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粒小麦花青素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保鲜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夏清 智慧 +3 位作者 郭楠 张何静 刘伟佳 杨珍平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为研究黑粒小麦花青素的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的保鲜作用,考察黑粒小麦籽粒花青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山梨酸单独和混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测定黑粒小麦花青素... 为研究黑粒小麦花青素的抑菌性及其对冷却猪肉的保鲜作用,考察黑粒小麦籽粒花青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山梨酸单独和混合使用的抑菌效果;测定黑粒小麦花青素对冷却猪肉色差值、持水力、p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产H2S能力和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粒小麦花青素对不同细菌表现出独特的抑制效果,效果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25、5、10 mg/mL。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无菌蒸馏水、40 mg/mL花青素、40 mg/mL花青素+5 μg/mL山梨酸、5 μg/mL山梨酸4种处理下的猪肉亮度值、红度值和持水力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花青素+山梨酸组色泽最好,持水力最大。冷却猪肉pH值、TBARS值、TVB-N含量和菌落总数则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保鲜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2S实验中,冷却猪肉随贮藏时间延长表现出阳性,保鲜处理组呈阳性的时间迟于对照组。保鲜能力依次为花青素+山梨酸>山梨酸>花青素>蒸馏水。综上所述,黑粒小麦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抑菌和保鲜效果,但效果略差于山梨酸,与其混合使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粒小麦 花青素 抑菌性 冷却肉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氮互作对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与营养价值的影响
2
作者 马祥和 张之玄 +5 位作者 张丽娜 霍滢睿 尹雪斌 冯美臣 高志强 杨珍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101,共14页
[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生活品质与营养健康更加重视,市场对燕麦等健康与富硒谷物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探究Se(硒)、N(氮)互作对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燕麦氨基酸品质的改良,生产出足Se、更高蛋白与优质氨... [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生活品质与营养健康更加重视,市场对燕麦等健康与富硒谷物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探究Se(硒)、N(氮)互作对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燕麦氨基酸品质的改良,生产出足Se、更高蛋白与优质氨基酸的燕麦。[方法]以燕麦品种‘晋燕19’为材料,在2022-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土壤基施Se(150 g/hm^(2))、N(240 kg/hm^(2))、Se+N(Se:150 g/hm^(2),N:240 kg/hm^(2))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调查花后不同时期籽粒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分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燕麦籽粒蛋白质与氨基酸组分积累差异。[结果]与CK相比,Se+N互作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18.9%~24.7%,总氨基酸含量提升8.5%~48.9%,提升效果均优于单施N肥与单施Se肥。籽粒中检测出的16种氨基酸,除酪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的2年平均值皆以Se+N互作下最高,其次是单施N肥,而单施Se肥时仅有缬氨酸、酪氨酸与胱氨酸含量有所提升。此外燕麦籽粒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缬氨酸在Se+N处理后,2年平均含量比CK显著提升28.5%和26.5%。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与CK相比,Se+N互作的籽粒氨基酸比例更接近理想蛋白质标准,且有多种必需氨基酸的指数得分(RAA)显著提升;同时Se+N互作后籽粒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种植第1年由0.45提升为0.66,第2年由0.68提升为0.75,均高于单施Se、N肥,说明Se+N互作后的燕麦籽粒氨基酸组成更佳。[结论]综上,与单施Se和N比较,Se+N互作更能提升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籽粒氨基酸积累量,可促进籽粒中氨基酸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等的含量提升,能有效优化‘晋燕19’燕麦籽粒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氮互作 燕麦 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营养评价 限制性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链霉菌对裸燕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吕思园 乔美霞 +5 位作者 陈杰 杨珍平 郭桁青 白倩楠 高志强 林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82,共8页
为探究外源添加链霉菌对裸燕麦幼苗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机制,以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Act12这2株链霉菌为供试菌株,采用培养皿内种子萌发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的方法,分析外... 为探究外源添加链霉菌对裸燕麦幼苗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机制,以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Act12这2株链霉菌为供试菌株,采用培养皿内种子萌发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的方法,分析外源链霉菌的代谢产物或活菌对裸燕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从种子萌发、根系形态结构、根际微生物结构组成、土壤酶变化角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Act12发酵液处理使培养皿试验中裸燕麦幼苗的鲜重比对照增加28.6%~35.7%。在盆栽试验中,T4、Act12菌剂处理使裸燕麦根系干重比对照增加100.0%,同时T4菌剂也使裸燕麦茎叶干重显著增加11.1%。与对照相比,T4发酵液处理使培养皿试验中裸燕麦种子萌发率显著增加,增幅达29.3%~35.3%。T4、Act12发酵液处理后,培养皿试验中裸燕麦的胚轴、最长胚根长度比对照增加24.0%~144.4%。在培养皿和盆栽试验中,T4、Act12处理均增加了裸燕麦的根尖数、根分叉数、根交叉数,与对照相比,增幅达3.2%~451.4%。T4、Act12菌剂处理使盆栽裸燕麦的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数较对照显著增加66.7%~159.0%,同时也使裸燕麦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对照提高9.5%~21.5%。