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风格系统
1
作者 王佑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28-33,共6页
关键词 文学风格 作家 创作方法 论文学 作品 艺术美 巴尔扎克 艺术技巧 文艺观 审美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生于南阳说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崇浩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5期112-114,共3页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有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论者以为,屈原乃系流放至此。亦有以为非流放而来者,但不详所以。本文试从屈原与汉北之关系的角度作点探讨,以求窥见屈原到底为何去汉北...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有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论者以为,屈原乃系流放至此。亦有以为非流放而来者,但不详所以。本文试从屈原与汉北之关系的角度作点探讨,以求窥见屈原到底为何去汉北之地。一、屈原得姓之地———南屈作为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南阳 《战国策》 包山楚简 《竹书纪年》 《水经注》 屈氏 太史令 《左传》 屈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黄州时期的生活方式及社会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梅大圣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33-37,共5页
关键词 黄州时期 苏武 苏轼 平生功业 《苏东坡传》 陶渊明 安国寺 人格精神 大学学报 饮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比喻的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91-95,共5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从比喻的演变所表现出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一,从喻体的虚化看思维演进对语言的影响;其二,从喻体的主观化、个性化看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对语言的影响;其三,从比喻中性爱描写的历史演变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四,从比喻所反映的社会焦点问题的变化看制度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比喻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定位及创作动因 被引量:2
5
作者 梅大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词的传统和正宗应追溯到隋唐的民间词。民间词与诗骚传统相承。晚唐五代和北宋初中期的令词是词的“变调”,而这个“变调”形成了北宋词的“新传统”。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 词的传统和正宗应追溯到隋唐的民间词。民间词与诗骚传统相承。晚唐五代和北宋初中期的令词是词的“变调”,而这个“变调”形成了北宋词的“新传统”。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传统 定位 创作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修辞现象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焰坤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修辞现象 语言形式 修辞方式 社会性 比喻 转类 修辞学 认知方式 语言规范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发愤”论对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范道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6-131,共6页
小说“发愤”论是在诗学“发愤著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二者所涉及的对象不同,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情感内涵及表现维度上更存在根本性差异。小说“发愤”论对诗学“发愤著书”传统的继承带有反叛的意味和挑战的姿态。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诗学理论 小说创作 创作主体 司马迁 温柔敦厚 传统美学思想 《金瓶梅》 怨而不怒 发愤以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喜怫郁 杂集于中──从《咏怀》看阮籍诗学意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耀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88-91,共4页
关键词 诗学意识 情感 主观精神 审美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赞文坛奇人绝学──《儒林外史》文化意蕴新探
9
作者 徐又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63-68,共6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文化意蕴 奇人 否定性 儒学传统 王冕 尊德性 杜少卿 小说 主体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条件复句的关联词语说起——教材中的论断要留有余地
10
作者 陈淑梅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2-32,共1页
教学中,我们采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讨论复句问题时,教材里把无条件复句的格式描述为:“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并且指出:“无条件关... 教学中,我们采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讨论复句问题时,教材里把无条件复句的格式描述为:“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并且指出:“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所举的例子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词语 条件复句 教材中 句法结构 “都”字 条件句 群众观点 《现代汉语》 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