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酰胺(PAM)改良黄泛区粉土堤防水理特性试验
1
作者 马少春 刘宴利 +2 位作者 鲍鹏 潘艳辉 郭成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3,共6页
为解决堤防粉土难压实、黏结性差、遇水易浸透、流失等问题,利用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对粉土进行改良,研究了PAM改良土的水理特性,分析了PAM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M对土体进气值和残余含水率影响较大,但对土体... 为解决堤防粉土难压实、黏结性差、遇水易浸透、流失等问题,利用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对粉土进行改良,研究了PAM改良土的水理特性,分析了PAM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M对土体进气值和残余含水率影响较大,但对土体脱湿速率影响较小。在相同基质吸力下,改良土的体积含水率和残余含水率随PAM掺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表明其持水性增强。对改良土的水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短时间和长时间改良土的崩解率均随PAM掺量增加而减小,表明PAM对粉土的耐崩解性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当掺量为1.0%~1.2%时,改良土样基本未发生崩解,水稳性相对较强。研究成果对预防粉土病害,堤防安全,附近或上部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保护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土 PAM 堤防 水理特性 崩解试验 体积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演变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时空立方体与可解释机器学习分析
2
作者 张轲 尹力 +2 位作者 赵浪 魏伟 薄立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97-4715,共19页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 中原城市群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科学认知其水生态空间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对黄河下游地区水生态空间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采用时空立方体刻画2000—2023年长时序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年际演变动态及典型模式,从规模⁃位置2个维度综合分析空间结构转型特征,进而利用Mantel test矩阵分析水生态空间结构转型与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XGBoost模型和可解释机器学习VIVI⁃PDP框架从驱动因素重要程度、交互作用强度和非线性依赖关系分析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增加805.53km^(2),增幅高达33.52%,整体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②“农业空间⁃水生态空间”的动态转换现象尤为显著,且在城市群的六大功能分区中差异明显,其中高效生态示范区的水生态空间转型最为活跃,核心发展区与跨区域协同发展区相对活跃,而转型创新发展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区转换度较低;水生态空间动态转换的高⁃高聚类区,即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水资源丰富的西部、南部与东部地区,低⁃低聚类区则多位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其水生态空间的转入和转出均较为有限;③自然地理基础与交通区位条件是中原城市群水生态空间动态转型过程中的主导因素,然而,在水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的转出和城镇空间向水生态空间的转入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作用逐渐凸显,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转型过程呈现出多重因素交织、区域差异显著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时序遥感 分异格局 驱动因素 水生态保护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型惯容系统多自由度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3
作者 管涛 王善库 +1 位作者 葛新广 王昌盛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8,共9页
研究串联型惯容系统多自由度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简明封闭解,分析了惯容系统参数及设置位置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首先,根据串联型惯容系统力学构造图,建立多自由度结构-惯容系统耦合地震动方程。其次,运用二次式分解法推导出建筑结构... 研究串联型惯容系统多自由度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简明封闭解,分析了惯容系统参数及设置位置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首先,根据串联型惯容系统力学构造图,建立多自由度结构-惯容系统耦合地震动方程。其次,运用二次式分解法推导出建筑结构节点相对于地面的绝对位移、层间节点位移及串联型惯容系统阻尼力等系列响应的0~2阶谱矩的简明封闭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并研究了惯容系统参数及设置位置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串联型惯容系统对结构层间位移和顶层绝对位移的减震性能具有非一致性特点;在层间位移较大的楼层设置惯容系统的布置策略是经济可行的。本文可为惯容系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惯容系统 简明封闭解 二次式分解法 参数分析 阻尼器布置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GRA-TOPSIS模型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辛酉阳 杨德磊 方前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12-2222,共11页
为使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模型更科学,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率,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具有复杂性、随机性、模糊性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GRA-TOPSIS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从人员、物料、技术、管理和环境5个方... 为使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模型更科学,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率,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具有复杂性、随机性、模糊性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GRA-TOPSIS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从人员、物料、技术、管理和环境5个方面,选取了18个典型影响因素,构建了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其次,借助区间层次分析法、改进CRITIC法和博弈论分别计算指标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综合权重;引入盲数理论,对专家赋值进行处理,合理确定各指标得分,通过计算灰色关联贴近度,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综合评价。最后,将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5个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评估中,得到了各个项目施工风险等级及排名,将评估结果与物元可拓和云模型评估结果对比,并基于雷达图法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风险差异分析。研究表明,评价模型结果合理可靠,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装配式建筑 施工风险 灰色关联分析(GRA) 逼近理想解(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盲数理论和物元可拓法的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方前程 李中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6,共9页
