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的高速磁悬浮轨道不平顺及应用
1
作者 王文 徐俊起 +3 位作者 陈琛 徐钊 李红梅 刘志刚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224,共11页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惯性基准法计算实测垂向轨道不平顺;将各类符合实测数据分布特性的偏差作为随机变量叠加后获得轨道静态随机不平顺;求解沿梁长方向分布的轨道预拱值,并仿真分析有无预拱对车轨系统的具体影响;基于高速磁悬浮车-磁-轨耦合动力学仿真,对比分析600 km/h高速磁悬浮系统在两类轨道不平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轨道梁预拱能有效降低悬浮间隙波动;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求取的轨道功率谱密度及其作用下的车轨系统动态响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不依赖于试验数据,可为研究分析未来速度600 km/h级线路技术标准及其不平顺阈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列车 车轨耦合动力学 轨道不平顺 轨道预拱 T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bol’法的高速磁浮列车单点悬浮系统全局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倪菲 范琳 +2 位作者 徐俊起 林国斌 贾万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2-822,共11页
本文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中不确定性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磁浮列车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简化为包含二系悬挂的单点悬浮系统,并构建相应的多项式混沌展开(PCE)模型;在此基础上,采... 本文针对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中不确定性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为磁浮列车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高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简化为包含二系悬挂的单点悬浮系统,并构建相应的多项式混沌展开(PCE)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Sobol’法进行全局灵敏度分析,相较于在原始模型上进行蒙特卡洛仿真求解Sobol’灵敏度的方法,基于PCE模型的求解方法将计算效率提升了73倍,且计算误差控制在0.004以内;进一步地,深入分析车辆结构参数、轨道不平顺参数以及悬浮控制参数对悬浮系统间隙响应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影响规律,识别了关键影响参数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磁铁线圈匝数和电磁铁铁芯有效面积对车体垂向加速度及悬浮系统间隙响应影响较大,总灵敏度指数均大于0.20,而电磁铁质量和二系悬挂参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总灵敏度指数均小于0.10;列车运行速度与轨道不平顺波长对悬浮间隙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影响显著,总灵敏度指数均大于0.80,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在悬浮控制参数中,间隙响应对比例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总灵敏度指数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列车 电磁悬浮系统 灵敏度分析 Sobol’法 多项式混沌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600 km/h高速磁悬浮车辆系统耦合特性与集成技术研究
3
作者 付善强 吴冬华 +2 位作者 梁鑫 杜俊涛 张修璐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共8页
高速磁悬浮车辆系统是复杂的电磁-机电-车轨-流固耦合系统,速度600 km/h高速磁悬浮车辆系统研发中面临复杂运行条件的技术挑战。基于大系统工程思想,以安全、可靠、舒适和环保为需求,围绕高速磁悬浮车辆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噪声控制和... 高速磁悬浮车辆系统是复杂的电磁-机电-车轨-流固耦合系统,速度600 km/h高速磁悬浮车辆系统研发中面临复杂运行条件的技术挑战。基于大系统工程思想,以安全、可靠、舒适和环保为需求,围绕高速磁悬浮车辆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噪声控制和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开展耦合匹配设计与集成优化悬浮导向控制、悬挂刚度-阻尼匹配设计和车体外形设计优化气动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耦合模型仿真及试验测试电磁力提升14%,车辆横向振动加速度降低75%,气动阻力、升力和交会压力波分别降低17%、21%、3.5%;噪声采用分频段噪声控制策略与全新车厢设计,车内噪声降至轮轨动车组400 km/h水平,车外噪声通过声屏障降噪5~12 dB(A)。电磁兼容正向设计,客室磁场辐射符合国标,对外辐射强度低于国际同类系统。速度600 km/h磁浮应进一步聚焦高速铁路共性技术应用,围绕悬浮导向系统的动态稳定性与耦合振动抑制及高速磁悬浮达速试验及综合评估,持续提升高速磁悬浮系统性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试验与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 系统匹配设计 动力学优化 气动降噪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补偿的磁浮列车悬浮系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4
