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会茹 郑粉莉 耿晓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54,59,共4页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总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其中25°坡面比5°坡面的径流量减小22.3%;随坡度的增加,坡面产流达到稳定的历时减少。径流含沙量和...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总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其中25°坡面比5°坡面的径流量减小22.3%;随坡度的增加,坡面产流达到稳定的历时减少。径流含沙量和坡面侵蚀产沙量随坡度的变化在5°-20°呈增大趋势,而当坡度由20°增加到25°时,径流含沙量和侵蚀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即在红壤坡面,坡度对侵蚀产沙量影响存在着临界坡度,其值变化于20°-2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面 坡度 产流过程 侵蚀过程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果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地土壤和植被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泽 郭胜利 +1 位作者 张芳 邹俊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9-924,共6页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试验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杜家坪坡地果园和邻近农田为对象,分析了坡地退耕还果20年后,地上植被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0—100 cm土层有机碳氮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试验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杜家坪坡地果园和邻近农田为对象,分析了坡地退耕还果20年后,地上植被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以及0—100 cm土层有机碳氮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坡地果园0—100 cm土层有机碳(SOC)储量为C 50.7 t/hm2低于农田(C 57.3 t/hm2),但0—20 cm土层,果园SOC储量为C 16.7 t/hm2高于农田(C 15.3 t/hm2),增幅为9.2%;而在20—100 cm土层,SOC含量基本呈现出农田>果园的趋势。果园土壤1 m剖面各层次全氮(TN)含量都低于农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农田退耕为果园20年后,坡地果园植株和根系碳储量(C 19.7 t/hm2)、氮储量(N 165.9kg/hm2)约为农田作物(C 3.4 t/hm2、N 96.8 kg/hm2)的5.8和1.7倍。果树主干、枝条和根部的新增生物量是导致果园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积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土壤 土壤有机碳氮 植被碳、氮储量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和降雨关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涛 徐澜 +2 位作者 胡阳 张宇攀 韦倩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155,共7页
基于2000—2014年陕北无定河流域日降水、DEM、土壤类型、MODIS NDVI等数据,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流域土壤侵蚀情况,定量分析了植被覆盖和降雨在土壤侵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平均... 基于2000—2014年陕北无定河流域日降水、DEM、土壤类型、MODIS NDVI等数据,利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流域土壤侵蚀情况,定量分析了植被覆盖和降雨在土壤侵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平均占流域面积的88.35%,各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比例随等级的升高而降低。2000—2014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为下降趋势,轻度及以上等级面积比例均为上升趋势。(2)不考虑降雨因子影响时,无定河流域仍以微度侵蚀为主,且为增加趋势,而其他土壤侵蚀等级均为下降趋势。不考虑植被覆盖因子时,流域土壤侵蚀与模型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和变化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3.67%和24.55%,而降雨作用达到86.33%和75.44%,表明降雨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和控制因子,降雨变化主导着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降雨 植被覆盖 RUSLE 无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深层水分消耗与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71
4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g...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10龄苹果园>刺槐幼林>高产农田>20年撂荒地>5龄苹果园>裸地。10龄苹果园剖面剩余含水率分布接近高产农田,而15龄苹果园土壤剩余含水率低于高产农田,说明10龄到15龄苹果树耗水量显著增大,超过高产农田作物消耗的水分,导致土壤深层水分进一步消耗。由于塬面大部分耕地是高产农田与苹果园,土壤深层含水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苹果树的大面积种植加快了土壤深层水分消耗,最终可能影响这一区域的陆地水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干燥化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季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秦凤 郑子成 +1 位作者 李廷轩 孔祥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2,27,共6页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种植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时达到最小,地表糙度平均变幅大小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苗期...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种植下紫色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表糙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地表糙度逐渐衰退,在抽雄期时达到最小,地表糙度平均变幅大小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平作,苗期时变化幅度最小,拔节期或抽雄期时最大;玉米长势越好地表产流时间越晚,各生育时期地表产流时间均为顺坡垄作最早,横坡垄作最晚;全生育期内地表径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除苗期外横坡垄作产流量均低于平作,总体而言地表糙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苗期时土壤侵蚀量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其余3个生长时期均是随地表糙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量呈指数或者幂函数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地表糙度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0
6
