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消毒剂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生理生化和免疫相关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陈保宏 邹文政 +3 位作者 李忠琴 庄建军 邓昆如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1321,共11页
以美洲鳗鲡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消毒剂(苯扎溴铵、聚维酮碘、戊二醛)对鳗鲡常发致病菌的抑杀作用,以及药浴后鳗鲡机体生理生化和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首先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分别测定3种消毒剂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抑制... 以美洲鳗鲡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消毒剂(苯扎溴铵、聚维酮碘、戊二醛)对鳗鲡常发致病菌的抑杀作用,以及药浴后鳗鲡机体生理生化和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首先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分别测定3种消毒剂对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抑制作用,其次利用氮蓝四唑还原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活性,再采用试剂盒检测鳗鲡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鳗鲡脏器的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确定苯扎溴铵、聚维酮碘、戊二醛的药浴浓度分别为1.5、15、4 mg/L,均对两株鳗鲡致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而且三者均增强鳗鲡外周血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但对白细胞呼吸代谢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活体药浴研究表明,1.5 mg/L苯扎溴铵可提高鳗鲡肾脾肠的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鳗鲡肝脏代谢功能;15 mg/L聚维酮碘能提高肾脾肠肝的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4 mg/L戊二醛能提高脾肾肝抗应激能力,但降低了肌肉抗应激能力。因此,在水产养殖期间合理正确选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及安全有效剂量,确保在一定程度上防控疾病暴发,研究结果为鳗鲡养殖过程选择消毒剂种类和安全有效浓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美洲鳗鲡 白细胞 HSP70 HSC70 荧光定量PCR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et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鳗鲡(Anguilla)数量评估研究
2
作者 林茜 江兴龙 周世豪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3,共8页
为探索应用计算机听觉技术实现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鳗鲡数量的评估,建立了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SENet网络模型。针对数据集中包含的白噪声声谱图数据缺乏可利用的动态规律问题,通过修改SENet输出层、输出范围、评价指标等,使其直接利用图... 为探索应用计算机听觉技术实现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鳗鲡数量的评估,建立了一种基于回归分析的SENet网络模型。针对数据集中包含的白噪声声谱图数据缺乏可利用的动态规律问题,通过修改SENet输出层、输出范围、评价指标等,使其直接利用图像进行回归分析任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在图像分析任务上的性能。在循环水养殖鳗鲡的数量评估试验中,设置8组不同的鳗鲡数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听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与鱼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在测试阶段SENet网络的拟合相关系数为0.98,SENet回归分析模型在测试集样本上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为0.96、1.66和4.43%;采集了30组数据样本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验证试验,SENet模型预测数量的相对误差与变异系数都在8%以内,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听觉技术 鳗鲡 鱼群数量评估 声音信号 SENet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道健康的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微量元素适宜添加水平研究
3
作者 陈志泽 徐一闯 +3 位作者 肖开渝 卢文标 席峰 翟少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7-118,共12页
研究旨在从肠道健康相关指标变化的角度,确定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饲料中无机形式微量元素(Inorganic micro-minerals,IMM)适宜添加水平。将500尾实验鱼[平均初重为(22.99±0.15)g/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饲... 研究旨在从肠道健康相关指标变化的角度,确定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饲料中无机形式微量元素(Inorganic micro-minerals,IMM)适宜添加水平。将500尾实验鱼[平均初重为(22.99±0.15)g/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IMM预混料水平为0、600、1200、1800和2400 mg/kg的实验饲料,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实验期为70d。每千克复合IMM预混料含铜10.0 g、铁150 g、锰33 g、锌83 g、碘4.17 g、硒0.67 g和钴0.67 g。