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段传玲 赵琳 +2 位作者 张瑞英 张宏坤 兰静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2,47,共5页
针对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逐年退化的趋势,对黑龙江省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目的在于摸清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探讨影响稻花香品种品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因土壤、施肥或降水量等不同其食味品质... 针对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逐年退化的趋势,对黑龙江省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目的在于摸清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探讨影响稻花香品种品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因土壤、施肥或降水量等不同其食味品质有较大差异,来源于五常市的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较好;品尝评分超过对照空育131的品种占样品总数的75.00%,说明目前稻花香品种品质总体优良;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峰值时间等对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龙江 稻花香 品质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素的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冬梅 初小宇 +3 位作者 张勇 魏丽娜 贾连莹 刘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2-439,共8页
纤维素多数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可在绿色食品包装材料中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木质纤维素、微纤维纤维素及细菌纤维素的提取、改性方法以及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力学性能、阻隔性、... 纤维素多数来源于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可在绿色食品包装材料中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木质纤维素、微纤维纤维素及细菌纤维素的提取、改性方法以及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力学性能、阻隔性、抗菌性、降解性能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纤维素作为食品包装材料不仅拓展了纤维素的应用领域,而且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相信随着纤维素提取和改性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纤维素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会备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细菌纤维素 改性 食品包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壳对低温水环境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于春光 杜茂安 +2 位作者 雒江菡 孟召辉 查金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0-904,共5页
为了研究利用山核桃壳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Cu(Ⅱ)离子,探讨了不同条件溶液pH、吸附时间、Cu(Ⅱ)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山核桃壳对Cu(Ⅱ)离子吸附率在pH为5.0的时候为可达到最大90.44%;随着初始Cu(Ⅱ)质... 为了研究利用山核桃壳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Cu(Ⅱ)离子,探讨了不同条件溶液pH、吸附时间、Cu(Ⅱ)初始质量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山核桃壳对Cu(Ⅱ)离子吸附率在pH为5.0的时候为可达到最大90.44%;随着初始Cu(Ⅱ)质量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逐渐减小;FTIR显示山核桃壳的一些化学基团与吸附Cu(Ⅱ)离子有关;山核桃壳对Cu(Ⅱ)离子的吸附过程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相关性较高。山核桃壳是一种很有前景去除水中Cu(Ⅱ)离子的生物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山核桃壳 Cu(Ⅱ) 吸附等温线 FTIR 水溶液 吸附效率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衍生物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冬梅 刘宇 +2 位作者 初小宇 魏丽娜 郑秀君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57,共6页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尤其在食品包装工业上备受关注,符合我国节能、环保、低碳的经济发展需求。综述硫酸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尤其在食品包装工业上备受关注,符合我国节能、环保、低碳的经济发展需求。综述硫酸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作为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抗菌性能、力学性能、阻隔性、降解性能,纤维素衍生物与抗菌活性成分复合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延长食品货架期,降低食品因变质而导致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衍生物 食品包装 抗菌活性 阻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胶束水合萃取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兰宇 孙向东 赵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4-6,8,共4页
介绍了反胶束的基本概念和反胶束萃取技术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综述了反胶束水合萃取技术的反应机理及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反胶束 水合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增塑剂对聚乙烯醇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任德财 林鹏 +3 位作者 钱镭 贺培凤 杜宇虹 薛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90,共5页
以尿素/三乙醇胺为复配增塑剂,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改性PVA薄膜,通过FT-IR研究了尿素/三乙醇胺复配增塑剂与PVA间的相互作用,采用XRD,TGA,DSC表征了增塑改性PVA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同时分析了复配增塑剂的加入对PVA薄膜力学性能、透光... 以尿素/三乙醇胺为复配增塑剂,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改性PVA薄膜,通过FT-IR研究了尿素/三乙醇胺复配增塑剂与PVA间的相互作用,采用XRD,TGA,DSC表征了增塑改性PVA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同时分析了复配增塑剂的加入对PVA薄膜力学性能、透光性能、耐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增塑剂的加入破坏了PVA分子中的氢键作用,降低了PVA的结晶度和熔点温度,热分解温度基本不变;随着复配增塑剂含量的增加,增塑改性后的PVA薄膜抗拉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透光性增加,溶胀率下降,溶失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增塑剂 尿素 三乙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菠萝蜜种子淀粉工艺 被引量:14
