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
1
作者 龚丽仪 吕泓学 +2 位作者 吴庆明 顾伟 唐雅菲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4-563,共10页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00—06:00和16:30—19:30;人类活动集中在白天,1个大活动高峰和1个小活动高峰分别为08:00—11:00和13:00—15:00;(3)狍和人类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大(P<0.05),呈低度重叠(Δ=0.425);二者的活动高峰有明显错峰现象,狍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回避性;(4)狍的日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5)在高、低人为干扰强度下,狍的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小(P>0.05),两者呈现高度重叠(Δ=0.810),均仍保持双峰型和晨昏活动习性;(6)狍与人为干扰的日活动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揭示狍的生活习性及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保护区采取利用警报监控系统代替部分巡逻管护活动、限制科研活动区域和时间,以及控制研学人数等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人类活动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2
作者 郑霏 吕来新 +4 位作者 吕泓学 师杰 李瑞 杨世丽 刘丙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89-5296,共8页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总计50405个相机有效工作日,5981张独立有效照片。研究发现:1)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共15个物种,隶属5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为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为黄喉貂(M.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2)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多度前五的兽类依次为狍(Capriolus pygargus)(7.694)、野猪(Sus scrofa)(1.458)、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09)、北松鼠(Sciurus vulgari)(0.650)、紫貂(0.564)。3)红背鼠平(Myodes rutil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2022年出现,猞猁则在2023年时隔多年被记录。4)通过EstimateS9.1估算,实际监测的兽类物种数在约为全部兽类物种的75%—83.33%。5)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监测到的物种数最高,为14种。年多样性指数起伏波动大(0.833—1.394),没有显著差异(χ^(2)=7.496,df=5,P>0.05)。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呈下降趋势(χ^(2)=11.525,df=5,P<0.05)。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833和0.428。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通过了解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年际间变化,可以为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保护珍稀兽类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多样性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科研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美欧 关大鹏 孙虎 《林业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31-34,共4页
凉水自然保护区成立四十多年来科研成果丰硕。通过检索WOS、Scopus、CNKI数据库得出的信息并结合部分纸质实物材料,摸清保护区科研“本底”情况,梳理科研方向,为将来进一步做好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科研管理 现状分析 凉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力河保护区退耕模式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吴庆明 孙雪颖 +4 位作者 林晓刚 陈露 吕泓学 邹红菲 朱井丽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2-273,共12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结构,辨识不同退耕模式、湿地恢复时间和群落演替阶段对鸟类群落恢复的影响,为湿地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 【目的】分析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结构,辨识不同退耕模式、湿地恢复时间和群落演替阶段对鸟类群落恢复的影响,为湿地恢复和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挠力河保护区退耕区域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野外调查,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鸟类群落多样性差异,计算鸟类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结果】1)2019年4月—2020年11月,在研究区域共记录到16目36科84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共占比22.62%);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10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5。2)在不同退耕模式驱动下,鸟类物种丰富度均呈上升趋势,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但自然退耕模式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人工退耕模式;自然退耕模式的水鸟比例更高,人工退耕模式的陆地鸟类比例更高。3)随着退耕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升高;退耕时间越长,水鸟丰富度越高。4)不同演替阶段的鸟类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鸟类物种多样性随生境演替发展而增加。【结论】自然退耕模式和长期生态恢复对提升鸟类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显现。未来应继续关注退耕模式选择和退耕时间的持续性,以确保鸟类群落多样性的长期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退耕 人工退耕 退耕时间 鸟类多样性 演替阶段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水自然保护区的林火性状与预防对策