作者 孙友刚 张丹丹 +1 位作者 吉文 徐俊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11,共9页
针对电磁悬浮(EMS)型磁浮列车在实际运行时,因系统参数时变、侧风气动升力以及载客量变化等因素,致使高精度悬浮动态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模糊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FNTSC)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系统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的单电磁铁... 针对电磁悬浮(EMS)型磁浮列车在实际运行时,因系统参数时变、侧风气动升力以及载客量变化等因素,致使高精度悬浮动态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模糊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FNTSC)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系统不确定性与外部干扰的单电磁铁悬浮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模糊逻辑系统对悬浮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函数进行在线逼近与动态补偿;然后,针对传统滑模控制(SMC)中的奇异性问题和颤振现象,设计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并在不进行任何线性化处理的前提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跟踪误差的有限时间收敛性;最后,将PID、SMC、模糊PID控制方法与FNTSC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并进一步开展PID和FNTSC方法的实验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外部干扰和轨道不平顺情况下,FNTSC方法具有更小的稳态误差和更优的跟踪性能;相较于PID控制方法,静态悬浮的均方根误差降低15.7%,对幅值为2 mm的正弦波不平顺轨迹,其跟踪误差可限定在0.05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交通 悬浮系统 模糊控制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墩沉降下F轨变形对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5
作者 丁旺才 张延永 +4 位作者 张修璐 杜健 史新生 田建文 李国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3-2757,共15页
为探究桥墩沉降引起的轨道结构变形及其对磁浮车辆行车安全及舒适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轨道结构层间相互作用的桥墩沉降区段四跨简支梁高架轨道精细化分析模型,研究桥墩沉降幅值、波长(不同桥梁跨度)和环境因素对沉降区... 为探究桥墩沉降引起的轨道结构变形及其对磁浮车辆行车安全及舒适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轨道结构层间相互作用的桥墩沉降区段四跨简支梁高架轨道精细化分析模型,研究桥墩沉降幅值、波长(不同桥梁跨度)和环境因素对沉降区段F轨结构的变形影响规律;并基于有限元-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FEM-MBD),在考虑空间磁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中低速磁浮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中低速磁浮车辆通过桥墩沉降区段时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F轨垂向最大变形量随沉降幅值的增加而增大,且20 m跨度桥梁受桥墩沉降影响最大;当桥墩沉降量达到15 mm时,20 m跨度桥梁的F轨轨面10 m弦矢高值已超过规范限值,而25 m和30 m跨度桥梁的F轨轨面几何精度在沉降量达到20 mm时超过限值;进一步考虑温度及轨道自重因素时,桥墩沉降区段F轨轨面几何精度将进一步恶化,25 m和30 m跨度桥梁的F轨轨面几何精度在桥墩沉降10 mm时就已经超过规范限值。车辆通过桥墩沉降区段时,车体垂向加速度对车速变化更敏感,且随着车速的增加显著增大;仅考虑沉降作用时,车体垂向加速度随着跨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而考虑温度及轨道自重作用时,车体垂向加速度随着跨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桥墩沉降量达到15 mm时,车辆通过30 m跨度桥梁时,车体垂向加速度超过舒适度限值,应适当降低运行速度以保证行车安全以及舒适性要求。研究结论以期为沉降区段中低速磁浮车辆安全运营及磁浮轨道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速磁浮 磁轨关系 桥墩沉降 轨道变形 车辆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悬浮列车底部结构对气动升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6
