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巴音吉 庞国涛 +4 位作者 刘晓煌 窦文骏 李闯 高金华 马汝强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5,共9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湿地。因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须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相关资源环境指标的观测研究。本研究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域,采取遥感解译与土壤、植被调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研究区内1980年以来湿地面积变化规律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并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湿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前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之后开始增加,且湿地面积变化的重心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变化。(2)湿地资源的演变驱动机制受黄河径流、泥沙量、降水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随着黄河输水量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呈现“捉襟见肘”的态势。人类产业活动对湿地影响较大,但保护区建设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3)湿地资源演变过程中土壤盐度变化特征显示,土壤含盐量由沿海到内陆呈递减规律,地下水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结合湿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验证土壤水盐变化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黄河径流、输沙和人类活动是湿地资源演变驱动因素,进一步提出合理调水调沙、保护利用、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保护修复意见以支撑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观测 植被 土壤 人类活动 三角洲湿地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特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盐碱地分区及高效利用
2
作者 王兵 窦文骏 +2 位作者 陈杰 陈景文 来剑斌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66,共11页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基于土壤资源盐碱特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并在黄河三角洲4个具有不同沉积历史的区域布设土壤调查采样点,来研究该地...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基于土壤资源盐碱特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并在黄河三角洲4个具有不同沉积历史的区域布设土壤调查采样点,来研究该地区土壤盐碱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土地类型涉及沿海滩涂、盐碱荒地、林草地以及农耕地等。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田生产力显著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南北不均的问题,黄河北岸粮食单产明显低于黄河南岸。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差异明显,土壤电导率滩涂最高可达20 mS/cm,离海岸较远的农地约为0.5 mS/cm。盐分纵向分布大部分为表聚型和平均型盐分剖面,占78.6%。受降雨和蒸发影响,浅层土壤盐分和pH值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盖度增加可以减弱土壤盐分季节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OM)总体较低,1 m深度土体中OM大部分在0.4%~0.8%之间,表层土壤有机质略高。离海岸较远的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可以达到1.5%以上或2.0%。基于土壤盐碱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分区开发利用建议,为该地区盐碱地绿色开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壤资源 盐碱特性时空动态 盐碱地草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3
作者 窦文骏 王小天 +6 位作者 孟雪 王兵 刘晓煌 车欣 张岩 孙文涛 王海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64-5177,共14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口区域已成为国家公园候选区,但由于泥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应用InVEST模型,对1990年至2020年间黄河口国家公园...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口区域已成为国家公园候选区,但由于泥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应用InVEST模型,对1990年至2020年间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范围平均生境质量从1990年的0.635提升至2020年的0.648,生境质量提升的区域占研究区的85.83%,但生境质量极高区域面积百分比从1990年的19.84%降低至2020年的0.87%;高值聚集区也从7.23%降低到了0.29%。1990—2020年生境质量变化率为-0.71至0.70,其中生境质量降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海岸带附近及黄河沿岸,生境质量升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居民区及其周边。黄河三角洲面积的演化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国家公园建设区的生境质量高于其他区域。针对评估结果和可能的原因,从一体化顶层设计、研发提升盐碱地生物多样性相关技术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管理策略和技术经验等方面对提升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生境质量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域及其所在的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空间聚集度 时空演变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珍珠湾红树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文良 法鸿洁 +2 位作者 巴音吉 杨源祯 刘京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5,共11页