作者 张会茹 郑粉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3,共4页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坡面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增加有所提前,但不明显,坡面起始产流时间的早晚主要受降雨强度控制;坡面径流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随... 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地面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过程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坡面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增加有所提前,但不明显,坡面起始产流时间的早晚主要受降雨强度控制;坡面径流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坡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雨强为50mm/h时,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雨强为75mm/h时,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不同降雨强度下各坡度的侵蚀产沙率都是在降雨初期急剧上升,随后以指数下降,形成一个向左倾斜的曲线。坡度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强;红壤坡面土壤侵蚀量随雨强的增大明显增大,随坡度的增加,在50mm/h小雨强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坡度20°附近存在临界坡度;在75mm/h雨强下,侵蚀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面 坡度 降雨强度 产流过程 侵蚀过程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定量评估:以陕北洛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0-177,共8页
为了定量区分土壤侵蚀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与降雨的作用,采用日降水、土壤类型、MODIS NDVI及DEM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了陕北洛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和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陕北洛... 为了定量区分土壤侵蚀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实施与降雨的作用,采用日降水、土壤类型、MODIS NDVI及DEM数据和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研究了陕北洛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和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呈改善趋势,其中>25°区域植被NDVI平均值高于<25°区域,但改善速率低于<25°区域。当不考虑降雨因素变化时,<25°和>25°区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表明>25°区域的植被覆盖改善,确实能够起到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2)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总体上年降水量、年侵蚀性降雨量、年降雨侵蚀力和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呈增加过程,且具有较强的同步性,相关性也较强。2009年之后,情况发生变化,尽管仍保持同步关系,但相对较小的年降水量却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年侵蚀性降雨量,反映出流域内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大的情况,与已有研究一致。(3)降雨是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和控制因子,对土壤侵蚀的正向作用占74%,而植被覆盖仅为辅助因子,起次要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负向作用占26%。研究认为需要加强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降雨 MODIS NDVI 定量分析 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积法对黄土细沟侵蚀沿程分布模拟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宇 陈晓燕 +1 位作者 米宏星 莫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通过土槽冲刷试验结合体积法估算不同流量(2、4、8 L min-1)和坡度(5°、10°、15°、20°、25°)条件下,细沟侵蚀体积及其分布规律,进而研究黄土细沟侵蚀过程及坡度、流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沟侵蚀过程不是... 通过土槽冲刷试验结合体积法估算不同流量(2、4、8 L min-1)和坡度(5°、10°、15°、20°、25°)条件下,细沟侵蚀体积及其分布规律,进而研究黄土细沟侵蚀过程及坡度、流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沟侵蚀过程不是沿其均一恒定的,累积侵蚀泥沙量及含沙量均随着细沟的增长近似呈指数增加,且这个趋势在陡坡和大流量下更为显著。坡度和流量的增大均能造成累积侵蚀泥沙量及含沙量的增加,即导致细沟侵蚀程度加重,但是流量对于侵蚀的影响权重远大于坡度。且实测的侵蚀泥沙总量及水流含沙量与体积法测得累积侵蚀泥沙量及含沙量的对比验证了本试验体积法估算细沟侵蚀总量及沿程分布规律的准确性及实用性,其结果为细沟侵蚀动态过程研究及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累积侵蚀泥沙量 含沙量 侵蚀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洛河流域降水和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295-300,共6页
土壤侵蚀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过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日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称NDVI)、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土壤类型... 土壤侵蚀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过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0—2014年陕北洛河流域日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称NDVI)、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土壤类型等数据,结合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简称RUSLE)模型,定量分析该流域土壤侵蚀及降水、植被变化对该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陕北洛河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共占区域总面积的86. 29%。2000—2014年该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呈增加趋势,其中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其他侵蚀类型面积比例增加。(2)在植被覆盖因子固定情景下,降水变化导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而其他侵蚀类型面积比例增加,总体变化过程与自然状态下相似。在降水固定情景下,植被覆盖因子变化导致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增加,而其他侵蚀类型面积比例减少,总体变化过程与自然状态下完全相反,说明降水是土壤侵蚀的主导与控制因子,而植被覆盖因子作用相对较小。(3)降水对该流域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及其变化速率分别起到79. 17%、72. 90%的作用,植被覆盖因子对该流域土壤侵蚀面积比例及其变化速率分别起到20. 83%、27. 10%的作用。因此,降水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强于植被覆盖,且随着全球及区域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降水事件增加,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过程中的降水作用将可能增强,须要加强对未来该地区极端降水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评估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降雨侵蚀力 植被变化 土壤侵蚀 洛河流域 降水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回顾、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丹阳 李忠武 +2 位作者 陈佳 王凌霞 胡晓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共10页
