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水文现代业务管理体系构建方案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胡士辉 刘帅 +2 位作者 田水利 张健 李泽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1-13,16,共4页
在分析黄河水文测报服务主要短板的基础上,从站网布局、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基础保障四个维度,研析了黄河水文现代业务和管理体系构建思路与框架,进而给出其实现途径。提出面向服务和需求,完善站网体系、空天地立体自动监测体系,建设... 在分析黄河水文测报服务主要短板的基础上,从站网布局、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基础保障四个维度,研析了黄河水文现代业务和管理体系构建思路与框架,进而给出其实现途径。提出面向服务和需求,完善站网体系、空天地立体自动监测体系,建设水文物理网;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传输处理和情报预报服务系统,打造水文信息网;完善测验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等,织好水文管理支撑网。通过"三网"融合,实现"现实水文"和"模拟水文"的有效补充验证,强力提升水文测报管理效率和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站网 监测预报 测验管理 基础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2
作者 左超 常兴 +1 位作者 辛朋磊 张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200,共9页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兰州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的径流量具有显著增加趋势且变化率分别为4.83、2.47和3.37亿m^(3)/a,龙门水文站输沙量在非汛期具有显著的减小趋势且变化率为-128.01万t/a;各水文站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汛期时兰州水文站、龙门水文站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09年和2018年;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的水沙关系拟合相对较好,其中龙门水文站(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河道受径流侵蚀作用而使输沙量较大,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受到河道水流侵蚀能力最强;在非汛期人类活动对龙门水文站(径流量)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4.69%和94.50%,降水对兰州水文站和龙门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9.54%和99.03%。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沙合理调控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沙变化 驱动因素 趋势和突变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HSW·NUG-1型光电测沙仪在黄河干流典型站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牛茂苍 霍文博 孙建民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7-71,86,共6页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随着水文行业测报能力的提升,水位、流量监测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含沙量监测技术一直尚未突破。为解决泥沙监测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研发了HHSW·NUG-1型光电测沙仪,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光学...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随着水文行业测报能力的提升,水位、流量监测均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含沙量监测技术一直尚未突破。为解决泥沙监测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研发了HHSW·NUG-1型光电测沙仪,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光学测沙对流速、量程要求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常年在线连续监测,监测数据稳定且精度高。主要研究该仪器在黄河小浪底和花园口水文站的比测与应用情况,经研究发现,此次光电测沙仪比测期间,正逢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有较大水沙过程,水沙条件较好,光电测沙仪性能比较稳定,测沙数据没有突变现象,测验精度较高;光电测沙仪能够实现含沙量的在线实时监测,准确监测到含沙量的涨落过程和趋势,有助于测站合理布置输沙率测次,对异常沙情沙峰能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合理安排测验,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升了测验的合理性、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光电测沙仪 水文测验 花园口水文站 小浪底水文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21在黄河下游洪水演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东坡 靳高阳 +1 位作者 李向阳 陈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28,共2页
应用MIKE21河流模拟系统,建立了黄河下游夹河滩—高村河段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正确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在"92·8"和"96·8"典型洪水情况下水流运... 应用MIKE21河流模拟系统,建立了黄河下游夹河滩—高村河段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正确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在"92·8"和"96·8"典型洪水情况下水流运动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确定在洪水期蓄滞洪区的淹没情况,以及利用蓄滞洪区进行分滞洪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规划滞洪堤方案能减少洪水进入滩区的水量,削峰滞洪作用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分区滞洪 数值模拟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黄河西柳沟“8·17”暴雨洪水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雷成茂 李焯 郭邵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3-65,共3页