红树林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快速准确地估算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AGB)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样地实测AGB数据,提取Sentinel-1/2卫星的后向散射系数、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等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 红树林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快速准确地估算红树林的地上生物量(AGB)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野外样地实测AGB数据,提取Sentinel-1/2卫星的后向散射系数、波段反射率、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等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方法对比不同变量组合建模的效果,并基于最优模型对珍珠湾区域红树林AGB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利用连续PLSR算法筛选的多类型特征组合模型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88,均方根误差RMSE为16.07 t/hm^(2),其中,Sentinel-2所有波段的第2主成分在3×3窗口的相关纹理变量(Cor_(p2_3))对模型的贡献率最大;(2)珍珠湾片区红树林AGB总量和均值分别约为45956.41 t和48.06 t/hm^(2),在AGB预测值空间分布上大体呈现中部、东部高,西部稍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养殖虾塘、蚝排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附近,低值区主要分布于半滩涂区域或幼苗较多的位置;(3)联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光学数据能有效提高AGB的反演精度,仅使用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及衍生因子不适用于反演生物量,单纯采用纹理变量的建模效果优于波段反射率和植被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地上生物量 珍珠湾 Sentinel-1/2 多元逐步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百年以来有机碳来源和影响机制
5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褚宏宪 白大鹏 冯永财 李梦婷 阎琨 鲍宽乐 陶昱君 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 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百年以来演化的控制因素和来源尚不明确。本文选取该海域4个柱状样沉积样品(ZY009、ZY035、ZY045和ZY054),基于210Pb年代学测定,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有机碳、总氮、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讨了有机碳的来源、埋藏通量以及影响有机碳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百年以来黄河入海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主要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的混合。有机碳主要富集在细粒沉积物中,其中ZY009柱状样75 cm以下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而75 cm以上则以海洋溶解碳占主导;ZY054样品中的有机碳主要以黄河C3陆生植物为主。此外,有机碳的分布对黄河入海口5次迁移极为敏感,其中入海口的北移导致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南移则有机碳含量降低。在有机碳埋藏通量方面,自1886年以来,ZY009样品显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气候事件、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有关,同时由于其距离河口较远,受到流域以及人类干扰较小。相反,ZY054样品自1886年以来有机碳埋藏通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在1988年后,由于黄河断流等因素,通量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由于人为调水调沙措施以及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得到提升,进而导致靠近黄河入海口区域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增加。百年以来渤海西部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复杂,粒度特征、黄河入海口迁移和人类活动对有机碳的分布和埋藏通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来源 粒度 影响机制 百年尺度 渤海西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在胶东前垂柳矿区金矿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利峰 段留安 +4 位作者 王志军 李子永 刘飞 王小天 韩小梦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共11页
胶东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矿产地,是巨型矿集区。胶莱盆地东北缘位于胶东东部,广泛发育有金多金属矿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矿产勘查工作中。通过在胶莱盆地东北... 胶东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矿产地,是巨型矿集区。胶莱盆地东北缘位于胶东东部,广泛发育有金多金属矿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具有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矿产勘查工作中。通过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金矿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测量工作,并结合矿区地质资料和岩石电阻率特征,查明了前垂柳矿区构造破碎带的厚度、走向以及花岗岩接触带的深部发育特征,CSAMT解译结果与钻探结果一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验证了前垂柳矿区“三层结构勘查模式”以及前垂柳一带存在“近EW向构造控矿模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可作为该区域金矿勘查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构造破碎带 矿产勘查 前垂柳金矿 胶莱盆地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州东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郑立龙 张德程 +7 位作者 郝连成 代友旭 张健康 李先锋 任开文 刘建 孔凡全 王勇峰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0-314,共15页
