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eta分析的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改良措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段顺霞 刘嘉元 +1 位作者 赵宏祥 李秧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2-309,共8页
[目的]黄土高原苹果园直接面临土壤酸化、结构恶化、肥力退化及保水能力差等问题,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对改善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质量、促进果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改良的75篇文献1302对田间试验数... [目的]黄土高原苹果园直接面临土壤酸化、结构恶化、肥力退化及保水能力差等问题,有效的土壤改良技术对改善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质量、促进果园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改良的75篇文献1302对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定量评估不同改良方式(覆盖、施肥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生草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砂砾覆盖降低土壤质量密度效果良好,降低幅度分别为6.63%,5.96%,6.04%,6.40%,其中,生草覆盖和秸秆覆盖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速效氮(111.17%)、速效磷(112.29%)和速效钾(43.95%)含量;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速效养分,而且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57.19%)、全氮(57.64%)和硝态氮(94.51%)含量;有机肥化肥配施对质量密度(5.58%)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改善。保水剂在降低质量密度(4.88%)和增加全氮(40.90%)、硝态氮(143.51%)含量方面效果良好;而生物炭对有机质(39.35%)、硝态氮(91.23%)和速效磷(89.70%)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各种改良措施下的土壤质量指数(SQI)依次为7.72(有机肥)>7.68(秸秆覆盖)>7.20(有机肥化肥配施)>6.05(保水剂)>5.99(生草覆盖)>5.94(生物炭)>5.79(化肥)>3.53(地膜覆盖)>2.63(砂砾覆盖)。[结论]综合考虑苹果园土壤质量和苹果产量现实条件,建议秸秆覆盖和有机肥化肥配施作为改良果园土壤的优先措施,其次为有机肥和生草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土壤质量评价 覆盖 施肥 土壤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影响——以纸坊沟流域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思光 李世清 +2 位作者 王启勇 杨改河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2,共5页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 根据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在位于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采集68个剖面样品,探讨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剖面中残留矿质态氮的变化;同时采取该流域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处理的坡地长期定位试验剖面土样,研究连续施肥对农田土壤剖面残留NO3--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H4+-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累积基本不受植被恢复及植类型的影响,但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林地、草地和农田0~50cm土层平均累积的NO3--N分别为17 4kg/hm2,14 9kg/hm2和39 9kg/hm2;林地和草地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矿质氮总累积量比例远小于NH4+-N,而对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与NH4+-N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农田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显著大于林地和草地。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农田连续施用氮肥会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累积,当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后,累积的这一部分NO3--N因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生物固定和损失等途径而下降,最终达到低而稳定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过程 土壤剖面 矿质 氮累积 纸坊沟流域 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马任甜 胡斐南 +4 位作者 刘婧芳 许晨阳 杨志花 王子龙 赵世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2,共11页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土壤胶体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不同施肥对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孙彩丽 薛萐 +1 位作者 刘国彬 丁少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0-561,共12页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方法,运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15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区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微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影响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02 ...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方法,运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15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区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微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影响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02 0.05 mm。