2016年8月17日,黄河西柳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雨强、大雨量、长历时的降雨过程,龙头拐站产生了历史第5大洪峰流量、第2大次洪洪量的洪水过程。与洪峰流量居历史前3位的大洪水相关特征平均值进行对比可知,本次洪水在暴雨中心降雨量偏大10... 2016年8月17日,黄河西柳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雨强、大雨量、长历时的降雨过程,龙头拐站产生了历史第5大洪峰流量、第2大次洪洪量的洪水过程。与洪峰流量居历史前3位的大洪水相关特征平均值进行对比可知,本次洪水在暴雨中心降雨量偏大102.4%,暴雨中心1 h、2 h降雨量分别偏大61.3%、42.5%的条件下,洪峰流量偏小51.6%,径流系数偏小13.0%,次洪沙量偏小77.8%,平均含沙量偏小88.5%。分析认为,本次洪水洪量、沙量偏小的原因为流域下垫面条件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沙量 降雨量 暴雨洪水 西柳沟 黄河 2016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永平 李德贵 +1 位作者 胡跃斌 王临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4,共2页
对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在通过宁蒙河道时的水文断面形态、河底高程、过洪能力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河道过洪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利于2012... 对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在通过宁蒙河道时的水文断面形态、河底高程、过洪能力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汛期黄河上游洪水的水量大、持续时间长,洪水对宁蒙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河道过洪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利于2012—2013年度的黄河防凌。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①在宁蒙河段布设专门的淤积测验断面,以期得到准确合理的河道冲淤变化资料;②加强宁蒙河段凌汛期水文测报关键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河道冲刷 防凌 宁蒙河道 2012年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资源承载力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巨海 陆彦 +2 位作者 侯庆志 陆永军 陈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6,共4页
为寻求滩涂资源经济社会效益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点,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滩涂资源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围绕滩涂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基于"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 为寻求滩涂资源经济社会效益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点,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滩涂资源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围绕滩涂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基于"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进而提出滩涂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 滩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悬浮功理论下小浪底库区异重流运动特征
8
作者 李彬 万占伟 +3 位作者 高兴 李树森 白玉川 鲁俊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8-1232,共15页
水库异重流对提高水库运用效益、高效排沙以及延长水库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是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的重要内容.为探究水库异重流运动特征,建立了异重流控制方程,结合有效悬浮功理论与异重流自相似理论,以小浪底水库为对象分析水库异... 水库异重流对提高水库运用效益、高效排沙以及延长水库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是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的重要内容.为探究水库异重流运动特征,建立了异重流控制方程,结合有效悬浮功理论与异重流自相似理论,以小浪底水库为对象分析水库异重流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运动存在消亡、自悬浮、激励状态.异重流沿程演化存在临界位置x_(0c).在x_(0c)上游,异重流厚度、含沙量与流速对粒径、坡降、阻力系数变化响应较小;异重流厚度在x_(0c)下游随粒径、坡降、阻力系数增加而增加.粒径增大/减小会使异重流从激励状态向消亡/自悬浮状态转变.当坡降大于临界坡降时,异重流向激励状态转变;当阻力系数大于临界阻力系数时,异重流向消亡状态转变,小于临界阻力系数时异重流保持原有状态.随着潜入点处Richardson数减小,异重流厚度在x_(0c)下游增长速率降低、异重流稳定性减弱、异重流向消亡状态转变,在激励状态下异重流流速在x_(0c)下游流速增加.研究成果对揭示水库异重流运动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多沙河流水库调水调沙期间调度方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异重流 小浪底水库 有效悬浮功 自相似 多沙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P与GPS组合在艾山水文站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庆金 李福军 +2 位作者 王德芳 王向明 李言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2,共5页
为提高黄河下游水文测验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艾山水文站进行了走航式ADCP外接GPS和转子式流速仪的流量比测试验。结果表明:ADCP与转子流速仪两种方法流量测验的结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两者的转换公式为Q流速仪=1.018QADCP;在黄河下游中... 为提高黄河下游水文测验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在艾山水文站进行了走航式ADCP外接GPS和转子式流速仪的流量比测试验。结果表明:ADCP与转子流速仪两种方法流量测验的结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两者的转换公式为Q流速仪=1.018QADCP;在黄河下游中、低流量和不同含沙量、非稳定河床条件下,使用走航式ADCP外接GPS可以有效地消除动底造成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GPS 转子流速仪 流量比测 艾山水文站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19年度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冬伶 刘兴畅 韩作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6-40,60,共6页
