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FR模型的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评估
1
作者 李明月 胡志雄 +5 位作者 彭康 高艳梅 魏健 郭壮 王维业 宋永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1-751,共11页
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从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态、生态功能、社会响应4个方面构建了10个要素层、27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变异系数法分类分级地定量化评估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5个... 基于压力-状态-功能-响应(PSFR)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从水生态压力、水生态状态、生态功能、社会响应4个方面构建了10个要素层、27个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变异系数法分类分级地定量化评估黄河流域吕梁段水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在5个安全等级标准下,研究区内15个子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状态为不安全状态~较安全状态,未出现极不安全状态和非常安全状态。其中,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有3个,占比20.0%;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有10个,占比66.7%;处于较安全状态的子流域数为2个,占比13.3%。此外,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3个片区水生态安全状态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西部丘陵区水生态安全状况相对最优,但仍然受渔业供给量不足(年产量<120 t)、旅游资源开发受限(景点数量占比<32%)以及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低(<50%)等生态功能指标的制约;中部中山区水生态安全状况次之,其核心制约因子为点源污染负荷高、渔业供给能力不足(年产量<112 t)以及水域休闲面积占比低(<20%)等;东部平川区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差,其影响因子呈现多维复杂性,面临人口密度高(290人/km²)、工业及居民用地面积占比大(工业用地占48%、农村居民点用地占39%、城镇用地占46%)、单位面积点源污染负荷高以及生态系统脆弱(如植被覆盖率<12%)等多重压力。针对黄河流域吕梁段各片区的水生态安全异质性胁迫因素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可全面推动流域水生态安全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PSFR模型 变异系数法 水生态安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黄河流域矿区复垦土壤溶质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慧平 柴春镜 +3 位作者 杨永刚 冯政君 魏健 程芳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79,共9页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 为解决单独利用煤矸石作为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孔隙度低、保肥性差等问题,研究了煤矸石基多孔材料对煤矸石粉中Cl^(-)和K^(+)运移的影响,揭示了多孔材料对煤矸石孔隙分布和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并使用对流-弥散方程(CDE)对K^(+)和Cl^(-)的穿透曲线(BTCs)进行拟合,求其运移参数。向煤矸石粉中添加0%、10%、20%、25%、30%5种不同含量的多孔材料,通过静态批试验和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获得Cl^(-)作为惰性非吸附示踪剂和K^(+)作为吸附示踪剂的穿透曲线。静态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多孔材料使K+分配系数(K_(d))提高19.40%~45.97%。通过垂直土柱易混置换试验可知,掺入10%~25%的多孔材料,可以通过降低饱和导水率(Ks)延缓Cl^(-)的运移速率,通过降低K_(s)、提高吸附能力延缓K^(+)的穿透时间。施用25%多孔材料能够使出流液中的Cl^(-)浓度降低0.34%~47.64%、K^(+)浓度降低11.86%~92.43%。CDE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l^(-)和K^(+)的穿透曲线。煤矸石和多孔材料以7.5∶2.5(体积比)混合的复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溶质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复垦土壤 多孔材料 溶质运移 穿透曲线 CD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视角下的碳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倩 王莉娟 +1 位作者 祝胜来 徐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01-2412,共12页
基于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同视角研究碳排放流动特征,明确碳排放责任,对“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减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该研究以2000-2020年为分析时段,采用碳排放因子法精准核算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基于能流图和碳流图,定量... 基于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同视角研究碳排放流动特征,明确碳排放责任,对“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减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该研究以2000-2020年为分析时段,采用碳排放因子法精准核算黄河流域能源生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基于能流图和碳流图,定量揭示流域及各省区生产和消费侧的能源-部门-碳之间的关联、能源流动特征、碳排放动态演变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特征,阐明流域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能源生产侧碳排放8量比消费侧高10%~31%,且碳排放差额逐渐增大,2020年差额达到7.27×10^(8) t,原因在于黄河流域二次能源净调出量逐年增加。②黄河流域9省区碳排放差额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青海省、四川省、河南省由能源生产侧碳排放量高转变为消费侧高,山东省则呈相反趋势,而流域中部省区生产侧碳排放量一直高于消费侧。③能源生产主导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产侧碳排放量远高于消费侧,生产侧碳排放中近60%来自火力发电,原因在于能源加工转换中原煤使用量持续增加,且火力发电效率较低。由于电力低碳化程度高,能源消费主导型的四川省工业电力终端消费占比达到24.47%,但相应碳排放仅为9.20%。④黄河流域内相邻省区碳排放协同状态向好发展,2020年呈现“东西良好协调,中部初步协调”的特征。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以能源生产主导型省区为主,明确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的碳排放责任、制定各省区差异化减碳战略、构建省区间协同减碳机制,有利于支撑流域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 碳排放核算 碳排放特征 能源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系统识别与展望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海生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保障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文围绕黄河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生态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加强黄...