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原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正萍 马勇 张正波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年第1期57-58,共2页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是依靠高科技手段,采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流域面上大尺度水文监测的一门新型技术。该系统根据接收的卫星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日为单位进行降雨、辐射、蒸散发计算...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系统是依靠高科技手段,采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信息实现流域面上大尺度水文监测的一门新型技术。该系统根据接收的卫星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日为单位进行降雨、辐射、蒸散发计算,进而进行径流过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水文水资源监测 预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BAPULS雷达水位计在黄河上游水文站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常得中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第24期31-32,共2页
根据SEBAPULS雷达水位计现场比测应用试验,对积累测量资料及比测成果进行分析,以期扩大试验成果,为水位计选型提供依据,同时又可改善黄河上游水文站的水位测报条件。
关键词 水文站的应用 黄河上游 雷达水位计 SEBAPU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河槽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顾明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0-32,57,共4页
应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河槽蓄水量的主要因素,对河槽蓄水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河槽蓄水量沿河段分布情况及时程变化,对槽蓄水量形成开河凌峰水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经对比分析,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比蓄水运用前河槽... 应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河槽蓄水量的主要因素,对河槽蓄水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河槽蓄水量沿河段分布情况及时程变化,对槽蓄水量形成开河凌峰水量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经对比分析,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比蓄水运用前河槽蓄水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汛 河槽 蓄水量 黄河 内蒙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变化历史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万寿 高小平 孙胜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2,共5页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统计分析了唐乃亥站 1919— 1999年 81a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年代和 90年代 ,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40 ,6 0年代和 80年代。境内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水沙量变化是同步的 ,相关关系显著。 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来水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90年代属偏枯水期 ,与历史上丰、枯水程度对比分析 ,90年代偏枯水期属正常 ,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 ,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黄河干流 水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实测数据成本分析
5
作者 李士灿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50-52,58,共4页
水文实测数据成本分析李士灿(黄委会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兰州730030)1问题的提出水文站是国家水利事业单位中最小的基层单位,上级每年按计划下达任务,测站按任务书开展工作,取得的资料面向社会无偿服务,这是水文测站固有... 水文实测数据成本分析李士灿(黄委会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兰州730030)1问题的提出水文站是国家水利事业单位中最小的基层单位,上级每年按计划下达任务,测站按任务书开展工作,取得的资料面向社会无偿服务,这是水文测站固有的传统。现在,这种只讲投入不计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 水文资料 成本 数据 水文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受水区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1
6
作者 畅俊杰 李万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0,共5页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增加受水区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解决下游由于断流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受水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整个生态环境意义上来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受水区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