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燃煤电厂新型脱硫废水处理系统的调试与分析
1
作者 刘贵栋 胡阳阳 +4 位作者 王璟 陈阳 王志勇 党雨露 徐浩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5,共7页
以山东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改造项目为背景,采用一体式高效澄清工艺替换原有三联箱工艺,处理SS高达13650 mg/L、CODCr为350 mg/L、重金属离子浓度超标的脱硫废水。处理前,先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基础加药量,缩小调试期间加药量范围;然后通... 以山东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改造项目为背景,采用一体式高效澄清工艺替换原有三联箱工艺,处理SS高达13650 mg/L、CODCr为350 mg/L、重金属离子浓度超标的脱硫废水。处理前,先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基础加药量,缩小调试期间加药量范围;然后通过现场设备调试,优化运行参数,降低设备损坏率。经168 h的调试运行,新型脱硫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出水SS在1.5 mg/L,CODCr在132.2 mg/L,总铅、总镉、总汞、总铬、总锌分别在0.14、0.01、0.01、1.04、1.24 mg/L,出水水质满足《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DL/T 997—2020)要求。与电厂原三联箱工艺相比,一体式高效澄清工艺不仅对水质有明显提升,而且年运行费用由100多万元降低至5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硫废水 一体式高效澄清装置 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级先进煤电高温构件选材与连接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碧强 刘俊峰 +12 位作者 袁勇 黄锦阳 党莹樱 李沛 尹宏飞 刘鹏 李力敏 杨珍 周永莉 张鹏 严靖博 黄琳皓 刘恒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共13页
为适应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700℃A-USC)机组严苛的服役环境,助力高效低碳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高温合金拟被用于制造电站锅炉和汽轮机的高温构件。结合本国火电发展特点,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先后提出并... 为适应700℃等级先进超超临界燃煤发电(700℃A-USC)机组严苛的服役环境,助力高效低碳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高温合金拟被用于制造电站锅炉和汽轮机的高温构件。结合本国火电发展特点,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具有各国特色的700℃技术研究计划。高温合金由于元素种类多、焊接难度大、产生焊接缺陷的倾向大,因此焊接技术和接头综合性能评价技术对高温构件的厂内制造、现场加工与修复以及服役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影响重大。当前国内外700℃技术实际应用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制造、连接、检测等技术障碍未完全解决。综述了国内外700℃技术的研究计划,并分析其发展前景,讨论了锅炉侧和汽轮机侧高温构件的选材现状,总结了当前高温合金焊接技术的现状与优缺点,分析了高温构件接头综合性能评价的关注重点,最后提出中国发展700℃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0℃等级 燃煤发电 高温构件 选材 焊接 综合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燃煤机组AGC调节的熔盐电加热器动态性能研究
3
作者 马汀山 张国龙 +6 位作者 居文平 常东锋 王伟 雒青 张建元 耿如意 兀鹏越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燃煤机组耦合熔盐电加热器系统可大幅提升其调频调峰能力。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了熔盐电加热器的动态模型并完成了试验验证,揭示了熔盐电加热器在熔盐流量扰动和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负荷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基于其动态特性提出了“前... 燃煤机组耦合熔盐电加热器系统可大幅提升其调频调峰能力。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了熔盐电加热器的动态模型并完成了试验验证,揭示了熔盐电加热器在熔盐流量扰动和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负荷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基于其动态特性提出了“前馈+PID”调节的温度控制方法,计算分析了熔盐电加热器辅助燃煤机组AGC调节时的电负荷变化特性和热力参数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配置10 MW熔盐电加热器可使660 MW燃煤机组AGC变负荷速率提升340%,且所提控制方法能够维持电加热器热力参数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熔盐储热 电加热器 动态特性 AGC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粒径ZIF-8多孔液体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焕君 靳归 +5 位作者 李野 张珂新 张庆文 邢侠 王娟 郭东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2-583,共12页
通过粒径调控策略制备了基于不同粒径ZIF-8的多孔液体(PLs),并用于CO_(2)的捕集。考察了ZIF-8粒径对多孔液体捕集CO_(2)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CO_(2)/N_(2)选择性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径多孔液体的CO_(2)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 通过粒径调控策略制备了基于不同粒径ZIF-8的多孔液体(PLs),并用于CO_(2)的捕集。考察了ZIF-8粒径对多孔液体捕集CO_(2)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CO_(2)/N_(2)选择性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径多孔液体的CO_(2)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液体中具有永久的孔隙结构,不同多孔液体均具有优异的流动性。3种不同粒径的多孔液体室温下放置60 d或4500 r/min下离心5 min后均未出现聚集、沉积现象,表明不同粒径多孔液体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由不同粒径ZIF-8合成的多孔液体对CO_(2)的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其中,ZIF-8粒径为43 nm的多孔液体ZIF-8-PLs(43)对CO_(2)的饱和吸附容量最大,为63.0 mg/g;ZIF-8-PLs(145)展现了较快的CO_(2)吸附速率,准二级动力学常数为1.91×10^(-3)g/(mg·min);ZIF-8-PLs(1400)具有最高的CO_(2)/N_(2)选择性,是ZIF-8-PLs(43)的4.7倍;3种多孔液体经过4次再生后均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液体 二氧化碳捕集 金属有机骨架 吸附动力学 CO_(2)/N_(2)选择性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堆开发及其性能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瑞云 韩敏芳 +4 位作者 卢成壮 杨冠军 黄华 王菊 王金意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1,共6页
