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赵建吉 王雅娜 韩留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102,共6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日益丰富。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制约因素、多维度研究、路径及未来方向等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经济发展逐步向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拓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其空间格局与城市行政等级密切相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与城市群建设、文旅融合等维度开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强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未来研究应着眼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多维度耦合协调研究、多源数据综合集成研究、分区分级分类精细化政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内涵 测度 制约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农业驱动下乡村转型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
2
作者 李亚婷 范梦阳 潘少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151-156,共6页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 明晰欠发达农区乡村转型过程与驱动机制,对探寻乡村转型发展路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石桥镇为例,融合遥感影像、调研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探究欠发达农区特色农业驱动下的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石桥镇农户生计方式呈现“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务工—特色农业+务工+旅游—务工+特色农业”的组合方式;伴随酥梨种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石桥镇土地利用在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上趋向复杂化;在石桥镇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基础支撑力,能人效应和农户理性行为是内在驱动力,政府政策引导是方向调控力,市场需求是外源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乡村转型发展 生计转型 土地利用 石桥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市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3
作者 崔盼盼 张丽君 +1 位作者 秦耀辰 夏四友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929,共14页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是区域实现科学决策与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遵循系统交互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框架,采用资产-负债方法研判2006—2020年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规律,基于Weaver-Thomas模型识别其内在主导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资产水平虽向好发展,但负债、净资产水平均呈下行趋势。(2)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资产水平在纬向上表现出由“倒U”型演变特征转为逐步攀升态势,在径向上为相对稳定的“北低、南高”空间格局;负债水平具有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而净资产水平的高值和低值区均具有时间上的惯性和空间上的集聚趋同特征。(3)各类型城市主导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低资产-低负债类型城市的主导驱动因素数量最多且结构复杂,生态效率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其余3种类型城市具有数量少且以资产因素影响为主的特征,但低资产-高负债类型城市的负债驱动力较大。未来黄河流域城市需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交互 资产 负债 WEAVER-THOMAS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4
作者 刘正兵 张威 喻忠磊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117-122,共6页
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低空科技创新、低空产业发展、低空空域飞行、低空政策保障和低空基础设施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低... 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低空科技创新、低空产业发展、低空空域飞行、低空政策保障和低空基础设施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为突出,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低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且差异还在扩大。(3)经济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均能够对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创业活动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张海朋 路鑫 +1 位作者 崔恒 倪仡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9,106,共12页
创业活动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该文基于1990—2020年的新创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河南县域创业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与以... 创业活动链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该文基于1990—2020年的新创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河南县域创业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与以往创业活动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河南省创业活动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成长、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5个时期,整体迈入量质并重阶段。②河南省创业活动由郑州“单核驱动”转为郑洛“双核联动”,最后呈现“多中心集聚”的格局;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具有良好创业资源的地区互相辐射,呈现高密度空间毗邻态势;而省域东部和南部受传统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影响,产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特征,创业活力不强。③技术资源、信息化程度及产业环境对河南创业活动均呈正向促进作用;受金融资源分配不均、人口众多且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等地域嵌入性特征影响,金融实力和人力资源对河南省创业活动未呈现大范围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差异化地域特征对比,可为丰富创业研究体系作出贡献,为后发地区借助创业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创业活力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 中部崛起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县域集市村特征及其对村镇规划的启示——以河南省宁陵县为例
6
作者 吴娜琳 石博源 +1 位作者 李小建 武小妮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市 中心村 村镇规划 平原县域 河南省宁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付友 李睿 +1 位作者 尹鹏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6-2175,共10页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水平区域不断减少,高水平区域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中、上游地区,且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2)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地区;(3)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多尺度与多时空交互融合发展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朝宰辅公务餐食与出行用度探析