相关分析表明,裸燕麦根系干质量与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链霉菌、其他放线菌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76~0.853,P<0.05或P<0.01),根尖数、根分叉数、根交叉数、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数也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06~0.954,P<0.05或P<0.01)。外源添加链霉菌T4、Act12均能够促进苗期裸燕麦的生长发育。促进种子萌发(T4)、通过调整根际微生物组成来优化根系形态结构并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可能是供试菌株发挥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裸燕麦 促生作用 根系形态结构 根际微生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皂苷合成积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丽娜 李嘉宁 +3 位作者 霍滢睿 杨文平 高志强 杨珍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燕麦作为唯一同时积累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禾谷类作物,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本文通过系统概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燕麦皂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燕麦皂苷的构型及含量因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燕麦地下部... 燕麦作为唯一同时积累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禾谷类作物,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本文通过系统概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燕麦皂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燕麦皂苷的构型及含量因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燕麦地下部分以三萜皂苷为主,而地上部分则以甾体皂苷为主。燕麦皂苷的合成和积累受品种基因型调控,同时也受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的影响。通过梳理总结燕麦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步骤,挖掘参与关键步骤的相关酶(如鲨烯环化酶、法尼基焦磷酸转移酶、糖基转移酶等),以促进燕麦的深度开发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皂苷 合成 积累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白黄链霉菌对旱作裸燕麦根际真菌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杰 吕思园 +3 位作者 乔美霞 杨珍平 乔月静 林文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070,共10页
为探索外源链霉菌对旱作裸燕麦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裸燕麦产量间的关系,通过田间旱作试验添加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分析T4对开花期裸燕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裸... 为探索外源链霉菌对旱作裸燕麦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裸燕麦产量间的关系,通过田间旱作试验添加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分析T4对开花期裸燕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裸燕麦产量。结果表明,外源添加T4对旱作条件下裸燕麦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改变了根际真菌尤其是中等丰度菌群的群落结构。与无链霉菌添加对照相比,T4处理裸燕麦开花期根际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8.3%和41.5%,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23.5%和35.8%,产量增加21.5%。进一步分析发现,T4改变了根际土壤中与磷、钾养分和酶活性可能相关中、低丰度菌群的结构组成,如增加曲霉属(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是对照的469.38倍),减小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综上,外源添加链霉菌T4能够调控旱作裸燕麦根际关键真菌群落结构。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通过提高根际土壤磷钾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活性,最终促进旱作环境下裸燕麦植株的生长,增加裸燕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为裸燕麦抗旱促生微生物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裸燕麦 根际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谷子主栽区土壤和谷子硒赋存状况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洋 李廷亮 +2 位作者 栗丽 张晋丰 陈婷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645-652,共8页
为明确山西省谷子主栽区土壤硒含量现状,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硒利用效率的影响,选择山西省3个代表性县域作为研究区,采集土壤和谷子籽粒样品,分析其硒含量、硒的生物富集系数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生物富集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 为明确山西省谷子主栽区土壤硒含量现状,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硒利用效率的影响,选择山西省3个代表性县域作为研究区,采集土壤和谷子籽粒样品,分析其硒含量、硒的生物富集系数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生物富集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平均硒含量为0.178 mg/kg,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五寨县、临县土壤硒含量分别为0.140、0.144 mg/kg,均处于边缘水平;沁县土壤硒含量为0.251 mg/kg,处于适量水平。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红黏土土壤和籽粒硒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280、0.028 mg/kg;黄绵土上谷子对硒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16.87%),褐土上谷子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弱(9.38%);不同谷子品种中,以沁州黄栽培区土壤和籽粒硒含量最高,分别为0.297、0.025 mg/kg,晋谷21号对硒的生物富集能力最强(18.66%),晋谷40号生物富集能力最弱(9.341%)。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硒含量、籽粒硒含量和谷子品种对硒富集系数的影响最大,分别能解释硒富集系数变化的27.9%、39.2%和0.14%;硒的生物富集系数与pH值、有机质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与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与磷钾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生物富集系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6
