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国电影《釜山行》的中国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昆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8-40,共3页
中韩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韩国电影不仅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还善于阐释儒家、道家的伦理思想和哲学理念。这种审美意识在电影《釜山行》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塑造上都有或隐或显的体现,即电影细节描写中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人物... 中韩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韩国电影不仅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还善于阐释儒家、道家的伦理思想和哲学理念。这种审美意识在电影《釜山行》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塑造上都有或隐或显的体现,即电影细节描写中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人物塑造上通过对人性的拷问巧妙地阐释了儒道思想。该片在好莱坞类型片的模式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东方文化意蕴,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堪称卖座的好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釜山行》 中国文化 表现手法 人物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的“刺点”: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的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包学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80,共4页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主要以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为中心人物,通过记录他和老伴在山林中原始的游猎生活,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主题,让我们走进了鄂伦春族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借用符号学思维来重新解读《最后的山神》,从...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主要以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为中心人物,通过记录他和老伴在山林中原始的游猎生活,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现主题,让我们走进了鄂伦春族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借用符号学思维来重新解读《最后的山神》,从纪录片影像表征的主体呈现、聚合轴"独具匠心"的主题设计、文化"刺点"书写的主旨深化来做深入分析,探究视听语言符号背后的奥秘,对观众理解纪录片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最后的山神》 影像化建构 刺点 聚合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纪录片《秘境中的兴安岭》看影像建构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1
3
作者 包学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07-110,共4页
纪录片因其视听语言表达的优势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呈现媒介,通过真实客观地记录和编码记忆的图景,建构起文化记忆。201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鄂伦春族题材纪录片《秘境中的兴安岭》,以定居后的鄂伦春人为拍摄对象,对比较早的纪录片,用影视... 纪录片因其视听语言表达的优势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呈现媒介,通过真实客观地记录和编码记忆的图景,建构起文化记忆。201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鄂伦春族题材纪录片《秘境中的兴安岭》,以定居后的鄂伦春人为拍摄对象,对比较早的纪录片,用影视化的手法重构了媒体图像的唤醒空间,建构了叙事层面经历的时间,结构了记忆的串联,最终形成了鄂伦春族文化记忆的回忆形象,实现了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带来了影像建构中少数民族文化记忆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建构 文化记忆 回忆形象 鄂伦春族 《秘境中的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文化记忆的影像表达
4
作者 包学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29-132,共4页
《传承》(第二季)作为大型的人文纪录片,主要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生动记录了3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平凡故事,讲述隐藏在山川湖海中,带着祖先劳动生产智慧的绝妙技能,向观众传递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该纪录片既让观众关注传承... 《传承》(第二季)作为大型的人文纪录片,主要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生动记录了3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平凡故事,讲述隐藏在山川湖海中,带着祖先劳动生产智慧的绝妙技能,向观众传递了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该纪录片既让观众关注传承技艺背后的人,理解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又将文化遗产置身于现代生活中,在不忘初心中因势而变,思考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之道,进一步凸显了纪录片的社会情怀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第二季) 故事手法 传承创新 文化记忆 影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