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1年重庆市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爽 喻臻 +4 位作者 谭章平 叶盛 王明月 凌华 唐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分析2019-2021年重庆市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为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外环境标本进行甲型通用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再检测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 目的分析2019-2021年重庆市外环境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为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外环境标本进行甲型通用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再检测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9-2021年,共采集外环境标本4331份,甲型阳性率为23.90%。不同年份甲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P>0.05),H5、H9、H5+H9混合型和甲型非H5、H7、H9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43%、47.92%、35.17%、3.48%,未检出H7亚型。不同监测地区甲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82,P<0.001),居前两位的是九龙坡区(35.36%)和铜梁区(34.76%)。不同监测场所(χ^(2)=272.54,P<0.001)、不同类型样本(χ^(2)=187.78,P<0.001)、不同季度(χ^(2)=70.88,P<0.00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农贸市场阳性检出率(29.17%)最高,清洗禽类污水(34.54%)和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擦拭标本(31.75%)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样本,阳性检出率高峰主要出现在冬春季。结论重庆市外环境中持续存在H5、H9禽流感病毒污染,具有人感染风险,应进一步规范活禽市场管理和加强人员防护宣教,并持续开展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外环境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郎中凯 陈爱平 +2 位作者 王恒芹 甘雨露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3,共6页
目的分析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遗传多样性,促进重点人群和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方法采集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中患者肛拭子及环境拭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逆转录PCR扩增病毒RNA聚合... 目的分析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遗传多样性,促进重点人群和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方法采集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中患者肛拭子及环境拭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逆转录PCR扩增病毒RNA聚合酶/衣壳蛋白片段并测序分析,诺如病毒分型工具网站(http://www.rivm.nl/mpf/norovirus/typingtool)确定基因型,运用MEGA-X软件按最大似然法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共调查渝东北片区4个区县11起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qRT-PCR检测55份样品,均为GII基因群诺如病毒,经测序存在6种基因型。GII.17[P17]基因型导致4起疫情,GII.17[P17]和GII.1[P16]基因型混合感染导致1起疫情,GII.6[P7]及GII.8[P8]基因型各引起2起疫情,GII.2[P16]及GII.3[P12]基因型分别导致1起疫情。种系发生分析显示55株GII基因群毒株分布在5个基因簇。不同事件相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都位于同一个基因簇。不同事件不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各自聚集成簇,分属于不同的基因簇。结论2021-2022年渝东北片区11起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毒株涉及多种基因型,GII.17[17]是引起聚集性感染事件的常见基因型,绝大多数事件由单一传染源引起,不同事件相同基因型的诺如病毒存在遗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基因分型 种系发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钟瑶凤 王政 +6 位作者 张绍华 朱恩杭 査学宗 吴刚 林先武 季恒青 孟倩倩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1,共9页