7
作者 黄璐 赵国慧 +6 位作者 李廷亮 姜丽伟 王嘉豪 宋红梅 员明鑫 杨立帆 王灏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23-132,共10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可为旱作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S0(不还田)、S1/2(1/2倍还田)、S1(1倍还田)、S2(2倍还田)4个处理,通过连续3a试验研究了不同...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可为旱作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S0(不还田)、S1/2(1/2倍还田)、S1(1倍还田)、S2(2倍还田)4个处理,通过连续3a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变化情况,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与胡敏素碳(Humin Carbon,HM-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麦田土壤,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25 mm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0.25 mm微团聚体及粉黏粒含量逐渐减少;S2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mm团聚体质量百分数较S0处理分别增加了14.7%(P<0.05)、22.2%(P<0.05)、13.9%(P<0.05),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提高了全土TOC含量,以S2处理下土壤TOC含量最高,较S0处理增加了28.1%(P<0.05)。另外,秸秆还田提升了>0.25~2 mm团聚体中HM-C、HA-C和FA-C含量,其中S2处理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19.0%(P<0.05)、25.5%(P<0.05)、14.9%(P<0.05),并且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的比值(HA-C/FA-C)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0.053 mm粉黏粒的FA-C含量变化是引起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解释其变化的64.1%。总体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黄土旱塬麦区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向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转化,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及各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并进一步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且秸秆还田量越高,提升幅度越大。2倍秸秆还田量对当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结构改善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对旱地土壤肥力和碳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 黄土旱塬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替代对黄土旱塬土壤碳、氮组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姜丽伟 谢英荷 +4 位作者 李廷亮 刘凯 张奇茹 曹静 邵靖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6-293,共8页
探讨黄土旱塬冬小麦区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为该区减施化学氮肥、促进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在山西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100%化肥N处理(HF)、10%腐殖酸N+90%化肥N... 探讨黄土旱塬冬小麦区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及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为该区减施化学氮肥、促进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在山西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100%化肥N处理(HF)、10%腐殖酸N+90%化肥N(F1)、30%腐殖酸N+70%化肥N(F3)、50%腐殖酸N+50%化肥N(F5)、10%有机肥N+90%化肥N(Y1)、30%有机肥N+70%化肥N(Y3)、50%有机肥N+50%化肥N(Y5)7个试验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比例腐殖酸、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和土壤碳、氮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3、F5、Y3和Y5处理,分别较HF显著提高9.7%,8.0%,9.2%和18.2%。同时,Y5对土壤中各种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含量的提高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提高幅度在36.8%~114.4%和27.8%~105.4%;Y3处理下可溶性、水溶性、微生物有机碳、氮和轻组有机碳、氮组分的含量较HF显著提高21.1%~156.8%;F3和F5处理下土壤中可溶性、微生物和轻组有机碳、氮组分含量较HF显著提高25.4%~119.3%。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有机氮、轻组有机氮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有机氮通过促进公顷穗数增加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则通过提高穗粒数达到增产效果。综上,在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进行30%~50%的有机肥和腐殖酸替代化肥后,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同时提高土壤中活性碳、氮组分的作用。其中,50%有机肥替代处理的增产与培肥地力效果更为显著,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有机碳组分 有机氮组分 冬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对黄土旱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嘉豪 李廷亮 +1 位作者 黄璐 宋红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3,251,共9页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 为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后对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硝态氮积累特征的影响。于2018—2021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还田量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土旱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总体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且在降水丰沛年份,增加秸秆还田量可产生更大的产量效应。