作者 姚拴宝 柳宁 +4 位作者 杜俊涛 陈大伟 杜健 付善强 丁叁叁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7,共9页
底部气隙流场是影响高速磁悬浮列车气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风洞试验、上海磁浮线实车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对高速磁悬浮列车底部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研究底部气隙流场的流动规律,对比分析列车几何模型处理方式对气动升力和气动阻力评... 底部气隙流场是影响高速磁悬浮列车气动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风洞试验、上海磁浮线实车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对高速磁悬浮列车底部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研究底部气隙流场的流动规律,对比分析列车几何模型处理方式对气动升力和气动阻力评估结果影响,为高速磁悬浮列车流场计算方法提供依据。为探索工程化的气动力控制方法,基于列车简化几何模型定量分析底部进气方式对气动升力和气动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轨道梁接缝导致列车底部出现周期性的压力冲击,底部缝隙对气隙流场和列车受到的气动力影响很大,除头车和尾车鼻尖下部区域外,列车底部主要表现为负压;相较于缝隙完全封闭的简化模型,精细化真实建模的整车气动阻力增大24.7%,头车和尾车气动升力分别减小69.1%、57.6%;对于工程设计,需采用底部缝隙精细化建模的方法评估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气动性能,通过底部进气量调节,在整车气动阻力变化不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头车和尾车气动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隙流场 压力 气动升力 高速磁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导磁悬浮列车低速段非接触供电技术研究
7
作者 张坤 王浩运 +3 位作者 唐志远 付善强 高信迈 武文超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6-202,共7页
针对常导磁悬浮列车低速阶段直线发电机供电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车载电源供电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地面定子端增设发射线圈,并复用车载端原有的直线发电机线圈,实现列车低速运行时的充足供电。采用仿真分析方法,系统比较槽间电流相角... 针对常导磁悬浮列车低速阶段直线发电机供电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车载电源供电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地面定子端增设发射线圈,并复用车载端原有的直线发电机线圈,实现列车低速运行时的充足供电。采用仿真分析方法,系统比较槽间电流相角差分别为180°、90°、60°、45°、36°和30°的6种发射线圈排列方式,最终确定90°相角差的排列方案最优。同时,建立直线发电机气隙磁场理论计算模型,推导气隙磁场分布和发电线圈感应电压的解析计算公式,由此确认10 kHz为发射线圈注入电流的最佳频率和安匝数为110安匝时可以满足列车低速时的供电需求,且系统的效率为75.16%。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相互验证,证实了地面增设发射线圈、车载复用发电线圈这一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供电 直线发电机 齿槽效应 常导磁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材料的高速磁浮电磁铁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付善强 吴冬华 +1 位作者 韩伟涛 周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885,共7页
为更加精确、快速地分析高速磁浮悬浮电磁铁的电磁力特性,实现与控制、动力学模型的良好匹配,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材料的高速磁浮悬浮电磁铁电磁力建模方法.首先,在搭建电磁铁等效磁路(equivalent magnetic circuit,EMC)模型时,考虑了导... 为更加精确、快速地分析高速磁浮悬浮电磁铁的电磁力特性,实现与控制、动力学模型的良好匹配,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材料的高速磁浮悬浮电磁铁电磁力建模方法.首先,在搭建电磁铁等效磁路(equivalent magnetic circuit,EMC)模型时,考虑了导磁材料自身的非线性,导磁材料的磁阻计算以内部磁通为基础,推导以电压及间隙为输入,电流及电磁力为输出的电磁铁解析模型,计算电磁力-间隙-电流特性,并与传统EMC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搭建电磁铁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模型,对非线性EMC模型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后,采用地面试验台对悬浮电磁铁进行电磁力测试,验证EMC及FEM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电磁力模型相比,本文EMC模型计算的电磁力在大电流区间会出现饱和现象,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范围更广;磁间隙12.5 mm,电流50 A工况下,EMC与FME计算的电磁力偏差仅为4.5%,且与试验结果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高精度的非线性电磁力模型为悬浮系统动态特性联合分析及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 等效磁路 非线性 有限元模型 电磁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隧道内气室参数对列车表面气动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大伟 刘钊 +2 位作者 杨海波 卫梦杰 刘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3,共12页
