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和等级顺位对雄性黄山短尾猴粪样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明阳 陈仕望 +3 位作者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05,共8页
在长期的进化选择压力下,灵长类动物大多数群居生活,群体中的动物个体也面临来自群内成员强度不一的社会压力,压力大小的重要生理指标通常用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来衡量。季节性繁殖的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群体内的个体有... 在长期的进化选择压力下,灵长类动物大多数群居生活,群体中的动物个体也面临来自群内成员强度不一的社会压力,压力大小的重要生理指标通常用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来衡量。季节性繁殖的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群体内的个体有严格的社会等级,是研究等级顺位与社会压力水平之间关系的理想研究对象。我们采集13只野生短尾猴雄性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并测定其皮质醇水平。本研究发现,雄性短尾猴的粪便皮质醇水平表现为交配季节显著高于非交配季节。在交配季节,中等顺位雄性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高顺位个体和低顺位个体,而在非交配季节3种等级类型的雄性个体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测定了野生短尾猴的粪便皮质醇含量,并分析了季节、等级顺位对粪便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猴 皮质醇 粪便 季节 等级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野生短尾猴理毛发生部位的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仕望 吴明阳 +3 位作者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理毛行为是指动物个体用双手或单手从自身或其他个体的毛发中检出颗粒物并放入嘴里咀嚼或直接用嘴进行清理的过程,在灵长类动物社会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 理毛行为是指动物个体用双手或单手从自身或其他个体的毛发中检出颗粒物并放入嘴里咀嚼或直接用嘴进行清理的过程,在灵长类动物社会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12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通过比较自我理毛和社会理毛的发生部位和发生过程,期望揭示该物种理毛行为发生部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短尾猴的社会理毛发生频率及平均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自我理毛。自我理毛多采用双手或单手的方式,而社会理毛则更倾向于使用双手。自我理毛大多分布于后肢前部、后肢后部以及手臂前部等部位,而社会理毛则更多的分布于背部、脸部、躯干侧部、手臂后部等部位。就理毛过程而言,自我理毛选择身体部位的随机性较强,而社会理毛则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短尾猴社会理毛行为开始偏好在背部和脸部,结束部位则更多集中于背部。结果表明,野生短尾猴自我理毛和社会理毛在行为方式、发生过程以及部位选择上均呈现显著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个体自身所能接触的部位。同时,结果提示,两个个体参与的社会理毛行为发生过程中可能体现出参与理毛个体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征,为认识和理解理毛行为的社会功能提供更多的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猴 社会理毛 自我理毛 理毛方式 部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藏酋猴理毛行为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洁 陈仕望 +3 位作者 田红卫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理毛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理毛者来说为其他个体理毛不再是一种低代价的投资,其主要原因是理毛行为能够增加寄生虫感染的潜在风险。然而,理毛行为感染何种类型寄生虫及其感染风险... 理毛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理毛者来说为其他个体理毛不再是一种低代价的投资,其主要原因是理毛行为能够增加寄生虫感染的潜在风险。然而,理毛行为感染何种类型寄生虫及其感染风险如何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集动物个体的粪便样品并检测其中寄生虫的种类,通过分析理毛行为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探讨理毛者在理毛投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共感染了11种寄生虫,感染线虫(Capillaria spp.,Trichostrongylus spp.)和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的风险最高(均为93%),感染鞭虫(Trichuris trichura)的风险次之(54%)。基于两两个体之间的理毛关系,研究发现,发起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越高;接收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蛔虫的概率越低。基于理毛行为网络的分析发现,理毛网络中节点强度较高的个体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最高。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野生藏酋猴寄生虫感染状况,也为深入理解理毛行为的风险代价及其功能结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野生 理毛行为 肠道寄生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短尾猴交配叫声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李标标 王希 +2 位作者 夏东坡 张启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1,共10页
哺乳动物在交配过程中经常会发出独特且有节奏的交配叫声(Copulation call),这通常被认为是雌雄双方交配策略的一种体现。交配叫声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比较和揭示不同动物交配策略的差异及其适... 哺乳动物在交配过程中经常会发出独特且有节奏的交配叫声(Copulation call),这通常被认为是雌雄双方交配策略的一种体现。交配叫声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比较和揭示不同动物交配策略的差异及其适应性功能。为了阐明交配叫声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我们在安徽黄山记录了野生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交配行为中雄性和雌性发出叫声的过程,分析了影响交配叫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伴随叫声的交配行为对后续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配过程中,高顺位成年雄性短尾猴比其他性别—顺位组个体更易发出叫声,而优势个体雌性和从属个体雌性在交配过程中的发声频次无显著差异。此外,交配叫声能促进参与者之间在交配后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和更近的空间距离。本研究为理解多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短尾猴群体交配策略提供了声音通讯方面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猴 交配叫声 交配策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与黄山藏酋猴肠道菌群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翟子豪 宋飏 +3 位作者 王俊茵 张可俊 孙丙华 李静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峨眉山和黄山都是我国著名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生态旅游地,对两地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生境、不同旅游管理方式对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对峨眉山藏酋猴M. t.thibetana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 峨眉山和黄山都是我国著名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生态旅游地,对两地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生境、不同旅游管理方式对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对峨眉山藏酋猴M. t.thibetana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黄山藏酋猴M. t. huangshanensis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地藏酋猴肠道菌群有大量共有的可操作分类单元,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峨眉山藏酋猴肠道菌群的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9. 