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复合IMM预混料添加水平的升高,实验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及微绒毛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1200 mg/kg复合IMM预混料组数值最高;血清D-乳酸水平、二胺氧化酶活性和肠道丙二醛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均在1200 mg/kg复合IMM预混料组数值最低。在饲料中添加1200 mg/kg复合IMM预混料有益于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抑制潜在致病菌增殖。以血清D-乳酸水平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及肠道绒毛高度为评价指标,用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复合IMM预混料在饲料中适宜的添加水平分别为900、1150和916 mg/kg。结合不同水平复合IMM预混料改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的效果,初步确定复合IMM预混料在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900—1200 mg/kg,即饲料中添加铜9.0—12.0 mg/kg、铁135—180 mg/kg、锰30—40 mg/kg、锌75—100 mg/kg、碘3.75—5.00 mg/kg、硒0.60—0.80 mg/kg和钴0.60—0.80 mg/kg。研究结果可为鳗鲡微量元素需要量研究及饲料科学配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肠道健康 适宜添加水平 美洲鳗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鳗鲡养殖尾水生态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王行 江兴龙 +1 位作者 王泽旭 刘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210,共7页
应用生物膜净水栅,结合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对鳗鲡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使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能达标排放,为我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提供技术参考。设置一级鱼类混养池和二级狐尾藻协同生物膜水处理池,组合构建了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对工厂... 应用生物膜净水栅,结合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对鳗鲡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使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能达标排放,为我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提供技术参考。设置一级鱼类混养池和二级狐尾藻协同生物膜水处理池,组合构建了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对工厂化鳗鲡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处理,并开展了92 d的美洲鳗鲡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生态处理系统日平均处理养殖尾水的水量为3000 m^(3),系统处理尾水的水力停留时间(THR)为64 h,经系统处理后排放水的总磷浓度为(0.356±0.054)mg/L(0.302~0.410 mg/L),总氮浓度为(1.834±0.301)mg/L(1.533~2.135 mg/L),高锰酸盐指数和pH分别为(4.15±0.42)mg/L和6.68±0.34,水质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一级标准。生态处理系统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良好、成本低、环保安全和易推广应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养殖尾水 生物膜 生物生态 水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土池生物膜原位修复低碳养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4-1140,共7页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淡水养殖日本鳗鲡的节水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72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比对照组节水减排78%(P<0.01);处理组的氨氮、NO2-N、CODM...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淡水养殖日本鳗鲡的节水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72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比对照组节水减排78%(P<0.01);处理组的氨氮、NO2-N、CODMn、溶解性正磷酸盐和浊度分别低于对照组31.7%、49.7%、29.6%、24.2%和26.2%(P<0.01);藻类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蓝藻相对密度分别低于对照组58.8%、52.6%(P<0.01);净产量、起捕尾重和生长速度分别高出对照组38%、22.7%和27.1%(P<0.01);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14.2%(P<0.01);处理组每公顷池塘增加养殖利润约77.25万元。池塘生物膜原位修复低碳养殖技术具有成本低、节水减排、增产增收、操作简便与易推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池塘低碳养殖 生物膜 生物修复 节水减排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差异的组合PCR技术快速鉴定五种鳗鲡养殖种类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赖晓健 林祥日 +1 位作者 罗碧莲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5-931,共7页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容易出现鳗苗种质混杂的现象,由于鳗鲡苗种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为了保障鳗农的合法利益和提高养殖效益,急需建立一种能够在现场快速、高效使用的鳗鲡种质鉴定方法。