5
作者 刘传照 桑作荣 +2 位作者 倪乃萌 刘通顺 魏占财 《森林防火》 1999年第1期35-36,共2页
1保护区的林火性状1.1林火季节本区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四季分明,森林季相变化明显。森林火灾季节与地面积雪覆盖时间和雨季长短密切相关,保护区的林火季节主要为春、秋两季。据本区30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全年的雨季可达... 1保护区的林火性状1.1林火季节本区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四季分明,森林季相变化明显。森林火灾季节与地面积雪覆盖时间和雨季长短密切相关,保护区的林火季节主要为春、秋两季。据本区30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全年的雨季可达3个月(6~8月),积雪覆盖期长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保护区 林火性状 林火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路明远 吕来新 金光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4-1272,共9页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对不同径级以及不同功能群树种的受损数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径级Ⅰ(胸径<10 cm)>径级Ⅱ(10 cm≤胸径<50 cm)>径级Ⅲ(胸径≥50 cm),耐阴性强>耐阴性弱、乔木>灌木、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其受损率则表现为径级Ⅱ>径级Ⅲ>径级Ⅰ,耐阴性弱>耐阴性强、乔木>灌木、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损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向与海拔位置,处于阴坡与低海拔的受损木数量较高,阔叶树种、灌木与耐阴性强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阳坡与海拔较高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针叶树种、乔木与耐阴性弱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阴坡与海拔较低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阴坡和较低海拔处拔根倒的受损数量显著高于干基折和干中折的受损数量;地形对受损木的风倒方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台风对森林的破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形的不同径级、功能群的树木,其对台风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且大径级树木、耐阴性弱的树种、乔木和针叶树种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迎风坡与阴坡的树木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为理解极端天气事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扰 阔叶红松林 地形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容器苗的培育技术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继承 李玉文 +5 位作者 葛剑平 王凤友 刘传照 迟颖春 张春友 王秉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解决红松育苗周期长、造林成活率低等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于1992年开始进行红松塑料大棚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炭土+腐殖土、腐殖土+马粪、草炭土+马粪配制的三种营养基质,最有利于红松幼苗的生长;培... 为了解决红松育苗周期长、造林成活率低等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于1992年开始进行红松塑料大棚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炭土+腐殖土、腐殖土+马粪、草炭土+马粪配制的三种营养基质,最有利于红松幼苗的生长;培育红松容器苗不仅需要施用大量的N、P、K肥料,而且还需要补充Fe、Cu、Mo、B、Zn和维生素B1]等微量元素;塑料大棚可提高温、湿度,提前和延长了幼苗生长期,2年生即可出圃造林,缩短育苗期2年;红松容器苗根系发达,造林后不缓苗,成活率与保存率高,不需要补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容器苗 基质 施肥 温室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景观造林试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玉文 刘传照 +3 位作者 刘吉春 孙颖 葛剑平 王凤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12,共5页
采用25 m带宽和15 m带宽、30 m、20 m、10 m孔径斑块抚育伐.对红松造林试验进行景观处理、栽植了容器苗和裸根苗两种类型的红松苗.并对各种处理方式下红松幼苗的生长、成活率和缓苗情况进行了动态、定位研究。结果表... 采用25 m带宽和15 m带宽、30 m、20 m、10 m孔径斑块抚育伐.对红松造林试验进行景观处理、栽植了容器苗和裸根苗两种类型的红松苗.并对各种处理方式下红松幼苗的生长、成活率和缓苗情况进行了动态、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容器苗造林后生长和成活都优于裸根苗.而且育苗周期缩短两年;红松容器苗采用窄带和中孔径斑块、裸根苗采用带状和林下造林效果较好;带状造林后防寒和裁冠措施没能显著提高造林后幼苗成活率;红松景观造林试验地可供长期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造林 成活 景观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强 容祥振 吴兴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3,共3页
对东北东部山地的 19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 2a的观测。结果表明 ,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为 0 .4~ 9.5mm ,占总降雨量的百分率为 5 .1%~ 91.7%。林内雨量为 0 .1~ 72 .2mm ,占降雨量的百分率为 8.3%~ 87.7%。林... 对东北东部山地的 19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 2a的观测。结果表明 ,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为 0 .4~ 9.5mm ,占总降雨量的百分率为 5 .1%~ 91.7%。林内雨量为 0 .1~ 72 .2mm ,占降雨量的百分率为 8.3%~ 87.7%。林冠截留量、林内雨量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林冠截留比率随降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 ,而林内雨量比率随降雨的增加而增加。林内地表迳流与当日的降雨量和当日降雨强度显著相关 ,与前 2天的降雨量相关不显著 ;林外地表迳流只与当日降雨量显著相关。随降雨量的增加 ,林外地表迳流增长的幅度大于林内 ,林内地表迳流增长的幅度大于林外。在樟子松人工林内产生的地表迳流很小 ,测得的最大迳流量为 0 .186mm ,大部分降雨进入了土壤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降雨 再分配规律 林冠截留量 林内雨量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南部地区龙牙楤木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美欧 孙虎 +2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国义 李春晓 《中国林副特产》 2019年第5期47-48,共2页