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对保障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文围绕黄河流域水环境、水资源、生态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对策和展望.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近年来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农村污染防控压力大,2021年黄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25%,农业源COD、总磷占比超过50%;大量化工企业沿黄分布,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占全国的46.94%、41.35%,流域结构性布局性水环境风险问题较为突出.(2)水资源短缺,2000-2018年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较1956-2000年减少12.5%,农业用水占比为64.68%,用水效率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特点,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量不足供水量的6%,矿井水和再生水利用有待提高.(3)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草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局部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2.15%,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5.85%;水生生物资源衰退严重,1980-2019年鱼类较20世纪80年代前减少70种.建议深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黄河流域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平台,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厘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间的深层次关系和互馈机理,建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体系,构建集信息智能感知、数据汇聚、模型集成、智能决策为一体的黄河生态云智慧大脑,以“数字黄河、智慧黄河”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和重大管理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环境 水资源 生态系统 对策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障碍因子研究
5
作者 陈媛 曾令武 +1 位作者 甘荣情 孙德智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7,共9页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为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涉及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15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8-2021年黄河流域上中游50个地级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0.505增长到2021年的0.553;再生水利用率、农业用水比例和污水处理率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2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熵权法 障碍因子 黄河上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粉煤灰堆存对水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玉飞 卢永琦 +3 位作者 刘婷婷 徐思琪 黄瑞潇 迭庆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285-5296,共12页
粉煤灰长期堆存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并对水环境构成威胁。为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并深入地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3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年总发文量... 粉煤灰长期堆存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并对水环境构成威胁。为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并深入地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3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年总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发文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18.87%,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美国发文的中介中心性(0.51)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研究成果更具国际影响力;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粉煤灰中重金属等污染物,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浸出、淋溶释放规律,揭示粉煤灰堆场污染物迁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基于高频关键词分析,探讨了粉煤灰污染物组成特征和可能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污染物类型,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污染物的释放机制、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进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粉煤灰堆存过程中Pb、Cr、Hg等重金属,As、Se、Mo等微量元素和F^(-)、Cl^(-)、SO_(4)^(2-)、PO_(4)^(3-)等特征污染物的释放问题,探究复杂环境影响下特征污染物的释放特性,并明确不同因素是否存在协同或抑制机制,建立粉煤灰固相中污染物指标与其释放进入水环境的指标间的定量关系,为科学评价粉煤灰环境影响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有效防范粉煤灰中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粉煤灰 水环境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黄河上游河流碳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凌 黄镜洁 +9 位作者 尹琼琳 谢磊 白雪 庞晴晴 赵举 杨维功 彭福全 朱翔 杨飞 汪龙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46-6857,共12页
以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河流清水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体碳氮循环微生物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用地对水体污染较小,其中NH_(4)^(+)-N、NO_(3)-N、TN、COD平均浓度分别为0.19、1.35、1.66、21.92mg/L... 以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河流清水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体碳氮循环微生物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用地对水体污染较小,其中NH_(4)^(+)-N、NO_(3)-N、TN、COD平均浓度分别为0.19、1.35、1.66、21.92mg/L,城乡用地造成水体NH_(4)^(+)-N(4.23mg/L)、COD(48.8mg/L)浓度增加,农田用地导致水体NO_(3)-N(21.62mg/L)、TN(31.59mg/L)浓度增加.硝化基因amoAB、nxrAB与碳循环基因sucCD、IDH13、mdh、porAB、gap2在林区河段的相对丰度较高;而反硝化基因napAB、nirKS、nosZ在城乡区河段、农田区河段相对丰度较高.林区河段、城乡区河段碳氮功能优势微生物种类(>20种)高于农田区河段(15种).微生物网络关系表明,城乡区河段和农田区河段相关性边数小于35,林区河段大于35,林区河段微生物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城乡区河段,Paracoccus、Sphingomonas菌属与NH_(4)^(+)-N呈显著负相关,Thalassiosira菌属与NO_(3)-N呈显著正相关;农田区河段,Leptothrix、Methylocystis与NH_(4)^(+)-N、COD呈显著负相关,Acidovorax、Flavobacterium、Hydrogenophaga与NO_(3)-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河流 土地利用 碳氮循环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逸度模型在新污染物多介质归趋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家庆 安锡鼎 +2 位作者 陶艳茹 庞燕 黄天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6-1086,共11页