本研究通过比对找出5种常见鳗鲡养殖种类:...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容易出现鳗苗种质混杂的现象,由于鳗鲡苗种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为了保障鳗农的合法利益和提高养殖效益,急需建立一种能够在现场快速、高效使用的鳗鲡种质鉴定方法。本研究通过比对找出5种常见鳗鲡养殖种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美洲鳗鲡(A.rostrata)、花鳗鲡(A.marmorata)、太平洋双色鳗鲡(A.bicolor pacifica)、欧洲鳗鲡(A.anguill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的差异序列,基于5个cyt b基因序列差异较大的片段,设计多对引物,分别经过PCR验证和条件优化,挑选出4对引物:aj S1/A1、r-a S1/A2、bp-m S5/A3和m-a S4/A4。将这4对引物组合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进行PCR扩增,进行条件优化,筛选出组合PCR的最优条件:退火温度为58oC;退火时间为45s;循环数为27。结果表明,通过扩增产物凝胶电泳中条带的有无及大小可快速准确的鉴定出五个鳗鲡种类。本研究建立的组合PCR方法在3小时内可完成整个种类鉴定过程,同时可使用便携式小型仪器完成操作,可满足现场快速、高效鉴定的要求。此外,通过MEGA5.0软件构建5种鳗鲡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NJ进化树,发现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先聚为一支,再与日本鳗鲡聚在一起,而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聚在一起,进化树图显示的遗传距离和它们的地理分布的远近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PCR 种质鉴定 鳗鲡 细胞色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7
作者 李爱华 林茂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6-171,共16页
文章综述了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旨在探讨减少抗生素使用、保障水产品安全的策略。通过分析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耐药性病原体的产生与传播,文章揭示了抗生素替代品研发的紧迫性。在对现有文... 文章综述了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旨在探讨减少抗生素使用、保障水产品安全的策略。通过分析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耐药性病原体的产生与传播,文章揭示了抗生素替代品研发的紧迫性。在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疫苗、益生菌、噬菌体、卵黄抗体、植物源替代品、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替代品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及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多靶点联合技术、纳米技术与智能载药系统、绿色合成生物学等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加强作用机制解析、生物利用度提升及规模化应用研究,为水产养殖业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前瞻性的参考,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抗生素 抗生素替代品 抗菌药物耐药性 抗菌药物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养殖尾水高效处理与水循环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行 江兴龙 +1 位作者 王泽旭 刘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98-1506,共9页
通过构建由组合三维电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生物膜反应池、臭氧紫外线杀灭微生物池等组成的养殖尾水高效处理系统,应用于工厂化美洲鳗鲡(Anguillarostrata)养殖尾水的集约化高效净水处理,并对系统的排放水循环利用于美洲鳗鲡的精养殖... 通过构建由组合三维电极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生物膜反应池、臭氧紫外线杀灭微生物池等组成的养殖尾水高效处理系统,应用于工厂化美洲鳗鲡(Anguillarostrata)养殖尾水的集约化高效净水处理,并对系统的排放水循环利用于美洲鳗鲡的精养殖。经140 d的试验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日平均处理养殖尾水3000m^(3),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2h,经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总磷浓度为(0.140±0.020)mg/L、总氮浓度为(0.671±0.114)mg/L、氨氮浓度为(0.104±0.050)mg/L、高锰酸盐指数为(2.81±0.44)mg/L,pH为(6.22±0.18)。系统出水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系统出水循环利用于美洲鳗鲡精养殖(处理组)的平均单产55.5 kg/m^(3),较工厂化美洲鳗鲡养殖模式(对照组)提高52.5%;处理组的结束尾重、存活率、增重倍数和特定生长率分别高于对照组44.9%、5%、64.8%和37.5%,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15.7%。该系统具有水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良好、成本低、节约水资源、环保安全和易推广应用等优点,可为我国水产养殖尾水的环保治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 养殖尾水 生物膜 三维电极 循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基于海水的生物学耐受性研究
9
作者 侯旗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9-1568,共10页
