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低场磁共振膝关节正交接收线圈设计 被引量:6
1
作者 万裁 何为 +1 位作者 沈晟 徐征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3-1931,共9页
射频接收线圈是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用于检测变化的磁场,其性能直接影响图像的质量。超低场MRI射频接收线圈工作在较低频率,其阻抗特性不同于传统临床MRI射频接收线圈。理论上正交接收线圈比单通道线圈的信噪比(SNR)可以提... 射频接收线圈是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用于检测变化的磁场,其性能直接影响图像的质量。超低场MRI射频接收线圈工作在较低频率,其阻抗特性不同于传统临床MRI射频接收线圈。理论上正交接收线圈比单通道线圈的信噪比(SNR)可以提高41%。而与阵列线圈相比,正交接收线圈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与设计复杂度达到很好的成像效果。因此该文研究了一种用于超低场MRI(50.4 mT)系统的膝关节正交接收线圈,它由鞍形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组成。首先,确定了线圈的支撑结构及尺寸,并通过计算单匝接收线圈的效率及磁场的不均匀性来确定鞍形以及亥姆霍兹线圈的最优尺寸。然后,实测了线圈交流电阻,来评估线圈不同匝数的SNR,发现匝数增多会使得交流电阻显著增加,从而使SNR随着线圈匝数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得到了两线圈的最佳匝数,并制作了正交接收线圈,从CuSO_(4)·5H_(2)O体膜以及体内膝关节成像来评估正交接收线圈的性能。在体膜和体内膝关节成像中,正交接收线圈与单通道线圈相比,图像SNR分别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约33.5%和3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低场 膝关节成像 正交接收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曲度改变对下颈椎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圣林 王超 +4 位作者 Kirkham B.Wood Peter G.Passias 李刚 闫明 周海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的曲度变化对下颈椎力线和退变的影响。方法:在14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患者的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C0-1、C1-2、C0-2及C2-7角度,评估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上、下颈椎曲度之间以及颈椎曲...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患者上颈椎的曲度变化对下颈椎力线和退变的影响。方法:在148例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患者的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C0-1、C1-2、C0-2及C2-7角度,评估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上、下颈椎曲度之间以及颈椎曲度与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不同年龄组上颈椎曲度对下颈椎椎间盘退行变的影响。结果:C0-1角度为-22.9°~18.6°(n=88);C1-2角度为-31.7°~39.1°(n=88);C0-2角度为-35.2°~44.8°(n=148);C2-7角度为-17.4°~77.8°(n=148)。C1-2和C2-7角度之间、C0-2与C2-7角度间、C0-1与C1-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上、下颈椎曲度与病程、年龄无相关性。30~39岁组、40~49岁组及50~59岁组C5/6椎间盘退变、60岁以上组C2/3椎间盘退变与上颈椎角度(C0-2角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上、下颈椎曲度间存在密切关系,寰椎前脱位可导致下颈椎出现代偿性过度前凸,即鹅颈畸形,鹅颈畸形可能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颈椎 脊柱曲度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海明 何任红 +2 位作者 吴敏 John Wong 范建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5,共6页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康复医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分支,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中发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起步于1983年[1—2],通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康复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体...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康复医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分支,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中发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起步于1983年[1—2],通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康复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体系。但是,在康复医学人才尤其是康复医师培养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训模式,我国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康复医师是康复治疗团队的中心[3—4],也是推动康复医学整体学术发展、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康复医师毕业后教育和规范化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追赶和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康复医师 毕业后教育 医师培训 规范化培训 学科发展水平 康复治疗 卫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质粒介导耐药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明贵 JohnH.Tran +3 位作者 GeorgeA.Jacoby 张婴元 汪复 DavidC.Hooper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8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分离自上海5所教学医院。以克隆斑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方法筛选质粒介导耐药基因qnr;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8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分离自上海5所教学医院。