3年试验总体表明,S2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分别高17.5%(P<0.05),10.4%(P<0.05),4.3%。连续3年秸秆还田均提高了冬小麦穗数,S2处理冬小麦平均单位面积穗数分别较S0、S1/2和S1处理高17.1%(P<0.05),12.3%(P<0.05),3.6%,不同处理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总体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试验期间S2处理平均贮水量较S0提高8.3%(P<0.05)。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也表现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S2处理平均耗水量较S0处理增加了10.0%(P<0.05)。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平均为14.9 kg/(hm^(2)·mm)。在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基础上,旱塬冬小麦肥料利用效率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2处理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_(N))、氮肥农学效率(AE_(N))、氮肥当季回收率(RE_(N))和磷肥偏生产力(PFP_(P))较S0处理分别提高66.4%,155.8%,113.5%,105.2%。连续3年秸秆不还田使0—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2018年播前提高100.6%,并随水向下淋溶在深层土壤中累积,而秸秆还田处理2 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2018年播前,S2处理2 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最低,为244.8 kg/hm^(2)。综合考虑,晋南黄土旱塬麦区,在秸秆还田替代8.3%~31.9%N和15.7%~63.2%P_(2)O_(5)基地上,可增加播前土壤底墒,降低肥料残留,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以2倍秸秆还田量(平均为7477 kg/hm^(2))产生的产量和水肥效应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推进旱作麦区面源污染防控和冬小麦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旱塬冬小麦 产量 水肥利用 硝态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婷 李廷亮 +3 位作者 张晋丰 刘洋 王嘉豪 吕卓呈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明确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为当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选取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平市和寿阳县,以及山西"农谷"建设区太谷县,作为研究典型代表区,根据各县土壤... 明确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养分含量现状,为当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据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选取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平市和寿阳县,以及山西"农谷"建设区太谷县,作为研究典型代表区,根据各县土壤类型、地形特征以及种植区划,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6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10个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4.10~53.98 g/kg,平均值为17.52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10~20 g/kg,样点所占比例为63.78%,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硝态氮含量为4.97~37.51 mg/kg,平均值为19.79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3.17~74.12 mg/kg,平均值为22.64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58.81~517.02 mg/kg,平均值为220.42 mg/kg,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总体比较丰富。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有效铜(Cu)含量为0.24~6.00 mg/kg,平均值为1.26 mg/kg;有效锌(Zn)含量为0.17~5.30 mg/kg,平均值为2.07 mg/kg;有效镍(Ni)含量为0.05~1.30 mg/kg,平均值为0.31 mg/kg;有效铁(Fe)含量为2.60~29.57 mg/kg,平均值为9.40 mg/kg;有效锰(Mn)含量在0.97~37.90 mg/kg,平均值为17.42 mg/kg;有效硒(Se)含量为11.99~85.24μg/kg,平均值为30.43μg/kg。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效态Cu、Zn、Fe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有效态Fe、Mn、Ni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Se则与其他养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山西省现阶段玉米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较缺乏至中等水平,土壤氮、磷和钾速效养分以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中等到较丰富水平,因此,山西省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机培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区 有机质 速效养分 微量元素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糯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艳 王向东 +2 位作者 甄胜虎 李蓉 张凤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31,共9页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2)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支链淀粉含量,除紫糯麦1号外,其余糯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97%。(3)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糯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Ⅰ类包含28个品种,占总数的64%,产量和品质中等;Ⅱ类包含11个品种,占总数的25%,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Ⅲ类含5个品种,占总数的11%,产量和品质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丰缺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褚宏欣 党海燕 +6 位作者 王涛 孙蕊卿 侯赛宾 黄倩楠 李小涵 王朝辉 黄婷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对了解麦田土壤微量元素供应能力、指导小麦丰产与优质生产至关重要。于2016-2021年连续6年,在我国17个小麦主产省/市采集1314份耕层土壤样品,参考中国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标准,... 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对了解麦田土壤微量元素供应能力、指导小麦丰产与优质生产至关重要。