有机肥(M)、磷肥(P)、有机肥和氮肥配施(MN)、有机肥、氮肥和磷肥配施(MNP)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0.1 0.2 mm土壤颗粒的百分含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MP)以及MNP处理有利于该土层大粒径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氮肥和磷肥配施(NP)处理的土壤分散率最大,M处理最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粘粒(<0.002 mm)和细粉粒(0.002 0.02 mm)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粉粒(0.02 0.05 mm)和细砂粒(0.05 0.2 mm)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团聚度与<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0.01 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0.1 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微团聚体 颗粒体积分形维数 团聚度 分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有机碳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阳 王宝荣 +7 位作者 孙慧 周媛媛 乔江波 宋怡 张萍萍 李自民 王云强 安韶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4,共10页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明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过程是当前关键带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介绍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与范畴,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然后指出当前工作仍停留在地球关键带的基本结构认识和土壤碳储量特征描述上,建议从关键带整体框架出发,沿垂直方向综合考虑从植物冠层到基岩之间的碳循环过程,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将短期高频次观测和长期定位观测相结合,重视长时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特别关注土壤碳在关键带各界面的微生物驱动过程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在考虑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全球碳排放路径等时代因素的背景下,开展大气、植被、土壤、微生物、基岩、地下水等多界面、多过程、多时间尺度的同步观测和系统性研究,为地球关键带土壤碳循环模型优化及气候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碳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撂荒演替序列 被引量:41
6
作者 杜峰 山仑 +1 位作者 陈小燕 梁宗锁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用系统聚类法划分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的次生演替阶段,可以定量的认识不同年限、立地条件下撂荒地群落的相似性,结合DCA数量排序确定撂荒地的演替阶段或序列。其撂荒演替的各阶段分别为: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 rtem isia scop aria)+其... 用系统聚类法划分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的次生演替阶段,可以定量的认识不同年限、立地条件下撂荒地群落的相似性,结合DCA数量排序确定撂荒地的演替阶段或序列。其撂荒演替的各阶段分别为: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 rtem isia scop aria)+其它杂类草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群丛→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多年生草种或小灌木的共优群丛→根茎禾草冰草(A g ropy ron crista tum)群丛→多年生草本或丛生禾草+一年生杂类草群丛→多年生草本群丛→小灌木达乌里胡枝子(L esp ed eza d avurica)群丛→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或密丛型禾草群丛→短根茎密丛型禾草白羊草(Bothrioch loa ischaem um)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演替序列 数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雾山草地土壤氮素及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范亚宁 党蕊娟 +1 位作者 李世清 郑纪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86,共5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土壤中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雾山草地90 m×90 m区域内的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呈典型的正态分布,全氮和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73 g/kg和24.711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0.16%和13.47%,存在空间上的中等强度变异性。全氮和有机碳在不同的方向上都属于带状异向性,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二者的空间等值线图相似,且在不同方向上自相关尺度不同。整个研究区域的半方差走势图发生漂移现象,在符合内蕴和平稳假设的区域内,实验值和拟合值拟合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土壤-苜蓿系统水流阻力和水容变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付微 黄明斌 邵明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紫花苜蓿是水蚀风蚀交错带重要的人工种植牧草,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自然条件下的模拟土柱试验在陕北神木试验站进行,采用抑制蒸腾法定量分析了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苜蓿系统水流阻力、水容等瞬态水流参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生... 紫花苜蓿是水蚀风蚀交错带重要的人工种植牧草,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自然条件下的模拟土柱试验在陕北神木试验站进行,采用抑制蒸腾法定量分析了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苜蓿系统水流阻力、水容等瞬态水流参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瞬态水流阻力及水容有明显差异:开花旺盛期平均水流阻力最小0.22×108Mpa.s.m-3,约为干枯老化期的1/9;平均水容最大5.38×10-4m3/Mpa;是现蕾期的4倍多。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紫花苜蓿体内水分调节作用及抗旱机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苜蓿 水流阻力 水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陡黄土坡面薄层水流水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白玉洁 张风宝 +2 位作者 杨明义 李占斌 张加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1-649,共9页
为探明降雨条件下黄土急陡坡坡面薄层水流水力学特性,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6个坡度(25°、30°、35°、40°、45°和50°)和3个雨强(1.0 mm min^(-1)、1.5 mm min^(-1)和2.0 mm min^(-1))组合条件下... 为探明降雨条件下黄土急陡坡坡面薄层水流水力学特性,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6个坡度(25°、30°、35°、40°、45°和50°)和3个雨强(1.0 mm min^(-1)、1.5 mm min^(-1)和2.0 mm min^(-1))组合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水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坡度相同时,流速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雨强相同时,坡度对薄层水流流速的影响存在临界效应(40°~45°),小于临界坡度,流速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大于临界坡度,流速随坡度增加而减小。(2)各坡度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的平均径流水深随降雨强度增加呈平稳增长趋势;相同雨强时,径流深随坡度的增大有减小趋势。(3)黄土急陡坡坡面雷诺数(Re)整体较小(远小于580),试验条件下坡面薄层径流属于层流且水流处于层流中的失稳区;弗劳德数(Fr)大于0.8,薄层水流属于急流。(4)阻力系数(f)随着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雨强、坡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急陡坡坡面薄层水流水力学参数均有显著影响(p<0.01),但流速、弗劳德数和阻力系数的变化主要受坡度控制,而径流深和雷诺数的变化主要受雨强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急陡坡 薄层水流 水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水对不同土壤水分下黄瓜幼苗生长、光合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明蕾 李秧秧 樊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0,115,共8页