梳理近70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概述其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进步和从单一到复合的体系完善,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理论框架并提出3个发展阶段。结合统计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区划实施效果;提出经济管理模型失位、指标体系欠缺和实... 梳理近70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发展,概述其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进步和从单一到复合的体系完善,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理论框架并提出3个发展阶段。结合统计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区划实施效果;提出经济管理模型失位、指标体系欠缺和实践衔接不足的3个问题,并以情景模拟和案例介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针对水土保持区划发展态势,探究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在区划中的平衡关系,以及区划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定位。期望通过对水土保持区划的系统回顾与讨论,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坡面覆被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1
作者 高光耀 傅伯杰 +3 位作者 吕一河 刘宇 王帅 周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2,共11页
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离散特征,在坡面上形成的裸地-植被镶嵌和植被条带分布等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是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 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离散特征,在坡面上形成的裸地-植被镶嵌和植被条带分布等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是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植被斑块、坡面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与耦合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的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植被类型、层次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植被斑块尺度上影响径流泥沙的关键因素;不同覆被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与覆被格局的准确描述是研究覆被格局水土流失效应的重要基础;坡面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改变了径流泥沙运移和汇集的连续性,应重点关注径流泥沙源汇区的连通性和空间分布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以坡面的精确覆被制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水土流失过程的覆被格局指数和耦合格局信息的径流与侵蚀模型是定量研究覆被格局影响的有效手段。今后应加强以下研究:以动态系统的观点研究覆被格局的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系统理解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反馈机制,探讨两者间动态关系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性并发展尺度上推方法;构建过程意义明确且简单实用的格局指数,将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发展覆被格局的动态信息与产流产沙过程相结合的水文模型,加强对格局与径流泥沙反馈系统的耦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覆被格局-水土流失过程耦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坡面覆被格局 水土流失 格局指数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白桦天然林细根垂直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63
12
作者 安慧 韦兰英 +1 位作者 刘勇 上官周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11-619,共9页
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对油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林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氮素和有机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单... 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对油松人工林、白桦天然林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容重、氮素和有机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单峰曲线,白桦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油松林大部分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其中0—20 cm土层占37%以上,20—40 cm集中了41%以上;表层土壤(0—20 cm)具有较高的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而底层(40—60 cm)的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最低。油松林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趋势相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硝态氮(NO3--N)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而铵态氮(NH4+-N)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抛物线趋势。白桦林75%的细根生物量集中在0—20 cm土层,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规律与油松林相似,表层土壤白桦林细根表面积是油松人工林的3.91倍,而20—40 cm土层白桦林细根表面积比油松人工林降低了33%。白桦林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NO3--N和NH4+-N垂直变化趋势与油松林相似。土壤水分、容重、全氮和有机质对油松和白桦细根分布的影响明显大于NH4+-N和NO3--N。白桦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细根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0.99,P<0.05),白桦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相关性(分别为r=0.91,r=0.8)低于油松林(分别为r=0.95,r=0.94)。油松和白桦林0—40 cm土层细根表面积与土壤全氮相关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比根长和根长密度与土壤全氮相关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油松和白桦林20—6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细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减少而增加,而比根长呈相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细根分布 白桦 油松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夏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3