本研究为探明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过程中对果实病虫害发生率、农药使用率及品质的影响,为菠萝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支撑。以10个菠萝蜜品种珍珠果、香饮所11号、香饮所18号、泰国四季红、马来西亚1号、马来西亚2号、马来西亚3号、马... 本研究为探明果实套袋在菠萝蜜栽培过程中对果实病虫害发生率、农药使用率及品质的影响,为菠萝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支撑。以10个菠萝蜜品种珍珠果、香饮所11号、香饮所18号、泰国四季红、马来西亚1号、马来西亚2号、马来西亚3号、马来西亚4号、马来西亚5号和马来西亚6号为试验材料,计算套袋和未套袋果实的病虫害发生率及新增虫孔数,评价果实果皮及果肉色泽等外观品质,测定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统计整个生长季节的农药使用次数及施用量。结果表明:10个品种未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为10.48%~25.00%,套袋果实的软腐病发生率仅为0~2.62%,套袋后软腐病发生率降低77.55%~100.00%;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10.00%~30.24%,套袋果实的炭疽病发生率为0~4.56%,套袋后炭疽病发生率降低69.99%~100.00%;黄翅绢丝野螟在各品种未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23.33%~37.50%,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为4.00%~8.33%,套袋后发生率降低74.62%~88.35%;各品种套袋果实的新增虫孔和出虫数均显著少于未套袋果实;与未套袋果实相比,套袋果实果形更加饱满,果面更加光洁,果皮着色均匀;未套袋果实果形存在畸形和果皮着色不均匀等缺点;套袋对10个品种菠萝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菠萝蜜果实套袋后化学农药使用减少5次、施用量减少85.87%。综上,果实套袋可作为菠萝蜜的一种生态友好管理方法,在减施化学农药的同时,可减轻菠萝蜜病虫为害,且不降低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蜜 套袋 病虫害 色泽 可溶性固形物 农药使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病毒样品感染性评估方法概述
4
作者 陈爱平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3-527,共5页
在持续蔓延的COVID-19大流行疫情中,大规模的SARS-CoV-2病毒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疑似病例诊断、密切接触者追踪、感染预防控制等目的,为阻止病毒快速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最常见的病毒核酸检测只关注样品中是否存在SARSCoV-2病毒遗传物质,不... 在持续蔓延的COVID-19大流行疫情中,大规模的SARS-CoV-2病毒检测被广泛应用于疑似病例诊断、密切接触者追踪、感染预防控制等目的,为阻止病毒快速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最常见的病毒核酸检测只关注样品中是否存在SARSCoV-2病毒遗传物质,不能判定病毒是否能够复制,无法评估样品是否具有感染性。基于细胞培养的病毒分离是评估样品是否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经典方法,考虑到生物安全等因素,该方法不适合在基层实验室广泛推广。本文总结了目前报道的评估SARS-CoV-2病毒样品感染性的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建立标准化且简单易行适合广泛开展的替代方法,促进基层实验室开展样品感染性风险评估,便于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精准防控COVID-19大流行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2019年冠状病毒病 感染性 亚基因组 活力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进展与挑战
5
作者 陈爱平 冯连贵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563,共8页
HIV在感染人体数日内能够潜伏并形成储存库,是艾滋病治疗的难点。表观遗传学专注于序列变异之外的基因表达调控,近年来各种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结果促进了深入认识HIV致病机理和艾滋病治疗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原理,总结目前... HIV在感染人体数日内能够潜伏并形成储存库,是艾滋病治疗的难点。表观遗传学专注于序列变异之外的基因表达调控,近年来各种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结果促进了深入认识HIV致病机理和艾滋病治疗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表观遗传学原理,总结目前报道的HIV感染后宿主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特别是以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修饰和非编码RNA为代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如何参与病毒潜伏、储存库的建立过程,以及对艾滋病功能性治疗策略带来的启示与挑战,旨在有更多研究团队关注HIV感染人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根据表观遗传学原理开发更多艾滋病治疗药物,制定合理可行的功能性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RNA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翅绢丝野螟求偶及交配的行为节律 被引量:5
6
作者 钟瑶凤 查学宗 +6 位作者 王政 朱恩杭 张绍华 吴刚 林先武 季恒青 孟倩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75-1085,共11页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利用等比配对试验测定寄主(菠萝蜜)、成虫日龄和暗期时段对交配率、交配时长和交配次数的影响。【结果】黄翅绢丝野螟雌、雄蛹平均性比为1.06∶1,雌蛹占比显著大于雄蛹占比。黄翅绢丝野螟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于光暗转换期的前、后2 h,交配仅发生于暗期,寄主(菠萝蜜)的存在对该虫交配有促进作用,有果组交配率为93.33%±2.89%,显著高于无果组(71.67%±14.43%);有果组和无果组交配日龄分别为3-5日龄和3-7日龄;有果组3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为53.33%±11.55%,显著高于无果组(31.67%±5.77%),两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有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进入暗期的0-2 h,其中暗期0-0.5 h为交配高峰期,较无果组提前,交配率为36.67%±17.56%;无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暗期的0-3.5 h,其中暗期1.0-1.5 h为交配高峰期,交配率为16.67%±11.55%。黄翅绢丝野螟雌成虫最多交配2次,雄成虫最多交配4次,但雌、雄成虫的交配比例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递减;首次交配时间越早其多次交配概率越高,首次交配发生于3日龄的雌、雄成虫分别可进行2次和4次交配,首次交配发生于5日龄后的雌、雄成虫均无多次交配行为。【结论】黄翅绢丝野螟可进行多次交配,寄主菠萝蜜对其交配有促进作用,该虫交配行为具节律性,仅在暗期发生交配,交配高峰期为3-4日龄、大多发生在暗期的0-2 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翅绢丝野螟 性比 羽化 求偶行为 交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的宿主组织分布和体液中排放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拥军 凌华 陈爱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8-1122,共5页