针对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随机性和模糊性特点,引入盲数理论和物元可拓法,建立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首先,根据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特点,从人员、设备、构件、环境和管理5个方面,选取了23个影响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随机性和模糊性特点,引入盲数理论和物元可拓法,建立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模型。首先,根据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特点,从人员、设备、构件、环境和管理5个方面,选取了23个影响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赋值范围,基于盲数理论构建盲数矩阵和计算指标综合得分,通过构建单指标隶属度函数,计算单指标隶属度和综合隶属度,以最大隶属度原则为判断准则确定风险等级;最后,以某市在建的装配式建筑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吊装施工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吊装施工风险等级较低,与现场调研情况相符合。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盲数理论和物元可拓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在装配式建筑吊装施工风险评估方面具有适用性,可以为吊装施工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装配式建筑 吊装 盲数理论 可拓理论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水泥改良膨胀土工程特性与路用性能 被引量:10
6
作者 商拥辉 徐林荣 +1 位作者 刘维正 陈钊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4-1051,共8页
为了探究重载铁路水泥改良膨胀土路基填料的工程特性及路用性能,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微观结构试验、路基原位动力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膨胀土掺入水泥3%~5%改良前后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泥掺量5%和3%改良膨胀土分... 为了探究重载铁路水泥改良膨胀土路基填料的工程特性及路用性能,采用室内动三轴试验、微观结构试验、路基原位动力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膨胀土掺入水泥3%~5%改良前后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泥掺量5%和3%改良膨胀土分别用作重载铁路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填料建设期的工作性能,评估了服役期列车动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掺入3%~5%水泥改良后,强度提高同时胀缩性显著降低,水稳定性提高3~4倍;相比重塑素膨胀土,水泥掺量3%~5%改良膨胀土临界动应力提高5~6倍;检测路基压密程度与强度指标满足规范且有较大富裕,监测路基中线地基沉降在铺轨前处于稳定状态;原位动力测试表明列车动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应力沿深度逐渐衰减,在基床表层与基床底层范围内最大衰减量分别可达40%和80%以上,动应力影响深度是基床设计厚度的1.4~1.8倍,动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路基的动应力值远小于同位置填料的临界动应力,运营期路基动力稳定性满足安全服役要求.研究成果能够为重载铁路水泥改良膨胀土路基精细化建设养修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改良膨胀土 工程特性 路用性能 重载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实模态近似解耦及地震响应分析
7
作者 王昌盛 林建好 +1 位作者 杨艳 徐家云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190,共7页
针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存在耦合模态阻尼矩阵在实数域内无法精确解耦的问题。首先采用强迫解耦法对非经典阻尼矩阵进行解耦,然后分析强迫解耦法造成的误差,提出采用实模态近似解耦法对结构体系进行求解,同时结合Laplace变换... 针对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运动方程存在耦合模态阻尼矩阵在实数域内无法精确解耦的问题。首先采用强迫解耦法对非经典阻尼矩阵进行解耦,然后分析强迫解耦法造成的误差,提出采用实模态近似解耦法对结构体系进行求解,同时结合Laplace变换将体系响应用系列标准振子的位移和速度的线性组合来表示。通过算例分析可知,采用实模态近似解耦法求得的结构地震响应与精确复模态法求得的结果吻合较好,其精度高于强迫解耦法。尤其在分析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上部结构动力响应时,其优势更为凸出。所提的实模态近似解耦法精度较高、避免了复数域内运算且工程意义便于理解,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具有非经典阻尼特性的结构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非经典阻尼 实模态近似解耦法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气凝胶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景 李小朋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63-10168,共6页
采用常压干燥法,以环氧丙烷(PO)作为促进剂,通过调整PO与Al的摩尔比,制备出一系列Al_(2)O_(3)气凝胶建筑保温材料,研究了PO摩尔比对气凝胶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气凝胶在室温下主要由... 采用常压干燥法,以环氧丙烷(PO)作为促进剂,通过调整PO与Al的摩尔比,制备出一系列Al_(2)O_(3)气凝胶建筑保温材料,研究了PO摩尔比对气凝胶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_(2)O_(3)气凝胶在室温下主要由勃姆石组成,在高温下会逐渐从γ-Al_(2)O_(3)相向α-Al_(2)O_(3)相转变,而PO摩尔比的增加阻碍了相的转变。Al_(2)O_(3)气凝胶由片状小颗粒堆积而成,颗粒尺寸约为85~160 nm。当n(PO)∶n(Al)=5时,气凝胶骨架强度最高,三维网状多孔结构最为致密。随着PO摩尔比的增大,Al_(2)O_(3)气凝胶的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弹性模量持续增大,导热系数先降低后增大。当n(PO)∶n(Al)=5时,气凝胶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42.54 MPa,弹性模量为1454.63 MPa,导热系数最小为0.0954 W/(m·K),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由此可见,PO的最佳摩尔比为n(PO)∶n(Al)=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 气凝胶 建筑保温材料 力学性能 保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邵莲芬 马长波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48-150,共3页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从选题、教师指导和评价等方面探讨了解决毕业设计教学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高强建筑用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晓娟 杨晨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96-198,202,共4页
