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近岸海域春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崔雯慧 蒋文良 +5 位作者 张德普 李生府 董斌 吕振波 杨继松 任中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3,共12页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特征,并探讨造成优势种分化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2种,其中春季优势种10种,秋季优势种9种,共同优势种为桡足类无节幼虫、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和双壳类壳顶幼虫,优势种季节更替率73.3%。窄生态位种(B_(i)<0.30)和重叠度值较低的物种对(O_(ik)<0.300)在两季的优势种中占比较高,而春季优势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值(0.256)高于秋季(0.193)。春季优势种丰度与水深、盐度和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石油烃类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而秋季优势种丰度仅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环境因子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重要环境因素,表明优势种生态位存在季节分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掌握莱州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环境因子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虾虎鱼类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良成 李凡 +1 位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8-594,共7页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虾虎鱼12种,隶属于9属,以暖温性的河口种为主,主要分布在莱州湾西部和中南部等水深小于10 m的海域;其中,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的质量为主,占虾虎鱼总质量的97.4%;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群落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按66%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纹缟虾虎鱼组群(组一)、莱州湾北部组群(组二)、莱州湾西部与中南部组群(组三);ANOSIM分析表明,组一与组三、组二与组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IMPER分析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的组内贡献率较高,组间差异性贡献率高的种分两类,一类是某一种群的特有种,另一类是对各组群种内贡献率均较低的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营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 资源分布 优势种 群落结构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德普 张国光 +5 位作者 王田田 李敏 任中华 蒋文良 吕振波 刘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海域 底层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食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海毛虾属虾类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环境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4 位作者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属虾类(下文简称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 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属虾类(下文简称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近海 毛虾属虾类 渔获量 气候变化 方差膨胀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广义线性可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放流活动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其明 张晶晶 +4 位作者 高彦洁 吕振波 王田田 于君宝 王庆孝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4,共15页
为了研究贝类增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5月(增殖放流前)、8月(增殖放流后),对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调查。在调查海域,5月叶绿素a整体呈现近岸... 为了研究贝类增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年5月(增殖放流前)、8月(增殖放流后),对套尔河贝类增养殖区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调查。在调查海域,5月叶绿素a整体呈现近岸泥滩—离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优势种是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威利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羽纹藻(Pinnularia sp.)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与5月有明显的不同,高值区出现在离岸,硅藻依然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优势种演替明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海洋斜纹藻(Pleurosigma pelagicum)、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是优势种群。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5月盐度与氨氮是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8月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氮、磷营养盐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演替明显,贝类增养殖对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耦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叶绿素A 贝类增养殖区 环境因子 套尔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