2018-2019年度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凌晚、首凌到首封历时短、封河流量大、槽蓄水增量小、凌期水位低、开河凌峰小、开河最大10 d水量少等。从热力、动力和河道条件三方面对导致2018-2019年度凌情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 2018-2019年度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凌晚、首凌到首封历时短、封河流量大、槽蓄水增量小、凌期水位低、开河凌峰小、开河最大10 d水量少等。从热力、动力和河道条件三方面对导致2018-2019年度凌情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凌前期气温高、流量大是首凌偏晚的主要原因;流凌封河关键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强,是首凌到首封历时短的主要原因;内蒙古河段河道条件改善,冰下过流能力增强,是槽蓄水增量小的主要原因;同时,水库调度和人工分凌等措施也是影响该年度凌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汛 气温 槽蓄水增量 过流能力 黄河宁蒙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盛夏黄河中游雨水情特点及气象成因
11
作者 霍世青 温丽叶 +1 位作者 李珠 王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了2013年7—8月黄河中游的降雨、径流、洪水情况,分析了形成黄河中游雨水情的环流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气象因素。结果表明:①降雨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西北部降雨偏多、东南部降雨偏少,7月降雨量异常偏多,8月高温少雨,先... 介绍了2013年7—8月黄河中游的降雨、径流、洪水情况,分析了形成黄河中游雨水情的环流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气象因素。结果表明:①降雨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西北部降雨偏多、东南部降雨偏少,7月降雨量异常偏多,8月高温少雨,先涝后旱;②黄河中游干、支流7月出现了多次中小洪水过程,8月黄河中游未出现明显的洪水过程,水情平稳;③7月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多低压槽活动,同时黄河中游大部分时间处于副高外围584 dagpm线边缘,使得黄河中游7月降雨过程多,降雨量异常偏多,而8月500 hPa欧亚大陆西风带环流平直,锋区偏北,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控制,形成了高温少雨的天气形势;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路径均偏南,未对黄河中游降雨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成因 雨水情特点 盛夏 2013年 黄河中游 20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3年大暴雨再现后黄河产洪产沙量估算
12
作者 高亚军 徐十锋 +1 位作者 吕文星 赵丽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0-43,65,共5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现状下垫面条件下极端暴雨再现后黄河可能的产洪产沙量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1933年8月黄河流域发生的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15条小流域在天然和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洪产沙模型... 近年来黄河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现状下垫面条件下极端暴雨再现后黄河可能的产洪产沙量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1933年8月黄河流域发生的大暴雨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15条小流域在天然和现状下垫面条件下的产洪产沙模型,按照现状下垫面与天然下垫面相比各小流域场次洪水产生的次洪水量和次洪沙量的减少比例,估算现状下垫面条件下1933年8月大暴雨再现后黄河三门峡站的产洪产沙量。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现状下垫面条件下若重现1933年8月大暴雨,预测黄河三门峡站可能产生的次洪水量为25.20亿~25.57亿m^(3),次洪沙量为5.14亿~6.42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洪产沙量 现状下垫面 1933年8月大暴雨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7·27”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利娜 张荣刚 +1 位作者 李珠 原桂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7,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2年7月26—27日黄河中游山陕区间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中高纬度存在阻塞形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环流背景下,低层...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2年7月26—27日黄河中游山陕区间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中高纬度存在阻塞形势、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风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到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提供了此次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的动力结构,以及强垂直上升运动,是触发此次暴雨的动力机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高能轴附近高能中心的左前方和K指数大值区内,热力对流对该次暴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物理量特征 水汽条件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年降水量时序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窦青柏 蒋建辉 赵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5-37,共3页