于2016-2021年连续6年,在我国17个小麦主产省/市采集1314份耕层土壤样品,参考中国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评价了我国麦田土壤有效铁锰铜锌丰缺状况,并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定量分析了主要土壤化学性质对铁锰铜锌有效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含量介于1.8~612 mg·kg^(-1),平均为49.1 mg·kg^(-1),8.9%的样本未达到缺铁临界值4.5 mg·kg^(-1),且主要集中在北方、西北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西南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有效铁较高。土壤有效锰介于0.1~176 mg·kg^(-1),平均为22.1 mg·kg^(-1),低于缺锰临界值5 mg·kg^(-1)的样本占6.9%,缺锰土壤分布在西北、北方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西南、长江中下游麦区土壤有效锰含量较高。土壤有效铜介于0.1~10.8 mg·kg^(-1),平均为1.9 mg·kg^(-1),仅1.8%样本未达到缺铜临界值0.5 mg·kg^(-1)。土壤有效锌介于0.1~26.0 mg·kg^(-1),平均为1.4 mg·kg^(-1),14.3%的样本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1),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方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份,云南、贵州等西南麦区的有效锌较高。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中,pH对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影响最大,有效铁是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影响有效锌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磷和有效铜。我国麦田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区域变异,铁、锰、锌不足主要发生在北方石灰性土壤,南方麦田供应充足,几乎所有麦田土壤有效铜可满足作物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有效铁 有效锰 有效铜 有效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团聚体全氮与氮功能微生物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威雁 沈鹏飞 +3 位作者 张侯平 莫非 温晓霞 廖允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3-1667,共15页
长期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显著改变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微生物丰度以及全氮储量,但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清楚。依托连续10年(2009—2020)旱作长期耕作试验平台,比较传统耕作(翻耕+秸秆还田,PT)和保护性耕作(深松耕+秸秆还田,CPT;免耕... 长期不同的耕作措施能够显著改变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微生物丰度以及全氮储量,但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清楚。依托连续10年(2009—2020)旱作长期耕作试验平台,比较传统耕作(翻耕+秸秆还田,PT)和保护性耕作(深松耕+秸秆还田,CPT;免耕+秸秆还田,ZT)下土壤团聚体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功能基因(amoA-AOA、amoA-AOB、nirS、nirK、nosZⅠ和nosZⅡ)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保护性耕作(CPT和ZT)处理显著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宏团聚体(>2mm)和大团聚体(0.25~2mm)的质量百分比,降低了微团聚体(<0.25mm)质量百分比。与传统耕作相比,长期CPT和ZT处理0~20cm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53.4%和49.9%,宏团聚体全氮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6.2%和21.8%,但土壤氮矿化速率、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显著降低。通过qPCR定量发现CPT和ZT显著提高了细菌、真菌以及氮功能基因(除氨氧化细菌(amoA-AOB外))丰度;在各粒级团聚体内部,大团聚体内部真菌、nirS、nosZⅠ的丰度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宏团聚体,而nosZⅡ基因丰度则表现出相反趋势。Mantel分析结果表明,团聚体尺寸、土壤质地、矿质氮素含量、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等因素是调控团聚体内部氮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关键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团聚体土壤全氮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细菌、真菌、amoA-AOB和nosZⅡ基因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nirS和nirK型反硝化基因丰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长期保护性耕作不仅有利于改善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组分,增加全氮在团聚体土壤中的储存,还调控了细菌、真菌和氮功能微生物在团聚体内部的丰度,从而改善了旱作农田土壤氮循环的趋势,有助于提升旱作农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全氮 氮功能微生物 旱作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东旭 胡丹珠 +5 位作者 闫金龙 冯丽云 邬志远 杨斌 李岩华 张俊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7-1466,共10页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使用方法 晚播冬小麦 生长 光合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种植方式对北方旱作农田土壤酶活力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爱萍 姜彧宸 +3 位作者 冯月 池田 温强 董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8,共9页
为了解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春麦豌豆间作、春麦单作、豌豆单作土壤特性的影响,探讨春麦豌豆间作、春麦单作、豌豆单作的最佳氮肥施用量,设置春麦豌豆间作(SI)、春麦单作(SS)、豌豆单作(PS)3种种植方式以及0(N0),90(N1),180(N2),270 kg/hm^(... 为了解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春麦豌豆间作、春麦单作、豌豆单作土壤特性的影响,探讨春麦豌豆间作、春麦单作、豌豆单作的最佳氮肥施用量,设置春麦豌豆间作(SI)、春麦单作(SS)、豌豆单作(PS)3种种植方式以及0(N0),90(N1),180(N2),270 kg/hm^(2)(N3)4个施氮量,于播后85 d测定土壤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谷氨酰胺酶、磷酸酶5个酶的活性和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机碳5种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施氮(N2、N3)提高了PS土壤蔗糖酶活性(65.51%,57.88%),N2水平达到最大值,4个氮水平下,SI种植模式的蔗糖酶活性比PS显著提高31.25%~94.07%;N3处理显著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活性(17.81%);施氮提高了SS、SI土壤脲酶活性,且在N2水平达到最高,相同施氮水平下SI>SS>PS;N2显著提高SS、SI、PS土壤谷氨酰胺酶活性(分别提高26.95%,67.05%,55.03%);SS、SI、PS土壤磷酸酶均在N2水平达到最高,且SI显著高于SS和PS(分别提高128.35%,337.21%);施氮能提高土壤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其中碱解氮与有效磷在N2水平达到最高。