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女贞子的B-Z化学振荡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蒋小春 王虹 +2 位作者 周良春 张瑜 尹建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57-3360,3369,共5页
研究了中药女贞子-KBrO3-MnSO4-H2SO4-CH3COCH3体系的B-Z化学振荡反应,考察了女贞子提取液不同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女贞子振荡指纹图谱的振荡诱导期、平均振荡周期、振荡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女贞子可以在一定浓度和温度范围内产生明... 研究了中药女贞子-KBrO3-MnSO4-H2SO4-CH3COCH3体系的B-Z化学振荡反应,考察了女贞子提取液不同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女贞子振荡指纹图谱的振荡诱导期、平均振荡周期、振荡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女贞子可以在一定浓度和温度范围内产生明显的化学振荡,振荡诱导期与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计算得到的振荡诱导期表观活化能为33.37 kJ/mol,平均振荡周期的表观活化能为74.20kJ/mol,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振荡 女贞子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兰兰 黄春保 +2 位作者 张凯 李玉桃 徐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64,共4页
采用反相流动注射法,系统研究了碱性介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荧光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复合物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条件,提出了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HCG含量的新方法。该法测定HCG的... 采用反相流动注射法,系统研究了碱性介质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存在下,荧光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复合物的化学发光行为和化学发光条件,提出了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HCG含量的新方法。该法测定HCG的线性范围为0.8~200mIU/mL,检出限(3σ/k)为0.01mIU/mL;对浓度为10mIU/mL的HCG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8%。该法可用于人工混合样品和孕妇尿液中HCG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荧光素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
3
作者 吴俐琴 雷桂兰 +2 位作者 朱颖 胡世刚 吴中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了解黄冈市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对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知识的了解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制定黄冈市大学生AIDS知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黄冈师范学院师范类在校大学生220例和非师范类在校大... 目的了解黄冈市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对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知识的了解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制定黄冈市大学生AIDS知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黄冈师范学院师范类在校大学生220例和非师范类在校大学生25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类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结果师范生对AIDS一般知识的了解和对待AIDS患者的态度方面,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7.61%、87.35%,非师范生分别为69.15%、79.1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u=2.03,P<0.05;u=2.34,P<0.05);师范生对AIDS传播途径的了解和对待AIDS的态度方面,平均得分率分别为82.80%、92.99%,非师范生分别为76.50%、89.84%,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AIDS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特别是师范生,对他们全面普及AIDS知识,不仅其本人可受益,而且也可为今后对其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免疫缺陷病毒 健康教育 大学生 疾病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73
4
作者 冯洋 陈海飞 +2 位作者 胡孝明 蔡红梅 徐芳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湖北省高、 中、 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探索不同地力水平(高、 中、 低)下稻田的最佳施氮量,考察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贡献率、 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和中产田都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 的处理中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0.70%、 27.23%;而低产田则是在施氮为N 240 kg/hm^2处理中产量达到最大,比CK增产44.70%。在2012年大田试验中,高产田、 低产田均在施氮为N 180 kg/hm^2 时达到最高产量,分别比CK增产12.43%、 74.19%;而中产田在施氮处理为N 240 kg/hm^2 时达到最大,比CK增产28.80%。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越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越高,偏生产力越低。综合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氮肥利用率得出高产田与中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20~180 kg/hm^2,低产田适宜施氮量为N 180~240 kg/hm^2。适宜施氮量上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水稻产量 氮肥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及评价 被引量:48
5
作者 冯洋 陈海飞 +3 位作者 胡孝明 周卫 徐芳森 蔡红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062,共12页
