旱炎热的气候大变迁,这种变迁可能是造成恐龙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嘉荫县 孢粉 上白垩统 气候变迁 恐龙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铁力兴安一带斑岩型钼矿资源潜力预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李娟娟 罗建 张文龙 李文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黑龙江省铁力市兴安地区发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细粒二长花岗斑岩的U—Ph锆石LA—ICPMS年龄为195~201Ma,钼矿(化)体产于斑岩体的顶部或外接触带的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斑岩体的岩石学、矿化及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黑龙江省铁力市兴安地区发育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细粒二长花岗斑岩的U—Ph锆石LA—ICPMS年龄为195~201Ma,钼矿(化)体产于斑岩体的顶部或外接触带的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斑岩体的岩石学、矿化及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均显示出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另外,在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中也见钼矿化,其异常模式虽显示出中温火山热液有关的特征,但从区域成矿演化特征来看,可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细粒二长花岗斑岩具有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具“同源不同环境、部位和同位、不同成矿期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斑岩 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 斑岩型钼矿 资源潜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始新统虎林组中期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仰春 杨晓平 +1 位作者 金哲岩 郝永鸿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99-705,共7页
以虎林市大石桥86-46钻孔为例对黑龙江东部敦密断陷盆地内虎林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均由上升、下降两个半旋回构成基本对称型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 以虎林市大石桥86-46钻孔为例对黑龙江东部敦密断陷盆地内虎林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均由上升、下降两个半旋回构成基本对称型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和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两种类型,它们代表了敦密断陷盆地内3次较明显的湖侵-湖退沉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期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关系,其中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最好,是重要工业煤层的有利赋存部位,上升半旋回聚煤作用差-较差。研究结果显示虎林组第①、②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最好,是采煤及扩大远景找矿的首选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林组 中期基准面旋回 聚煤作用 黑龙江东部 敦密断陷盆地 始新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区龙江组安山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苏珊 刘佳宜 +3 位作者 季洪伟 吕军 周肃 刘俊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04-2618,共15页
三道湾子金矿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之一,金矿赋存在龙江组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本文对三道湾子金矿赋矿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岩石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 三道湾子金矿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之一,金矿赋存在龙江组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本文对三道湾子金矿赋矿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岩石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龙江组安山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1.4±1.8Ma,表明其喷出时代为早白垩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龙江组火山岩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和弱Eu负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岩石与岛弧安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龙江组安山岩具有低的Sr初始比值[(87Sr/86Sr)i=0.704798~0.704919]和正的εNd(t)(0.7~1.8),说明岩浆源区具有弱亏损地幔的特征。三道湾子金矿区的龙江组安山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下,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致使整个东北地区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中,软流圈上涌的同时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导致整个东北地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成了三道湾子金矿的赋矿围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三道湾子金矿床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构造层序划分与盆地动力学演化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晓平 李仰春 +2 位作者 柳震 汪岩 王洪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6-621,共6页
依据钻孔及露头资料,对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进行了构造层序划分及研究,共划分了1个Ⅰ级、2个Ⅱ级、5个Ⅲ级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鸡西盆地动力学演化机制,证实鸡西盆地主要由敦密断裂在白垩纪左旋走滑拉分而成。纵向上表现为两个构... 依据钻孔及露头资料,对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进行了构造层序划分及研究,共划分了1个Ⅰ级、2个Ⅱ级、5个Ⅲ级构造层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鸡西盆地动力学演化机制,证实鸡西盆地主要由敦密断裂在白垩纪左旋走滑拉分而成。纵向上表现为两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早中期表现为断陷盆地特点,控制了鸡西群含煤层序的生长和发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表现为坳陷盆地特征,控制了桦山群红层的生长、发育。该盆地的层序划分及动力学分析对黑龙江东部白垩纪地层对比、构造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西盆地 构造层序 动力学 黑龙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东部海西期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延宏 周志广 +4 位作者 牛文治 王果胜 赵孝旗 李红英 李家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5-563,共9页
通过对哈尔滨东部地区海西期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兴蒙造山带的演化。研究区钾长花岗岩呈肉红色细粒,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岩石中SiO_2的质量分数为74.70%~75.70%,为酸性岩。Al_2O_3的质量分... 通过对哈尔滨东部地区海西期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兴蒙造山带的演化。研究区钾长花岗岩呈肉红色细粒,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岩石中SiO_2的质量分数为74.70%~75.70%,为酸性岩。Al_2O_3的质量分数为12.07%~13.18%;Na_2O+K_2O的质量分数为7.78%~8.09%,K_2O/Na_2O为0.93%~1.60%。里特曼指数为1.85~2.06。∑REE的质量分数为96.32×10^(-6)~172.83×10^(-6),δEu为0.21~0.77,为铕负异常;铝饱和指数为0.88~1.12,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与造山带垮塌导致的大规模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该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8.54±0.86)Ma(MSWD=0.94),属于晚石炭世,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后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钾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海西期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广瑞 刘旭光 +5 位作者 韩振哲 刘世伟 郭奎城 张金莲 朱春燕 王德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含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化石,可划分为Sibireconcha─Cuneopsis,Margaritifera─Unio,Fergannoconcha3个生物组合;上部称马林组,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砾岩和粉砂质灰岩,含晚侏罗世中晚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化石,可称为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黑龙江盆地 二十二站群 地层划分 中-晚侏罗世 地层时代 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的主要基础地质成果与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洪波 杨晓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532,共8页
在大兴安岭北部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进一步查明了与成矿密切的地层、岩石的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地层、侵入岩填图单元和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加强了岩性、构造填图,较客观地反映了地质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关系。总结了... 在大兴安岭北部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进一步查明了与成矿密切的地层、岩石的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地层、侵入岩填图单元和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加强了岩性、构造填图,较客观地反映了地质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关系。总结了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提出了中生代火山岩带和漠河盆地形成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伊泽纳吉板块联合制约的观点。物、化、遥综合方法的应用,揭示了覆盖层以下及深部的地质信息,为森林覆盖区的地质体划分、构造解析和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大提高了填图质量。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中生代叠加的金多金属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和各期次韧性剪切带对于成矿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基础地质调查 勘查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