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几字弯”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于晓燕 吴健 +2 位作者 魏光普 高雅娴 周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 [目的]提升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黄河“几字弯”沿线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区域,在剖析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协调机理基础上,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结果]2003-2022年,20座资源型城市经济质量指数为0.093~0.296,稳步上升;2003-2022年生态韧性指数为0.416~0.616,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几字弯”区域经济与生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2012年从0.465高速增长至0.609,2012-2022年缓慢增长至0.670,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其中仅太原(0.832)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洛阳(0.770)、鄂尔多斯(0.731)和呼和浩特(0.728)达到中等协调水平,其余城市协调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滞后是制约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城镇化率与建设用地比重的高低是协同发展的核心指标,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为次要指标。研究发现,生态环境类指标影响力逐渐减弱,各因素间影响力差距逐年缩小,呈现均衡化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可以探明经济质量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驱动因素,为当地各级政府提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经济质量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正态云模型构建及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捷 王迪 +1 位作者 王雅荣 刘颖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3-645,共13页
为对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的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水平进行评估,从灾害抵抗能力、灾害恢复能力和灾害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正态云评估模型,分析201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 为对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的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水平进行评估,从灾害抵抗能力、灾害恢复能力和灾害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正态云评估模型,分析201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安全韧性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的安全韧性在此期间显著提升,黄河流域低度安全韧性城市比例下降迅速,中度安全韧性城市比例激增,而较高和高度安全韧性城市较少。在空间分布方面,选取2014年、2018年和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发现安全韧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下游地区韧性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动中游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投入,完善社会服务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黄河流域城市有望进一步提升安全韧性,实现区域均衡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黄河流域 城市安全韧性 韧性分布 正态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风险特征与演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捷 王迪 +1 位作者 王雅荣 刘颖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8-1089,共12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的特征及其风险演化模式,首先厘清复合型灾害的基本特征,基于黄河流域2000-2023年的1553条灾害数据,归纳出10种典型的灾害链演化路径。通过构建复合型灾害的复杂网络模型,运用基于节点相似度和标签传播的加权... 为探究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的特征及其风险演化模式,首先厘清复合型灾害的基本特征,基于黄河流域2000-2023年的1553条灾害数据,归纳出10种典型的灾害链演化路径。通过构建复合型灾害的复杂网络模型,运用基于节点相似度和标签传播的加权网络社团划分算法(Weighted Network Community Division Method based on Node Similarity and Label Propagation,SLWCD)对网络节点进行分类,识别影响复合型灾害风险水平的关键节点。结果表明:洪涝灾害为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具有最强的全局影响力;水污染事故较易受到自然灾害或首发事故的触发,干旱与地震则为黄河流域的高频灾害。聚类分析结果揭示了四类显著的效应机制,分别为:风雨沙灾害与社会安全事件的时空累积效应、各类灾害与公共卫生事件的级联效应、地质灾害与事故灾难的联动效应及土地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影响。此外,通过Python模拟,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复合型灾害网络中潜在路径长度大于4的灾害链条共有7646条。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增强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统筹跨部门协作,强化高风险区域的监测,推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优化水资源与污染防控,采取综合适应策略应对气候变化,以有效提升黄河流域应对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黄河流域 复合型灾害特征 复杂网络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研究
4
作者 任捷 王子航 +1 位作者 梁学琴 王雅荣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 以黄河流域的25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黄河流域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Jenks自然间断点法对城市洪涝韧性系统三维度指数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显示:1)2012-2020年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洪涝韧性水平整体保持上升的趋势;2)从城市洪涝韧性系统的三维度来看,各城市系统的压力刺激性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状态敏感性指数波动起伏现象比较明显,适应性指数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匀分布,高洪涝韧性城市呈零星点状分布特征;4)城市洪涝韧性空间关联性主要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3种空间关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中心城市 城市洪涝韧性 洪涝韧性评价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政策对光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
5
作者 王嘉嘉 高雅 张俊杰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36,共8页
发展光伏产业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基础上,采用2005—2021年79家光伏企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产业政策对光伏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并分析营商环境在影响... 发展光伏产业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基础上,采用2005—2021年79家光伏企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产业政策对光伏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并分析营商环境在影响效应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光伏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越好,产业政策对光伏企业绩效提升作用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显著提高成长期的光伏企业绩效,且对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光伏企业绩效作用效果更突出。研究结论为政府合理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产业政策 光伏企业 企业绩效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6
作者 于晓燕 陈鹏先 +2 位作者 魏光普 商亚男 高雅娴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48-54,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和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白云鄂博(东矿坑、西矿坑、主矿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稀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短板理论、加权指数模型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经济3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16.14%,等级为“低”,主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20.07%,等级为“中”,西矿坑资源可利用量占比为57.79%,等级为“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和主矿坑等级为“低”,西矿坑等级为“中”;社会经济承载力评价方面,东矿坑矿业开发指数为82.37,处于盈余状态,主矿坑和西矿坑矿业开发指数分别为67.37、75.47,处于均衡状态;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中西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3.98,承载力评价等级为“高”,东矿坑和主矿坑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为2.24、2.60,承载力评价等级为“中”。研究发现,白云鄂博露天稀土矿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与稀土矿产资源开采现状相适应,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未来开采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主矿坑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具体的修复政策,以期为绿色矿山建设和当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 露天稀土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7
作者 魏光普 朱治衡 +2 位作者 石家成 张文君 于晓燕 《园林》 2024年第11期4-13,共10页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石拐矿区2003年、2013年及2023年的土地覆盖数据,探讨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力。土地覆盖数据使用ENVI遥感软件分析2003年、2013年、2023年Landset 30 m精度卫星图;采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覆盖转移主要发生在石拐矿区的西南部,其中2003–2013年主要是农田和灌草地向建设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2013–2023年主要是农田向灌草地、灌草地向未利用地、灌草地向林地的转移。石拐矿区在近2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为:农田和灌草地不断减少、林地持续增加、未利用土地先减少后增加、水体面积较稳定。石拐矿区灌草地约占整个矿区80%的面积,是该矿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灌草地、林地、农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先碎化后集中,其中发生转化的是一些小斑块,而主要的景观斑块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矿区土地覆盖整体呈现出均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石拐矿区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受政策影响较大,例如棚户区搬迁、石拐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等。研究结果与石拐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类型用地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相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该矿区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矿区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