土壤蔗糖酶与脲酶、磷酸酶活性均极显著相关,与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磷酸酶活性、碱解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全氮、有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碱解氮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氮处理与种植模式对土壤脲酶、谷氨酰胺酶活性和磷酸酶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综上,18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同等施氮量水平下间作优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豌豆 施氮量 间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廷亮 王嘉豪 +1 位作者 黄璐 王灏滢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为了探究黄土旱塬麦田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及作物稳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21年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进行,设置秸秆不还田(S0,CK)、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 为了探究黄土旱塬麦田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及作物稳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21年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进行,设置秸秆不还田(S0,CK)、秸秆半量还田(S1/2)、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2倍量还田(S2)4个处理(CK的养分投入全部以化肥添加,而S1/2、S1和S2中的部分养分通过秸秆还田补充,各处理氮(N)和磷(P_(2)O_(5))有效养分投入量相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各有机碳组分和土壤碳库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 a秸秆还田替代化肥使土壤总有机碳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不同程度提升,各处理间均表现为S2>S1>S1/2>S0。各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的百分比从大到小总体表现为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其中,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46.38%~50.59%;不同有机碳组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较CK提升幅度最高(15.87%~84.23%),表明其是反映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最敏感的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不同处理由大到小表现为S2>S1>S1/2>S0,且S2处理显著高于S0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可溶性有机碳外,其余有机碳组分均与土壤总有机碳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颗粒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关系更为紧密,结合各有机碳组分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表明土壤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重要形式。秸秆还田部分替代化肥可提高旱塬冬小麦产量,且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S2和S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高于CK,但S2和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黄土旱塬冬麦区,2倍秸秆还田量(平均为7477 kg/hm^(2))替代32%N、63%P_(2)O_(5)条件下可更有效促进土壤碳库积累,提升土壤质量,提高冬小麦产量,实现旱作农业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旱地麦田土壤 有机碳组分 碳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间作对春小麦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爱萍 姜彧宸 +2 位作者 冯月 池田 董琦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9,共9页
[目的]了解小麦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自然群落结构组成以及氮肥与种植模式对AMF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的影响,对麦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和27... [目的]了解小麦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F)自然群落结构组成以及氮肥与种植模式对AMF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的影响,对麦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和270 kg·hm^(-2)(N3)4个不同的施氮量,采用单作(SS)与间作(SI)2种种植模式。[结果]春小麦根系土壤AMF分为:3科—球囊霉科(Glomeromyceae)、原囊霉目未知科(unidentified Archaeosporales sp.)和类球囊霉科(Paraglomerace⁃ae);5属—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未知属(undefined)、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其他未知原囊霉目类真菌(un⁃defined Archaeosporale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5种—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球囊霉科未知种(Glomeraceae sp.)、根孢囊属未知种(Rhizophagus sp.)、原囊霉目未知种(Archaeosporales sp.)和隐类球囊霉(Para⁃glomus laccatum)。种植方式和氮肥水平对AMF科、属、种水平的群落结构影响不同。施氮和间作二者的相互作用降低了AMF科类水平的种群丰富度,施氮导致AMF群落丰度低的科水平群落有更替,高氮处理降低了AMF科类水平的多样性。低氮(90 kg·hm^(-2))与中氮(180 kg·hm^(-2))水平下,间作降低了AMF群落属水平的群落多样性。施氮处理降低了原囊霉目未知种(Archaeosporales sp.)的相对丰度,间作降低了隐类球囊霉(Paraglomus laccatum)的相对丰度,但施氮和间作对主要优势种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和球囊霉科未知种(Glomeraceae sp.)的相对丰度影响不大。PCA结果显示,除SSN3和SIN1外,其余处理的距离较聚集,群落功能组成相似。[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与间作影响春小麦土壤AMF科、属、种水平的群落结构以及群落功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间作 春小麦 AMF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东旭 闫海丽 +5 位作者 李岩华 张俊灵 闫金龙 冯丽云 邬志远 胡丹珠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8期29-33,共5页