【目的】评价我国南方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并探索其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用34份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氮和低氮处理,利用产量法并结合产量构成因... 【目的】评价我国南方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氮效率,筛选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并探索其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及其生理机制。【方法】选用34份我国南方主推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氮和低氮处理,利用产量法并结合产量构成因子、叶片SPAD值以及水稻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筛选出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结果】1)在2011年大田试验中,34个品种正常氮处理产量大多高于低氮处理的产量。通过对氮效率的分析发现,徽两优6号、广两优35和天优华占3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氮效率,分别达到1.11、1.02和1.00,而秀水134、富稻2号和五丰优7025的氮效率较低,分别为0.55、0.61和0.61。通过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发现,正常氮处理下,各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大多高于低氮处理。在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较高。通过筛选发现徽两优6号、广两优35和天优华占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氮高效;秀水134、富稻2号和五丰优7025 3个品种表现为氮低效。2)通过2012年大田和盆栽试验的复筛,发现大田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表现出徽两优6号和广两优35的产量和氮效率较高,秀水134、五丰优7025和富稻2号的氮效率较低。通过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发现,2012年大田试验中,在正常氮条件下,高效品种广两优35的穗数、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低效品种。在对SPAD值的分析中发现,2012年大田试验中,低氮处理下氮高效品种在同一生育时期其SPAD值普遍高于或者显著高于低效品种。2012年盆栽试验中,正常氮处理下,高效品种叶片SPAD值略高于低效品种。在对水稻地上部氮累积量的研究中发现,在正常氮处理下,不同生育期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间普遍没有显著性差异,仅低效品种秀水134显著低于其它几个品种;而在低氮处理下,在分蘖期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并无显著性差异,甚至高效品种徽两优6号氮素累积量还要低于低效品种;但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两个高效品种的氮素累积量高于或显著高于低效品种。【结论】确定广两优35为高效品种,秀水134为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在低氮胁迫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特别在生育后期,高效品种地上部能够积累更多的氮素,从而可促进光合作用,提高碳、氮同化效率,并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效率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粳稻籽粒产量与功能成分的生态变异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树明 夏小环 +6 位作者 赵旭 方晓东 杜娟 曾亚文 普晓英 杨涛 彭潞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4-469,共6页
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 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数显著高于新平和寻甸,不同地区粳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限制新平、玉溪、寻甸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功能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稻谷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千粒重受基因型控制,γ–氨基丁酸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黄酮、生物碱受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新平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较高,玉溪和寻甸2种成分含量相接近;总黄酮以玉溪点最高,寻甸较低;不同地区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型 生态环境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 生物碱 抗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提取物对谷蠹和赤拟谷盗的触杀与熏蒸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九玲 程怡慧 +2 位作者 徐艳霞 钟玉林 肖云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69,共4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冷浸提取法以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100%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土荆芥活性成分进行粗提,测试粗提物对谷蠹和赤拟谷盗的触杀与熏蒸活性。结果表明:土荆芥4种溶剂提取物对谷蠹具有明显的触杀活性,在0.468 mg/cm2剂... 采用超声波辅助冷浸提取法以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100%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土荆芥活性成分进行粗提,测试粗提物对谷蠹和赤拟谷盗的触杀与熏蒸活性。结果表明:土荆芥4种溶剂提取物对谷蠹具有明显的触杀活性,在0.468 mg/cm2剂量处理3 d后致试虫校正死亡率达81.67%~100%;丙酮和100%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熏蒸活性,丙酮提取物在0.36~0.52 g/mL处理3 d后均致试虫全部死亡,100%乙醇提取物在0.52 g/mL处理下致试虫校正死亡率高达94.64%。土荆芥乙醇、丙酮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赤拟谷盗具有明显的触杀活性,在1.144 mg/cm2剂量处理3 d后致试虫高达91.67%~100%的死亡,但4种溶剂提取物的熏蒸活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 谷蠹 赤拟谷盗 触杀活性 熏蒸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田3个板栗栽培品种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姜德志 程水源 +3 位作者 王燕 李琳玲 程华 许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882-4884,共3页
以罗田3个不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栽培品种(六月暴、乌壳栗、中果早栗)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3个不同品种板栗的干物质中,淀粉、糖类和蛋白质占较大比重;水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脂肪... 以罗田3个不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栽培品种(六月暴、乌壳栗、中果早栗)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3个不同品种板栗的干物质中,淀粉、糖类和蛋白质占较大比重;水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脂肪、可溶性糖、维生素C的含量则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乌壳栗营养成分高于六月暴和中果早栗,六月暴和中果早栗营养成分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营养成分 比较分析 罗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棉苗对黄萎病的抗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明菊 夏启中 吴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18,共5页