采用箱式电阻炉对试验钢进行了三种不同淬火温度的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并对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对拉伸和冲击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两相区淬火的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为主,随淬火温度升高,铁素体... 采用箱式电阻炉对试验钢进行了三种不同淬火温度的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并对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对拉伸和冲击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两相区淬火的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为主,随淬火温度升高,铁素体含量逐渐降低,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晶粒逐渐细化;回火组织以回火马氏体+铁素体为主,与淬火组织相比,铁素体明显粗化,马氏体含量下降,马氏体板条特征逐渐消失,铁素体晶界有较多碳化物析出;随淬火温度升高,回火后钢板屈服强度、伸长率和低温冲击韧性均逐渐升高,抗拉强度先提高后略有下降;试验钢经800℃淬火+500℃回火能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用钢 热处理工艺 组织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高强建筑钢回火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辛酉阳 李胡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90-192,195,共4页
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炉对建筑用Q550D钢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回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对冲击功、硬度进行了检测,研究了回火时间和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回火温度为200℃时,感应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随... 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炉对建筑用Q550D钢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回火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对冲击功、硬度进行了检测,研究了回火时间和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回火温度为200℃时,感应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碳化物析出增多,马氏体逐渐分解,冲击功逐渐升高,硬度则逐渐降低;在200℃回火保温时间为10 min时,组织由低温感应回火时的回火马氏体逐渐向中温感应回火时的回火托氏体转变,随着回火温度升高,碳化物从马氏体板条中析出并长大,马氏体充分分解,组织趋于均匀化,冲击功则先提高,当回火温度超过350℃后稍有下降,硬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钢 感应回火 组织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作用下典型建筑构件破坏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莲芬 张文忠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86-89,94,共5页
针对建筑物的典型结构砌体墙和玻璃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特征问题,进行了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特征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对比试验证明了碳纤维对砌体墙的加固作用,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纤维厚度对砌体墙抗爆性能的影响,当... 针对建筑物的典型结构砌体墙和玻璃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特征问题,进行了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特征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对比试验证明了碳纤维对砌体墙的加固作用,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纤维厚度对砌体墙抗爆性能的影响,当碳纤维厚度处于0.1~0.5 mm区间内加固效果最为明显。最后对钢化夹层玻璃和普通夹层玻璃的抗爆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化夹层玻璃的抗爆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夹层玻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墙 爆炸载荷 CFRP 抗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运行引发场地地振动隔振效果研究
13
作者 刘世杰 张立 +1 位作者 宋玉兰 杜清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传统工艺一般采用开挖沟渠的方式来减少高速列车运行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为了探究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隔振沟的隔振效果。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对比数值模型与现场实验结果,分析高铁列车经... 传统工艺一般采用开挖沟渠的方式来减少高速列车运行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为了探究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隔振沟的隔振效果。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对比数值模型与现场实验结果,分析高铁列车经过高架桥时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的频散特征。结果表明,与单点震源激发类似,高速列车从高架桥通过时呈现均匀稳定的面波传播特征,当线路设有隔振沟时,后方地基的振动会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隔振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瑞利面波 数值模拟 椭圆极化率频散 隔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防波堤工程施工监测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德磊 魏献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5-127,共3页