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属于洄游性鱼类,为探索其对海水的生物学耐受性特征,以澳洲鳗鲡不同生长阶段的黑仔、幼鳗和成鳗为对象,在海水条件下,开展了其耗氧率、窒息点、水温、pH、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盐度等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试验... 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属于洄游性鱼类,为探索其对海水的生物学耐受性特征,以澳洲鳗鲡不同生长阶段的黑仔、幼鳗和成鳗为对象,在海水条件下,开展了其耗氧率、窒息点、水温、pH、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盐度等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黑仔、幼鳗和成鳗的昼间与夜间耗氧率都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但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仔、幼鳗和成鳗的窒息点溶解氧浓度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3~35℃为澳洲鳗鲡海水适温范围,25~29℃为黑仔最适生长温度,23~29℃为幼鳗和成鳗最适生长温度,随体质量增加对水温的耐受性增强;澳洲鳗鲡适宜盐度范围0~36,0~36为黑仔适宜生长盐度,0~30为幼鳗和成鳗适宜生长盐度,黑仔对盐度的耐受性较幼鳗和成鳗范围更广;澳洲鳗鲡在pH 4.0~10.0范围内均能存活;水中非离子氨对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00、1.76和1.28 mg/L,安全浓度为0.30、0.18和0.13 mg/L,黑仔的耐受性最强。亚硝酸盐氮对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6.93、825.18和1 001.77 mg/L,安全浓度为6.69、82.52和100.1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鳗鲡(Anguilla australis) 海水 耗氧率 窒息点 非离子氨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色鳗鲡工厂化节水减排养殖工艺优化及应用
10
作者 张明明 江兴龙 +1 位作者 杨若兰 卓依诺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3,共10页
为解决鳗鲡工厂化养殖大量换排水、养殖后期水质恶化、设备设施投资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优化了工厂化节水减排养殖鳗鲡工艺和场景应用。本研究基于已筛选出的3株脱氮降磷功能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发养殖水体“菌颗粒-复合... 为解决鳗鲡工厂化养殖大量换排水、养殖后期水质恶化、设备设施投资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优化了工厂化节水减排养殖鳗鲡工艺和场景应用。本研究基于已筛选出的3株脱氮降磷功能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发养殖水体“菌颗粒-复合菌液制剂”原位水处理技术,优化工厂化节水减排养殖工艺,并采用对照试验方法示范应用于不同密度的双色鳗鲡的黑仔养殖,养殖周期120 d。结果显示,处理组Ⅰ(500 ind./m^(3))的黑仔鳗起捕规格、单产、特定生长率和绝对增重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41.4%、43.9%、17.3%和48.2%(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7.6%(P<0.01);处理组Ⅱ(750 ind./m^(3))的黑仔鳗起捕规格、单产、特定生长率和绝对增重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0.5%、83.0%、8.9%和23.3%(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1.0%(P<0.01);处理组均比对照组实现节水减排75%以上;处理组Ⅰ养殖水质的平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90.8%、80.7%、10.0%、51.5%和38.7%(P<0.05);处理组Ⅱ养殖水质的平均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88.0%、74.2%、5.6%、42.6%和21.3%(P<0.05)。表明该养殖工艺具有节水减排、维持养殖水质全程良好、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鳗鲡 脱氮降磷 功能菌 固定化微生物 循环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好氧反硝化聚磷菌筛选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11
作者 黄秋溶 江兴龙 +1 位作者 刘勇 曾霏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为解决海水养殖尾水的高效脱氮降磷问题,开展了耐盐好氧反硝化聚磷菌株的筛选及其在高位池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平板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从海水池塘底泥中筛选出具反硝化聚磷功能的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 为解决海水养殖尾水的高效脱氮降磷问题,开展了耐盐好氧反硝化聚磷菌株的筛选及其在高位池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平板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从海水池塘底泥中筛选出具反硝化聚磷功能的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SH-1菌株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SNP-1菌株。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研究菌株的脱氮降磷特性,结果表明,SH-1菌株在以葡萄糖为补充碳源、盐度32.3、水温27℃、pH 9.05、接种量1.5%、C/N 5.3和溶解氧8.5 mg/L条件下的脱氮降磷效果最佳,硝酸盐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高达95.03%和84.53%;SNP-1菌株在以葡萄糖为补充碳源、盐度31.2、水温26.5℃、pH 7.65、接种量2%、C/N 6和溶解氧7.5 mg/L时的脱氮降磷效果最佳,硝酸盐氮和活性磷去除率分别高达86.37%和95.53%。应用SH-1菌株和SNP-1菌株的复合菌液制剂处理高位池对虾养殖尾水,经水力停留时间7 d(水温27℃),对尾水总氮、硝酸盐氮、总磷和活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54.50%、81.03%、68.11%和66.01%,展现出较高的产业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好氧反硝化聚磷菌 高位池 养殖尾水 脱氮降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饲料组胺胁迫下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怡彤 彭志闰 +1 位作者 徐一闯 翟少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4,共10页