以海岛棉海7124(R1)和Pima 90(R2)为砧木,以冀棉11(S1)和鄂棉22(S2)为接穗,利用贴接法得到嫁接苗(S1/R1,S2/R1,S1/R2和S2/R2),成活率均在60%以上,S2/R2的则达85%,表明选用的海岛棉品种与陆地棉品种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 以海岛棉海7124(R1)和Pima 90(R2)为砧木,以冀棉11(S1)和鄂棉22(S2)为接穗,利用贴接法得到嫁接苗(S1/R1,S2/R1,S1/R2和S2/R2),成活率均在60%以上,S2/R2的则达85%,表明选用的海岛棉品种与陆地棉品种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1/R1、S2/R1对黄萎病表现为抗病;S1/R2、S2/R2表现为高抗,说明利用合适的抗病砧木与感病的陆地棉嫁接,能有效地防治黄萎病。接种黄萎病菌3d后,叶片中SOD、POD活性均有加强,MDA含量均有提高。且砧木叶片中SOD、POD活性最高,接穗叶片中SOD、POD活性最低;4种组合的嫁接苗介于二者之间。而叶片中MDA含量则相反,以接穗中最高,砧木中最低,嫁接苗介于二者之间。表明嫁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可能是通过增强防御自由基和活性氧伤害的酶系统、降低叶片细胞膜脂的过氧化作用、使膜的损伤程度减小而实现的。棉苗感染病原菌后PAL活性明显升高并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即在侵染的第1天,酶活性上升较缓,随后急剧上升,酶活高峰出现在侵染后第3天,之后迅速下降,到第5天后与初始水平接近。不同抗性品种的PAL活性变化有显著差异。鄂棉22(S2)的PAL活性上升缓慢,峰值较小,Pima 90(R2)的PAL活性上升快,峰值最高。S2/R2嫁接棉苗的PAL活性介于两者之间,且峰值与Pima 90(R2)的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嫁接苗 黄萎病抗性 脂质过氧化 SOD POD MDA P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水体藻类藻相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 被引量:14
10
作者 卢碧林 严平川 +2 位作者 田小海 金卫斌 B.Larry Li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0-689,共10页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它的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变化与水环境相适应,随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藻相变化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2010年在洪湖水面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 藻类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它的群落结构、细胞密度变化与水环境相适应,随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藻相变化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2010年在洪湖水面不同方位布点采样,对水体的浮游藻类藻相(群落结构、密度)和水质状况(水位(water level,H)、水温(water temperature,tw)、透明度(transparency,S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CODMn)和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a,Chl-a)等)进行了逐月的调查、监测,采用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水体藻类与生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洪湖水体总体上已达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藻类以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共鉴定出7门65属,藻细胞密度为1.14×106—3.24×107个/L,藻相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藻类组成以蓝藻门密度最高(52.93%),硅藻门(25.96%)和绿藻门(16.83%)次之,隐藻门(1.98%)、金藻门(1.64%)、裸藻门(0.42%)和甲藻门(0.25%)相对较低。藻类藻相及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冬春季节(12—5月)以硅藻门的直链藻、小环藻和针杆藻为优势种,夏秋季节(7—11月)以蓝藻门的鱼腥藻和微囊藻为优势种;湖泊藻类细胞密度与tw、CODMn呈正显著相关关系,与H、TN、TP、SD相关关系不显著;藻细胞生长逐步回归方程为y=3.7815+0.0794tw+0.5670CODMn-1.3467SD,藻细胞生长主要受水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影响,氮磷不是藻类生长的控制因子;在湖泊不同区域,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藻类生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蓝藻生长主要受tw、CODMn和SD控制,绿藻生长主要受H、tw和CODMn影响,而硅藻生长决定于水体COD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藻相 生境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蒋艳艳 胡孝明 金卫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984-2988,共5页
生物炭(Biochar)是废弃生物材料经厌氧限温制备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丰富的炭。由于其精密的孔隙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且廉价易加工,生物炭被广泛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中。近年来,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已... 生物炭(Biochar)是废弃生物材料经厌氧限温制备而形成的一种碳含量丰富的炭。由于其精密的孔隙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且廉价易加工,生物炭被广泛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的修复治理中。近年来,生物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生物炭的概念和基本特性、生物炭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的机理与理论模型、影响吸附的因素等进行综述,并探索了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污染 重金属 吸附机理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八月红花芽分化期相关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程华 李琳玲 +2 位作者 王少斌 王燕 程水源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502-5505,共4页
试验以罗田主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种八月红为研究对象,分析板栗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高水平的可溶性糖能明显促进板栗的花芽分化;板栗花芽分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淀粉,高含量的... 试验以罗田主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种八月红为研究对象,分析板栗花芽分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高水平的可溶性糖能明显促进板栗的花芽分化;板栗花芽分化需要消耗大量的淀粉,高含量的淀粉有利于板栗的花芽分化;形态分化前期,大量还原性糖的积累有利于花芽形态分化的进行;在板栗花芽分化过程中蔗糖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使芽体始终保持充足的物质基础;果糖是花芽形态发育时期首先被消耗的糖类,其较高含量水平有利于板栗的花芽分化;大量的蛋白质积累有利于花芽分化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花芽分化 营养物质 含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田板栗储存后期致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琳玲 李政 +4 位作者 华娟 程华 廖志琴 程水源 唐青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05-2308,2314,共5页