采用二因素二水平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了砂培条件下磁化处理(分别为0.3T磁场强度处理的磁化蒸馏水和蒸馏水处理)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正常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的80%~85%;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的40%~45%,于黄瓜4~5叶期维持7 d)黄瓜幼苗生... 采用二因素二水平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了砂培条件下磁化处理(分别为0.3T磁场强度处理的磁化蒸馏水和蒸馏水处理)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正常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的80%~85%;干旱处理:田间持水量的40%~45%,于黄瓜4~5叶期维持7 d)黄瓜幼苗生长、水分关系、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化水浇灌显著降低黄瓜幼苗的生长和水分利用,其中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根体积、根表面积、整株耗水量和整株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6.7%、8.9%、19.1%、9.9%、22.1%、18.5%、6.2%和10.9%;磁化水浇灌导致黄瓜幼苗叶SPAD值降低了3.7%,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分别增加了21.8%和17.5%,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17.7%,但对净光合速率影响不大;磁化水浇灌使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分别降低了5.2%和18.6%,同时增加叶片中K含量。除叶片K含量外,干旱条件下磁化水对黄瓜生长和生理代谢影响不大,表明磁化水的作用依赖于土壤水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幼苗 磁化水浇灌 干旱 生长 光合 水分状况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叶片响应干旱与复水的转录组分析
11
作者 郑太波 张一宁 +3 位作者 李红兵 乔焕焕 张岁歧 邓西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8-1461,共14页
以榆林市农科所提供的‘冀张薯8号’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对水分比较敏感的块茎膨大期进行干旱与复水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分析马铃薯叶片在干旱胁迫和水分刺激下的基因表达谱,采用q-RT-PCR技术验证RNA-seq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 以榆林市农科所提供的‘冀张薯8号’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对水分比较敏感的块茎膨大期进行干旱与复水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分析马铃薯叶片在干旱胁迫和水分刺激下的基因表达谱,采用q-RT-PCR技术验证RNA-seq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16个基因与转录组数据高度一致,进一步证明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在分子水平上,水分胁迫使马铃薯叶片中基因表达大幅调整,与ABA及环境胁迫诱导的基因、膜脂代谢相关基因大幅上调,复水后快速恢复。经KEGG富集分析,水分胁迫下叶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等过程。复水后,与蛋白质合成、转录调控、吸水能力和有毒物质清除有关的基因大幅上调表达,以适应马铃薯干旱后复水的快速恢复以及补偿生长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抗旱抗逆性的品种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同时为深层次揭示马铃薯抗旱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分胁迫 旱后复水 转录组测序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被引量:61
12
作者 俞满源 黄占斌 +1 位作者 方锋 山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陕北半干旱地区对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进行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氮肥田间应用试验,苗期保水剂采用两种用法(沟施、穴施)、两个深度(5cm、10~15cm)处理,现蕾期追施氮肥形成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和氮肥交互组合处理,研究保水剂及保... 在陕北半干旱地区对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进行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氮肥田间应用试验,苗期保水剂采用两种用法(沟施、穴施)、两个深度(5cm、10~15cm)处理,现蕾期追施氮肥形成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和氮肥交互组合处理,研究保水剂及保水剂配施氮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苗期,保水剂使马铃薯的冠幅面积增加11.8%~54.8%;保水剂结合氮肥,可以提高不同阶段马铃薯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花期生物积累量46.7%~98.8%,延长马铃薯茎叶生育期14~15d,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75.0%~108.3%,特别是直径较大商品薯的产量。不同方式施用保水剂都能促进马铃薯生长,增加块茎产量,其中以保水剂开沟深施10~15cm结合氮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氮肥 交互作用 马铃薯 生长 产量 陕北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液态地膜在苗木栽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俞满源 方锋 黄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33,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保水剂、液态地膜对仁用杏(Armeniacavulgarislam)、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移栽树苗的缓苗期、成活率、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液态地膜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增...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保水剂、液态地膜对仁用杏(Armeniacavulgarislam)、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移栽树苗的缓苗期、成活率、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液态地膜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增加苗木生物量,提高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液态地膜 苗木 应用 仁用杏 栾树 移栽 缓苗期 成活率 生物量 土壤水分含量 植树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蒸发皿观测资料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樊军 王全九 郝明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17,共4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模型的重要参数,如何准确获得将直接影响模型应用和最终模拟预测精度。