为研究虾青素对饲料组胺胁迫下美洲鳗鲡幼鱼(Anguilla rostrata)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质量为(25.01±0.17)g的美洲鳗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高组胺饲料组(H组,组胺实测水平为661.86 mg/kg)及其基础上添加4 mg/kg(... 为研究虾青素对饲料组胺胁迫下美洲鳗鲡幼鱼(Anguilla rostrata)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质量为(25.01±0.17)g的美洲鳗鲡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高组胺饲料组(H组,组胺实测水平为661.86 mg/kg)及其基础上添加4 mg/kg(H+Ast 4组)、8 mg/kg(H+Ast 8组)虾青素的实验组。在养殖10周后,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和D-乳酸水平、肠道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形态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等指标。添加4和8 mg/kg虾青素均可降低投喂高组胺饲料美洲鳗鲡幼鱼的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和D-乳酸水平(P<0.05);降低肠道丙二醛水平(P<0.05),提高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增加肠道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P<0.05);降低肠道组胺H1受体、NF-κB、IL-6、TNF-α基因表达量(P<0.05),提高IFN-γ基因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添加4 mg/kg虾青素即可缓解饲料组胺对美洲鳗鲡幼鱼肠道健康的损害,为缓解鳗鲡饲料源胁迫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饲料组胺 肠道健康 美洲鳗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的筛选优化及尾水处理应用研究
13
作者 杨若兰 江兴龙 +1 位作者 卓依诺 林楠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889,共11页
为解决养殖尾水高效脱氮问题,从海水对虾养殖池塘底泥样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异养高效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菌SND-1菌株和SND-2菌株。开展了菌种鉴定、生长曲线和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生物学试验;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株SND-1与S... 为解决养殖尾水高效脱氮问题,从海水对虾养殖池塘底泥样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异养高效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菌SND-1菌株和SND-2菌株。开展了菌种鉴定、生长曲线和应用安全性等方面的生物学试验;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株SND-1与SND-2复合菌液制剂的脱氮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菌株SND-1为施氏假单胞菌(Stutzerimonas stutzeri),菌株SND-2为海运海杆菌(Marinobacter nauticus);两株菌均为γ-型溶血。由菌株SND-1和SND-2按1∶1复配制成的复合菌液制剂,在以葡萄糖为碳源,C/N 6.5,接种量1.5%,盐度19.2,水温37℃,pH 8.15,溶解氧8.5 mg/L的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HRT)24 h,对养殖尾水总氮和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72.88%和89.66%;应用于82 d的高位池对虾养殖尾水脱氮处理试验,经HRT 5 d,实现尾水总氮、悬浮物、CODMn和pH均符合福建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5/2160—2023)一级标准排放,且维持达标排放至试验结束。表明菌株SND-1和SND-2复合菌液制剂,可为海水养殖尾水高效脱氮处理提供有效技术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 脱氮 微生物制剂 海水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定和中药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赖晓健 杨方园 李忠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5-1192,共8页
从发病死亡的养殖太平洋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MSH1,为研究其种属、毒力及中药敏感性,结合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此外... 从发病死亡的养殖太平洋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AMSH1,为研究其种属、毒力及中药敏感性,结合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此外,还研究了10味中药单用、10种双联用和4种三联用对该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该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经人工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太平洋双色鳗鲡,证实该菌具有致病性,半致死量LD50为3.2×105CFU/g。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0味中药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五倍子(Galla chinensis)、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和生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的效果最好,7种双联用复方和1种三联用复方均具有协同抑菌作用。