作者 车升国 郭胜利 +2 位作者 张芳 李泽 夏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9-1169,共11页
本文以1984年设立在黄土旱塬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09年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旱地冬麦种植系统中休闲期(7月至9月)土壤呼吸、10cm土层的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研究了休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 本文以1984年设立在黄土旱塬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09年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旱地冬麦种植系统中休闲期(7月至9月)土壤呼吸、10cm土层的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研究了休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农田休闲期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剧烈,最大值为5.05μmol m-2s-1,最小值为0.06μmol m-2s-1,平均值为2.00μmol m-2s-1,变异系数为116.5%;整个休闲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NMP)〉有机肥处理(M)〉化肥氮磷处理(NP)〉化肥氮处理(N)和不施肥处理(CK);2009年7月7日至9月11日间NPM、M、NP、N和CK处理土壤CO2-C排放量分别为2.0、1.6、1.2、0.8和0.8 Mg hm-2;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为极显著抛物线关系(p〈0.01),可解释55%以上的土壤呼吸变异性;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但仅能解释呼吸作用变异性的19%~39%;土壤呼吸对耕作的响应强度与微生物量碳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与全氮、可溶性碳无明显关系(p〉0.05);降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或抑制主要取决于降雨前的土壤水分状况。长期水分亏缺降雨,降雨可明显促进土壤呼吸,而土壤水分充足时,降雨抑制土壤呼吸,其影响大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可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密切相关。休闲期土壤呼吸受土壤水分、土壤干湿变化、土壤温度、翻耕及土壤有机碳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区 休闲期 土壤呼吸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彦军 郭胜利 +1 位作者 南雅芳 李俊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77-5785,共9页
明确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区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砖窑沟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内... 明确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区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砖窑沟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内3种典型地貌类型(梁峁坡、沟坡、沟谷)和3种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737个,研究地貌类型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SOC和TN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貌类型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0—10 cm土层)含量均显著高于坡耕地(P<0.1)。梁峁坡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条件下的SOC和TN含量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18%和24%、70%和59%、25%和21%;沟坡上,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76%和54%、25%和27%。同一治理措施在不同地貌类型间对0—10 cm土层SOC和TN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1)。水平梯田条件下,沟谷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46%和43%;林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8%和6%;草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4%和18%。0—100 cm土层的SOC或TN在不同地貌类型或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差异与土壤水分含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SOC或TN与SM呈指数关系y=aebx(y为SOC或TN,x为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类型 治理措施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8
15
作者 程立平 刘文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3-207,共5页
该文就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服务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及区域水文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古土壤层物理黏粒含量较黄土层高约2%~6%,... 该文就陕西省长武黄土塬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m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质地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服务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及区域水文水资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古土壤层物理黏粒含量较黄土层高约2%~6%,质地较重;0~20 m剖面田间持水率和萎蔫湿度分别为(21.39±0.13)%和(8.06±0.45)%。黄土深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与黄土-古土壤序列有关,一般情况下,一层黄土和一层古土壤构成一次湿度高低起伏,并有随深度增加湿度变大的趋势。荒草地、18年苹果园地、8年生及23年生苜蓿草地0~20 m土层平均湿度分别为18.89%、15.45%、14.77%和10.59%,连作高产小麦地0~13 m土层平均湿度为18.74%。高产麦田和荒草地3 m以下土层没有发生干燥化现象;18年苹果园地在10 m以上土层发生了中度和轻度为主的土壤干燥化现象;8年苜蓿草地在10 m以上土层发生了重度、中度和轻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其中重度干燥化现象出现在4 m以上土层;而23年苜蓿在整个20 m土层都发生了重度和中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其中重度干燥化现象出现在17 m以上土层。可以看出,高耗水型人工林草因水分负平衡所导致土壤干燥化,随年限增加渐进地向深层土层发展,这在苜蓿草地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黄土塬区 土壤干燥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波长和LS-SVM补偿土壤温度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秀英 李小昱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28-1232,共5页