为了研究罗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的机理,从常温储存70 d后发生霉变的罗田板栗中分离其中的致腐真菌,经鉴定属于6个属,分别为束丝菌属(Ozon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 为了研究罗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的机理,从常温储存70 d后发生霉变的罗田板栗中分离其中的致腐真菌,经鉴定属于6个属,分别为束丝菌属(Ozon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根霉属(Rhiopu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 sp.)。对分离率大于10%的致腐真菌进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在无伤接种的条件下,除了青霉属导致较低的霉变率和较轻的病症外,其余真菌均无致病力;在有伤接种的条件下,各菌株导致的霉变率都在60%以上且大部分表现出较重的病症,其中束丝菌属和曲霉属导致的霉变率在80%以上。试验结果证明,板栗在有伤情况下更易腐烂,束丝菌属和曲霉属是板栗贮藏期腐烂的重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致腐真菌 分离鉴定 致病力 罗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田板栗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程水源 袁红慧 +4 位作者 程华 李琳玲 王燕 许锋 姜德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096-3100,共5页
试验以湖北省罗田县的15个板栗主要栽培品种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15个板栗品种进行初步认证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3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7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17条引物共扩增出39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344条... 试验以湖北省罗田县的15个板栗主要栽培品种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15个板栗品种进行初步认证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35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7条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17条引物共扩增出39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34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7.8%。应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分析,15个板栗品种大致被分为三类。其中普通八月红和特殊八月红基本无遗传差异,玫瑰红与乌壳栗,六月暴和桂花香亲缘关系较近。初步鉴定结果可为板栗品种鉴别、分类及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田板栗 ISSR标记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SSR-PCR对10个菊花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华 李琳玲 +4 位作者 张心玲 方佳 郑永生 姜德志 程水源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292-4297,共6页
中国的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数量众多,形态变异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遗传背景非常复杂,这为菊花品种的资源调查、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带来了困难。试验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福白菊(C.morifolium cv.Fubai... 中国的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数量众多,形态变异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遗传背景非常复杂,这为菊花品种的资源调查、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带来了困难。试验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福白菊(C.morifolium cv.Fubaiju)、杭白菊(C.morifolium cv.Hangbaiju)等10个菊花品种进行了分类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SR-PC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及引物的筛选方面,选择了条带数量多和清晰度高的菊花反应体系,应用野生福白菊对39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淘汰了扩增效果差、带型不易辨认的引物,最终确定12条引物用于菊花品种的鉴定。ISSR-PC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扩增出了185条清晰的、重复性好的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76条,多态性比率高达95.1%。应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55处可将10个菊花品种大致分为3类,结果福白菊与其他杭菊品种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信号试剂对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娟 莫亿伟 胥华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5-272,共8页
为了探讨水稻根负向光性形成与钙信号传导的关系,以水稻种子根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钙信号试剂[氯化钙、钙通道有机阻断剂异搏定、钙通道无机阻断剂氯化镧、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CPZ)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处理水稻种子根,以1/10Ho... 为了探讨水稻根负向光性形成与钙信号传导的关系,以水稻种子根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钙信号试剂[氯化钙、钙通道有机阻断剂异搏定、钙通道无机阻断剂氯化镧、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CPZ)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处理水稻种子根,以1/10Hoagland培养液为对照,并用100~200μmol/(m2.s)单侧光照射24h。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CaCl2使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增强并使其生长加快,负向光性增强是由于外源Ca2+进一步促进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引起的,与生长速率加快无关;同时,随着钙通道有机阻断剂、无机阻断剂、钙调素抑制剂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浓度的上升,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及生长均受显著抑制,当异搏定的浓度大于100μmol/L,LaCl3的浓度大于12.5μmol/L,负向光性消失,种子根的生长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而60μmol/L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6μmol/L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也使得根负向光性消失,根的生长几乎停止;向LaCl3溶液、异搏定溶液以及NPA溶液中添加100μmol/L CaCl2可使负向光性及生长速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系统,与生长素相互作用,参与光信号调控水稻根生长和负向光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负向光性 钙信号 生长素极性运输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氯丁胶乳的乳液接枝聚合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凯 黄春保 +1 位作者 沈慧芳 陈焕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4,共4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地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氯丁胶乳(CRL)上,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实接枝产物的生成。