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流散·身份认同·文化对话:张律电影朝鲜共同体的银幕诠释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鹏 朴银姬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2-17,共6页
张律,1962年5月出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导演。20世纪80年代,张律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年间,他主要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曾以“明太鱼”为笔名发表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试水电影。①2001... 张律,1962年5月出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朝鲜族导演。20世纪80年代,张律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年间,他主要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曾以“明太鱼”为笔名发表作品,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试水电影。①2001年完成短片《11岁》,该片入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环节。200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律完成长片处女作《唐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国际电影节 文化对话 身份认同 共同体 20世纪80年代 诠释 银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的虚构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世佳 孙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8-34,共7页
电影虚构与文学虚构具有共同的面向,都可以从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讨论。电影所指层面的虚构,一方面源自与现实实体的对比,一方面源自与普遍理念的对比,是一种双重对比;由于现实实体与普遍理念也只不过是我们自身文本的一种变动的认知,因... 电影虚构与文学虚构具有共同的面向,都可以从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讨论。电影所指层面的虚构,一方面源自与现实实体的对比,一方面源自与普遍理念的对比,是一种双重对比;由于现实实体与普遍理念也只不过是我们自身文本的一种变动的认知,因此电影所指的虚构具有一定相对性。电影能指层面的虚构归因于物象实体意义与其符号性的分裂,影像意义已不再是物象的本体意义,而是指向了其他;另外,电影能指的虚构,还与观众对文本主体意识的幻觉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虚构 现实 所指 能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青岛电影放映格局的形成——从《电影月报》中的“福银之争”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2,共6页
1928年8月10日,上海出版的第S期《电影月报》上刊载了一则青岛福禄寿大戏院的全页面业务广告。9月10日出版的第6期《电影月报》上重复刊载了该内容,而到了10月10日出版的第7期《电影月报》上,广告内容作了较大修正,并且一直延续到1929年... 1928年8月10日,上海出版的第S期《电影月报》上刊载了一则青岛福禄寿大戏院的全页面业务广告。9月10日出版的第6期《电影月报》上重复刊载了该内容,而到了10月10日出版的第7期《电影月报》上,广告内容作了较大修正,并且一直延续到1929年5月15日出版的第10期。孤立地来看,这两则不完全相同的广告、对应期数及其广告语的变化似乎没有特别之处,但如果结合《电影月报》刊物、刊物所载其他外埠广告以及另一家青岛电影院所做广告和1920年代末期青岛电影业状况来看,广告内容的变化就显得很有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放映 月报 青岛 30年代 20世纪 广告内容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