应用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和有限体积法,以单线隧道人行通道下方布置单个气室为例,分析隧道内气室参数对列车表面气动压力和横向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中加设气室后列车表面压力峰值增大,且当气室位于隧道前部... 应用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和有限体积法,以单线隧道人行通道下方布置单个气室为例,分析隧道内气室参数对列车表面气动压力和横向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中加设气室后列车表面压力峰值增大,且当气室位于隧道前部、气室纵向长度较长、气室入口面积较大时,列车表面压力峰值增大更明显;当隧道长156 m、气室位于隧道前部、气室长度L为50 m、气室入口面积A为1.2 m^(2)、车速为400 km/h时,列车表面瞬变压力的正负峰值分别比无气室时的正负峰值大0.2 kPa和0.18 kPa;列车所受横向力在车头经过气室入口时产生波动,且波动时间随着气室长度的增大而延长,气室入口面积增大使横向力波动更为剧烈;安装气室后,列车所受横向力峰值通常低于其自身重力的1%,因此,列车发生倾覆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 气室 气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磁悬浮列车悬浮系统参数辨识及控制
10
作者 陈琛 徐俊起 +2 位作者 王文 李红梅 宋一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51,共12页
悬浮系统是保证磁悬浮列车无接触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强受扰工况下存在难以及时响应气隙变化而发生“砸轨”或“掉点”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以单电磁铁悬浮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电流控制的二阶机理模型;... 悬浮系统是保证磁悬浮列车无接触运行的关键设备之一,在强受扰工况下存在难以及时响应气隙变化而发生“砸轨”或“掉点”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以单电磁铁悬浮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电流控制的二阶机理模型;以中低速磁悬浮车单点悬浮试验台为试验基础,设计PID控制器实现闭环反馈控制,利用实时仿真系统dSPACE采集运行数据对试验台关键参数辨识,并通过仿真对比经典最小二乘法与三类改进粒子群优化方案;引入强化Q学习方法设计自适应悬浮控制器,应用Bellman最优跟踪控制方程对闭环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评估,以评估矩阵改进控制参数。基于值迭代(VI)策略循环评估和改进步骤,直至收敛于最优控制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线性变化加速因子的PSO辨识结果最准确。应用此方案辨识试验台参数,并搭建其对应的精准仿真模型,可用于可靠控制器设计。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D-QL控制算法在空载、加载800 N和加载1 600 N工况下比PID抗扰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列车 悬浮控制系统 数据驱动 PSO PID-Q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黏着环境下ATC系统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
11
作者 潘洪亮 孙敏达 +2 位作者 李迪 林源峤 袁建军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界面黏着特性显著劣化,导致列车自动运行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系统的超速防护功能存在失效风险。为增强ATC系统的全局稳健性,针对低黏着环境下ATC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开展研... 在雨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轮轨界面黏着特性显著劣化,导致列车自动运行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系统的超速防护功能存在失效风险。为增强ATC系统的全局稳健性,针对低黏着环境下ATC超速防护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安全制动模型、可保证紧急制动率(guaranteed emergency braking rate,GEBR)和黏着制动机理,系统解析ATC系统超速防护功能的作用过程。其次,通过分析工程实践中GEBR值的刚性设定模式与实际运营中黏着系数随机波动之间的失配矛盾,揭示“黏着衰减→制动效能下降→GEBR动态失配→制动距离突破安全阈值”的链式失效路径。最后,基于MATLAB平台构建融合轮轨动态黏着特性的ATC超速防护仿真模型,并通过具体事故案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既有系统的雨雪模式防护策略,本文提出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动态控制策略能够实现GEBR值和系统顶篷速度的精细化协同调控,有效平衡低黏着环境下列车制动安全与系统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超速防护 可保证紧急制动率 安全制动模型 低黏着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减振器的磁通自感式位置检测方法研究