8
作者 田志光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134,共9页
宋朝中枢政务繁杂,宰辅作为理政主体,在国家政务运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宋朝宰辅除了基本俸禄满足日常生活外,政府还为他们拨付较为充裕的办公经费与补贴,以保障日常公务的顺畅处理。宋朝宰辅公务用度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公务餐食,涵盖朝... 宋朝中枢政务繁杂,宰辅作为理政主体,在国家政务运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宋朝宰辅除了基本俸禄满足日常生活外,政府还为他们拨付较为充裕的办公经费与补贴,以保障日常公务的顺畅处理。宋朝宰辅公务用度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公务餐食,涵盖朝会、议政等时间的餐食安排;二是出行用度,包括车马、舟桥及随从等相关费用,由官方经费承担;三是其他公务开支,涵盖纸笔等日常办公消耗。此外,皇帝的赏赐也常涉及饮食与交通工具,补充了宰辅的公务经费来源,彰显出朝廷对宰辅公务用度的重视。宋朝宰辅公务繁忙,公务用度也颇为复杂。政府拨给宰辅的公务经费有数额规定,但其具体使用情况也根据政治环境、宰辅个人用度观念等影响而多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宰辅 餐食 出行 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3
9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2 位作者 熊雪蕾 李瑞洋 冯丽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4-831,共8页
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最重要因素。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进行系统评价并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韧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 经济韧性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区域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最重要因素。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进行系统评价并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韧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从抵抗力和恢复力2个层面刻画区域工业韧性,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工业韧性水平整体较高,绝大多数城市对外部冲击有着较强的抵抗力,同时在外部扰动退去后有着较强的恢复力;(2)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空间差异显著:恢复力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东,甘肃和青海的恢复力相对较低;抵抗力水平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产业结构单一地区的工业发展更容易从外部扰动的影响中恢复,对某一产业的高度集中会增大区域工业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区域工业应对不利扰动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区域从危机影响中实现更快的恢复;(4)提高黄河流域的工业韧性,要避免对某一个产业的过度专业化集中,在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和关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性 相关多样性 非相关多样性 工业韧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66
10
作者 赵宏波 岳丽 +2 位作者 刘雅馨 董冠鹏 苗长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03-1313,共11页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体现。从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ESDA、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居民生活质量时空格局分析及空间差异测度,并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得出如下结论:①2004―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水平区域从下游城市逐渐转移到中上游城市;②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是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区域的城市,低−低集聚区主要是河南省、山东省以及山西省的部分城市;③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空间差异从上中下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从左右岸尺度看主要是区域内部差异贡献;④黄河流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障碍因子主要是人均水资源量、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的道路面积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此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Dagum基尼系数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被引量:17
11
作者 苗长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62-69,共8页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抓手。黄河流域城市群具有地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农业和粮食生产地位突出、整体发展不够充分、中心城市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抓手。黄河流域城市群具有地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农业和粮食生产地位突出、整体发展不够充分、中心城市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跨省协同水平较低、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占比高等基本特征。推进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着重以网络一体化推动城市群空间一体化,以全球—跨区联系提升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以功能分工深化与特色功能提升带动城市群协同发展,以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城市群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网络一体化 文化城市群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战略实施对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的差异化影响
12
作者 杨静媛 于灵慧 袁丰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3-1937,共15页
城市群是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城市间技术溢出的重要纽带,现有文献大多将城市群作为分析边界,忽视了城市群战略实施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差异化影响。为此,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专利转移数据,分4个时间段对中国19个城市群内部城市... 城市群是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城市间技术溢出的重要纽带,现有文献大多将城市群作为分析边界,忽视了城市群战略实施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差异化影响。为此,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专利转移数据,分4个时间段对中国19个城市群内部城市、城市群与其周边城市、不同城市群城市之间专利转移的总体特征与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城市群协调效应、集散效应、联动效应出发,分析城市群战略对不同尺度专利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9个城市群专利转移网络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化和区域化的特征,以北京、上海、广深和成渝为顶点的“菱形结构”逐渐显现,城市群战略促进了同一城市群内部城市、城市群与其周边城市、不同城市群城市之间的专利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战略 专利转移 城市网络 创新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13
作者 丁晓明 王成新 +1 位作者 张帅 王瑞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8,共9页