针对大面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及其大功率电堆本体开发过程中关键材料的制备以及匹配特性难题,开发了大面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隔膜和电极的制备方法,提出了10 kW级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堆的组装与测试运行方法。组装并运行了120节、每节... 针对大面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及其大功率电堆本体开发过程中关键材料的制备以及匹配特性难题,开发了大面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隔膜和电极的制备方法,提出了10 kW级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堆的组装与测试运行方法。组装并运行了120节、每节电池有效面积为0.2 m^(2)的10 kW级MCFC电堆,恒电压放电测试中,最大输出功率达16.51 kW,电流密度大于95 mA/cm^(2)。通过多次试验研究与分析,获得了一种有效的在线评价MCFC电解质隔膜焙烧效果的方法,使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本体中隔膜、电极以及熔盐电解质三者形成良好的匹配,对提高MCFC电池堆组装成功率与长周期的运行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电池堆本体开发及性能测试方法,将为后续更大功率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与试验指导,对推动MCFC的商业化示范推广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隔膜 电极 电池堆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原位矿化选址关键参数及其封存潜力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敏 叶航 +6 位作者 包琦 刘琦 荆铁亚 袁浩伟 赵文韬 王晓龙 鲜成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2-1505,F0004,共15页
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道,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约占累计碳减排量的15%。原位矿化封存技术基于快速CO_(2)矿化机制,以镁铁质岩... 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道,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约占累计碳减排量的15%。原位矿化封存技术基于快速CO_(2)矿化机制,以镁铁质岩石和超镁铁质岩石(玄武岩、橄榄岩等)地层为碳封存位点,利用CO_(2)与富含Ca、Mg元素矿物的矿化反应,转变为稳定的碳酸盐,从而达到永久且高效封存CO_(2)的目的。冰岛和美国的中试项目已经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但中国尚未进行相关示范项目。本文介绍了原位矿化封存技术的机理、CO_(2)封存潜力的评估手段及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讨论了已开展的案例项目及其技术细节,梳理了实施该技术所必需的选址关键参数(包括源-汇距离、矿物类型、注入性、封闭性等),并基于目前研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对原位矿化技术的认识和重视,为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原位矿化 CO_(2)地质封存 玄武岩 选址参数 封存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熔盐储热辅助煤电机组深度调峰的系统设计及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马汀山 王伟 +6 位作者 王东晔 雒青 耿如意 张建元 居文平 常东锋 张国龙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18,共6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电网需求的分析以及各种储能技术的对比,以燃煤发电机组的系统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熔盐储热辅助煤电机组深度调峰的系统,并给出了其运行方式。通...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电网需求的分析以及各种储能技术的对比,以燃煤发电机组的系统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熔盐储热辅助煤电机组深度调峰的系统,并给出了其运行方式。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熔盐系统加热、储热、换热3个子系统的主要参数计算方法;以某660 MW燃煤机组为例,在分析其热力边界和调峰需求的基础上,依照提出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熔盐系统电加热模块的功率以及连接方式;选定了熔盐的种类以及换热系统的进出口参数;确定了熔盐储热的容量、用盐量和储罐容积,为准确核算项目投资和项目占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该系统以及计算方法可为同类型工程项目前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机组 深度调峰 熔盐储热 容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NaA分子筛膜强化的CO_(2)加氢高效制甲醇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海鹏 吴桐 +6 位作者 王琪 郜时旺 王晓龙 李旭 高新华 年佩 魏逸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4-2842,共9页
近年来,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氢与CO_(2)反应制备甲醇备受关注。然而,由于CO_(2)催化加氢反应受热力学平衡限制,CO_(2)的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较低;另外,副产物水易导致催化剂失活。本研究采用母液晶种法在α-Al_(2)O_(3)膜管外制备了... 近年来,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氢与CO_(2)反应制备甲醇备受关注。然而,由于CO_(2)催化加氢反应受热力学平衡限制,CO_(2)的转化率与甲醇选择性较低;另外,副产物水易导致催化剂失活。本研究采用母液晶种法在α-Al_(2)O_(3)膜管外制备了无缺陷的单通道NaA分子筛外膜,通过在膜管外填充Cu基催化剂,构建了一种分子筛膜-催化剂反应分离双功能反应体系,以同时实现CO_(2)加氢生成甲醇和在线选择性除水。通过XRD、SEM、N_(2)等温吸附-脱附、H_(2)-TPR表征技术对NaA分子筛膜和催化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在膜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CO_(2)催化加氢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固定床反应器对比,本反应体系可有效拉动反应平衡,大幅提高CO_(2)转化率。在250℃、3MPa条件下,CO_(2)转化率由3.34%提高至28.78%,甲醇收率由3.28%提高至2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甲醇 Cu基催化剂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CO_(2)矿化反应效率与封存潜力评价