以克隆斑点杂交及Southern杂交方法筛选质粒介导耐药基因qnr;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引物步移法对qnr周边质粒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78株大肠埃希菌中,6株(7.7%)qnr检测阳性。在6株阳性菌中,喹诺酮耐药性均可通过质粒转移,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较受体菌上升16~250倍。qnr基因与最早报道的序列一致,qnr位于In4族的Ⅰ类整合子上,本研究中的2个新整合子命名为In36及In37。结论与qnr相关的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性在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有一定程度流行,这可能是我国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上升迅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介导耐药 喹诺酮类 Q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肌电活动实时监测喉返神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仁斌 Gregory W.Randolph +1 位作者 吕伟明 吴壮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4-727,732,共5页
【目的】利用喉返神经监测仪在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进行实时监测,探讨实时监测技术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对16例气管内麻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功能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病... 【目的】利用喉返神经监测仪在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进行实时监测,探讨实时监测技术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对16例气管内麻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功能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病人均采用气管插管式电极,术中分离显露喉返神经,并以神经刺激探针探测证实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后段行程及功能状态以保护其免受损伤。【结果】16例患者中甲状腺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双叶甲状腺全切除7例,单叶甲状腺全切除1例,双叶甲状腺次全切除5例,一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并另一侧甲状腺全切除术3例。解剖分离喉返神经21侧,分离显露颈中段迷走神经5侧。术中及术后证实所有病例双侧喉返神经功能保持完好。【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喉肌电实时监测对喉返神经解剖及功能的保护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减少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预防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值得在甲状腺手术特别是甲状腺全切除和再次手术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甲状腺 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中Let-7a及其靶基因HMGA2、Cyclin D1的表达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莉 贾慧 +6 位作者 李保平 李晓珍 孙玮 臧星卉 李红雨 DUAN Zhenfeng 郭玉琪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2,共5页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let-7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集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浆和癌组织、同时期与卵巢癌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和26例因子宫等良性疾病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let-7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集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浆和癌组织、同时期与卵巢癌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和26例因子宫等良性疾病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血浆及组织中let-7a和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MGA2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浆及组织中let-7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P<0.05),血浆及组织中let-7a的表达无相关性(r=0.163,P=0.270);以血浆let-7a水平诊断卵巢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为0.728~0.923)。HMGA2、Cyclin D1 mRNA及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P<0.05)。组织中let-7a和HMGA2、Cyclin D1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卵巢癌组织中let-7a与HMGA2、Cyclin D1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729、-0.735,P<0.001)。结论:血浆let-7a表达水平对上皮性卵巢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Let-7a及其靶基因HMGA2和Cyclin D1共同参与了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let-7a 高迁移率蛋白A2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全膝关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林昊 张余 李国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21,128,共8页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最复杂、对运动要求最高的关节之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在全世界每年以高于10%的比例增长。TKA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近年来...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最复杂、对运动要求最高的关节之一。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在全世界每年以高于10%的比例增长。