为了了解城市收缩的研究历程及热点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为搜索引擎,应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绘制国家合作、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图谱来揭示国内外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研究早于国内10余年... 为了了解城市收缩的研究历程及热点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为搜索引擎,应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绘制国家合作、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图谱来揭示国内外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研究早于国内10余年,以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为热点研究区,并逐步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多个领域;(2)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由早期的理论引进转向注重规划应用及微观的地域研究,主要是资源枯竭的老工业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3)未来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城市收缩这一客观过程,亟须改变传统认知和思维惯性,超前探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收缩城市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收缩 CITESPACE 科学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汝资 白昳 +4 位作者 周云南 黄淑琪 晏振宁 李英姿 赵宏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②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③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④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水足迹 Tapio脱钩 Kaya-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驱动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东阳 张晗 +2 位作者 苗长虹 王相彪 张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F0002,共12页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将产业结构转型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上升态势,下游地区生态效率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影响.黄河流域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应注重城镇化向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产业结构转型 Super-SBM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70
16
作者 张鹏岩 耿文亮 +3 位作者 杨丹 李颜颜 张宇 秦明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7-288,共12页
基于黄河下游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 基于黄河下游地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及转移情况,运用当量因子法、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是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建设用地扩张存在侵占耕地的现象。2)从时间尺度看,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县域尺度的高值区逐渐减少,低值区逐渐增加;从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率来看,大部分县区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持续降低趋势。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但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心始终分布在山东省郓城县,重心迁移与两地区之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差值有关。4)黄河下游地区县域尺度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是不同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综合影响指数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空间分异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林山 赵宏波 +1 位作者 郭付友 王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1-1762,共12页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为研究空间单元,通过文献梳理识别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状态... 以黄河流域城市群为研究空间单元,通过文献梳理识别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状态,并且由初始相对均衡转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流域分异特征。产业各维度发展指数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产业活力、创新效率方面,上、中、下游分异明显;各城市群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上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不足,与中下游城市群差距在扩大;各城市群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加重,黄河流域中游城市群成为环境污染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位基尼系数 产业空间联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流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金丽 张学波 +1 位作者 任嘉敏 陈肖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8-1787,共10页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金融、信息和交通等多要素流视角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层级、格局与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要素城市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交通网络差异最大...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金融、信息和交通等多要素流视角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层级、格局与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要素城市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交通网络差异最大且规模分布最为集中,西部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滞后;信息网络差异较小,人口大市和旅游城市中心性较高;金融网络差异最小且规模分布最为分散,东部地区整体优势最为显著。(2)黄河流域主干金融网络连通了流域各中心城市及山东、河南各市,形成菱形网络;主干信息网络呈现为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若干星形组团;主干交通网络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形成轴辐式网络,且各主干网络均是以西安、郑州和济南为核心。(3)城市间金融联系择优连接最为明显,信息联系以择优连接为主,在河南、山东表现出一定的邻近连接,交通联系邻近连接特征最为明显,形成若干交通次中心。(4)城市全球化水平、行政等级和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及省际行政壁垒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多要素流 城市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袁鹏松 李亚婷 +1 位作者 范梦阳 陈璐瑶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161,共6页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指数总体上大于平原地区,效率指数尤为突出。②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非农收入高、户主健康状况好有利于耕地转出,户主年龄大、距县(市)区较远的农户倾向于转入耕地,发达的本地乡镇企业会促进兼业生产但抑制耕地流转。③不同地形区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区留守老人在耕地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山地丘陵区地租普遍较低有利于耕地流转,但对更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影响了农户的转入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区域差异 LOGISTIC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6-213,共8页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