应用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和M arkov过程分析法对黄河源区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1956~2000年的降水量系列变化的趋势性、持续性和丰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曲以上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玛曲—唐乃亥区间... 应用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和M arkov过程分析法对黄河源区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1956~2000年的降水量系列变化的趋势性、持续性和丰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曲以上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玛曲—唐乃亥区间年降水量呈微弱减小趋势;②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时序变化均存在极其微弱的正持续性;③玛曲以上年降水量枯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强,丰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次之,平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弱,而玛曲—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平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强,枯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次之,丰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弱;④无论降水处于何种初始状态,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都是向丰水状态转移的概率最小;⑤在黄河源区年降水量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平水状态的出现几率占有优势,丰水状态和枯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相差不大,玛曲以上枯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略大于丰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玛曲—唐乃亥区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变化 年降水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水沙特性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世雷 王贞珍 +1 位作者 季海滨 祝娇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1期42-43,共2页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3.77亿m^3、输沙量2.364亿t、含沙量172 kg/m^3。为研究泾河水沙变化情况,计算了泾河不同年代水沙量及洪水发生情况,并分析了变化原因。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是退耕还林、淤地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及经...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3.77亿m^3、输沙量2.364亿t、含沙量172 kg/m^3。为研究泾河水沙变化情况,计算了泾河不同年代水沙量及洪水发生情况,并分析了变化原因。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是退耕还林、淤地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及经济发展取用水大幅增加等,导致近年来泾河水沙量大幅减少,洪水特性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洪水次数减少,洪峰流量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径流量 输沙量 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影响下的致沙雨强研究及“水文法”模型改进
16
作者 李晓宇 李焯 徐十锋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7期52-54,I0001,共4页
在梳理“水文法”基本原理和黄土高原产沙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定义了致沙雨强和有效产沙雨量。以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支流为研究范围,判别了各支流“天然时期”不同林草覆盖率下的致沙雨强指标,建立了林草覆盖率-致沙雨强关系曲线... 在梳理“水文法”基本原理和黄土高原产沙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定义了致沙雨强和有效产沙雨量。以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支流为研究范围,判别了各支流“天然时期”不同林草覆盖率下的致沙雨强指标,建立了林草覆盖率-致沙雨强关系曲线。分析发现,当林草覆盖率小于40%时,致沙雨强与林草覆盖率有良好的相关性;当林草覆盖率大于40%时,致沙雨强对植被变化不敏感,趋于稳定。将超过致沙雨强的有效产沙雨量作为降雨因子引入“水文法”模型,使改进后的模型的物理意义更加清晰,拟合精度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致沙雨强 林草覆盖率 水文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储水量精细化模拟的干旱指数构建及应用
17
作者 何海 白博宇 +4 位作者 刘杨合 李曈 徐健 李源 吴志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8,共10页
为构建一种客观反映河道槽蓄量、水库蓄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联合亏缺的干旱指数,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500 m×500 m分辨率的VIC-FLASH模型,通过精细化模拟流域河道、水库和土壤中存储水量的变化过程,构建了标准化流域储水指数(SWS... 为构建一种客观反映河道槽蓄量、水库蓄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联合亏缺的干旱指数,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500 m×500 m分辨率的VIC-FLASH模型,通过精细化模拟流域河道、水库和土壤中存储水量的变化过程,构建了标准化流域储水指数(SWSI),并应用SWSI对1980—2019年秦淮河流域历史干旱事件和干旱特征进行分析,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应用优势。结果表明:高分辨率VIC-FL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流域储水量时空分布,流量过程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0.6%,流域内6座水库实测与模拟蓄水量相关系数为0.53~0.86;SWSI可以准确识别干旱事件和反映区域干旱严重程度,干旱烈度与实际受旱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88;1980—2019年逐日SWSI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土壤含水量距平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8;SWSI不仅可以定量反映流域储水量的亏缺状态,而且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旱情时空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数 河道槽蓄量 水库蓄水量 土壤含水量 VIC-FLASH模型 秦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神经网络的城市用水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东升 朱奎 +3 位作者 郭艳军 张树健 高明星 韩旭航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9-589,共11页