本次引起太平洋双色鳗鲡发病的病原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该菌对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致病性及其中药药敏的研究属首次报道。建议选用含五倍子的中药双联用复方或三联用复方进行防治,皆绿色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双色鳗鲡 类志贺邻单胞菌 病原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江兴龙 邓来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6-1543,共8页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6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半咸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节能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35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水质的pH、TAN、NO2-N、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分别显著低于...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6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半咸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节能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35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水质的pH、TAN、NO2-N、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7.5%、78.8%、76.2%、53.2%和66.1%(P<0.05),DO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3.5%(P<0.01);弧菌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66%(P<0.01),细菌总数、硅藻相对密度、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206%、173%、25.6%(P<0.01),藻类密度、蓝藻相对密度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64.7%、70%(P<0.05);生物膜上的细菌总数高达5.8×109 CFU/g,而弧菌数为零;虾养殖成活率、虾起捕规格、虾产量分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62.5%、53.9%、150%(P<0.01),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26.8%(P<0.01),处理组每公顷池塘养虾增加利润约22.1万元。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技术具有成本低、节能减排、增产增收、操作简便与易推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池塘低碳养殖 生物膜 生物修复 水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洲原产地鳗鲡苗种对几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立红 关瑞章 陈学豪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4,共7页
研究了中美洲原产地鳗鲡(Anguilla rostrata)苗种对于温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光强等生态因子的适宜范围及耐受极限。结果显示,中美洲鳗鲡白仔苗的适宜水温为20~28℃,临界上限水温38℃、下限水温0℃;其正常活动的溶氧临... 研究了中美洲原产地鳗鲡(Anguilla rostrata)苗种对于温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光强等生态因子的适宜范围及耐受极限。结果显示,中美洲鳗鲡白仔苗的适宜水温为20~28℃,临界上限水温38℃、下限水温0℃;其正常活动的溶氧临界值为1.00mg/L,半数窒息点为0.70mg/L;适宜pH为4~10,耐受上限为pH11、下限为pH3;非离子态氨对鳗鲡白仔苗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54、4.08、4.08、2.62mg/L,安全浓度0.262mg/L;亚硝酸盐对鳗鲡白仔苗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2.05、65.81、45.54、37.06mg/L,安全浓度为3.71mg/L;引起鳗鲡白仔苗不安的光强阈值为5.88μE/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洲鳗鲡 耐受性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混合苗种循环水高密度培育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晓健 关瑞章 +2 位作者 罗鸣钟 杨方圆 徐继松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在自行设计的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了从菲律宾引进的花鳗鲡(Artguilla marmorata)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ngttilla bieolor pacifica)混合苗种的培育效果。结果显示:苗种存活率为87.99%,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分别为0.011g/d、... 在自行设计的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了从菲律宾引进的花鳗鲡(Artguilla marmorata)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ngttilla bieolor pacifica)混合苗种的培育效果。结果显示:苗种存活率为87.99%,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分别为0.011g/d、1.87%/d和9.59;鳗苗培育I期放养密度对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有显著性影响(P〈0.05),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饵料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鳗苗培育Ⅱ期不同放养密度对两种规格鳗苗的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的效果较好;鳗苗的放养密度在3638~4850ind/m^3是比较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苗种培育 放养密度 花鳗鲡 太平洋双色鳗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苗种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继松 关瑞章 +1 位作者 陈学豪 赖晓健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7,45,共6页