04%±11. 8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 59%±10. 0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2. 73%±2. 17%);黄山藏酋猴为厚壁菌门(46. 34%±8. 15%)、拟杆菌门(36. 75%±6. 38%)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4. 91%±8. 06%)。在属级水平上,峨眉山藏酋猴肠道丰度最高的为颤螺菌属Oscillospira(23. 49%±16. 63%),黄山藏酋猴为普氏菌属Prevotella(36. 35%±9. 15%)。在群落多样性方面,黄山藏酋猴α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峨眉山,且两者的菌群结构也产生了显著分化。PICRUSt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峨眉山藏酋猴在脂类代谢、外源化学物的降解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而黄山藏酋猴在多糖的合成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还发现峨眉山藏酋猴肠道存在一定丰度的传染性致病菌,这可能与峨眉山的生态旅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峨眉山 黄山 肠道微生物 多样性 16S 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土壤细菌群落及氮循环功能群的垂向分布格局 被引量:5
6
作者 向兴 满百膺 +5 位作者 张俊忠 罗洋 毛小涛 张超 孙丙华 王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9,共14页
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垂向变化规律的天然场所,受采样空间尺度、样本异质性、测序深度、变化的生态因子、环境参数及多样性度量指数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对该系统土壤细菌群落及氮循环功能群垂向分异格局的认识仍然薄弱。以植被和... 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土壤微生物垂向变化规律的天然场所,受采样空间尺度、样本异质性、测序深度、变化的生态因子、环境参数及多样性度量指数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对该系统土壤细菌群落及氮循环功能群垂向分异格局的认识仍然薄弱。以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带明显的黄山为研究对象,选取海拔926—1 800m的典型森林土壤样本,采用Illumini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土壤细菌群落信息,在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引入谱系结构指数(MNTD和NTI),结合土壤理化参数及FAPROTAX功能预测手段,探究黄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氮循环功能群垂向变化的潜在规律。结果显示,(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4.77%)、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1.8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8%)为优势细菌门类,其垂向分布依次呈现递减式、“U”型式和单峰式。(2)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垂向分布呈单峰模式。(3)谱系结构指数分析揭示细菌群落的系统发育关联度随海拔升高呈单调递增模式,表明环境过滤作用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的形成过程。(4)系统发育方法和分类学方法均表明pH和温度(t)是黄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垂向分布的主控因素。(5)4个主要的氮循环功能群中,尿素降解功能群(8.14%)、好氧氨氧化功能群(2.73%)和好氧亚硝酸氧化功能群(0.99%)的相对丰度在垂向分布上呈单峰模式,其优势类群依次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Ellin6067类群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固氮功能群(21.45%)在垂向呈“U”型分布模式,其优势类群是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研究结果揭示黄山森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及氮循环功能群的垂向分异格局,为认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 细菌群落 谱系结构指数 土壤PH 氮循环功能群 垂向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亲近程度对藏酋猴攻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通 王希 +1 位作者 张启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友好和冲突行为决定了群居动物的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表现为个体间近距差异。但目前尚不清楚藏酋猴个体间亲近关系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冲突和攻击的强度。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对栖息于安徽黄山的藏酋猴鱼鳞坑YA1群进行跟踪观... 友好和冲突行为决定了群居动物的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表现为个体间近距差异。但目前尚不清楚藏酋猴个体间亲近关系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冲突和攻击的强度。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对栖息于安徽黄山的藏酋猴鱼鳞坑YA1群进行跟踪观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全事件记录法用于攻击行为数据的补充,分析个体间近距、理毛和攻击行为矩阵的关系,并采用GLMM模型探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藏酋猴个体间近距指数越大,理毛时间越长;个体间近距指数矩阵与攻击总次数、轻度攻击和重度攻击次数矩阵均呈显著正相关;个体间亲近关系越紧密,攻击次数和强度越大,但相较雄性间和异性间,雌性间攻击次数和强度最小。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间近距持续时间会增加理毛和攻击行为的可能性,雌性个体间社会关系更稳定,但并未发现藏酋猴根据个体间亲近关系调整攻击强度。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多雌多雄的藏酋猴群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酋猴 近距 亲近关系 攻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藏酋猴冬季食物组成及营养成分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超 李文博 +3 位作者 李博文 杨佩佩 夏东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9-657,共9页
觅食是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途经。对于栖息在四季分明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而言,低温以及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冬季是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瓶颈期。本研究以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 觅食是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途经。对于栖息在四季分明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而言,低温以及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冬季是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瓶颈期。本研究以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采集猴群觅食行为数据,并分析其冬季食物组成及食物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对取食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在冬季共取食23科31属34种植物,主要包括壳斗科(Fagaceae,21.62%)、樟科(Lauraceae,17.57%)、蔷薇科(Rosaceae,8.11%)的植物,取食部位以叶片(66.22%)和果实(种子)(24.32%)为主。不同取食部位的水分、总糖、淀粉、脂肪、单宁等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叶片的水分含量高于果实(种子)、茎和芽,茎和果实(种子)含有较高的总糖,果实(种子)的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芽的单宁含量最高。此外,取食植物中的总糖含量高于非取食植物。结果表明,野生藏酋猴适应寒冷冬季与食物匮乏的觅食策略是对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食物组成 化学成分 野生藏酋猴 觅食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