12
作者 孙凤 李佩遥 +2 位作者 周冉 吴利平 曲建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26,共12页
在电磁减振器(ESA)的位置检测中,常用的位移传感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洁净的使用环境。为降低检测方式的复杂性和检测环境的限制,在ESA的动子端部采用3个线性霍尔传感器并间距电角度120°布置,用于检测定子永磁体的磁密变化信... 在电磁减振器(ESA)的位置检测中,常用的位移传感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和洁净的使用环境。为降低检测方式的复杂性和检测环境的限制,在ESA的动子端部采用3个线性霍尔传感器并间距电角度120°布置,用于检测定子永磁体的磁密变化信息,并转换为ESA的位置信息。在考虑霍尔传感器的安装误差、多传感器之间的灵敏度误差和磁场畸变产生的谐波分量的情况下,进行位置检测方法的研究。首先,通过有限元法分析端部区域的磁密变化、磁密峰值和谐波含量,确定霍尔传感器的布置位置。然后,建立考虑霍尔传感器误差和谐波干扰的输出霍尔信号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双锁相环(DPLL)结合带通频率同步提取滤波器(DPLL-BPFSEF)的位置解算方法。其中,DPLL用于抑制高频谐波对信号的影响,BPFSEF则用于抑制信号中出现低频率谐波的影响,补偿在解算过程中DPLL对低频率信号抑制能力不稳定的特点。最后,通过实验分析匀速和正弦运动工况下位置检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DPLL-BPFSEF和DPLL均可准确解算霍尔信号,同时实现ESA动子速度和位置的检测。通过DPLL-BPFSEF检测动子的正弦运动,速度的误差率为5.1%;DPLL-BPFSEF比DPLL的位置解算精度在匀速和正弦运动下各提升了42.8%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减振器 霍尔传感器 位置检测 双锁相环 带通频率同步提取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密信号的电磁减振系统故障监测
13
作者 周冉 路思佳 +5 位作者 宋园园 吴利平 单光坤 孙凤 张志强 曲建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0-1070,共11页
当前电磁减振系统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力学特征(位移信号或加速度信号)展开,而对系统内部磁场信号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霍尔传感器检测的磁场信号为条件,基于考虑直线电机式电磁减振系统服役状态过程中各故障对气隙磁密信... 当前电磁减振系统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力学特征(位移信号或加速度信号)展开,而对系统内部磁场信号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霍尔传感器检测的磁场信号为条件,基于考虑直线电机式电磁减振系统服役状态过程中各故障对气隙磁密信号的影响,对电磁减振系统有限元建模,并分析、探讨故障监测.首先,对直线电机式电磁减振系统进行磁路分析,建立等效磁路模型,分析各故障对气隙磁密信号影响条件;然后,采用Maxwell电磁仿真平台建立电磁减振系统仿真模型,研究电磁减振系统不同故障下气隙磁场的磁通密度信号参数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获取各故障条件下检测得到的电磁减振系统时频域故障特征信息,使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对信号频域特征信息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对比分析时频域特征信息,实现对各故障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正常状态下时域峭度值为1.6,失磁及偏心故障状态下的时域峭度值分别为2.5、6.5,其频域评价指标较正常状态有不同幅度的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故障监测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减振系统 气隙磁密 峭度 经验模态分解 故障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Markov法和GO法的轨道交通安全主机安全性研究
14
作者 潘洪亮 于成龙 +2 位作者 李迪 王昊 孙敏达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67,共7页