【研究目的】以雷州市东部为研究区,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剖析重金属来源,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采集381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分析测试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应用... 【研究目的】以雷州市东部为研究区,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剖析重金属来源,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采集381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分析测试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应用GIS软件分析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采用蒙特卡洛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1)As、Cd、Cr、Cu、Hg、Ni、Pb、Zn在土壤中的平均值依次为5.85×10^(-6)、0.079×10^(-6)、64.03×10^(-6)、14.11×10^(-6)、0.07×10^(-6)、21.23×10^(-6)、35.38×10^(-6)、76.45×10^(-6),其中Cd、Cr、Ni和Zn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表明这四种元素在土壤中呈相对富集。(2)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较好,以清洁状态和尚清洁状态为主,仅有个别点位存在轻度污染。(3)重金属除了地质背景来源,还与交通源、农业源和工业源有关。(4)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土壤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但对成人和儿童存在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为重金属元素As;敏感性分析表明非致癌风险中皮肤黏着系数(SL)是影响非致癌风险的首要因素,致癌风险中SL和As分别是影响成人和儿童致癌的首要因素;致癌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暴露和手-口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结论】雷州市东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整体呈轻微生态风险,但Hg和Cd应引起足够的重视;As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致癌因素,应加强对As的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健康风险评估 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载LiDAR和剖面数据的海滩地形动态监测
8
作者 刘文良 褚宏宪 +4 位作者 法鸿洁 王洪松 鲍宽乐 李晓阳 刘京强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2,共12页
传统的海滩监测剖面方法无法获得区域尺度的监测数据,制约了海滩区域地形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据2022年4月—2023年9月周期性RTK实测剖面数据和多期机载LiDAR数据,分析了烟台市金山湾局部地区的海滩地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机载LiDAR技术... 传统的海滩监测剖面方法无法获得区域尺度的监测数据,制约了海滩区域地形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据2022年4月—2023年9月周期性RTK实测剖面数据和多期机载LiDAR数据,分析了烟台市金山湾局部地区的海滩地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机载LiDAR技术能够快速获得海滩的三维点云信息,具有厘米级的精度,且基于多测次的数据能够估算泥沙的侵蚀/淤积体量。2年的剖面监测数据表明,研究区海滩在年际变化中整体呈现淤积趋势,年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19 m/a;海滩的季节变化特征表明,弱动力条件下的泥沙淤积量小于强动力条件;平均高潮线以上地形相对稳定,潮间带区域受风浪、潮流等因素影响地形变化频繁。4测次的机载LiDAR数据资料显示,研究区海滩在秋季整体以淤积为主,平均淤积厚度约为0.09 m,潮间带区域侵蚀和淤积相间分布状况明显。汉河入海口东侧海滩的侵蚀深度和淤积厚度相对西侧海滩偏大,河口沙坝东西向有一定增长,导致河口变窄。风浪、潮流、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塑造海滩形态和控制海滩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极端天气可影响海滩的季节性演化。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滩地形的自然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 RTK 海滩 动态监测 烟台市金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ka以来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的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识别
9
作者 吴淑玉 刘俊 +7 位作者 冯永财 常青 李佳林 远继东 李梦婷 宁伏龙 刘昌岭 宋轩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共13页
山东半岛泥楔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关键沉积体,在中国海域的沉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陆架边缘重要的“源-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分析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ZZ04柱状样的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以及稀土元素含量等... 山东半岛泥楔是连接渤海和黄海的关键沉积体,在中国海域的沉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陆架边缘重要的“源-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分析位于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泥楔ZZ04柱状样的AMS^(14)C测年、沉积物粒度以及稀土元素含量等,探讨研究区稀土元素的控制因素以及泥楔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ZZ04柱状样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物质组分相对单一,在剖面上,粒度自下而上呈现由细至粗的变化过程。稀土元素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显示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相对稳定的右倾“V”字型特征,为明显的陆源型特征。进一步将ZZ04与周围河流的稀土元素进行上陆壳标准化后对比分析可知,ZZ04与黄河的配分曲线较为相似,而与韩国河流以及山东半岛河流的配分曲线差异较大。此外,通过对稀土元素与粒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两者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2 ka以来,山东半岛泥楔的稀土元素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影响,泥楔的物源主要来自黄河。在现代海洋环流体系建立后,黄河携带的细粒沉积物沿着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流向东穿过渤海海峡进入黄海。在此过程中受到由南向北的黄海暖流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导致大量细颗粒物质在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沉积,并形成“Ω”型的独特水下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粒度 稀土元素 泥楔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某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莉源 孔令号 +10 位作者 赵志刚 周文辉 仇建东 黄建桦 耿百利 杨茂森 韩祥才 李亚超 顾松松 赵明杰 单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5-1500,共16页