该文利用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65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确定的参考作物...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模型的重要参数,如何准确获得将直接影响模型应用和最终模拟预测精度。该文利用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65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确定的参考作物蒸散量为标准,提出了根据平均相对湿度与风速为变量确定由20cm小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系数Kp。结果表明:由蒸发皿观测值计算的3d或更长尺度的ET0与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的ET0结果一致性很高,在对Kp方程系数进行适当的地域性调整后,由蒸发皿观测值和Kp确定的ET0与Penman-Monteith方法确定的ET0结果一致,从而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可以应用20cm蒸发皿系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小蒸发皿 PENMAN-MONTEITH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分蘖冗余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守臣 徐炳成 +1 位作者 李凤民 黄占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1-326,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以旱作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分别在拔节和抽穗期对分蘖进行人工干扰,来模拟不可预测的自然干扰,对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这些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进行研究。设置3个处理:从拔节期开始剪去所... 通过盆栽试验,以旱作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分别在拔节和抽穗期对分蘖进行人工干扰,来模拟不可预测的自然干扰,对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生态学意义以及减少这些冗余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进行研究。设置3个处理:从拔节期开始剪去所有小的分蘖,仅保留主茎和一个大的分蘖(A);在拔节期剪去主茎和两个大的分蘖,保留所有小的分蘖(B);在孕穗期剪去主茎和有效分蘖,保留无效分蘖(C)。没有被干扰的植物作为对照(CK)。通过花期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价植物的生理与生化活性。结果显示,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去除主茎和大蘖后,无效分蘖的生理活性被激活,开始执行有效分蘖的功能。到花期时,这些无效分蘖已经在生理活性上满足了补充和替代有效茎的要求。虽然株高和穗的整齐度、穗数和产量显著下降,但并没有防碍小麦的繁衍子代,因此,正是这些由早期"无效分蘖"补充而来的有效茎,避免了小麦绝种的风险。而在拔节期去除无效分蘖后,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因此,可以认为小麦在分蘖上存在着对水分利用不利的生长冗余,减少这些冗余有望节约用水、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 生长冗余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不同倍性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媛媛 李玉萍 +2 位作者 王楠 李红兵 张岁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2,共8页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穗部的干物质生产潜力,以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二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四倍体)、碧蚂1号(T.aestivum Bima 1,六倍体)3种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为材料,在干旱和灌水两种水分处理下,比较不同倍...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穗部的干物质生产潜力,以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二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四倍体)、碧蚂1号(T.aestivum Bima 1,六倍体)3种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为材料,在干旱和灌水两种水分处理下,比较不同倍性小麦品种穗部干物质分配规律、转运特性及对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倍体小麦穗部各器官干物质分配规律存在差异,与六倍体和二倍体小麦相比,四倍体小麦的穗轴、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最低,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六倍体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大于其他两种小麦。水分胁迫由于降低了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再分配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从而降低了产量。水分胁迫下,四倍体小麦的产量下降幅度最小,可能与四倍体小麦穗部干物质分配率低、转运效率高有关,其穗部器官干物质能更多地向籽粒转运分配,滞留物最少,使得千粒重增加。因此,水分胁迫下,四倍体小麦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倍体小麦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产量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旗叶叶脉特征对水氮供应的响应及其与叶水力生理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慧敏 邵景侠 李秧秧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36-1646,共11页
【目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叶脉特征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研究不同氮、水有效性下小麦叶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价值。【方法】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盆栽试验,设置2个... 【目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叶脉特征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研究不同氮、水有效性下小麦叶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及其与叶生理功能的关系,对于揭示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有重要价值。【方法】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盆栽试验,设置2个品种:水地品种郑麦101和旱地品种长旱58;2个氮肥处理水平:不施氮和底施N 0.15 g/kg干土;3个水分处理水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分别降至田间持水量的70%~75%、50%~55%、30%~35%,并维持3周。主要测定了小麦旗叶叶脉特征[主脉密度(VLAm a j o r)、细脉密度(VLAminor)、叶脉密度(VLA)和细脉所占比例(Prominor)]和叶水力生理功能参数[叶水力导度(Kleaf)、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结果】长旱58旗叶的VLAmajor、VLAminor、VLA和Prominor高于郑麦101。随着氮肥或水分供应增加,两个品种的VLAmajor均出现降低趋势,郑麦101的VLAminor和VLA变化不大,而长旱58的VLAminor和VLA均降低,两个小麦品种的VLAminor和VLA对氮肥和水分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4个叶脉特征与5个叶生理功能的相关关系中,郑麦101有5组达到显著(P<0.05)或接近显著(0.05<P<0.1),即VLAmajor与Kleaf、gs呈负相关,Prominor与Kleaf、gs及E呈正相关;长旱58有14组达到显著或接近显著,即VLAmajor、VLAminor和VLA均与Kleaf、Pn和gs呈负相关,VLAmajor与IWUE呈负相关,VLAminor和VLA与E呈负相关,Prominor与Pn、E呈负相关。