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及药味归属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孙延平 王艳宏 +4 位作者 杨炳友 葛广波 杨凌 王秋红 匡海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37-1846,1853,共11页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采用与牵牛子性味功效相关的利尿、化痰、泻下通便、兴奋子宫、抗炎、免疫作用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牵牛子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牵牛子性味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根据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结合聚类分析,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阐明中药药味物质基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牵牛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具有明显增加尿量、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作用,其中多糖组分作用极为显著。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作用,其中酚酸组分大多作用极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成2类进行分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为一类,主要与利尿、增加大鼠大肠推进率、化痰有关;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为一类,主要对增加胃排空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子宫有关。结论: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的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归属:牵牛子不是单药味中药,而是具有苦味和辛味的复合药味中药;牵牛子的苦味、辛味是可拆分的;牵牛子的利尿、增加大肠推进率、化痰作用可能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是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促进胃、小肠蠕动、抗炎、免疫增强作用、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化学拆分组分 性味药理学 药味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匡海学 王斌 +6 位作者 吴倩倩 吴高松 于莹 陈亚军 王秋红 杨炳友 王知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46-2550,共5页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的化学成分。方法尖叶假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30%、90%乙醇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Michx.)Hulten的化学成分。方法尖叶假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30%、90%乙醇部位采用硅胶、ODS、HPLC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蜡苷Ⅰ(1)、(+)-落叶松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8-羟基-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7S,8R)-赤式-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7S,8R)-赤式-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蛇菰宁(8)、urolignoside(9)。结论化合物2~9为首次从假龙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叶假龙胆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完全酸水解组成糖特征的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多糖鉴别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军 孙黎明 +3 位作者 宋艳 王天龙 夏永刚 匡海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77-1483,共7页
草麻黄多糖具有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对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属多糖进行鉴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研究采用PMP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多糖的完全酸水解单糖组成,考察其组... 草麻黄多糖具有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对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属多糖进行鉴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研究采用PMP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多糖的完全酸水解单糖组成,考察其组成糖种类和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源自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的二十批几种法定基源麻黄多糖实现了区分和辨别。甘露糖(1)、氨基葡萄糖(2)、半乳糖醛酸(8)和葡萄糖(9)在区分草麻黄多糖与麻黄根、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等三种麻黄多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半乳糖(10)在区分木贼麻黄多糖与草麻黄、中麻黄和麻黄根等三种麻黄多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PMP柱前衍生UPLC-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通过完全酸水解组成糖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和麻黄根多糖鉴别研究,该方法稳定可行,且重现性好,可为麻黄属多糖的质量评价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多糖 完全酸水解 组成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炙前后关黄柏多糖基本含量测定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婕 张宏伟 王秋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比较盐炙前后关黄柏多糖中总糖、蛋白及糖醛酸含量,考察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关黄柏多糖组分的盐炙机理。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总糖、蛋白及糖醛酸含量,采用经典小鼠免疫实验以检测盐... 目的:比较盐炙前后关黄柏多糖中总糖、蛋白及糖醛酸含量,考察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关黄柏多糖组分的盐炙机理。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硫酸-咔唑法分别测定总糖、蛋白及糖醛酸含量,采用经典小鼠免疫实验以检测盐炙前后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盐炙前后关黄柏多糖总糖、蛋白及糖醛酸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关黄柏多糖中剂量及盐炙品多糖中、高剂量能降低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盐炙关黄柏多糖中、高剂量对DNF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盐炙关黄柏多糖中、高剂量能明显降低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能力且呈量效关系。结论:关黄柏经盐炙后多糖类成分发生明显变化,且盐炙前后关黄柏多糖能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方面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盐炙后效果更显著,说明关黄柏方法中盐炙对于发挥免疫抑制功能有较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黄柏 多糖 总糖含量 蛋白质含量 糖醛酸含量 盐炙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部位杜仲中5种苯丙素类成分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子东 付冬梅 +2 位作者 张威鹏 张琳 祖元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6-191,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部位杜仲中的5种苯丙素类成分含量。方法:采用Hi Q 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2%甲酸(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2 min,4%~12%B;12~35 min,12%~14%B,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部位杜仲中的5种苯丙素类成分含量。方法:采用Hi Q 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2%甲酸(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2 min,4%~12%B;12~35 min,12%~14%B,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25℃,进样量5?μL。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酸、松柏苷、紫丁香苷5种成分分别在0.04~1 mg/m L(R^2=0.999 7)、0.001 6~0.029 mg/m L(R2=0.9940)、0.001 6~0.04 mg/mL(R2=0.998 9)、0.008~0.04 mg/mL(R2=0.998 7)、0.013~0.029 mg/mL(R2=0.998 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不同添加水平加标回收率为94.05%~107.02%,其相对标准偏差在0.95%~4.11%之间。结论:建立方法适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可用来对杜仲叶、杜仲干皮中5种苯丙素类成分(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酸、松柏苷、紫丁香苷)进行含量测定。不同生长年限杜仲叶中的5种苯丙素类活性成分总量高于杜仲干皮。因此,在制备含杜仲保健食品时,可考虑应用杜仲叶作为杜仲干皮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苯丙素类 高效液相色谱 不同生长年限 不同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