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实的个人”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的致思轨迹
1
作者 康渝生 栾广君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52,共4页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变革 真正的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路径探索
2
作者 周苏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点。善用“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育人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为高校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 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点。善用“大思政课”是对思政育人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为高校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考为何能善用、如何能善用的根本问题,既是从方法论高度对高校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原则要求的分析审视,亦是从现实发展的维度对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的探索,以期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裘法祖的医德观及其时代价值
3
作者 赵楠 包玉颖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31,共6页
阐述裘法祖视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医德品质,包括以术济人、仁者爱人的对待患者的态度;高度负责、慎始敬终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永无止境的学术精神;严格热诚、真心关怀的医际观念;淡泊名利、毫无偏私的道德品质。指出家庭教育环境、中... 阐述裘法祖视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医德品质,包括以术济人、仁者爱人的对待患者的态度;高度负责、慎始敬终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永无止境的学术精神;严格热诚、真心关怀的医际观念;淡泊名利、毫无偏私的道德品质。指出家庭教育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榜样引领构成了裘法祖医德观的生成逻辑。裘法祖的医德观对当代的医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应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道德榜样引领,社会实践能力培育等方面着手,提升医德教育的水平和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法祖 医德观 医德教育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翟继辉 周慧秋 赵丽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66-169,186,共5页
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出现诸如耕地减少和劳... 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出现诸如耕地减少和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加快创建节水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 被引量:9
5
作者 马英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40-43,共4页
自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每位教师应分别承担与其职业角色相应的政治责任,并有分有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熏染。高校教师承担政治责任,... 自觉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每位教师应分别承担与其职业角色相应的政治责任,并有分有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熏染。高校教师承担政治责任,要形成核心价值观认同,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基础和雄厚的人文素养,高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综合、立体化评价体系,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政治责任 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苏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60-62,共3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要通过教学主体的实践来实现和检验。实践观作为实现自我生命本质的取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生成,指引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超越主客体对立的主体间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理性教学过程,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要通过教学主体的实践来实现和检验。实践观作为实现自我生命本质的取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生成,指引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超越主客体对立的主体间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理性教学过程,追求自我产生动力的和谐教学场域必然成为教学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向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价值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实现策略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苏娅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4-146,共3页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是教学行为的指引和坐标。指导教学实践,体现教学时代性和实效性,是教学价值研究的目的与归宿。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主体对客体需要满足效用;预设与生成和谐互补关系;教学价值的判断与评定...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是教学行为的指引和坐标。指导教学实践,体现教学时代性和实效性,是教学价值研究的目的与归宿。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主体对客体需要满足效用;预设与生成和谐互补关系;教学价值的判断与评定,必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理有效开展寻求到价值的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价值 教学评价 预设与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价值生成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载体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英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1,共3页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以载体为基本渠道,以传导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中心的过程。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思政课内容选择创新适当的载体,使教学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使载体成为大学生的思...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以载体为基本渠道,以传导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中心的过程。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思政课内容选择创新适当的载体,使教学主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使载体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指示器、行为导向仪,已成为新时期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对载体本源性与生成性、应然性与合理性、特色性与时代性的探究,是对载体价值缺失的反思、载体价值存在的认可、载体价值生成有效途径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价值 生成 高校思政课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路径探究
9
作者 许佳 高凤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5-127,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本质上是通过客体中介实现多级主体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从交往实践视角探究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树立应然性与实然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优化选择体现"主—客—主"的教学方法原则;扩展交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本质上是通过客体中介实现多级主体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从交往实践视角探究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树立应然性与实然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优化选择体现"主—客—主"的教学方法原则;扩展交往性教学内容;规范多维度教学评价原则,有助于反思传统单向性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交往实践观 教学实践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构建 被引量:22
10
作者 许佳 周苏娅 王小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0-153,共4页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作为传播信息、沟通交流、舆论宣传等重要渠道和工具载体,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秉持“以生为本”的初心,提升“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以精准...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媒体作为传播信息、沟通交流、舆论宣传等重要渠道和工具载体,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秉持“以生为本”的初心,提升“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以精准思维深度挖掘融媒体时代下精准思政的内涵与特征,以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为原则、需求与供给相结合为目标、监管与自控相配合为方法、形成“五位一体”格局的内容体系,合理有效运用融媒体工具手段,努力搭建“三全育人”新平台,从而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精准思政 特征 内容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职业教育价值的三重维度探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谢立敏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72,共6页
从价值归属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具有增技赋能的“本真”价值维度、立德树人的“向善”价值维度和建构美好生活的“崇美”价值维度。但是传统认知的偏见、培养目标的偏差和工具理性的膨胀,遮蔽了职业教育真实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因此... 从价值归属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具有增技赋能的“本真”价值维度、立德树人的“向善”价值维度和建构美好生活的“崇美”价值维度。但是传统认知的偏见、培养目标的偏差和工具理性的膨胀,遮蔽了职业教育真实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因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需要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方式克服偏执观念和不利因素的影响,真正彰显“求真”“向善”“崇美”三重维度,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行和境界,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价值维度 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及伦理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楠 刘双岭 孙相娜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12期1590-1594,共5页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涉及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包括老年人自主性维护与人工智能物化操控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渴望亲情关怀与人工智能弱化家人情感支持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监护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人工... 人工智能居家养老涉及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包括老年人自主性维护与人工智能物化操控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渴望亲情关怀与人工智能弱化家人情感支持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监护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的伦理冲突,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人工智能资源分配不公正之间的伦理冲突。对此,应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老年人赡养制度,加强隐私数据保护和强化各级政府责任等举措,达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居家养老深度融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居家养老 人口老龄化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女性人工受孕若干问题的伦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楠 刘双岭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8期971-974,980,共5页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高龄不孕夫妻接受人工受孕的比例逐年升高。高龄女性进行人工助孕涉及复杂的伦理难题,包括高龄女性生育后代的权利与有利无伤原则的伦理冲突,高龄女性渴望后代的诉求与...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高龄不孕夫妻接受人工受孕的比例逐年升高。高龄女性进行人工助孕涉及复杂的伦理难题,包括高龄女性生育后代的权利与有利无伤原则的伦理冲突,高龄女性渴望后代的诉求与保护后代原则的伦理冲突,高龄女性生育年龄的延迟与社会公益原则的伦理冲突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建立健全高龄女性人工受孕伦理审查、监督机制;加强生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育意识等举措,达到减少高龄助孕风险、保护后代子女利益并节约社会卫生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女性 人工受孕 伦理审查 生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伦理学视野下羞耻感对自我的伤害及其出路
14
作者 于潇 雷爱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心理学研究证实,羞耻感对自我的消极影响常常给人造成心理困扰,羞耻并不必然具有伦理价值。羞耻感严重的人会对其自身予以否定性评价与整体否定,伴随着巨大痛苦的羞耻感会对人的自我造成极大伤害。羞耻感要实现升华,必须对其自我的认知... 心理学研究证实,羞耻感对自我的消极影响常常给人造成心理困扰,羞耻并不必然具有伦理价值。羞耻感严重的人会对其自身予以否定性评价与整体否定,伴随着巨大痛苦的羞耻感会对人的自我造成极大伤害。羞耻感要实现升华,必须对其自我的认知图式与评价方式进行伦理取向的转变,从“改造自我和达到完美”的取向转到“关爱自我和接纳不完美自我”的立场。挖掘羞耻感的正面价值,必须让个体避免伤害自我,进而关爱自我。“不伤害生命原则”与“不否定人的伦理主体地位”是羞耻感具有伦理价值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疾病 生命伦理学 羞耻感 不伤害 道德主体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