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仲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其与树龄和部位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威鹏 朱雯 +4 位作者 张良 付冬梅 张子东 张琳 祖元刚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57,共12页
【目的】为给杜仲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测定不同树龄杜仲不同部位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样品中总木脂素、总环烯醚萜、总苯丙素和总黄酮4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HPLC变波长-梯... 【目的】为给杜仲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测定不同树龄杜仲不同部位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样品中总木脂素、总环烯醚萜、总苯丙素和总黄酮4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HPLC变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杜仲中12种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和苯丙素类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HPLC变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杜仲中5种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杜仲样品中4类化合物含量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杜仲17种活性成分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5%以内。杜仲叶中黄酮类与苯丙素类成分含量最高,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次之;杜仲枝皮中主要含有木脂素类成分;杜仲干皮中木脂素类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少数木脂素类成分含量低的干皮样品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较高。随着树龄的增加,杜仲叶中的黄酮类与苯丙素类成分含量呈减少趋势,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25年生杜仲叶中木脂素含量最高。杜仲枝皮和干皮中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在杜仲不同部位中,原儿茶酸的含量随树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紫丁香苷在杜仲叶和枝皮中含量较高,京尼平在杜仲枝皮中含量较高,松柏苷和绿原酸在杜仲叶中含量较高,咖啡酸在杜仲叶和枝皮中含量均较高,橄榄树脂素在杜仲枝皮中含量较高,金丝桃苷在杜仲叶中含量极高。【结论】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苯丙素类成分的含量与杜仲的部位有关,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杜仲的树龄有关。原儿茶酸含量与杜仲的树龄有关,紫丁香苷、京尼平、松柏苷、绿原酸、咖啡酸、橄榄树脂素和金丝桃苷的含量与杜仲的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主要活性成分 树龄 部位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LC-Oribtrap/HRMS技术分析干姜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在炮制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琛 耿剑亮 +1 位作者 匡海学 王秋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7-395,共9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Oribtrap/HRMS)技术对干姜炮制前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通过80%甲醇提取和UHPLC-Oribtrap/HRMS数据采集,结合保留时间,精确分子质量及二级质谱碎裂规律对干...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Oribtrap/HRMS)技术对干姜炮制前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通过80%甲醇提取和UHPLC-Oribtrap/HRMS数据采集,结合保留时间,精确分子质量及二级质谱碎裂规律对干姜特征性成分进行鉴定。利用多变量分析对干姜炮制前后的差异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并评价其与功效相关的药理活性。结果共鉴定72个特征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干姜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谱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模型的变量重要因子和非参数检验,筛选出11个差异物质,分别鉴定为:6-姜烯酚(6-Shogaol),8-姜烯酚(8-Shogaol),10-姜烯酚(10-Shogaol),12-姜烯酚(12-Shogaol),6-姜酚(6-Gingerol),10-姜酚(10-Gingerol),姜酮酚(6-Paradol),1-去氢-6-姜二酮(6-Dehydrogingerdione),1-去氢-8-姜二酮(8-Dehydrogingerdione),甲基乙酰氧基-6-姜二醇(Methylacetoxy-6-gingerdiol),7-(4-羟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其中姜烯酚类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活性。结论为合理科学解释干姜和炮姜的功效差异及炮制原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炮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非挥发性差异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汤中纳米相态的分离与表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武印奇 吕邵娃 +6 位作者 李英鹏 孙爽 杨大宇 郭玉岩 平洋 苏红 李永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124,I0040-I0043,共8页
目的汤剂是一种存在着多种分散相态的液态分散体系,其中胶体相态粒径为纳米级,也称纳米相态。为探究汤剂中纳米相态是否客观存在,选择白虎汤为研究对象,对其相态进行分离并表征,为解析传统汤剂的科学性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透射电... 目的汤剂是一种存在着多种分散相态的液态分散体系,其中胶体相态粒径为纳米级,也称纳米相态。为探究汤剂中纳米相态是否客观存在,选择白虎汤为研究对象,对其相态进行分离并表征,为解析传统汤剂的科学性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白虎汤纳米相态,并对透射电镜支持网(超薄碳膜和微栅)、相态拆分方法(葡聚糖凝胶、火棉胶膜以及透析袋)、拆分次数(1次、2次、3次、4次、5次)以及纳米相态保存时间(0、8、24 h)进行考察,同时采用马尔文粒径仪及透射电镜对所获得的纳米相态进行表征。结果纳米相态分离所用的透射电镜支持网应选择超薄碳膜,分离方法采用透析袋进行透析,最佳拆分次数为4次,保存时间以0 h为宜。分离得到的白虎汤纳米粒子形态呈球形,粒径大小主要集中在100 nm左右,zeta电位为-3.11 mV,含有C、O、Si、Na、Ca、Mn、Fe、Cu、Na等元素,其中铁元素含量较高。该相态不稳定,易聚集。结论纳米相态在白虎汤中客观存在,并可采用现代研究方法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纳米相态 工艺探究 表征 粒径 元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