7
作者 初众 胡美杰 +3 位作者 徐飞 谭乐和 赵晶 张彦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89-193,200,共6页
为确定酶法提取菠萝蜜种子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时间、温度、料液比、加酶量为影响因素,以淀粉得率为响应指标,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8 h,提取温度62℃,... 为确定酶法提取菠萝蜜种子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时间、温度、料液比、加酶量为影响因素,以淀粉得率为响应指标,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进行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8 h,提取温度62℃,液料比4∶1 m L/g,加酶量0.10%。菠萝蜜种子淀粉提取率理论值为60.02%,实际验证值为61.83%。拟合得到的模型与实际吻合良好,建立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为菠萝蜜种子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种子 淀粉 提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紫薯中花色苷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5
8
作者 钱镭 任德财 +3 位作者 姜涛 辛雪 胡淑敏 刘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0-175,共6页
以紫薯为原料,应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紫薯中的花色苷。选择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以提取液中花色苷含量为响应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薯花色苷的提取条件。各因素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为:料液比>提取... 以紫薯为原料,应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紫薯中的花色苷。选择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以提取液中花色苷含量为响应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薯花色苷的提取条件。各因素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大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98.4min,提取温度58.7℃,料液比1∶21,乙醇浓度59.7%。利用此工艺参数得到的花色苷含量为1.339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薯 花色苷 响应面分析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SO_4)_3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唐金花 许国仁 +2 位作者 萧静 Ludovico Spinosa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为了解Fe2(SO4)3作为絮凝剂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向活性污泥系统中投加质量浓度为20、40、60、80,100 mg.L-1的Fe2(SO4)3,反应4 h后测定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比耗氧速率(RSOU)、胞外聚合物(EPS)及各组分含量,同时测定系统出... 为了解Fe2(SO4)3作为絮凝剂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向活性污泥系统中投加质量浓度为20、40、60、80,100 mg.L-1的Fe2(SO4)3,反应4 h后测定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比耗氧速率(RSOU)、胞外聚合物(EPS)及各组分含量,同时测定系统出水的COD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Fe2(SO4)3质量浓度在20~60 mg.L-1时对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RSOU、EPS及各组分含量影响均不大,此时污水中COD、TP、UV254等污染物随Fe2(SO4)3质量浓度增加而有较大幅度去除.Fe2(SO4)3质量浓度为80 mg.L-1时,污泥的脱氢酶活性、RSOU、总EPS含量均明显下降.当Fe2(SO4)3质量浓度增加到100 mg.L-1时,污泥的脱氢酶活性、RSOU进一步受到抑制,而总EPS含量则大幅度提升.此时污水中COD、TP、UV254等污染物去除率增加幅度变缓,SCOD及NH3-N去除作用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SO4)3 脱氢酶活性 比耗氧速率(RSOU) 胞外聚合物(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谷蛋白干法糖基化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那治国 马永强 +1 位作者 韩春然 王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57,共6页
对米糠谷蛋白干法糖基化改性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pH7.8、温度50C、底物配比(米糠谷蛋白/葡聚糖)1:5、反应时间24h、相对湿度79%,此条件下产物的接枝度25.67%,褐变指数0.795。与米糠谷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比较,发现糖... 对米糠谷蛋白干法糖基化改性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pH7.8、温度50C、底物配比(米糠谷蛋白/葡聚糖)1:5、反应时间24h、相对湿度79%,此条件下产物的接枝度25.67%,褐变指数0.795。与米糠谷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比较,发现糖基化产物的溶解性在pH2~11的范围内均有所提高,pH6.5时提高了82.1%;pH<8时,糖基化产物的乳化性明显升高,pH5.0时提高了3.5倍;糖基化产物起泡性改善不明显。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米糠谷蛋白以共价键的结合形式接入了糖分子;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米糠谷蛋白呈颗粒状态,糖基化产物为薄片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谷蛋白 糖基化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技术分析香草兰果皮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初众 王海茹 +1 位作者 张彦军 姚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131,共6页