拟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某防波堤工程由斜坡式隔埝和直立式隔埝两部分组成,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地基和结构的安全稳定,设置相应的监测项目对堤体沉降和位移进行监测,并对施工加荷速率进行控制。堤体沉降、堤顶水平位移以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 拟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某防波堤工程由斜坡式隔埝和直立式隔埝两部分组成,为保证施工过程中地基和结构的安全稳定,设置相应的监测项目对堤体沉降和位移进行监测,并对施工加荷速率进行控制。堤体沉降、堤顶水平位移以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量和位移值符合设计要求,地基固结度达到了90%,日最大沉降量、土体位移量变化速率、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量等参数指标处于可控范围内,堤体施工期间是稳定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波堤工程 沉降监测 位移监测 软土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改革 被引量:19
15
作者 潘文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88,共2页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地质学知识背景不足、师资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研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选用合理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注重专业课程学习...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地质学知识背景不足、师资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研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选用合理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注重专业课程学习与课程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 被引量:9
16
作者 乔景顺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57-158,共2页
文章对国内外众多大学相关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近两年来黄淮学院的实际做法,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建筑高强钢耐延迟断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小娟 白香鸽 贾立术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3-216,共4页
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淬火工艺、相同的回火工艺对Q390建筑高强钢进行了热处理,并进行了拉伸试验和延迟断裂试验。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从870℃提高到990℃或淬火温度从850℃提高到950℃,建筑高强钢的耐延迟断裂性能先提高后下降;等温退... 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淬火工艺、相同的回火工艺对Q390建筑高强钢进行了热处理,并进行了拉伸试验和延迟断裂试验。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从870℃提高到990℃或淬火温度从850℃提高到950℃,建筑高强钢的耐延迟断裂性能先提高后下降;等温退火和分级淬火能更好地提高建筑高强钢的耐延迟断裂性能。与850℃×60 min常规淬火相比,900℃×40 min+400℃×20 min分级淬火的建筑高强钢在0.75倍抗拉强度恒定载荷下的延迟断裂时间延长190%;在0.65倍抗拉强度恒定载荷下的延迟断裂时间延长162%。退火工艺优选为930℃×0.5 h+720℃×1.5 h等温退火,淬火工艺优选为900℃×40 min+400℃×20 min分级淬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工艺 等温退火 分级淬火 耐延迟断裂性能 高强钢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护建筑用钢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小朋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2,共5页
以WC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面复合材料、钛颗粒增强Al_(2)O_(3p)/45钢基复合材料为例,在不同滑动速度、载荷下,用型号为MMU-5G屏显型端面高温摩擦磨损测试机测试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主要通过摩擦因数与磨损率体现)。结果表明:不同滑动速度下... 以WC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面复合材料、钛颗粒增强Al_(2)O_(3p)/45钢基复合材料为例,在不同滑动速度、载荷下,用型号为MMU-5G屏显型端面高温摩擦磨损测试机测试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主要通过摩擦因数与磨损率体现)。结果表明:不同滑动速度下,WC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小于高铬钢,Ti-Al_(2)O_(3p)/45钢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小于Al_(2)O_(3p)/45钢复合材料;不同载荷下,WC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面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均小于高铬钢,Ti-Al_(2)O_(3p)/45钢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小于Al_(2)O_(3p)/45钢复合材料。对比之下,WC颗粒增强高铬钢基表面复合材料、Ti-Al_(2)O_(3p)/45钢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建筑 钢基 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摩擦因数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建筑艺术美——高迪建筑艺术赏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莹莹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第7期84-85,共2页
高迪的建筑非同以往我们所见到的欧式建筑。高迪对西班牙传统建筑进行了解构,建筑就是雕塑,就是交响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溶入建筑实体中,使其建筑中的每一部分都具有艺术与诗的成份.
关键词 高迪 建筑艺术 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建筑中传统空间的运用——驻马店市行政中心设计方法浅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韫智 方晓燕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第4期92-93,共2页
通过对驻马店市行政中心设计项目的分析,阐述了其在设计手法上融入传统空间元素,论述了空间序列、连接要素、围合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传统空间语言在现代行政办公建筑空间中运用方式。用设计实例说明了传统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通过对驻马店市行政中心设计项目的分析,阐述了其在设计手法上融入传统空间元素,论述了空间序列、连接要素、围合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传统空间语言在现代行政办公建筑空间中运用方式。用设计实例说明了传统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依然绽放着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空间 行政中心 空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