【研究目的】本文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4件,分析测定Hg、Cd、As、Pb、Cu、Cr、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获取胶东半岛某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方法】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 【研究目的】本文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4件,分析测定Hg、Cd、As、Pb、Cu、Cr、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获取胶东半岛某金矿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方法】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运用单项污染评价和地累积指数法确定其污染程度,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评估其风险。【研究结果】(1)全区仅存在3处点源污染,1处为Hg元素污染,2处为Cd元素污染;(2)元素Ni、Cr和As主要来自于土壤母质,元素Pb、Cd、Zn和Hg主要来自于矿业活动,Cu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3)个别点状区域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于元素Hg和Cd,其他元素基本上不存在风险;(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全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未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风险。【结论】该金矿周边的土壤受到了矿业活动的影响,并出现了点状污染,但程度较轻,风险可控,应当加强对该区域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土壤重金属 污染程度 来源分析 风险评价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曹妃甸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运移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永财 郝连成 +6 位作者 胡延斌 褚宏宪 李佳林 远继东 黄杏 陈晓日 王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7-69,共13页
对渤海湾曹妃甸海域1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和参数分析,利用Pejrup三角投图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并运用GAO-COLLINS模型模拟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包括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黏... 对渤海湾曹妃甸海域1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和参数分析,利用Pejrup三角投图进行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并运用GAO-COLLINS模型模拟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包括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黏土。粉砂分布范围最广,其次为粉砂质砂。粒度从东北向西南由粗变细,分选性逐渐变好。研究区东、西方向各有一个沉积中心,且二者沉积物输运趋势差异明显。东部海域沉积中心表现为北侧离岸输运,南侧向近岸输运,西侧向东输运;西部海域沉积中心表现为向西南、向西和向北输运。物源、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是物质输运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周边工程环境因素、海底地形地貌、海流和地质背景等信息,在Pejrup三角图上,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成3个区,各区沉积动力强度与沉积物类型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物质运输主要受潮流、波浪和渤海湾环流控制。本研究揭示了曹妃甸南部海域现代沉积特征和水动力特征,可为曹妃甸围海造陆后海域沉积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沉积动力环境 沉积物输运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雷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路路 鲍宽乐 +3 位作者 张家强 张德程 任开文 代友旭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6,共11页
于2020年6月对湛江湾-雷州湾海域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采样分析,共识别出52属103种,其中,玻璃质壳37属64种,胶结壳10属13种,瓷质壳5属26种。底栖有孔虫分布表现为湾内低、湾外高,由湾内向湾外增加的特点。对底栖有孔虫进行... 于2020年6月对湛江湾-雷州湾海域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采样分析,共识别出52属103种,其中,玻璃质壳37属64种,胶结壳10属13种,瓷质壳5属26种。底栖有孔虫分布表现为湾内低、湾外高,由湾内向湾外增加的特点。对底栖有孔虫进行Q型因子分析,划分4个有孔虫组合,组合Ⅰ为Florilus scaphus-Pseudorotalia gaimardi,以暖水种为主,指示受南海暖流影响明显的内陆架浅水环境;组合Ⅱ为Nonion belridgenseHemirotalia foraminulosa-Elphidium macellum,以咸水种为主,可能反映盐度值明显升高的浅水环境,具有海陆过渡带性质;组合Ⅲ为Hanzawaia convexa-Rosalina bradyi,以浅水种为主,指示受沿岸流与南海暖流共同影响的内陆架浅水环境;组合Ⅳ为Neoconorbina terquemiAmmonia beccarii,以广盐种为主,反映了受沿岸流影响明显的滨海环境。综合分析影响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布的各种因素,认为温度、水深为控制研究海域底栖有孔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海流和底质类型也会对底栖有孔虫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雷州湾 表层沉积物 底栖有孔虫 因子分析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城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庞国涛 杨源祯 +5 位作者 罗钧升 曲正顺 刘轲轲 乔雁 于顺航 倪怀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目的】了解防城港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评估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预防污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重金属含量水平。运用地累计指数法、污染负荷指... 【目的】了解防城港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评估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预防污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重金属含量水平。运用地累计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应用PCA-MLR模型对重金属进行定量溯源。【结果与结论】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u、Pb、Zn、Cd、As和Hg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0.40、18.50、52.20、0.09、11.95和0.036μg·g^(-1),与国内其他典型红树林分布区对比,研究区红树林湿地重金属含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污染评价表明大部分站位均存在轻微及以上程度的污染,且污染站位多分布在人类活动相对密集的区域;引起潜在生态危害的元素主要为Cd和Hg;Zn、Cd和Pb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农业源的污水排放,As和Hg主要来源于海水养殖业,Cu主要来源于船舶运输业,3种来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6.25%、27.09%和26.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南部近百年来重金属沉积记录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根 顾效源 +5 位作者 王庆同 杨鹏 宇星辰 张家浩 毛方松 葛祥威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83,共11页