香草兰属兰科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为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因其独特的香气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草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以萃取种类数多少及衡量萃取效果的萃取量Y值大小为指标,优... 香草兰属兰科多年生攀缘藤本植物,为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因其独特的香气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草兰果皮中挥发性成分。以萃取种类数多少及衡量萃取效果的萃取量Y值大小为指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条件,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2 g香草兰果皮粉末,75 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头、萃取温度80℃以及萃取时间20 min。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萃取香草兰果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香草兰果皮中共检测出72种化合物,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族33种,相对含量最高占96.34%;其次为烷烃类12种(0.66%)、酯类8种(0.27%)、酸类7种(0.79%)、醇类5种(0.50%)、杂环类3种(0.09%)、酮类2种(0.37%)和醛类2种(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草兰果皮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花粉水提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雪飞 张华 +2 位作者 王振宇 杜宇虹 白海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39-143,共5页
本文以11种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清除ABTS+、·OH及总还原力三个体外指标来评价花粉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并对水提物中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多糖、多酚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研究发现,11种花粉对ABTS+,·OH均具有清除能... 本文以11种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清除ABTS+、·OH及总还原力三个体外指标来评价花粉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并对水提物中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多糖、多酚及黄酮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研究发现,11种花粉对ABTS+,·OH均具有清除能力,但清除能力存在差异(P〈0.05),总还原力之间存在差异(P〈0.05)。三项抗氧化能力指标分析显示,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花粉分别是黄柏花粉、玉米花粉及珍珠梅花粉。成分分析显示,11种花粉水提物中多糖含量较高,在49~145mg,/g之间,其次是多酚含量,在11-21mg/g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多糖和多酚含量对总还原力有显著影响(P〈0.05),多酚含量对清除ABTS+的能力也有显著性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抗氧化 多糖 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增塑剂对聚乙烯醇薄膜的增塑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德财 林鹏 +3 位作者 赵冬梅 杨阳 杜宇虹 贺培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5,共4页
为改善PVA结晶度高、不易加工的问题,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复配增塑剂改性的聚乙烯醇(PVA)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N,N-二甲基甲酰胺/尿素与PVA的相互作用,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 为改善PVA结晶度高、不易加工的问题,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复配增塑剂改性的聚乙烯醇(PVA)薄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N,N-二甲基甲酰胺/尿素与PVA的相互作用,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XRD)、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增塑改性后PVA薄膜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N—二甲基甲酰胺/尿素能破坏PVA分子中氢键作用,降低PVA的结晶度和熔点,加入复配增塑剂后提高了PVA薄膜的分解温度,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提高,对PVA的增塑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N N-二甲基甲酰胺 尿素 增塑剂 结晶度 增塑 共混 加工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酶固定化及其降低蓝靛果汁口腔染色作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春然 张家成 +4 位作者 王鑫 那治国 戴传荣 王佳宁 谢静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18-125,共8页
为研究固定化单宁酶对催化蓝靛果单宁水解的影响,本实验对单宁微球固定单宁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单宁酶固定化前后结构表征及在蓝靛果果汁水解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响应面试验得到单宁酶固定化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质量浓度0.03 mg/mL... 为研究固定化单宁酶对催化蓝靛果单宁水解的影响,本实验对单宁微球固定单宁酶的最佳工艺条件、单宁酶固定化前后结构表征及在蓝靛果果汁水解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响应面试验得到单宁酶固定化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质量浓度0.03 mg/mL、戊二醛质量分数0.10%、pH 5.4、固定化时间40 min,此条件下的酶活力回收率为71.78%,比活力为724.72 U/mg;扫描电镜图和红外图谱显示单宁酶很好地固定在单宁微球上。果汁中添加固定化单宁酶水解后,果汁中鞣花酸含量明显提高了29.12%。固定化酶添加量为4 mg时,ΔE*ab为3.49;着色能力明显减弱。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固定化酶处理后的果汁能明显降低对舌头黏膜的着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酶 固定化 蓝靛果 着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产不同等级香草兰豆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智 初众 +2 位作者 姚晶 张彦军 董文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97-102,共6页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海南产不同等级香草兰豆挥发性香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香草兰豆的整体香气在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图谱上有显著性差异;顶空固相微萃取... 