TKA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假体类型的演变、假体几何外形与尺寸的研究,以及膝关节生物力学方面取得的突破进行了阐述;对目前TKA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对TKA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电针刺激正常人耳甲迷走神经的功能MRI脑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方继良 洪洋 +10 位作者 范洋洋 刘军 马云遥 徐春华 王鸿红 马迎歌 王小玲 刘志顺 朱兵 孔健 荣培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16-422,共7页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 目的探讨耳甲迷走神经刺激术的脑通路,为耳迷走神经刺激调制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假说提供证据。材料与方法随机录用1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经皮电刺激右耳甲部迷走神经分布区(t VNS),以同侧上耳舟部刺激为对照,记录刺激的耳部感觉,观察全脑6 min扫描的Bold-f MRI信号变化,分析脑功能激活特点,应用SPM8处理f MRI数据。结果两组电流、感觉频率及强度未见明显区别。经皮电刺激耳甲部t VNS正常人激发了左侧孤束核及边缘叶脑区广泛而较强的负激活效应,局限性激活位于体感区及岛叶等,而对照部产生了右侧三叉神经核等脑干核团负激活及脑部体感区明显的激活现象。结论经皮电刺激迷走神经产生了孤束核-边缘叶脑网络的调制效应,为经皮电刺激耳甲部迷走神经治疗抑郁症等脑中枢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耳甲部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激活 脑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及其内涵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红 蒋红 +9 位作者 顾妙娟 赵琦 任学芳 黄莺 王屹骏 Jeanette Ives Erickson 马昕 夏云 黄虹 林建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52-53,58,共3页
目的建立具有神经内科特色的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系统性描述。方法通过现场观察、专家会议与专家咨询,建立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结果确定了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64项,其中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15项;以患者... 目的建立具有神经内科特色的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系统性描述。方法通过现场观察、专家会议与专家咨询,建立神经内科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结果确定了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64项,其中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15项;以患者为中心,规范化系统性描述了各测量指标。结论护理工作量测量指标的构建是开展护理工作量研究的基础,可为人力资源配置及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护理工作量 工作量测量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现代治疗的热点与展望 被引量:14
10
作者 魏岗之 柏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193-195,共3页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迅速、有效地治疗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均对脑梗死强调综合治疗.20世纪提出的"治疗时间窗"、"绿色通道(green pathway)抢救"、"卒中单元(stroke unit)监...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迅速、有效地治疗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均对脑梗死强调综合治疗.20世纪提出的"治疗时间窗"、"绿色通道(green pathway)抢救"、"卒中单元(stroke unit)监护"等新概念,都是为了提高疗效[1].脑梗死的治疗可以分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辅助治疗和康复治疗四大部分.维护呼吸功能、防治脑水肿、调整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以及良好的护理等,均属于辅助治疗.外科治疗包括开颅减压手术和介入治疗(如血管内置入支架与介入血栓溶解).康复治疗包括对肢体、语言、智能、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恢复措施.部分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属于康复治疗,中草药活血化瘀则属于内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科治疗 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脑保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Kirkham B Wood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 骨盆 矢状位平衡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ltuximab单克隆抗体对荷耐紫杉醇卵巢癌细胞株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玉琪 田捧 +3 位作者 路平 赵潇丹 DUAN Zhenfeng 张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3-706,共4页
目的:建立分泌高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的耐紫杉醇卵巢癌细胞株的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估抗IL-6单克隆抗体Siltuximab(CNTO328)对异种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3~4周龄的雌性裸小鼠36只,第1天用5×106mL-1SKOV-3TR细胞和基质胶... 目的:建立分泌高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的耐紫杉醇卵巢癌细胞株的小鼠移植瘤模型,评估抗IL-6单克隆抗体Siltuximab(CNTO328)对异种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3~4周龄的雌性裸小鼠36只,第1天用5×106mL-1SKOV-3TR细胞和基质胶的混悬液作鼠皮下注射,2周后分成6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入生理盐水、非特异性抗体F105(20mg/kg)、Siltuximab(20mg/kg)、紫杉醇(20mg/kg)、紫杉醇(20mg/kg)和Siltuximab(20mg/kg)混合液、紫杉醇(20mg/kg)和非特异性抗体F105(20mg/kg)混合液。每周治疗2次,持续5周。每天检查小鼠健康状况和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各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820,P=0.310;F时间=3.020,P=0.230;F交互=2.950,P=0.280)。结论:Siltuximab对裸鼠体内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TR移植瘤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uximab IL-6 卵巢癌 耐药性 裸鼠 移植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医学与组织修复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敏 方勇 王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1-1454,共4页