对取自渤海海峡南部海域的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粒度、^(210)Pb和^(137)Cs同位素测年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并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近百年来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及程度。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505... 对取自渤海海峡南部海域的柱状样沉积物进行了粒度、^(210)Pb和^(137)Cs同位素测年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并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近百年来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及程度。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505 cm/a,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平均粒径在垂向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一定的粒级效应;各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表明,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则表明,研究区重金属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且自2013年以来呈明显降低的趋势。重金属沉积记录显示出3个阶段特征:1977年以前,经济发展缓慢的阶段;1977—2001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突出的阶段;2001—2021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阶段。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记录 环境意义 污染评价 渤海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州-平度一带水化学特征成因分析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蛟 李海波 +5 位作者 徐华源 褚宏宪 赵正鹏 庞国涛 王丽鑫 孔令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4,共10页
地下水(潜水)和地表水是莱州-平度一带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为了探究该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特征和水质质量,系统采集了39件地下水和41件地表水样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分析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采用WQ... 地下水(潜水)和地表水是莱州-平度一带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为了探究该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特征和水质质量,系统采集了39件地下水和41件地表水样品,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分析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采用WQI水质综合指数法、钠吸附比法(SAR)和钠百分比法(SSP)对区内饮用水和灌溉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均为弱碱性水,南部浅丘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2-)-Ca^(2+)·Mg^(2+)和HCO_(3)^(-)·SO_(4)^(2-)·Cl^(-)-Ca^(2+)·Mg^(2+),滨海平原地下水主要为Cl^(-)-Na^(+)和Cl^(-)-Ca^(2+),地表水主要为SO_(4)^(2-)-Na^(+)·Ca^(2+)和HCO_(3)^(-)·SO_(4)^(2-)-Na^(+)·Ca^(2+)·Mg^(2+)。岩石风化是控制地表水和南部浅丘地下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滨海平原地下水受控于蒸发浓缩-海水作用,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化学组分,滨海平原地下水Cl^(-)极高值体现了局部地区海水入侵分化加剧。农业活动氮肥的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NO_(3)^(-)污染的主要原因,高NO_(3)^(-)含量的地下水不适宜直接饮用,可进行除硝处理来降低风险。灌溉水质评价表明,区内地表水和南部浅丘地下水整体水质优良,合理的灌溉不会造成植物和土壤的盐碱害,滨海平原地下水水质较差,可引入优良区地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 平度 地下水 地表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氧同位素和MixSIAR模型的烟台北部地表水硝酸盐来源分析
16
作者 杨开丽 刘淑亮 +3 位作者 万惠芸 阎琨 陶昱君 王洪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6-2076,共11页
【研究目的】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因此识别硝酸盐的来源和转化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研究方法】为准确识别烟台北部地表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利用水化学方法及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技术,对烟台北部大沽夹河、... 【研究目的】地表水硝酸盐污染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因此识别硝酸盐的来源和转化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研究方法】为准确识别烟台北部地表水硝酸盐来源及转化过程,利用水化学方法及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技术,对烟台北部大沽夹河、辛安河、沁水河、汉河等不同流域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并结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IAR对各硝酸盐来源贡献率进行计算。【研究结果】(1)研究区地表水呈弱碱性,NO_(3)^(-)-N浓度远高于NH_(4)^(+)-N和NO_(2)^(-)-N浓度,为研究区地表水主要氮素污染物,仅辛安河NO_(3)^(-)-N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10 mg/L;(2)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反硝化作用不明显;(3)MixSIAR模型输出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表水各硝酸盐源的贡献率依次为污水粪肥(51.1%)>土壤有机氮(23.9%)>化肥(22.9%)>大气沉降(2.1%)。【结论】总体.上,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来源以污水粪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氮和化肥。人为输入产生的污水粪肥是研究区硝酸盐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减少污水粪肥对各河流的排放是控制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硝酸盐 地表水 MixSIAR模型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烟台北部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曹妃甸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源区风化特征的指示意义
