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鲁甸县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
1
作者
王婧
杨建欣
年斐然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7-34,40,共9页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景观指数法根据MSPA提取出10个斑块重要值最大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能减少直接选择大面积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的误差,然后再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源间廊道。利用22个垫脚石、6个生态断层点和补充5个生态源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15个生态源地和104条生态廊道,廊道的网络结构及指标得到较大提升。研究成果能够对鲁甸县生态网络的确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使其合理地适应未来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PA
MCR
景观生态学
生态网络优化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4 位作者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000~2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以坡向为正阳向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比例最大,坡向为半阳向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乌蒙山区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鲁甸县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
1
作者
王婧
杨建欣
年斐然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鲁甸县自然资源局
出处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7-34,40,共9页
基金
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科研预研基金项目(18210171)。
文摘
本文发展了一种耦合方法用来构建和优化鲁甸县的生态网络。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生态源,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为支撑,研究鲁甸县生态网络,以增加生态源、垫脚石和修复生态断层点优化鲁甸县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生态斑块的重要性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景观指数法根据MSPA提取出10个斑块重要值最大的核心斑块作为生态源,能减少直接选择大面积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的误差,然后再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源间廊道。利用22个垫脚石、6个生态断层点和补充5个生态源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15个生态源地和104条生态廊道,廊道的网络结构及指标得到较大提升。研究成果能够对鲁甸县生态网络的确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使其合理地适应未来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
关键词
MSPA
MCR
景观生态学
生态网络优化
景观连通性
Keywords
MSPA
MCR
landscape ecology
ecological network optimization
landscape connectivity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
9
2
作者
姚成斌
周明忠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鲁甸县自然资源局
昭通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贵州江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0976)。
文摘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000~2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以坡向为正阳向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比例最大,坡向为半阳向次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乌蒙山区
时空演化
耦合协调度
Keywords
land us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Wumeng Mountain area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分类号
F30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20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鲁甸县生态网络识别与优化
王婧
杨建欣
年斐然
《山东林业科技》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姚成斌
周明忠
张迪
刘纯军
姚成勇
刘平爱
易祥飞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