【结论】旱地品种长旱58叶脉特征对水氮供应表现出更高的可塑性,且叶脉特征和叶生理功能的联系更为紧密;水地品种郑麦101叶水力生理功能随细脉所占比例增加而增加,而旱地品种长旱58叶水力生理功能受叶脉密度和细脉所占比例的直接制约,这表明不同级别叶脉长度所占比例的优化是水地品种叶水力功能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木质部导管直径和木质部以外水力导度对旱地品种叶水力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脉特征 氮肥 水分 叶水力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与复水对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碳氮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乔焕焕 李红兵 +1 位作者 郑太波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4-162,共9页
为探讨干旱及复水对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碳氮物质转运影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旱后复水过程中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碳水化合物、氮素同化物以及碳氮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蔗糖磷酸合成... 为探讨干旱及复水对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碳氮物质转运影响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旱后复水过程中马铃薯叶片与块茎中碳水化合物、氮素同化物以及碳氮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增强增幅为 54.9%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 84%、25%块茎蔗糖与淀粉含量显著下降分别降低 25%、11.8%复水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小叶片SPS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块茎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下降6.25%(P<0.05)蔗糖与淀粉含量分别增加21.8%、29.8%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下降49.3%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片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 29.4%、38.4%全氮含量降低 13%块茎中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16.8%、270.9%复水后叶片中 NR 与 GS 活性高出对照3.5%、12.1%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以及全氮含量仍保持较低水平块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增幅分别为 24.6%、178.4%全氮含量增加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干旱胁迫显著阻碍了马铃薯碳水化合物与氮素同化物的合成与转运使马铃薯叶片碳水化合物积累但干旱促进了氮素向块茎转运块茎中的碳氮比下降复水后马铃薯植株能够快速修复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表现为块茎中淀粉含量增多块茎碳氮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复水 马铃薯 块茎膨大期 碳氮转运 碳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水对盐胁迫下黄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明蕾 赵霖玉 +1 位作者 李秧秧 樊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8-366,共9页
为探究磁化水浇灌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的二因素二水平砂培试验,即2个磁化水水平(D:蒸馏水、M:磁化蒸馏水)和2个盐处理水平(Na0:0 mmol/L,Na1:100 mmol/L NaCl),共4个处理,研究了盐胁迫下磁化... 为探究磁化水浇灌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的二因素二水平砂培试验,即2个磁化水水平(D:蒸馏水、M:磁化蒸馏水)和2个盐处理水平(Na0:0 mmol/L,Na1:100 mmol/L NaCl),共4个处理,研究了盐胁迫下磁化水浇灌对黄瓜幼苗生长、水分关系、光合气体交换、抗氧化能力、养分(N,P和K)及Na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在非盐胁迫和盐胁迫下,浇灌磁化水均具有改善黄瓜幼苗生长及/或生理活动的作用。磁化水在盐胁迫下改善黄瓜生长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大于非盐胁迫下,且随盐胁迫或磁化水处理时间的延长,磁化水的效应增加。(2)盐胁迫下,磁化水浇灌改善黄瓜幼苗生长的主要生理机制在于:增加了黄瓜幼苗根系生长,改善了叶片水分关系,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了叶保护酶活性从而降低了叶细胞膜受伤害程度,降低了根、茎和叶中的Na含量从而增加K+/Na+比。研究结果为磁化水用于次生盐渍化土壤上生长的黄瓜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磁化水 黄瓜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山林区不同演替时期典型树种光诱导的气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霖玉 李秧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93-1899,共7页
光诱导的气孔动力学响应快慢是影响植物叶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索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该研究以黄龙山林区典型树种(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演替后期种辽东栎)的幼龄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 光诱导的气孔动力学响应快慢是影响植物叶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探索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该研究以黄龙山林区典型树种(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演替后期种辽东栎)的幼龄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叶片光诱导的气孔导度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气孔特征、叶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杨和白桦气孔开放过程中气孔导度(g_(s))增加的时间常数(K_(i))小于辽东栎,但气孔关闭过程中气孔导度降低的时间常数(K_(d))则大于辽东栎,表明山杨和白桦气孔开放更快,而辽东栎的气孔关闭更快。同时,气孔开放过程中山杨和白桦的g_(s)响应幅度均大于辽东栎,气孔关闭过程中山杨的g_(s)响应幅度亦大于辽东栎。(2)3种树种中,辽东栎的气孔密度最大,气孔最小,气孔指数最大,辽东栎气孔特征无法解释其慢速的气孔开放过程。(3)山杨和白桦具有高的光合速率、最大羧化效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3种树种碳同位素比率(δ^(13)C)表征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山杨>白桦>辽东栎。研究认为,演替早期种山杨和白桦的高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快速的气孔开放有关,而演替后期种辽东栎快速的气孔关闭并未增加其水分利用效率,且长期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山杨和白桦,可能与辽东栎慢速的气孔开放限制了其光合速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树种 气孔导度动力学 气孔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