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鲁甸县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
1
作者 王婧 杨建欣 年斐然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7-34,40,共9页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景观指数法根据MSPA提取出10个斑块重要值最大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能减少直接选择大面积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的误差,然后再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源间廊道。利用22个垫脚石、6个生态断层点和补充5个生态源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15个生态源地和104条生态廊道,廊道的网络结构及指标得到较大提升。研究成果能够对鲁甸县生态网络的确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使其合理地适应未来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MCR 景观生态学 生态网络优化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4 位作者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000~2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以坡向为正阳向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比例最大,坡向为半阳向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乌蒙山区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