基于逸度方法的逸度模型不仅适用于预测新污染物在环境各介质中的浓度水平,还可以揭示区域内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新污染物管理中的重要工具。总结分析了逸度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模型分级,将常用逸度模型依据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划分,归纳了... 基于逸度方法的逸度模型不仅适用于预测新污染物在环境各介质中的浓度水平,还可以揭示区域内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新污染物管理中的重要工具。总结分析了逸度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模型分级,将常用逸度模型依据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划分,归纳了其研究应用,探讨了逸度模型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的改进方向。结果显示,逸度模型在模拟新污染物归趋方面具有良好适用性,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湖泊河流至区域、大陆及全球范围内新污染物的多介质归趋,学者们通过改进开发出适用特定区域或具有不同输出结果的逸度模型,将其应用于新污染物浓度模拟、长期停留时间模拟、远距离迁移模拟等方面,其预测结果较为可靠,为新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当前逸度模型存在的问题包括输出结果高度依赖输入数据的可靠性、对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考虑不充足、性能验证过于依赖监测数据以及新污染物理化性质带来的较大不确定性等。未来改进需要提高污染物排放参数的准确性,并在模型参数及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完善相关的质量保证数据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模型的耦合或联用以提升模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度模型 新污染物 模型应用 多介质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综合利用政策及生态回填技术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原野 宋慧平 +3 位作者 张圆圆 吴海滨 高阳艳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797,共10页
煤炭是国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固体废物煤矸石。我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其长期露天堆放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开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技术已迫在眉睫。分析了我国煤矸石的相关... 煤炭是国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固体废物煤矸石。我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其长期露天堆放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开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技术已迫在眉睫。分析了我国煤矸石的相关政策及其综合利用途径,阐述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并系统总结了现有的综合利用手段。通过分层构筑防渗层(渗透系数<1×10^(-7) cm/s)、阻隔层(粉煤灰-石灰体系)、封闭层(煤矸石-固废胶凝材料)、填土层(黄土或煤矸石基人工土壤)及植被层(微生物-植物协同),构建了“污染阻隔-结构稳定-生态重建”的技术体系。案例分析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单项目年消纳煤矸石200万t以上,生态回填区植被覆盖率提升,污染性气体PM2.5、SO2等排放量削减,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达标。进一步指出材料性能异质性、长期监测体系缺失及跨区域协同机制不足是当前煤矸石利用与生态回填的主要挑战,未来需通过多源固废改性、智能监控网络构建及“修复+产业”模式创新,推动煤矸石资源化技术从工程示范向系统化应用跨越。本研究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为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综合利用 生态回填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菌根菌联合改变植物对铅胁迫的响应
10
作者 吴李花 支小瑞 +3 位作者 原奥 宋慧平 冯政君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3-770,共8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黄河流域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抗性是应对土壤中低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常见策略。生物炭可以固定重金属,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而丛枝菌根真菌(AMF)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增强...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黄河流域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抗性是应对土壤中低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常见策略。生物炭可以固定重金属,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而丛枝菌根真菌(AMF)通过与植物根系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生物炭和AMF联合施用对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生长、Pb吸收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在0、200和2000 mg/kg的Pb污染水平下,设置了空白(CK)、加生物炭(JBC)、加AMF(JAMF)及二者同时添加(BM)4个处理。结果表明:BC和AMF均促进百喜草生长,BC降低了植物对Pb的转运系数,而AMF则提高了该系数。在200 mg/kg Pb施加量下,BM处理显著促进了植物生长,株高、根长、生物量较CK分别提高了17.20%、31.70%、608.61%(P<0.05)。在2000 mg/kg Pb施加量下,BM处理未显著改善植物生长,这可能是因为AMF促进了Pb的吸收,导致植物体内Pb含量显著升高(茎叶Pb含量增加39.85%,根系Pb含量增加7.64%),抵消了BC和AMF对植物生长产生的促进作用。细菌群落分析显示,AMF和生物炭联合施用显著改变了2000 mg/kg Pb污染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提升了其α多样性(Chao1和Simpson指数)及群落稳定性。本研究为生物炭与AMF联合施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 铅(Pb) 百喜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寒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强化措施
11
作者 郑人珲 杨开明 +4 位作者 刘勇丽 曾明骁 高生旺 邱旭 夏训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7-435,共9页
