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效果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鱼哲 雷启祥 包文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7-239,248,共4页
选取8个与植被工程效果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甘肃藉河流域罗玉沟世行二期项目实施情况。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将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实施效果综合指数等间距地划分为5个等级... 选取8个与植被工程效果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甘肃藉河流域罗玉沟世行二期项目实施情况。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将罗玉沟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工程实施效果综合指数等间距地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植被工程实施综合效果总体处于"良好"等级,但仍存在林分结构布局不合理、草地盖度偏小等问题,结合工程现状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被工程 评价指标 分层抽样法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渭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面积调查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永祥 吴建军 秦百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39-41,共3页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大支流,宝鸡林家村水文站以上为其中上游,面积30661km^2,包括甘肃、陕西的18个县、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该区内的红土、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河谷川地侵蚀轻微,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2170km^2。由于长期坚持造林、种草... 渭河是黄河的一级大支流,宝鸡林家村水文站以上为其中上游,面积30661km^2,包括甘肃、陕西的18个县、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该区内的红土、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河谷川地侵蚀轻微,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2170km^2。由于长期坚持造林、种草、修梯田等,该区水土保持取得了很大成绩。据各县(区)统计,全区共修筑水平梯田3856.83km^2,造林1928.41km^2,种草964.21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水土保持 面积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天水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俊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266-268,共3页
通过对天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降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该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 天水 节水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地区梨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调查
4
作者 蔡小春 李学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68-72,共5页
建设果树发展的区域化、产业化,提高果品的高效优质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天水地区梨产区栽培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在该区山坡地梨树栽培的限制因素、成功经验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生产现状 栽培技术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建设途径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陈江南 汪习军 李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26-28,52,共4页
本文针对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建设途径单一的问题,从砒砂岩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出发,在开展沙棘人工撒播试验、植物篱试验、春秋栽植对比试验及重点治理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今后砒砂岩区开展沙棘资源建设可考虑适时适地开展人... 本文针对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建设途径单一的问题,从砒砂岩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出发,在开展沙棘人工撒播试验、植物篱试验、春秋栽植对比试验及重点治理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认为,今后砒砂岩区开展沙棘资源建设可考虑适时适地开展人工撒播、利用沙棘建设植物篱、大力提倡秋季造林、利用沙棘开展重点治理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资源建设 砒砂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修水平梯田田间试验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莫世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35-37,共3页
当前在新修梯田上作试验,由于缺乏田间设计规范,成果误差偏大,影响推广应用。通过梯田土壤空白试验,证明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呈现团块状分布规律,这与一般农地土壤肥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别。提出新修梯田的田间设计必须针对肥力分布特点,注... 当前在新修梯田上作试验,由于缺乏田间设计规范,成果误差偏大,影响推广应用。通过梯田土壤空白试验,证明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呈现团块状分布规律,这与一般农地土壤肥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别。提出新修梯田的田间设计必须针对肥力分布特点,注意控制试验小区的面积、形状、重复次数、排列方法以及产量计算等方面,以减少误差,提高试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梅田 田间试验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冉大川 王宏 +2 位作者 刘斌 白志刚 马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141-143,共3页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林草措施质量分级标准及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黄河中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林草措施质量分级标准及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黄河中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率 保存面积 林草措施 减洪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影响的分析计算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宏 冉大川 +1 位作者 白志刚 刘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7-159,共3页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径流泥沙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均增沙量分别为2439.99万t、4469.25万t、4948.46万t和7254.84万t;年均增洪量...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径流泥沙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0-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均增沙量分别为2439.99万t、4469.25万t、4948.46万t和7254.84万t;年均增洪量分别为528.07万m^3、324.22万m^3、089.03万m^3和9 583.26万m^3。1970~1996年增沙量分别占同期河道洪水输沙量和水保措施减沙量的5.28%和14.1%,增洪量分别占1.06%和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增洪增沙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初步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熊维新 王宏 张治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21-25,共5页
截止1989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361座,塘坝2666座,引水有效灌溉面积40.4万公顷,治理总面积8136km^2,治理度17.1%。以1970年为效益计算起始年,并将全流域划分为18个片,分别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计算1970~1989年间各项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 截止1989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361座,塘坝2666座,引水有效灌溉面积40.4万公顷,治理总面积8136km^2,治理度17.1%。以1970年为效益计算起始年,并将全流域划分为18个片,分别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计算1970~1989年间各项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量及综合减水减沙效益。水文法算得的综合减水效益为24.1%,减沙效益为30.6%;水保法算得的结果相应为29.9%和30.8%,两者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流域 水土保持 减水 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子沟流域“1987.4.19”暴雨洪水及土壤侵蚀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宏 康学林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25-27,48,共4页