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海南产不同等级香草兰豆挥发性香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香草兰豆的整体香气在电子鼻主成分分析图谱上有显著性差异;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一级、二级、三级豆分别检测出67、65种和60种,相对含量最多为香草醛,分别为58.86%、56.66%、43.90%,不同等级香草兰豆的芳香族类、醛类、酮类、酸类、醇类、杂环六大类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芳香族类是香草兰豆中最主要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8.99%、88.35%和82.5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与二级和三级豆相比,一级豆中香草醛、香草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56%、0.21%;二级豆中对羟基苯甲醛相对含量高于一级和三级豆,为0.15%;在3个等级豆中,三级豆对羟基苯甲酸相对含量最高为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豆 香气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德财 林鹏 +3 位作者 赵冬梅 辛苗 李楠 张晓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53,共3页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对其进行了透光率、力学性能和DSC表征,并研究了对Cr2O27-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VA与SA等质量混合时相容性好;MWNTs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复合膜力学性能、热性能;在pH值为2、温...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对其进行了透光率、力学性能和DSC表征,并研究了对Cr2O27-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PVA与SA等质量混合时相容性好;MWNTs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复合膜力学性能、热性能;在pH值为2、温度为30℃、MWNTs为80mg时,吸附6h后,复合膜对Cr2O27-的去除率达到96.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吸附 聚乙烯醇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雪 接伟光 蔡柏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107,共9页
以3个不同生境黄檗菌根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分析黄檗根系AM真菌侵染情况;利用PCR-DGGE技术并结合DGGE图谱分析、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檗菌根AM真菌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为黄檗... 以3个不同生境黄檗菌根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分析黄檗根系AM真菌侵染情况;利用PCR-DGGE技术并结合DGGE图谱分析、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黄檗菌根AM真菌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不同生境黄檗AM真菌菌群动态变化规律,为黄檗菌根功能菌群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黄檗根系与AM真菌均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并且侵染率、DGGE图谱条带丰度和优势度存在差异。城市人工林地区菌根的侵染率、丰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次生林和天然原始林,且天然原始林地区菌根各项检测指标最低。DGGE条带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分为4类菌群,即球囊霉属、盾孢囊霉属、多孢囊霉属和肉盘菌科。城市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天然原始林黄檗根系样品中最具优势的AM真菌均为Glomus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檗 AM真菌 PCR-DGGE 菌群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唐金花 于春光 +2 位作者 张寒冰 杜茂安 万春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125-4128,共4页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速度快、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速度快、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并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土壤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内生联合固氮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多英 张淑梅 蔡柏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0,共5页
试验对玉米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内生细菌与玉米的联合固氮活性。结果表明,从玉米中分离出5株具有联合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为1株弯曲假单胞菌NFR19(Pseudomonas geniculata),2株产酸克雷伯氏菌NFL28与NFSt18(Klebsiella oxyt... 试验对玉米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内生细菌与玉米的联合固氮活性。结果表明,从玉米中分离出5株具有联合固氮活性的菌株,分别为1株弯曲假单胞菌NFR19(Pseudomonas geniculata),2株产酸克雷伯氏菌NFL28与NFSt18(Klebsiella oxytoca),1株节杆菌NFR7(Arthrobacter sp.),1株纤维化纤维菌NFR10(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研究首次分离出具有固氮活性的纤维化纤维菌,并证实节杆菌具有固氮活性。从环境中筛选新的玉米内生固氮菌资源,促进玉米生长,为玉米内生联合固氮细菌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内生细菌 联合固氮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溶鹧鸪茶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初众 郭莹 +2 位作者 张彦军 贺书珍 钱镭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8-594,共7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鹧鸪茶提取工艺,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水提液中多酚提取率(Y1)、游离氨基酸总量(Y2)和水浸出物含量(Y3)的影响。将提取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茶粉及...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鹧鸪茶提取工艺,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水提液中多酚提取率(Y1)、游离氨基酸总量(Y2)和水浸出物含量(Y3)的影响。将提取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茶粉及速溶粉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得到速溶鹧鸪茶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8 min、温度58℃、料液比1:21,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提取液的多酚提取率为14.53%,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97 mg/g,水浸出物含量为33.45%。茶粉和速溶粉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其中茶粉含44种,速溶粉含52种,二者相同挥发性成分为26种。本研究可为鹧鸪茶生产工艺条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鹧鸪茶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