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寒冷干燥、紫外线辐射强,导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且不稳定,给当地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带来挑战,有必要对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总结以提升处理效率。总结了我国高寒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指出... 高寒地区空气稀薄、寒冷干燥、紫外线辐射强,导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效率较低且不稳定,给当地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带来挑战,有必要对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总结以提升处理效率。总结了我国高寒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指出高寒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采用氧化沟、SBR、A2O、MBR系列工艺;阐释了污水处理中存在的微生物活性低、污泥膨胀、微生物丰度下降等问题;梳理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强化措施包括调控工艺参数、改良工艺、设置保温措施、采用组合工艺、进行生物强化等。针对高寒地区低温影响生活污水处理效率问题,建议从低温下培养耐冷菌、采用SBR及MBR系列工艺、开发新工艺三方面开展研究,以强化污水处理效能;针对高寒地区低氧问题,建议从优化曝气系统、增加曝气时间、结合厌氧好氧工艺三方面开展研究。未来,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将为高寒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城镇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 强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粒径及配比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12
作者 张俊杰 宋慧平 +3 位作者 冯政君 MUNKHBAT Bazarjaw 靳大鹏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8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矸土配比。结果表明,煤矸石的加入使混合土壤的质地由砂土变为砂质壤土。当煤矸石粒径减小时,水分入渗速率降低,而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累计蒸发量增大;但当煤矸石粒径一定时,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入渗速率增加,累计蒸发量减少。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混合土壤的入渗模型。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等水分特征值方面,煤矸石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水分入渗蒸发方面,煤矸石矸土比例较粒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为黄河流域中游沿岸沙化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有望降低改良成本、提高修复效果,为煤矸石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壤 煤矸石粒径 矸土比 水分入渗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现状与标准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潘硕 胡雨晴 +2 位作者 王海燕 于家琳 刘青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98,共10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选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量巨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无法消纳,只能就地堆存,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因此,探索建立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体...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选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量巨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无法消纳,只能就地堆存,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因此,探索建立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并配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来煤矸石产生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调研当前国内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分析总结出制约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无法支撑大规模消纳需求、缺乏技术标准体系支撑、技术区域特征明显、不利于复制推广等;针对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技术规范及标准的情况,总结当前煤矸石综合利用领域标准现状,提出当前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污染防控标准体系、缺乏综合利用技术规范等。通过上述分析,为煤矸石综合利用行业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实现煤矸石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环境管理 综合利用 政策法规 环境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金三角地区城市O_(3)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靳宁 王亚俊 +3 位作者 李丹 何亮 王成 李艳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3,共12页
黄河金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科学认识O_(3)浓度时空演变和污染特征对于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反演O_(3)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热... 黄河金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是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科学认识O_(3)浓度时空演变和污染特征对于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反演O_(3)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热点分析的方法揭示黄河金三角地区O_(3)浓度的年、季节和月尺度以及空间变化特征,探究O_(3)污染等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金三角地区2015−2022年4个地级市大气中O_(3)浓度呈升高趋势,O_(3)年均浓度表现为运城市(105μg/m^(3))>临汾市(103μg/m^(3))>三门峡市(97μg/m^(3))>渭南市(95μg/m^(3)).②O_(3)季均浓度总体表现为夏季(146μg/m^(3))>春季(113μg/m^(3))>秋季(83μg/m^(3))>冬季(59μg/m^(3)).③1−12月O_(3)浓度呈现抛物线的变化特征(5−9月偏高).④空间分布上,O_(3)浓度最大值和平均值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东北到西南方向,低值区域分布在西北和东南方向,O_(3)浓度最小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此相反.⑤黄河金三角地区1−12月O_(3)浓度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均呈现高值和低值交替出现的空间聚集特征.NPP/VIIRS-O_(3)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北部的5个区县,GDP-O_(3)聚集区零散分布在该地区的7个区县.⑥2015−2022年黄河金三角地区4个地市O_(3)不同污染等级的天数表现为优良(199 d)>轻度污染(123 d)>中度污染(46 d)>重度污染(7 d)>严重污染(0 d),优良和轻度污染的天数较多且优良的天数占到50%以上,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出现的天数表现为夏季(77 d)>春季(58 d)>秋季(27 d)>冬季(6 d),优良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则正好相反.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黄河金三角地区O_(3)时空演变规律及污染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金三角地区 O_(3)污染 时空变化特征 卫星遥感反演 经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濮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15
