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典文学中的“七”: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潘定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的"七体"之作,是它的旁支;建安诸子的《七哀》则是它的变化。七的文学影响同样贯穿于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杜甫等的创作中。七的负阴的悲剧内涵使其具有深远的魅力和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积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数 文学性 悲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文体的文学史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5,326,共8页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合文学史实际。《史记》文体成就虽高,但并非臻于完美或成熟。正确认识《史记》文体的文学史地位,有助于客观评价《史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文体 文学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语学习成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
作者 石铃凤 沈可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2,共10页
学习成效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IEO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对二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效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存在“技术—... 学习成效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IEO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对二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效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存在“技术—方法失衡”现象;个体因素显著调节环境因素的作用,高动机学习者更易受益于环境优化;动态动机管理和差异化教学是提升成效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可以为优化二语教学提供普适性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成效 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道、文体与时代——古典文学盛衰小论
4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2-148,311,共7页
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一文颇能启人深思。中国文学史长河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各体文学起伏盛衰的过程,各代文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貌,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同样,一代也有一代文学之衰。就文体而论,其由萌芽到发展,至盛极而衰,几... 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一文颇能启人深思。中国文学史长河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各体文学起伏盛衰的过程,各代文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貌,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同样,一代也有一代文学之衰。就文体而论,其由萌芽到发展,至盛极而衰,几乎都是在破体与尊体的对立统一中曲折行进的。中国古代儒家诗教观的笼罩之下,举凡文学首重美刺教化、比兴寄托,轻视儒家教化之文,即被视为文"道"衰微的表现而备受批评。文学之盛衰与时代之盛衰往往并不能同步,且考察文学盛衰之重点不在文学创作之数量,而在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盛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象外之谈”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玲 刘运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8,共9页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 从先秦庄子、易学到魏晋玄学,言象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佛教哲学与美学上首次论述象意关系则源于僧肇的"象外之谈"说。其理论内涵是指主体超越言象,妙绝思境,对观照对象的终极真理的证悟;理论建构是以佛教之本体论为逻辑起点,现象论为存在形式;抽象思辨又建立在对魏晋玄学的哲学本体论与现象存在论的汲取与扬弃、解构与重构上。因此,僧肇"象外之谈"说超越了玄学的言意之辩,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品格与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僧肇 象外之谈 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识字教育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心科 戴元枝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5,共5页
语文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因为儿童只有识得一定量的字之后,才能进行初步的读写,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其他各科的学习。古人针对汉字的特点而创立的识字教学方式(宏观)和方法(微观),有许多仍值得今人在实施识字教育时借鉴。
关键词 识字教育 现代阐释 传统 语文教育 教学方式 才能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六耳猕猴”意象的文化与心理学阐释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振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23,145,共5页
《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并非外在的妖魔,而是孙悟空的"心魔"。"六耳"一词在《西游记》之前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代表着第三者。在佛教中"耳"为六根、六识之一,因此"六耳"也可借代为由六根生发出... 《西游记》中的六耳猕猴并非外在的妖魔,而是孙悟空的"心魔"。"六耳"一词在《西游记》之前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代表着第三者。在佛教中"耳"为六根、六识之一,因此"六耳"也可借代为由六根生发出来的六识,即人的欲念和妄心。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看,真悟空代表着孙悟空的人格面具,而六耳猕猴幻化的假悟空则是孙悟空人格阴影的投射,真假猴王之战其实就是人格中面具与阴影的冲突。战胜了阴影,也就战胜了自我人格的魔性,但也代表着生命自由精神的削弱和反抗性的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孙悟空 六耳猕猴 人格面具 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生东 何玉荣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0,共5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作方式 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 茶文化 人类智慧 农业系统 生物多样性 世界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塘月色》在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呈现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心科 戴元枝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在1997年爆发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对当时人教版的《荷塘月色》的删节提出了批评。批评者指出,“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30年代以来语文教科书必选的范文。这不仅因为它写得漂亮而缜密.而且也为现代语... 在1997年爆发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对当时人教版的《荷塘月色》的删节提出了批评。批评者指出,“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30年代以来语文教科书必选的范文。这不仅因为它写得漂亮而缜密.而且也为现代语体文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它宛若一块纯净、完美的玉石,无法切割。然而现在课本编者却把它切割了。”确实,这篇散文发表于1927年7月第18卷第7期《小说月报》,1931年1月首次被《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选作课文后,至少有21套中学语文教科书将其选作课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塘月色》 语文教科书 中学 文本 民国 《小说月报》 1927年 193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出版领域的“民国潮”透视 被引量:2
10
作者 戴元枝 张心科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2,25,共4页
儿童出版领域出现"民国潮",主要是由民众不满当下出版的儿童读物而民国儿童读物质量相对较好而引发的。这股热潮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国儿童读物编辑出版所确立的出版机构以创造先进文化为己任、参与儿童教育的研究、... 儿童出版领域出现"民国潮",主要是由民众不满当下出版的儿童读物而民国儿童读物质量相对较好而引发的。这股热潮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国儿童读物编辑出版所确立的出版机构以创造先进文化为己任、参与儿童教育的研究、兼办刊物以推介等现代理念值得借鉴,其中"大家小书"的理念更应引起当前学界的反思。为确保这股热潮理性、良性地发展,需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重印准入制度;扩大出版范围,精选各类经典;开展学理研究,创造时代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读物 出版民国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宗族与科举仕宦的关系研究——以明清徽州社会宗族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曲晓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97,共3页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宗族性特征,宗族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与其成员在科举、仕宦方面的成功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古代中国宗族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影响,能有效了解中国教育形态的变迁与成效。明清时期徽州在科举及仕宦方面成就显著...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宗族性特征,宗族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与其成员在科举、仕宦方面的成功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古代中国宗族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影响,能有效了解中国教育形态的变迁与成效。明清时期徽州在科举及仕宦方面成就显著,其宗族在对子弟科举、仕宦方面的奖掖形式及旌表方式经过年代的传承具有了风俗的特质,这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宗族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科举 仕宦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中学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及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元枝 张心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89,共9页