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已经持续超过1年,目前对于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本文从病原学角度,总结病毒受体在人体不同组织分布以及不同器官的临床表现,基于尸检报告得出病毒的人体组织细胞嗜性,根据连... 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已经持续超过1年,目前对于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本文从病原学角度,总结病毒受体在人体不同组织分布以及不同器官的临床表现,基于尸检报告得出病毒的人体组织细胞嗜性,根据连续体液样品的检测报告推测病毒排放到不同体液中持续时间及特点,以便深入理解SARS-CoV-2的致病机制,选择合理的临床诊断检材,正确解读检测结果,促进感染者管理和治疗、科学防控COVID-19全球大流行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2019年冠状病毒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体液 病毒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病毒载量及其临床意义
8
作者 陈爱平 李天萍 +1 位作者 凌华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28-733,共6页
在应对全球大流行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过程中,对患者、疑似感染者或接触者进行SARS-CoV-2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认感染、管理感染者、预防病毒扩散的重要措施。核酸检测不仅反映了检测对象的病毒感染状态,大部分检测结果还能够... 在应对全球大流行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过程中,对患者、疑似感染者或接触者进行SARS-CoV-2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认感染、管理感染者、预防病毒扩散的重要措施。核酸检测不仅反映了检测对象的病毒感染状态,大部分检测结果还能够对阳性样品进行定量。理论上多种病毒疾病中,病毒载量与患者潜在感染性、疾病转归等密切相关。本文拟简要介绍实时荧光RT-PCR和数字PCR测定SARS-CoV-2病毒载量的原理及特点,探讨病毒载量在宿主体内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分析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患者感染性以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以便深入认识COVID-19特征,指导感染控制、患者治疗与管理,更加精准地抗击大流行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冠状病毒病 SARS-CoV-2 病毒载量 数字PCR 循环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株军团菌全基因组比较及重要毒力因子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爱平 张拥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54-861,共8页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军团菌参考菌株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军团菌基因组特征,比较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以及种系发生,为进一步研究军团菌基因组流行病学、遗传进化提供数据。方法选择NCBI公共数据库中基因组序列完整、背...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军团菌参考菌株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军团菌基因组特征,比较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因子、耐药基因以及种系发生,为进一步研究军团菌基因组流行病学、遗传进化提供数据。方法选择NCBI公共数据库中基因组序列完整、背景清楚、不同来源(临床、外环境)和不同种的代表性军团菌16株,运用开源基因组数据分析平台RAST、MAUVE、VFDB、CARD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6株参考菌株基因组大小在(3.13~4.23)Mbp,编码基因(CDSs)3018~3954个,划分为265~387个亚系统。同种军团菌基因组结构基本相同,非嗜肺军团菌(非LP)不同菌株之间基因组结构差异大,同时存在较多非保守区域。嗜肺军团菌血清I型(LP1)和米克戴德军团菌(L.micdadei)各属于1个种系进化主分枝,LP1细分为3个小分枝。临床分离的LP1携带的毒力因子类别和数量最多。菌株YU237缺失Dot/Icm T4BSS分泌系统,其余参考菌株都具有分泌系统的4种毒力因子,临床分离的LP1携带的T4BSS效应蛋白毒力因子数量为31~35个,其它参考菌株3~5个。16株参考菌株都携带有adeF耐药基因,部分菌株携带有LpeA、LpeB、FEZ-1耐药基因。结论不同种的军团菌基因组存在差异,而种内相对保守;相对于临床分离株,外环境非LP不同菌株基因组种间差异大。LP1军团菌存在遗传分化现象。毒力因子种类和数量跟LP1军团菌的致病力相关,特别是T4BSS效应蛋白。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可以对可能的耐药基因进行预测,为临床治疗提供辅助参考,同时可以解析病原菌的遗传和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团菌 参考菌株 全基因组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