激光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在组织修复方面,弱激光可通过生物刺激作用促进细胞生长;激光经光致聚合封闭创面,并通过光致氧化作用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点阵式激光能够促进瘢痕重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激光在组织修复... 激光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在组织修复方面,弱激光可通过生物刺激作用促进细胞生长;激光经光致聚合封闭创面,并通过光致氧化作用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点阵式激光能够促进瘢痕重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激光在组织修复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组织修复 光医学 创面感染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玉琪 李保平 +4 位作者 郭君红 李莉 李晓珍 Zhenfeng Duan 张璐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正常卵巢组织20例(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30例(良性肿瘤组),卵...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分别收集正常卵巢组织20例(正常对照组),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30例(良性肿瘤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70例(卵巢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组卵巢组织中HGF、IGF-I及MMP-2的表达,分析3个因子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3个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①HGF、IGF—I和MMP-2在正常对照组、良性肿瘤组、卵巢癌组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卵巢癌组中,HGF、IGF-I及MMP-2的阳性表达在临床分期I~Ⅱ期和Ⅲ~Ⅳ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卵巢癌组中,HGF、IGF-I及MMP-2的阳性表达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GF、IGF-I及MMP-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与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关,且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癌 肝细胞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细胞中司妥昔单抗对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玉琪 李莉 +6 位作者 李保平 李瑞琴 张璐 王胜启 苗双虎 DUAN Zhenfeng 张小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抗白细胞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司妥昔单抗(siltuximab)对IL-6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表达谱芯片U133 Plus 2.0,检测经IL-6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SKOV-3+IL-6)和Caov-3(Caov-3+IL-6)中相关... 目的:探讨抗白细胞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司妥昔单抗(siltuximab)对IL-6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表达谱芯片U133 Plus 2.0,检测经IL-6处理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SKOV-3+IL-6)和Caov-3(Caov-3+IL-6)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Taq Man实时定量PCR分析,研究siltuximab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Caov-3)中IL-6介导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经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测定:经IL-6处理后,SKOV-3+IL-6和Caov-3+IL-6细胞株中分别有506个和674个基因上调,其中27个基因在两种细胞株中均表现出10倍上调。2经siltuximab处理后,在SKOV-3+IL-6+siltuximab和Caov-3+IL-6+siltuximab细胞株中,分别有634个和679个基因出现10倍降调,还有31个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现出10倍降调。3对在两种细胞株中经IL-6处理后均过度表达的多肽三烯B4(UGT2B4)和ATP细胞膜钙转运2(ATP2B2)基因经siltuximab处理后,Taq Man实时定量PCR示,SKOV-3+IL-6+siltuximab和Caov-3+IL-6+siltuximab细胞株中UGT2B4基因的表达分别降调3倍和17倍,ATP2B2基因的表达分别降调10倍和7倍。结论:IL-6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是治疗卵巢癌的一个重要的靶点。siltuximab可以有效地阻断IL-6介导的UGT2B4和ATP2B2基因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司妥昔单抗 白细胞介素-6 cDNA排列 多药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体特异性输血通过CD47-SIRPα信号负调控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耐受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小剑 何晓生 +3 位作者 吴现瑞 金常光 杨永广 兰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7-812,共6页