采用具有气泡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进行了苗种培育的研究。2种鳗苗的放养密度约为传统模式的8~10倍,试验期间换水量约为20%~45%。结果显示: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成活率均≥96.74%,高于传统模式。投... 采用具有气泡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进行了苗种培育的研究。2种鳗苗的放养密度约为传统模式的8~10倍,试验期间换水量约为20%~45%。结果显示: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成活率均≥96.74%,高于传统模式。投喂水丝蚓阶段,日本鳗苗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7.08±0.08)%/d和4.92±0.03,美洲鳗苗分别为(4.83±0.06)%/d和4.74±0.19。投喂配合饲料阶段,日本鳗苗分别为(2.30±0.19)%/d和1.30±0.02,美洲鳗苗分别为(1.69±0.05)%/d和1.76±0.06。研究表明,该循环水养殖系统可适用于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的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和无药残等优点,为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美洲鳗鲡 循环水养殖系统 鳗苗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株石斑鱼源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征与益生性研究
19
作者 邹文政 黄文树 +2 位作者 李忠琴 杨求华 张光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5-786,共12页
为了解从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肠道分离出的地衣芽孢杆菌GM-2(Bacillus subtilis GM-2)、枯草芽孢杆菌GM-39(Bacillus licheniformis GM-39)的生物学特征与益生特性,通过对胃肠液、pH、鱼胆... 为了解从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肠道分离出的地衣芽孢杆菌GM-2(Bacillus subtilis GM-2)、枯草芽孢杆菌GM-39(Bacillus licheniformis GM-39)的生物学特征与益生特性,通过对胃肠液、pH、鱼胆汁的耐受性等试验进行生物学特征分析,并通过抑菌作用、黏附性、产酶活性、体外抗氧化等试验进行益生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二株芽孢杆菌经人工胃肠液、5%鱼胆汁溶液分别处理1~3 h处理后,存活率分别达70%以上、80%以上以及50%;经不同pH生理盐水处理30 min后,二株菌的存活率分别从0逐渐提高到87.83%、88.25%;二株菌对18种抗生素均不产生耐药性,血琼脂平板培养均未出现溶血现象,菌悬液分别对6株指示菌有抑制作用;二株菌的自聚率达到30%以上,疏水率居于30%~50%;GM-39对黏液蛋白的黏附性显著强于GM-2;GM-39的产酶活力均高于GM-2;GM-2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强于GM-39,而GM-39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GM-2。结果表明:二株芽孢杆菌均具备较好的耐受性、安全性、抑菌性、产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因而二株芽孢杆菌均具有益生菌开发潜能,为其后续作为益生菌制剂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 枯草芽孢杆菌GM-39 地衣芽孢杆菌GM-2 生物学特征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循环水养殖鳗鲡(Anguilla)计数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凯 江兴龙 +3 位作者 陈尔康 陈彭 许志扬 林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4-674,共11页
鳗鲡(Anguilla)作为我国优质水产养殖种类,精准掌握其数量对高效养殖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循环水养殖鳗鲡的准确计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改进Faster RCNN模型。针对检测目标即鳗鲡头部尺寸小的问题,选择在特征提取网络ResNet50中... 鳗鲡(Anguilla)作为我国优质水产养殖种类,精准掌握其数量对高效养殖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循环水养殖鳗鲡的准确计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改进Faster RCNN模型。针对检测目标即鳗鲡头部尺寸小的问题,选择在特征提取网络ResNet50中加入FPN结构来作为模型的骨干网络,以提取并融合多尺度的特征;针对原模型锚框都是基于人工经验设置的,并不适用于鳗鲡数据集的问题,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训练集中标注的鳗鲡头部检测框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了适合鳗鲡数据集的15种不同尺度的锚框;针对图像中存在鳗鲡头部重叠的问题,选择使用Soft-NMS算法替代原NMS算法对RPN部分生成的候选框进行筛选,以减少模型对鳗鲡重叠部分的漏检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Faster RCNN模型对鳗鲡头部的检测精度(mAP^(0.5))高达96.5%,较原Faster RCNN模型(Backbone为ResNet50)显著提升了14%,与SSD300和YOLOV3模型相比分别显著提升了24.9%和15%;在鳗鲡计数上,利用改进后的Faster RCNN模型检测结果进行计数,计数准确率达到90%以上,提升了模型对鳗鲡的检测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计数 深度学习 Faster RCNN模型 FPN结构 K-MEANS聚类算法 Soft-NM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