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宁并未改变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淑丽 李心怡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是一致的。在革命的前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进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 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是一致的。在革命的前提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但必须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才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的进程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获得胜利,但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至少需要各先进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思想史 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冠华 李心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社会革命,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民主;而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虽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但不需要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到尽头"。无产阶级完成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社会革命,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民主;而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虽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但不需要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到尽头"。无产阶级完成政治革命即夺取国家政权后,要经过一个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民主的"过渡时期",才能完成社会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把巴黎公社失败和苏联东欧演变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国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前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致与异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张力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夺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由于思想来源多元化、理论成分多样化以及时代条件复杂化等内外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整体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张力与紧张状态,集中体现为以奥康纳与福斯特为代表的两种逻辑理路的激荡和碰撞。二者在其生态自然观之立论基础、... 由于思想来源多元化、理论成分多样化以及时代条件复杂化等内外原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整体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张力与紧张状态,集中体现为以奥康纳与福斯特为代表的两种逻辑理路的激荡和碰撞。二者在其生态自然观之立论基础、生态批判之理论主旨以及生态革命之目标归宿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宏观旨趣一致与微观逻辑异质相统一的张力状态。正是不同逻辑理路之间牵引与排斥的张力状态以及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对话与争鸣,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体逻辑越辩越明,历史唯物主义之"红色"底色越来越亮丽。因此,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辨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张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奥康纳 福斯特 逻辑张力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书店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印刷与发行(1936-1945)
4
作者 徐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23,共15页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版机关经营不易,进步书店生存尤为艰难。正如出版人胡愈之所说,“从前进步书店没有钱,没有钱就办皮包书店,出的书不一定坏,但是卖不出去”,所以“很多书店办不下去,出了几本书就关门了,不是被国民党封掉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版机关经营不易,进步书店生存尤为艰难。正如出版人胡愈之所说,“从前进步书店没有钱,没有钱就办皮包书店,出的书不一定坏,但是卖不出去”,所以“很多书店办不下去,出了几本书就关门了,不是被国民党封掉的,因为没钱办下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书店 马克思主义著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胡愈之 发行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再解读——兼论我国的“过渡时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汝秀 刘春晖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的含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由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的含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由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国的过渡时期可以表述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期 革命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6
作者 李合亮 张旭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与矛盾转换规律,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水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与矛盾转换规律,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水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坚持以辩证思维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将一般性论述具体和深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有机联系并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首次从领导力量层面完善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重大论断;以人民性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本质,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原创性贡献 人民性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李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77,共4页
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关系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追求走入误区。因此,必须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中"对谁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有效... 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关系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追求走入误区。因此,必须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中"对谁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有效性及追求什么样的有效性"的问题,以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赖淑春 李心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42,15,共7页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胜利” “一国胜利” 社会主义的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的
9
作者 赖淑春 李心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3,共4页
"一战"期间,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一国胜利"论,并在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产生了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革命,但是一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变... "一战"期间,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一国胜利"论,并在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产生了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革命,但是一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形成了俄国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是他仍然坚持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只能是世界性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 历史进程 最终胜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生态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
10
作者 张夺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体”、以数字为“用”,体用贯通、体用不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题中应有之义。数字生态文明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应运出场,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的客观逻辑要... 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体”、以数字为“用”,体用贯通、体用不二,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题中应有之义。数字生态文明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应运出场,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的客观逻辑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生态化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现代文明绿色转型,而且以数字化为动力引擎,以数字中国驱动人类现代文明智慧升级。生态化引领数字化转型,为智慧发展铺垫绿色底蕴;数字化赋能生态化转型,为绿色发展提供智慧动力,二者互为支持、协同共进,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实践之中,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生态化 数字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成为主体:“人民”范畴要义嬗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1
作者 张夺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表达。人民作为主体不仅要求在本体论维度阐明何为人民,而且要求在方法论维度回答如何使之成为主体。“人民”范畴的要义嬗变反映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践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表达。人民作为主体不仅要求在本体论维度阐明何为人民,而且要求在方法论维度回答如何使之成为主体。“人民”范畴的要义嬗变反映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践要求,“人民”范畴在扬弃自身似物性、虚假性等异化阶段后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寻求人类解放的核心概念,具有了阶级性、革命性等本质规定性,充分展现了自身超拔为历史主体的价值逻辑。如何使人民始终保持主体性,既要在理论逻辑上反对将“人民”范畴虚无化,更要在实践逻辑中将人民组织起来,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枣庄石榴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12