针对BP神经网络在用水量预测时影响因素多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构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PCA-IPSO-BP)用水量预测模型。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正弦函数的非线性异步学习因子,改进粒子群算法(PS... 针对BP神经网络在用水量预测时影响因素多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构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PCA-IPSO-BP)用水量预测模型。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正弦函数的非线性异步学习因子,改进粒子群算法(PSO),形成IPSO算法,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用水量因子,最后应用IPSO算法组合BP神经网络,以乌鲁木齐市2005—2020年用水量数据为例开展用水量模拟,并对未来用水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有关经济、人口、气候、用水效率等方面的14个因子可由降维后的主成分F1、F2、F3代替;PCA-IPSO-BP神经网络模型最先收敛且适应度值最小,用水量模拟的RMSE、MAE、MAPE分别为0.103亿m^(3)、0.093亿m^(3)、0.89%;未来用水量有增加趋势,2025年、2030年、2035年用水量分别为12.58亿m^(3)、13.98亿m^(3)、14.31亿m^(3)。该模型消除了因子之间的冗余信息,提高了预测精度,基于非线性异步学习因子的IPSO算法有效避免了模型陷入局部最优,该模型可为城市用水量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量预测 主成分分析 BP神经网络 改进粒子群算法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7·20”暴雨移植下的开封市洪水模拟及淹没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芳 田开迪 +2 位作者 付磊 王威浩 韩文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59,共8页
“7·20”暴雨使河南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过程,该场降雨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大、雨强高、降水总量大,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暴雨造成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多处水库、堤防工程出现严峻险情,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研究暴雨移... “7·20”暴雨使河南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过程,该场降雨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大、雨强高、降水总量大,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暴雨造成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多处水库、堤防工程出现严峻险情,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研究暴雨移植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超标准洪水的防御能力。开封市的洪涝排泄能力有限,为了探究开封市在极端洪灾下的风险调控能力及应对措施,做好防大汛的准备,将郑州“7·20”暴雨中心移植于开封市中心,降雨量级、时程分布不变,对“7·20”暴雨降雨时段取7月17日8时至21日8时,共4天。应用中国洪水预报系统,采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马斯京根法演算汇流,模拟各控制断面断面洪水过程、流量、洪峰到达时间,并确定淹没范围。计算结果表明:在开封市暴雨移植后,累积雨量大于800 mm的笼罩面积为115 km^(2)、大于600 mm的笼罩面积为1154 km^(2)、大于400 mm的笼罩面积为2793 km^(2),小于400 mm的笼罩面积为3651 km^(2);平均淹没水深0.61 m,最大淹没水深为2.78 m,总积水量达0.92亿m³。其中0.229亿m³经惠济河进行下泄,剩余0.691亿m³的水量最快需要3.6天完成排涝。研究结果对开封市防御极端暴雨下的城市内涝、超标准洪水、超标准洪水监测预警、防洪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响应水利部“四预”要求等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移植 洪水模拟 中国洪水预报系统 新安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含沙量在线测验技术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德贵 罗珺 +1 位作者 陈莉红 李学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9,共4页
对传统的河流含沙量直接测量方法作了介绍,然后针对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利用物理原理研究或生产的各种在线河流含沙量测验仪器,如同位素、光学、声学、振动式、电容法等技术的结构、原理、测验方法、主要技术指标、特点及应用情况等进行了... 对传统的河流含沙量直接测量方法作了介绍,然后针对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利用物理原理研究或生产的各种在线河流含沙量测验仪器,如同位素、光学、声学、振动式、电容法等技术的结构、原理、测验方法、主要技术指标、特点及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并对各种测量方法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含沙量直接测量方法仍长期使用,振动式测沙仪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位素测沙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监测 测验技术 水文测验 含沙量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