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长6794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深耕+旋耕+耙耢(T1)、深耕+旋耕(T2)、旋耕2次(T3)、旋耕1次(T4)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光合特性、生理性状... 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长6794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深耕+旋耕+耙耢(T1)、深耕+旋耕(T2)、旋耕2次(T3)、旋耕1次(T4)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光合特性、生理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1处理的基本苗、最高茎数、成穗数均显著高于T2、T3、T4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高于T3、T4处理,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和T3处理的产量次之,而T4处理则显著影响小麦的群体和个体发育,产量最低。T1处理在花后7~35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T2、T3、T4处理;T1、T2处理在花后21~35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显著高于T3、T4处理;T1处理在花后0~35 d的植被指数(NDVI)均最高,除花后35 d的NDVI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期的NDVI均显著高于T2、T3、T4处理。综上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山西中部麦区,玉米收获后采用深耕+旋耕+耙耢的耕作方式,能够保障后茬小麦出苗整齐,增加小麦群体数量,并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产量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氮互作对糯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及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路博宇 张泽宇 +4 位作者 宋鑫丽 杜天庆 崔福柱 薛建福 高志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20,共9页
锌(Zn)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缺锌引起“隐形饥饿”引发疾病,通过锌氮互作提高糯玉米(Zea mays L.)籽粒锌含量是改善人类锌营养有效措施。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比较“晋单糯41号”在4个供氮水平和5个供锌水平下营养品质及籽粒锌含... 锌(Zn)是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缺锌引起“隐形饥饿”引发疾病,通过锌氮互作提高糯玉米(Zea mays L.)籽粒锌含量是改善人类锌营养有效措施。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比较“晋单糯41号”在4个供氮水平和5个供锌水平下营养品质及籽粒锌含量。结果表明,糯玉米籽粒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及锌含量均在锌氮互作N2Zn3(氮肥240 kg·hm^(-2)、锌肥9 kg·hm^(-2))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67.58%、317.81%、78.28%、12.42%、55.65%。锌氮互作下糯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以N1Zn0(氮肥180 kg·hm^(-2)、锌肥0 kg·hm^(-2))处理最高,较对照显著提高31.35%。锌氮互作显著提高糯玉米籽粒锌含量,在N2Zn3(氮肥240 kg·hm^(-2)、锌肥9 kg·hm^(-2))处理达到40.12 mg·kg-1,达到玉米籽粒锌强化目标值。单施氮肥、单施锌肥及互作对籽粒锌含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各因素对总变异贡献表现为锌肥>锌氮互作>氮肥。综合建议考虑营养品质及锌含量,以氮肥240 kg·hm^(-2)、锌肥9 kg·hm^(-2)配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锌氮互作 营养品质 籽粒锌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培如 钟融 +6 位作者 孙敏 孔玮琳 张敬敬 Hafeez Noor 任爱霞 林文 高志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30-1443,共14页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氮肥用量引起的小麦生育期耗水量、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效率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大田试验,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后夏休闲,一年一熟。3个试验年降水量分别属于正常、干旱和湿润年型。试验设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耗水量、氮素吸收与利用、产量形成及不同降水年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以N 180 kg/hm^(2)最高,且丰水年和欠水年耗水变化率以施N 150~180 kg/hm^(2)最高,平水年则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花前叶片和穗轴+颖壳氮素运转量,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提高了播种—拔节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花前叶片和茎秆+叶鞘氮素运转量。不同降水年型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成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率均以N 120~150 kg/hm^(2)最高。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丰水年施N 18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了8.4%~35.6%,平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8.9%~33.7%,欠水年施N 150 kg/hm^(2)产量显著提高13.4%~48.9%;不同降水年型产量变化率以施N 120~150 kg/hm^(2)最高,且施氮量增加到N 180 kg/hm^(2)时在丰水年仍可增产。丰水年施N 150~180 kg/hm^(2)肥效最高,达14.9 kg/kg,平水年和欠水年均施N 120~150 kg/hm^(2)肥效最高,分别达18.0和15.2 kg/kg;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均可获得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此外,不同降水年型增加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与花前植株氮素运转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综合考虑氮肥用量氮肥变化量对耗水量、氮素运转量及产量等变化率的影响,丰水年施N 180 kg/hm^(2),平水年和欠水年施N 150 kg/hm^(2)可提高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该施氮量为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施氮量 降水年型 增长率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