作者 李佳凡 付昊 +2 位作者 张盼月 张光明 郭锐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5,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碳储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2020年碳储量相比,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最显著,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增加;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关系密切,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时碳储量随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PLUS-InVEST模型 濮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视角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优化——以铜冶炼渣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文博 杨桂蓉 +4 位作者 韩雪萌 王军强 蔡文倩 李金惠 曾现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0-1588,共9页
为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环境资源交互属性、生命周期评价和有价资源价值评估3项指标,建立多维度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升级回收和降级回收的资源化途径,... 为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对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基于环境资源交互属性、生命周期评价和有价资源价值评估3项指标,建立多维度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优化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升级回收和降级回收的资源化途径,工业固体废物的生态毒性和人体健康毒性较填埋途径分别降低96.86%和98.53%,能够减少土壤污染,维护土壤生态安全。预计2035年铜冶炼渣升级回收、降级回收和原级回收的比例分别达到30%、50%和10%时,可以实现最优目标,但升级回收占比的提高会导致碳排放升高和综合效益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降级回收能够大规模消纳工业固体废物,但受到建筑行业和产品质量管理制约。因此,远期规划需合理分配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占比,以获得最大化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体废物 资源化 碳排放 土壤污染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探究:来自中国287城市的证据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瑄 龙凤 +3 位作者 蒋艺璇 秦顺兴 石磊 葛察忠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4-2823,共10页
探索一条城市层面水污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刻画城市水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该研究构建动态面板效应模型,基于我国287个城市2012-2022年水污染物浓度与GDP年度数据,探究城市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探索一条城市层面水污染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刻画城市水污染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该研究构建动态面板效应模型,基于我国287个城市2012-2022年水污染物浓度与GDP年度数据,探究城市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这五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而探究异质性城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形态差异以及水环境规制强度和人均收入水平对EKC拐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我国287个城市2012-2022年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浓度均处于下降态势,而总氮浓度处于波动状态。②除化学需氧量外,氨氮、总氮、总磷浓度及高锰酸盐指数均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③异质性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东侧城市组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大部分水污染物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④拐点形成影响因素探究结果表明,在水环境规制强度和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部分水污染物浓度与经济发展均呈倒U型关系。因此,应着重加强化学需氧量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关注胡焕庸线以西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持续深化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充分发挥居民在水环境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水污染 经济发展 环境规制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道路边坡生物土壤结皮组成和发育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张鑫钰 何萍 徐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459-8468,共10页
坡向是影响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生长的关键因素,但是以往研究对坡向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一处具有360°坡向的道路边坡上自然生长着生物土壤结皮,以15°坡向为间隔,研究该道路边坡不同坡向生物土壤... 坡向是影响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生长的关键因素,但是以往研究对坡向的划分比较简单粗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一处具有360°坡向的道路边坡上自然生长着生物土壤结皮,以15°坡向为间隔,研究该道路边坡不同坡向生物土壤结皮组成(藓、藻结皮分盖度)、发育特征指标(结皮厚度、苔藓株高、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a含量)、结皮层含水率和抗剪强度的差异以及成因。结果表明:(1)在南北向上,315°—30°区间内的混合生物结皮以藓结皮为主、藻结皮次之;75°—225°区间内的混合生物结皮以藻结皮为主、藓结皮次之。(2)在东西向上,生物土壤结皮的组成和发育呈现非对称性。混合生物结皮中藓结皮分盖度、结皮层含水率和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a含量在西向(225°—315°)平均分别是东向(45°—135°)的3.31、2.82倍和2.55倍,发育程度总体表现为西向优于东向。(3)当以藻结皮为主时,结皮层含水率低于3.8%,以藓结皮为主时,结皮层含水率高于7%。提出了道路边坡生物土壤结皮在不同方向上组成和发育特征的差异性规律和可能的成因,有助于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修复工程中不同方向上藻、藓的精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道路边坡 结皮层含水率 叶绿素A含量 坡向 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