桥子沟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1987年4月19日,该流域突降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此次暴雨降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所形成的洪水历时短、峰值大。土壤侵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造成该流域坡面总侵蚀量2... 桥子沟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1987年4月19日,该流域突降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此次暴雨降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所形成的洪水历时短、峰值大。土壤侵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造成该流域坡面总侵蚀量20190t,平均侵蚀模数为8738t/km2;造成该流域沟道总侵蚀量7087t,侵蚀模数为50860t/km2;坡面和沟道侵蚀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4%和26%。效益计算结果表明,与坡耕地相比,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和水平梯田分别减蚀43.0%、34.4%和100%,梯田的拦蓄效益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土壤侵蚀 调查 桥子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区区位特征分析及植被建设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习军 曹全意 陈江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32-34,共3页
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砒砂岩区,面积约1.5万km^2,广泛出露或浅伏二迭纪至白垩纪碎屑沉积岩,土层厚度大部分为3~20cm,且质地粗疏,植被资源匮乏,覆盖度仅30%左右,加之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年侵蚀模数为5000~15000t/km^2。植被建设应从提高... 晋陕蒙接壤地区的砒砂岩区,面积约1.5万km^2,广泛出露或浅伏二迭纪至白垩纪碎屑沉积岩,土层厚度大部分为3~20cm,且质地粗疏,植被资源匮乏,覆盖度仅30%左右,加之干旱少雨、风沙严重,年侵蚀模数为5000~15000t/km^2。植被建设应从提高植被整体功能出发,由单纯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植被发展,以全面建设经营性草灌(木)植被、集约经营轮作作物植被、合理配置防御性乔木植被为重点。主要技术途径是合理开发现有植物资源,积极引进区外植物种类,大力试验、推广植物篱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特征 植被 植物篱技术 砒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提高山坡地径流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全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1-35,共5页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缺乏,山坡地面积大,有限降水因不能有效利用而严重限制山坡地的生产力,影响了本区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通过资源分析,指出了提高径流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对山坡地今后的改造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山坡地 径流 利用率 降雨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玉沟流域“1988.8.7”暴雨侵蚀及水保措施效益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有恩 高小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29-32,共4页
1988年8月7日晚20时起,天水市罗玉沟流域突降大暴雨,至次日13时结束,流域平均降雨量98.6mm,暴雨中心最大点雨量116.6mm,最大1小时降雨量70.3mm。经核算,这次暴雨频率为200年一遇。为了查明这次暴雨情况下,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及水土保持措... 1988年8月7日晚20时起,天水市罗玉沟流域突降大暴雨,至次日13时结束,流域平均降雨量98.6mm,暴雨中心最大点雨量116.6mm,最大1小时降雨量70.3mm。经核算,这次暴雨频率为200年一遇。为了查明这次暴雨情况下,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我们在雨后进行了调查。 1 流域概况罗玉沟流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是渭河中上游的二级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暴雨 土壤 侵蚀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建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54-62,共9页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治理 模式 模糊聚类 土地利用结构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泥沙输移特性初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宏 张智忠 董雨亭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 1996年第1期66-71,52,共7页
渭河华县站以上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河及林家村以上,河流输沙特性与地理关系密切,泥沙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其输沙量林家村以上和咸阳至华县沿程递增;含沙量南河川以上沿程递增,以下至咸阳单向递减,咸阳以下受泾河来沙影响,又呈增加趋势。... 渭河华县站以上泥沙主要来源于泾河及林家村以上,河流输沙特性与地理关系密切,泥沙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其输沙量林家村以上和咸阳至华县沿程递增;含沙量南河川以上沿程递增,以下至咸阳单向递减,咸阳以下受泾河来沙影响,又呈增加趋势。沙量在年内变化与径流变化基本相应;至于年际间的变化,80年代沙量呈系统偏小。悬沙级配以泾河张家山为最粗,其次是干流临潼站最粗。河道冲淤变化与河床比降、组成等因素及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有关。渭河干流南河川以上属冲刷型河道;南河川圣林家村河道微淤;林家村以下除咸阳至临潼外,其余河段均为淤积型河道,尤其临潼至华县段淤积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悬移质 输沙量 河道冲淤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砒砂岩区典型人工植被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江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9-30,共2页
砒砂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陕、晋、蒙接壤区的二迭纪到白垩纪碎屑沉积岩的俗称。该区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粗沙多沙的主要源地。为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 砒砂岩 人工 植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杏产量不稳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启祥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5-26,共2页
黄土高原地区杏产量不稳的原因与解决措施黄委会天水水保站(741000)雷启祥杏树结果早,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成熟期早,是黄土高原地区栽培最普遍的果树之一。但长期以来,该地区杏树存在花多果少,产量极不稳定的现象,经... 黄土高原地区杏产量不稳的原因与解决措施黄委会天水水保站(741000)雷启祥杏树结果早,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成熟期早,是黄土高原地区栽培最普遍的果树之一。但长期以来,该地区杏树存在花多果少,产量极不稳定的现象,经济效益不高,严重阻碍了杏树的大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栽培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灌区引水引沙调查分析
18
作者 赵有恩 王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43-45,57,共4页
渭河流域引水灌区(不包括蓄水、地下水等灌区)的引水引沙量及灌区水沙运行规律对渭河治理和灌区合理用水用沙、发展农业生产关系重大。1987~1991年,天水水保站对该流域引水灌区1959~1989年的引水引沙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渭河流域 灌溉 农田 引水量 引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气候资源与粮食发展预测
19
作者 李建牢 周小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41-43,共3页
该文分析了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粮食生产现状,光、热、水等气候生产潜力;根据土地资源和人口发展对近期粮食生产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气候资源 生产潜力 预测 黄土丘陵 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 亚区划分及分区治理
20
作者 李建牢 刘世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17-21,共5页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地处陇中东南部.面积1.805万km^2。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土保持和综合农业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与治理状况、土地资源、社经状况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因子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该区划分为河... 甘肃省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地处陇中东南部.面积1.805万km^2。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土保持和综合农业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与治理状况、土地资源、社经状况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因子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该区划分为河谷川台轻度侵蚀区(Ⅰ)、高位丘陵中度侵蚀区(Ⅱ)、黄土丘陵强度侵蚀区(Ⅰ)和黄土丘陵极强度侵蚀区(Ⅳ)四个土壤侵蚀亚区,并对各亚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发展方向和综合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模糊聚类法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