[目的]轨道交通安全主机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核心,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安全主机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介绍了三取二和二乘二取二两种安全主机系统架构,提出融合Markov法与GO法的安全主机定量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及结论]在... [目的]轨道交通安全主机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核心,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安全主机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介绍了三取二和二乘二取二两种安全主机系统架构,提出融合Markov法与GO法的安全主机定量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算例验证。[结果及结论]在相同工作时间内,电源模块的安全性下降最快,在实际应用中,应特别注意安全主机电源模块的安全性。在初始工作时间内,二乘二取二安全主机的安全性高于三取二安全主机的安全性,但两种安全主机的安全性差异不大;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两种安全主机的安全性均有所下降。采用所提Markov-GO联合模型能够实现安全主机的安全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安全主机 安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盐雾环境中碳纤维复合材料-6082铝合金螺栓连接结构中铝合金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晓光 陈志坚 +2 位作者 王睿 周学杰 吴军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采用循环盐雾加速腐蚀试验,通过腐蚀速率测试、腐蚀形貌观察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6082铝合金螺栓连接结构中6082铝合金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后,6082铝合金的腐蚀速率是未连接试样的13倍,铝合金与裸... 采用循环盐雾加速腐蚀试验,通过腐蚀速率测试、腐蚀形貌观察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6082铝合金螺栓连接结构中6082铝合金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后,6082铝合金的腐蚀速率是未连接试样的13倍,铝合金与裸露的碳纤维接触处的腐蚀最严重。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铝合金的腐蚀电位逐渐下降,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耐蚀性减弱,铝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逐渐形成致密和疏松的双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螺栓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轨系统多重振动下的高精度自抗扰悬浮控制
16
作者 李海涛 黄超 +2 位作者 乔存存 陈森 窦晓亮 《指挥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1-560,共10页
针对常导磁浮列车的高精度悬浮控制问题,考虑悬浮电磁铁、悬浮架、车体的弹性连接结构以及含有高阶振动分量的桥梁动力学,建立车轨耦合垂向运动模型。分析从输入电压到悬浮间隙的积分器串联系统结构,给出悬浮自抗扰控制设计。同时,采用... 针对常导磁浮列车的高精度悬浮控制问题,考虑悬浮电磁铁、悬浮架、车体的弹性连接结构以及含有高阶振动分量的桥梁动力学,建立车轨耦合垂向运动模型。分析从输入电压到悬浮间隙的积分器串联系统结构,给出悬浮自抗扰控制设计。同时,采用悬浮电磁铁加速度反馈设计,加快列车各部分垂向加速度振荡的衰减速度,提升舒适性。针对所提方法,给出闭环稳定性结果。针对轨道周期扰动、参数摄动情况,进行仿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列车 悬浮控制 自抗扰控制 扰动 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闭口工况下高速列车弓腔耦合系统气动噪声仿真研究
17
作者 袁思齐 杨志刚 +1 位作者 李雪亮 肖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8期3387-3397,共11页
车速超过0.3马赫数后受电弓及腔的耦合系统成为主要气动噪声源之一,会带来弓腔耦合噪声问题,影响列车运行舒适性。针对时速400 km高速列车开展开/闭口工况下的弓腔耦合系统气动发声特征及声辐射特性研究,采用三维非定常可压缩N-S方程和... 车速超过0.3马赫数后受电弓及腔的耦合系统成为主要气动噪声源之一,会带来弓腔耦合噪声问题,影响列车运行舒适性。针对时速400 km高速列车开展开/闭口工况下的弓腔耦合系统气动发声特征及声辐射特性研究,采用三维非定常可压缩N-S方程和LES湍流模拟方法求解高速列车受电弓绕流流场,采用K-FWH积分方程计算远场辐射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开/闭口工况下受电弓区域等效声源占比特征相同,即底部绝缘结构占比居中,中部杆系结构占比最多,顶部受流结构占比较少。闭口工况下3部分分别占比11.1%、87.9%、1%,开口工况中三者占比分别为12%、86.6%、1.4%。闭口工况下的表面等效声源主频率峰值能量和总能量均大于开口工况。开/闭口工况下峰值频率均为1600 Hz,峰值能量分别为5.11×10^(10) N^(2)/s^(2)和1.11×10^(11) N^(2)/s^(2),总能量分别为5.16×10^(12)N^(2)/s^(2)和1.19×10^(13)N^(2)/s^(2)。闭口工况下远场辐射噪声大于开口工况。2种受电弓工况的最大声压级均在相对受电弓纵向位置[−8,8]m范围内,其中闭口受电弓最大声压级为8 m处的88.1 dB(A),开口受电弓最大声压级为4 m位置处的85.6 dB(A)。研究根据所得声辐射特性,提出开口受电弓安装方式有利于降低气动噪声,可为时速400 km等级高速列车降噪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受电弓 开/闭口运行 列车空气动力学 气动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