作者 董雪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7期17-18,72,共3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枣庄市依托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文根据当地实际,分析了实例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基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针对性提出立足资源统筹谋划、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科技赋能、完善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枣庄市依托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文根据当地实际,分析了实例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基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与问题,针对性提出立足资源统筹谋划、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科技赋能、完善发展模式等建议,以期使石榴产业成为枣庄市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促进农民增收与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引领乡村人才振兴与生态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产业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建设 生态振兴 产业化 品牌建设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遵循原则与实践路径
13
作者 周蕊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3期190-192,共3页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与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赓续乡村农耕文明、丰富乡村居民精神世界、塑造优良乡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引擎和重要支撑,更是助力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该文在探讨乡村文...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与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赓续乡村农耕文明、丰富乡村居民精神世界、塑造优良乡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引擎和重要支撑,更是助力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该文在探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各部门协调联动的遵循原则,并具体阐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包含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增加乡村文化投入、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活用乡村文化遗产等举措,以助力乡村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 价值意蕴 遵循原则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市台儿庄区按揭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14
作者 董雪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187-189,共3页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枣庄市台儿庄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进了“按揭农业”发展模式。该文主要介绍了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展按揭农业的典型做法、枣庄市台儿庄区以按揭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以及枣庄市台儿庄区以按揭农业赋能乡...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枣庄市台儿庄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引进了“按揭农业”发展模式。该文主要介绍了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展按揭农业的典型做法、枣庄市台儿庄区以按揭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以及枣庄市台儿庄区以按揭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为了发展按揭农业,该地不仅从整体上做了规划,确定了总体发展思路,还通过加强金融资本参与、创新业态模式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按揭农业的发展。经过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按揭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按揭农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针对当前按揭农业发展难题,可以从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金融资本的支撑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揭农业 乡村振兴 台儿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再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元旦 李心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67,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剥夺官僚资本,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而1956年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民主发展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却是匆促的。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消极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剥夺官僚资本,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而1956年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民主发展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却是匆促的。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缺乏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不无关系;而中国产党领导人民正在推进的"第三件大事"——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正是为了充实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以保证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变革 适时性 匆促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厘清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合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0,42,共5页
课程思政是教育的常识,是所有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对教育育人本原的逻辑回归。作为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有效协同的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外部移植,而是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的内部挖掘。高校要在所有课程中挖掘、提炼课程本... 课程思政是教育的常识,是所有课程体系的应有之义,是对教育育人本原的逻辑回归。作为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有效协同的课程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外部移植,而是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的内部挖掘。高校要在所有课程中挖掘、提炼课程本身内含的信念追求、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等思政资源,这有助于高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教育 育人本原 思政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功能农业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潇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期172-176,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多功能农业经历了从粗放生产到减肥降碳多元化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发出“绿色转型”强音。该文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从4个层面提出实现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路径,即从提高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多功能农业经历了从粗放生产到减肥降碳多元化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发出“绿色转型”强音。该文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从4个层面提出实现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路径,即从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坚持绿色健康发展、加强科技投入;政策供给创新和有效的市场信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多功能农业的创新投入,赋能我国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多功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多功能农业 多元发展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煜凡 鱼雅楠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4期109-110,共2页
智慧农业以管理智能化、技术创新性、发展可持续、信息联动化等优势不断推进乡村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重要部署。该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现状、智慧农业概念及特征,旨在探讨以智慧农业解决... 智慧农业以管理智能化、技术创新性、发展可持续、信息联动化等优势不断推进乡村农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重要部署。该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现状、智慧农业概念及特征,旨在探讨以智慧农业解决乡村振兴存在问题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智慧农业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佳君 杨兆力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20期108-109,共2页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新基建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新基建的引入与应用,对于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加强乡村治理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梳理数字新基...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数字新基建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新基建的引入与应用,对于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加强乡村治理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梳理数字新基建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数字新基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优势。对于深入探讨数字新基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以及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新基建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蕊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12期24-25,共2页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更是助力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民数字素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文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意义,分析了农民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意愿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数智培训窘境、...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更是助力农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民数字素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文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意义,分析了农民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意愿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数智培训窘境、政策法规缺位等问题,并对强化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提供了相关建议,旨在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数字素养 乡村振兴 存在问题 发展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