引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t-BHP/TEPA)引发效率最高,当其质量占氯丁胶乳干质量的0.5%时,... 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地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氯丁胶乳(CRL)上,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实接枝产物的生成。引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t-BHP/TEPA)引发效率最高,当其质量占氯丁胶乳干质量的0.5%时,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分别可达99.1%、54.9%。根据分子轨道理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对CRL接枝反应的活性点和引发剂自由基夺氢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CRL与双键相连的α-C(非连接Cl原子位)的C-H位的反应活性相对最大,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夺氢活性较大。此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丁胶乳 接枝聚合 引发体系 接枝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雄花序生长发育规律及雄花结构解剖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娟 聂玉婷 +2 位作者 刘津 姚红艳 程水源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090-3093,共4页
通过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雄花序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雄花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同一枝条上基部雄花序首先形成,依次向上进行,同一枝条上从基部雄花序开始生长至最顶部一个雄花序发育完全需要50d左右;同一个雄花序上,基部... 通过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雄花序的生长发育规律和雄花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同一枝条上基部雄花序首先形成,依次向上进行,同一枝条上从基部雄花序开始生长至最顶部一个雄花序发育完全需要50d左右;同一个雄花序上,基部雄花簇首先开放,依次向上进行,而从基部雄花序开始开花至顶部雄花序完全开花需要20 d左右;一个雄花簇有雄花5~7朵,一般为单数,顶部一朵,下方四朵为两朵并列排列,同一雄花簇中最顶部一朵雄花最先开放,依次向下进行,并列排列的两朵同时开花;板栗雄花小孢子囊数量多,且发育进程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无限分化的趋势,小孢子囊两室,偶而有四室出现,内含大量花粉粒.总之,板栗雄花多,花粉数量大,开花散粉时间长,对于相对数量较少的雌花而言,是否为适应风媒传粉所需,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雄花序 雄花 解剖结构 小孢子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基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凯 童伟 +1 位作者 曾卉文 卢晓英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以尿素为改性剂,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制备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基料。研究了尿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基料... 以尿素为改性剂,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制备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基料。研究了尿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基料的黏度和耐水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尿素浓度3 mol/L,预处理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0℃,NaHSO3、APS和GMA分别占大豆蛋白的质量分数为5%、10%和84%。合成的基料黏度为59.68(mPa·s),胶膜水溶物含量为44.12%,对桦木的拉伸剪切强度为5.85 MPa,基本满足木材胶黏剂要求。红外光谱证明GMA和SPI发生了接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胶黏剂 胶黏剂改性 大豆分离蛋白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华 李琳玲 +4 位作者 许锋 袁红慧 吴聪华 程水源 王燕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21,共8页
【目的】分离和克隆银杏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GbAPX1(GenBank登录号为FJ555021),了解其在银杏正常组织发育以及响应环境胁迫和逆境相关激素诱导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从银杏叶片细胞质中分离得到GbAPX1全... 【目的】分离和克隆银杏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GbAPX1(GenBank登录号为FJ555021),了解其在银杏正常组织发育以及响应环境胁迫和逆境相关激素诱导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从银杏叶片细胞质中分离得到GbAPX1全长cDNA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cDNA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GbAPX1在不同组织、不同激素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GbAPX1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965 bp,包含一个759 bp的最大读码框,编码252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27.6 kDa,其等电点为5.81。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bAPX1和其他裸子植物同源性较高并聚为一类。qRT-PCR分析结果显示,GbAPX1表达具有组织和发育时期差异性,在成熟叶片和雄蕊中具有最高表达水平,在茎和嫩叶中表达水平较低。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bAPX1受到激素和环境压力诱导。其中,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紫外辐射均能诱导其转录上升,而乙烯利和伤害处理对GbAPX1转录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确认获得序列为GbAPX1基因cDNA序列;GbAPX1不仅参与了银杏正常的组织生长发育,还与一些环境胁迫和逆境相关激素诱导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胞质APX1 胁迫和激素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