针对近红外光谱易受样品温度的影响,采用多尺度小波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消噪,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在全谱范围内建立了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研究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应用多波长和LS-SVM回归法补偿土壤温... 针对近红外光谱易受样品温度的影响,采用多尺度小波变换对光谱数据进行消噪,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在全谱范围内建立了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研究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预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应用多波长和LS-SVM回归法补偿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预测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影响近红外光谱预测土壤含水率,模型预测精度降低;采用多尺度小波消噪并提取特征光谱,运用特征光谱和LS-SVM法建立的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较好地补偿了土壤温度对土壤含水率预测精度的影响,为实现田间在线测量土壤含水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土壤含水率 温度补偿 LS-SVM 多尺度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细沟径流流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米宏星 陈晓燕 +1 位作者 赵宇 莫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69,110,共5页
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法在12m长土槽上进行细沟径流流速试验,研究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L/min)条件下黄土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细沟径流流速与坡度、流量呈... 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法在12m长土槽上进行细沟径流流速试验,研究在5个坡度(5°,10°,15°,20°,25°)和3个流量(2,4,8L/min)条件下黄土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细沟径流流速与坡度、流量呈幂函数关系,流量指数b变化范围为0.267 7-0.425 1,流速随坡度和流量增加而增加;细沟径流流速沿坡长先迅速增加,然后增加速度减缓,在8-12m处流速趋于稳定,达到临界值;细沟径流流速与坡长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坡长指数d从0.074 7到0.326 5,与已有研究相比,不完全处于流速与流量的幂函数方程中流量指数的变化范围0.263 6-0.667 0之内,因此本试验设计内的细沟水流流速变化是由流量和坡长的共同作用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细沟 坡长 坡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琳桥 陈晓燕 +2 位作者 赵宇 黄钰涵 罗帮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 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数据,分别采用细沟侵蚀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输沙过程的实测和拟合最大含沙量、细沟侵蚀剥蚀率为0时的含沙量3种方法确定紫色土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结果显示,输沙能力随流量呈线性增加,随坡度呈对数增大,流量较坡度对输沙能力的影响更大.同一坡度下,流量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的沟长越短;同一流量下,坡度5°~15°时,坡度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越短,坡度15°~25°时,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随坡度增加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可知,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输沙能力基本一致.摘要:本研究采用体积置换法获得的细沟水流舍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过程数据,估算得到不同水力条件下的最大含沙量,进而计算水流的输沙能力.实验采用不同坡度(5°,10°,15°,20°,25°)、流量(2,4,8min/L),测量紫色土细沟侵蚀输沙数据,分别采用细沟侵蚀含沙量随沟长变化的输沙过程的实测和拟合最大含沙量、细沟侵蚀剥蚀率为0时的含沙量3种方法确定紫色土细沟水流的输沙能力.结果显示,榆沙能力随流量呈线性增加,随坡度呈对数增大,流量较坡度对输沙能力的影响更大.同一坡度下,流量越大,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的沟长越短;同一流量下,坡度5°。~15°时,坡度越大,输沙量趋于榆沙能力所需沟长越短,坡度15°~25°时,输沙量趋于输沙能力所需沟长随坡度增加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可知,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输沙能力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细沟侵蚀 输沙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洪 郑祥洲 +3 位作者 雷俊杰 张玉树 陈静蕊 李世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5-439,共5页
试验设对照、尿素、尿素+草甘膦和尿素+丁草胺4个处理,尿素氮用量为200mg·kg-1干土,除草剂用量为10mg有效成分·kg-1干土。在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除草剂对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施用氮肥显著... 试验设对照、尿素、尿素+草甘膦和尿素+丁草胺4个处理,尿素氮用量为200mg·kg-1干土,除草剂用量为10mg有效成分·kg-1干土。在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除草剂对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尿素氮肥中添加草甘膦显著抑制N2O、CO2的排放,分别比尿素处理降低48.4%和20.2%;添加丁草胺显著抑制N2O排放,比尿素处理降低23.2%,对CO2排放略有减少但不显著;草甘膦和丁草胺对CH4排放都无明显影响。这说明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除草剂品种的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时应考虑除草剂的施用对温室气体减排所产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草甘膦 丁草胺 温室气体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对沟谷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徐明 张健 +3 位作者 刘国彬 董继鑫 石露 郑明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9-507,共9页
土壤水分和温度作为反映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降雨量梯度沟谷地土壤水分和温度0~500cm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 土壤水分和温度作为反映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降雨量梯度沟谷地土壤水分和温度0~500cm剖面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草地沟>灌木沟>乔木沟,土壤温度表现为乔木沟>草本沟>灌木沟;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对植物群落土壤的水分和温度产生分异影响。不同降雨梯度地区间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土壤水分含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土壤水量表现为西河口>沿河湾>镰刀湾;土壤温度表现为镰刀湾>西河口>沿河湾;这表明降雨量差异可以对沟谷地的土壤水分和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沟谷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区降雨条件和植被类型的配置,这将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柠条 天然草地 坡位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