【目的】探讨CD47-SIRPα信号在供体特异性输血诱导移植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受体bm1小鼠按不同的移植前预处理分为3组:CD47WT-DST组、CD47KO-DST组、Non-DST组。7d后移植CD47WT/B6皮片,比较3组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DST后5... 【目的】探讨CD47-SIRPα信号在供体特异性输血诱导移植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受体bm1小鼠按不同的移植前预处理分为3组:CD47WT-DST组、CD47KO-DST组、Non-DST组。7d后移植CD47WT/B6皮片,比较3组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DST后5、24h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受体抗原呈递细胞的活化情况;DST后5、24h行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免疫学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组织内的分布和存活情况。【结果】CD47WT-DST组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MST=(46.77±20.01)d]明显比Non-DST组延长(P<0.0001),而CD47KO-DST组明显加快皮肤移植物排斥反应,其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MST=(13.73±4.56)d]甚至比Non-DST组还短(P<0.05)。行CD47KO-DST的受体小鼠体内,DC上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D47WT-DST组和Non-DST组(在5h,P<0.01;在24h,P<0.001)。同样,I-Ab(MHC-Ⅱ)表达水平在CD47KO-DST的受体小鼠体内也明显高于CD47WT-DST和Non-DST组(在5h,P<0.01;在24h,P<0.05)。CD47KO的供体脾细胞在受体内很快被受体清除。【结论】DST诱导耐受作用中供体细胞表达CD47是必需的,供受体间的CD47-SIRPα引发负性调节信号,负反馈调控DC的成熟和活化,抑制其抗原呈递作用,进而诱导供体特异性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体特异性输血 树突状细胞 皮肤移植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与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卓凯 许乙凯 +7 位作者 邱维加 邓燕贤 周志鹏 黄志宏 冯飞铃 韦瑛 甘瑞静 庾俊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0-724,共5页
目的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 目的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脑缺血 疾病模型 动物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对五个不同品系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韧 王颖彦 +7 位作者 邓少嫦 黄培根 张钰 刘忠华 吴玉娥 李文德 闵凡贵 刘香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71-277,I0001,共8页
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 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 :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禽流感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巴夫藻脂肪酸去饱和酶的克隆和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元冬娟 周克元 +1 位作者 康景轩 江黎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2-739,共8页
在高等植物中,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引入第一个双键到饱和的脂肪酸链中,导致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我们通过RT-PCR、RNA ligase mediated RACE(RLM-RACE)and Overlap-PCR方法从海洋微藻绿色巴夫藻中克隆到一个命名为PvfadA的脂肪酸去饱和... 在高等植物中,Δ9脂肪酸去饱和酶引入第一个双键到饱和的脂肪酸链中,导致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我们通过RT-PCR、RNA ligase mediated RACE(RLM-RACE)and Overlap-PCR方法从海洋微藻绿色巴夫藻中克隆到一个命名为PvfadA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候选基因。通过将PvfadA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PvFadA可以特异性地将C18∶0脂肪酸转变成C18∶1脂肪酸。PvFadA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存在于acyl-ACP去饱和酶的特异性金属离子结合区段(D/E)X2HX~100(D/E)X2H。通过同源模建PvFadA的3D结构显示,其包含了11个α螺旋,其中α3、α4、α6和α7组成了一个4个螺旋桶的核心结构,预测其可能是酶的活性中心。PvFadA的3D结构类似于蓖麻和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acyl-ACP去饱和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脂酰-ACP Δ9去饱和酶 RLM-RACE PCR 绿色巴夫藻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olygyrus感染对T细胞介导的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旺林 兰平 +6 位作者 吴小剑 饶本强 何晓生 吴现瑞 邹一丰 WALKER Allan 石海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1-717,共7页
目的:研究多形螺旋线虫(H.polygyrus)感染对CD4^+辅助性T细胞介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IB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CD4^+辅助性T细胞转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中制作IBD模型。将IBD小鼠感染H.polygyrus,14... 目的:研究多形螺旋线虫(H.polygyrus)感染对CD4^+辅助性T细胞介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IB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CD4^+辅助性T细胞转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中制作IBD模型。将IBD小鼠感染H.polygyrus,14d后处死小鼠,观察结肠的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另外,对感染H.polygyrus的IBD小鼠注射IL-4单克隆抗体以阻断IL-4的分泌,9d后处死小鼠,观察相同的指标。结果:与无感染组相比,感染H.polygyrus的IBD小鼠结肠病损明显加重,肠系膜淋巴结中IL-4水平明显增高,IFN-γ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在IL-4阻断实验中,与无IL-4阻断组相比,IL-4阻断组结肠病损明显减轻,IL-4水平明显降低,IFN-γ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H.polygyrus感染在CD4^+ T细胞介导的IBD模型早期加重了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Th2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来实现的,提示用蠕虫治疗IBD时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多形螺旋线虫 T淋巴细胞 辅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