中学语文实行选科制的思想源于清末的分科制,五四前后正式兴起,南京政府成立后逐步取消。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梳理及对其兴亡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为了使21世纪初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得以顺推进,需要对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地位、价值作必要的... 中学语文实行选科制的思想源于清末的分科制,五四前后正式兴起,南京政府成立后逐步取消。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梳理及对其兴亡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为了使21世纪初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得以顺推进,需要对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地位、价值作必要的区分以使二者相互配合;需要对中学语文与大学中文的课程内容作必要的区分以编写语文选修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中学语文 选修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 被引量:1
13
作者 房列曙 吴云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101,共7页
胡适继承了乾嘉考据学派疑古的精神、历史的眼光、考据学的方法。但是他主张用实验主义的方法去寻找证据,主张创办图书馆事业,提倡写人物传记来保存史料,提出用二重证据法来验证史实,主张方法的自觉和学术的公允,都是对乾嘉考据学派的... 胡适继承了乾嘉考据学派疑古的精神、历史的眼光、考据学的方法。但是他主张用实验主义的方法去寻找证据,主张创办图书馆事业,提倡写人物传记来保存史料,提出用二重证据法来验证史实,主张方法的自觉和学术的公允,都是对乾嘉考据学派的超越。然而,他主张二元史观和历史发展的偶然论,夸大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得他的存疑主义走向了极端,这些都是他对乾嘉考据学派合理因素的抛弃。尽管如此,胡适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他在史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治学方法的独到见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乾嘉考据学派 实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圆曲》主题之争及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135,285,共7页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圆曲 主题 吴三桂 讽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大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6-179,105,共5页
在诗经学由传统经学向现代诗学的根本变革中,胡适不仅是传统诗经学的挑战者与终结者,而且还是现代诗经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鉴于他在批判传统经学的同时,适时提出了整理《诗经》的文化主张,明确指出了研究《诗经》的科学方法,并且切实... 在诗经学由传统经学向现代诗学的根本变革中,胡适不仅是传统诗经学的挑战者与终结者,而且还是现代诗经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鉴于他在批判传统经学的同时,适时提出了整理《诗经》的文化主张,明确指出了研究《诗经》的科学方法,并且切实作出了变革诗学的学术尝试,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他为"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充分肯定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的这种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诗经学 现代化 先驱者 开拓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地域文化自信:《新安文献志》的范式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6-160,共5页
明中叶徽州学者程敏政(1444-1499)通过蒐集、编纂大型地域文化图书《新安文献志》,弘扬乡邦先哲嘉言懿行,传承儒文化学脉,始终以朱子之学为归依,有意统一徽州学术文化理念,同时以文献作为徽州地域文化的媒介,实现文化立邦的意图。《新... 明中叶徽州学者程敏政(1444-1499)通过蒐集、编纂大型地域文化图书《新安文献志》,弘扬乡邦先哲嘉言懿行,传承儒文化学脉,始终以朱子之学为归依,有意统一徽州学术文化理念,同时以文献作为徽州地域文化的媒介,实现文化立邦的意图。《新安文献志》不仅有效地保存了徽州地域图书文献,同时为建构地域文化自信提供范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敏政 《新安文献志》 徽州 文化自信 范式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古及今 百年瞬间 季节更替——《儒林外史》叙事时间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根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34,共4页
《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颇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自古及今、百年瞬间、季节更替三个维度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儒林外史》中多次运用"自古及今",体现了古今同一的循环时间观;"百年"与"瞬间"的两极... 《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颇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自古及今、百年瞬间、季节更替三个维度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儒林外史》中多次运用"自古及今",体现了古今同一的循环时间观;"百年"与"瞬间"的两极性时空操作,"给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季节的更替则体现着人生经验的起落沉浮和芸芸众生的荣枯盛衰。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发现,《儒林外史》在叙事时间方面既积极吸收传统古典小说的优秀成果,同时又有所超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叙事时间 自古及今 百年瞬间 季节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理学对徽州宗族祠堂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利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8-226,共9页
徽州宗族祠堂的寝殿供奉先祖严格按照朱子《家礼》的规定,其祠堂祖祭的礼仪更是朱子《家礼》祭礼的规矩演示,而徽州宗族祠堂的励学,则是朱子崇文思想的徽州滥觞。
关键词 徽州宗族祠堂 朱子《家礼》 祖祭 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轻”论“沉”——汉语中词义交叉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150-154,共5页
词语的多义现象是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多义词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同义词,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反义词。同样,由于很多的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另外一... 词语的多义现象是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多义词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同义词,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反义词。同样,由于很多的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一个词不仅是许多其他词的同义词,而且还是许多其他词的反义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义交叉现象。本文立足于言语交际,以汉语中词义交叉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描述法,从汉语中选取特定的例词,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展现词义交叉的作用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交叉 作用 辨析词义 调整 修辞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历史的审视——读赵焰《思想徽州》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立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1-237,312,共7页
赵焰的散文体著作《思想徽州》是作者关于徽州历史文化的一次思想旅行,作者追求一种对徽州历史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期望达到对徽州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把握、从而形成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其中最突出的是书中围绕徽州人的... 赵焰的散文体著作《思想徽州》是作者关于徽州历史文化的一次思想旅行,作者追求一种对徽州历史的深刻认识与反思、期望达到对徽州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把握、从而形成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其中最突出的是书中围绕徽州人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和特征的探讨,深入触及古徽州的"地方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化 地方心灵 文化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