龙牙楤木为人们喜食的山野菜,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小兴安岭南部地区通过不同的栽植方式进行龙牙楤木繁殖栽培,定期记录苗木生长情况。总结其经济效益及栽培前景。
关键词 龙牙楤木 人工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防火瞭望塔选址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欣晨 孙术发 +1 位作者 孙美欧 丁东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72-1577,共6页
瞭望塔是森林火险监测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强度,保护原始森林,瞭望塔的合理选址至关重要。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林区1999-2020年21年间的历史火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采用BWM多准则分析和ArcGIS栅格... 瞭望塔是森林火险监测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强度,保护原始森林,瞭望塔的合理选址至关重要。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为研究对象,对林区1999-2020年21年间的历史火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采用BWM多准则分析和ArcGIS栅格叠加对林区进行火灾风险分级;根据不同风险区域的林火预防监测需求情况,建立多目标函数作为瞭望塔选址的搜索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求解选择出防火瞭望塔的最优布局位置。优化后的瞭望塔对火险的低、中、高风险区域覆盖率分别提高了13.7%、23%和41%,该优化方案提高了火险监测的效率,对中国北部林区的林火防范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林区 森林防火 瞭望塔 选址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兆麟公园繁殖期鸳鸯日行为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NGO THI KIEU TRANG 杨雨尘 +6 位作者 李浙 田一柳 王佳明 吕泓学 邓文攸 石娟 吴庆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2-852,共11页
2021年4—7月,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瞬时扫描法对繁殖期鸳鸯(Aix galericulata)日行为模式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在不同性别、不同阶段、成幼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主要观察记录静栖、站立、游走、理羽、觅食、警戒、打斗和飞行等行... 2021年4—7月,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瞬时扫描法对繁殖期鸳鸯(Aix galericulata)日行为模式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在不同性别、不同阶段、成幼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主要观察记录静栖、站立、游走、理羽、觅食、警戒、打斗和飞行等行为,累积观察726 h,共获得173246条有效数据。结果表明:(1)在日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卵期和雏期)及成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栖是卵期、雏期成年雌雄个体的优势行为,雄性站立和打斗行为显著高于雌性,雌性觅食行为显著高于雄性。卵期游走、觅食行为显著高于雏期,雏期站立、理羽行为显著高于卵期。成幼优势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静栖为成体的主要行为,而幼体为游走和觅食;成体用于静栖、站立和理羽的时间显著高于幼体,而幼体用于游走、觅食的时间显著高于成体。(2)在行为活动节律上,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及成幼间表现的方式不同。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卵期和雏期)主要行为节律趋于一致,均表现为早、午和晚3个觅食峰值,觅食中或觅食后会有站立、理羽、警戒和游走行为,晨食后有明显的静栖高峰,雌性个体下午出现静栖小峰值,期间伴有游走和飞行行为,雄性打斗行为偏多,卵期打斗行为波动较大,并与雏期呈互补的螺旋结构。成幼间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觅食、静栖、站立、理羽和游走行为全时段基本均有发生,幼体除觅食外均有1个明显峰值,但成体活动的峰值不明显(觅食除外)。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兆麟公园在鸳鸯卵期和雏期要视性别、成幼给与不同的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 性别差异 阶段差异 成幼差异 日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盒维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琛 王利东 +1 位作者 耿绍波 路森 《林业调查规划》 2012年第5期47-50,共4页
计盒维数是分形维数的一种,能揭示种群空间占据程度及其尺度变化规律。本文综述了计盒维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计盒维数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在濒危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用于群落演替过程的研究以及与周围环境... 计盒维数是分形维数的一种,能揭示种群空间占据程度及其尺度变化规律。本文综述了计盒维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计盒维数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在濒危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应用,用于群落演替过程的研究以及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响应等。认为计盒维数是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盒维数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传统方法 濒危植物 群落演替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