17
作者 远继东 褚宏宪 +8 位作者 冯永财 冯兵辉 陈玉海 李佳林 姜文钦 黄杏 贾濮硕 曹凡凡 李玉彦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90,共11页
通过对渤海曹妃甸海域的1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环渤海湾主要河流的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研究常量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探讨沉积物风化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曹妃甸附近海域表层... 通过对渤海曹妃甸海域的1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环渤海湾主要河流的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研究常量元素组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探讨沉积物风化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曹妃甸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组分以SiO_(2)和Al_(2)O_(3)为主,Si、Al、Fe、K、Mg、P、Ti 7种元素“粒度效应”显著,受沉积物粒径影响,除Si外,其他6种元素在研究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元素Ca、Na受物源的影响显著,Mn的分布与氧化还原条件相关。风化程度研究表明,曹妃甸海域砂粒级和粉砂粒级沉积物CIA分别为48.4和57.2,CIA与沉积物粒径呈正相关性,与周边水系沉积物同处于初级风化阶段,其源岩成分接近二长花岗岩。地形和气候差异是影响滦河水系和海河水系沉积物风化程度差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曹妃甸海域 滦河水系 海河水系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入海河流重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18
作者 王庆同 王海根 +3 位作者 燕同祥 毛方松 陈梁 王孟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在关注大河物源辨别和示踪的同时,“短源河流-瞬时大通量-快速物质转换”的源-汇体系值得重视。莱州湾南岸入海的中小河流沉积物来源明确,母岩、气候及水动力条件等复杂程度低,易于进行有限边界条件下的物质端元特征分析。本文对莱州湾... 在关注大河物源辨别和示踪的同时,“短源河流-瞬时大通量-快速物质转换”的源-汇体系值得重视。莱州湾南岸入海的中小河流沉积物来源明确,母岩、气候及水动力条件等复杂程度低,易于进行有限边界条件下的物质端元特征分析。本文对莱州湾南岸的小清河、弥河、白浪河、虞河、堤河、潍河、胶莱河等中小河流进行碎屑重矿物特征差异研究,判别分析不同河源物质来源。结果显示,莱州湾南岸中小河流沉积物中共鉴定出31种重矿物,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重矿物含量较高(>5.5%)的小清河和潍河沉积物中褐铁矿含量高,而重矿物含量低(<1.5%)的其他河流沉积物中黑云母含量较高。石榴石-榍石-磷灰石组成的特征矿物组合以及标型矿物(硅灰石、矽线石、刚玉、十字石和红柱石等)反映物源区出露的酸性花岗岩、区域变质岩以及接触变质岩等不同岩性,它们是产生不同河流矿物特征组合差异的主控因素。另外,双标图和热力图显示来自黄河与莱州湾南部近岸海域重矿物特征差异较为显著。莱州湾南岸近海海区沉积物主要来自附近河流物质,而黄河来源物质的影响程度自西向东减弱。因此,对短源河流碎屑重矿物特征分析,可为山东半岛近海碎屑沉积物的物源辨识探究提供依据,对深入认识大陆边缘物质供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判别 重矿物组合 近源 中小河流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19
作者 李佳林 冯永财 +5 位作者 褚宏宪 郝连成 姜文钦 黄杏 远继东 陈玉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2,共12页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p三角图解显示,区内沉积动力整体较强,特别是成山头近岸的深水区。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伊利石(61.08%)和蒙脱石(19.78%),其次是绿泥石(10.92%)和高岭石(8.22%)。物源分析表明,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是否存在鸭绿江物源存疑。山东半岛沿岸流和冬季北上的黄海暖流为区内主要水动力来源,二者决定了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主导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黏土矿物 北黄海南部 物源指示 山东半岛沿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评价
20
作者 张绪振 褚宏宪 +4 位作者 孔令号 曹立成 张德程 李海波 徐华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34,共10页
于2023年6月在莱州湾海域采集30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元素Cu、Pb、Zn、Cr、Cd... 于2023年6月在莱州湾海域采集30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元素Cu、Pb、Zn、Cr、Cd、Hg、As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33、1.68、15.11、6.76、0.47、0.11、4.28μg/L,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8、1.68、0.76、0.14、0.39、1.50、0.2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92、8.16、0.76、0.27、11.77、60.15、2.11,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89.84;莱州湾海域海水水质均未超过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除个别站点外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重金属元素分布受海域水动力因素影响,Cu、Pb、Zn、Hg、Cd在莱州湾东部环流影响下不断在海域中心富集,Cr、As受莱州湾西部顺时针环流及中部东北向出流的影响成环带状分布。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表明,Cu、Pb、Zn、Cr、Cd、Hg、As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相互之间都不具有相似的污染水平或共同的污染来源;重金属浓度与中国其他海域相比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与2020年莱州湾海水重金属浓度相比,整体呈现一定增长趋势,且由沿岸向海域中心迁移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表层海水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