9
作者 包琦 赵文韬 +7 位作者 王春凯 刘琦 张敏 荆铁亚 叶航 袁浩伟 吴胜坤 周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9,共10页
玄武岩矿化封存技术是CO_(2)地质封存领域的重要方法,是实现安全固碳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可作为大规模CO_(2)减排的重要组成。采集了海南洋浦、海口及福建漳州地区的天然玄武岩样品,采用高温高压矿化反应实验,探究了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 玄武岩矿化封存技术是CO_(2)地质封存领域的重要方法,是实现安全固碳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可作为大规模CO_(2)减排的重要组成。采集了海南洋浦、海口及福建漳州地区的天然玄武岩样品,采用高温高压矿化反应实验,探究了不同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玄武岩矿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利用XRD、XRF、ICP、SEM-EDS和CT-scan等表征技术对矿化反应前后岩石及溶液样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矿化反应效率随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大,反应过程遵循典型的溶解-沉淀机制。其中,海南地区样品的矿化效果更为显著,适合开展大规模矿化封存实践。此外,基于室内矿化实验数据,构建了更加合理的封存潜力评估公式,并以海南地区为例进行了封存潜力评估,结果显示海南地区玄武岩具有较大的碳封存潜力,该潜力评价方法具有较高可信度与适用性。本研究为玄武岩矿化封存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以期推进“双碳”目标下的CO_(2)矿化封存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玄武岩 矿化封存 矿化反应效率 潜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全膜法调试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凯 陈玉强 +4 位作者 陈阳 李小军 王牛旺 刘贵栋 胡明睿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以华北地区某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技改项目为背景,介绍了超滤-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电去离子(EDI)全膜法处理工艺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方式,剖析了各主要处理单元在启停、正常运行、反洗、化学清洗、加药、维护性冲洗等不同工况调试过程中... 以华北地区某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技改项目为背景,介绍了超滤-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电去离子(EDI)全膜法处理工艺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方式,剖析了各主要处理单元在启停、正常运行、反洗、化学清洗、加药、维护性冲洗等不同工况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从管路设计、控制策略、调试参数等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调试后长期运行结果表明,整套工艺系统运行稳定,产水指标合格,产水电导率小于0.1μS/cm,硅质量浓度小于10μg/L,TOC小于200μg/L。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建锅炉补给水系统减轻了电厂环保压力,节约了取水成本,吨水运行成本约4.3元,运维成本较低,可为电厂化学制水系统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补给水 全膜法 调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固废和煤掺烧对重金属及颗粒物生成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吴有兵 杨阳 +8 位作者 梁祖雄 巩鹏 王璟 王正江 张江涛 李小军 李亚娟 伊锦昊 刘虎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1,共8页
有机固体废弃物(OSW)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燃烧过程会随烟气排放,造成一定的环境危害,因此对OSW和褐煤掺混燃烧过程灰分中的重金属迁移和颗粒物生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各种重金属的释放不单取决于燃料本身的质... 有机固体废弃物(OSW)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燃烧过程会随烟气排放,造成一定的环境危害,因此对OSW和褐煤掺混燃烧过程灰分中的重金属迁移和颗粒物生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各种重金属的释放不单取决于燃料本身的质量浓度,而且和高温作用下的化学机制密切相关;混合燃料烟气中产生Pb、Cd、As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典型燃料和校核燃料单独燃烧时烟气中产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而Cu、Zn、Co、Mn在飞灰中均有较高质量分数;800、850℃下选用的4种燃料制得的灰分的粒径分布均大致呈现单峰正态分布;当温度升高到900℃后,除产生小粒径灰分外,还可能会产生较大粒径的灰分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废 掺烧 重金属 灰分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风作用下主辅机共塔型空冷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高潮 赵强强 +7 位作者 万超 范烨 杨凯旋 荆涛 姚兆林 崔元永 肖文博 师进文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s时高温区会减少,外侧压力降低,迎风背风段的压力变化大于两侧扇段,主机扇段总换热量降低,辅机扇段缓慢增加且受环境风影响较小;在不同环境风向下,当风向角为0°和180°时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大幅升高,风向角为45°和135°时,两塔之间的部分扇段被阻挡,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相对小幅降低,主机扇段的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被完全遮挡的方位,辅机扇段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向角90°处,即正对辅机扇段的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系统 主辅机共塔 环境风速 环境风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347H FG耐热钢超超临界机组服役50000h后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傅硕 鲁金涛 +3 位作者 黄锦阳 徐雅欣 党莹樱 李文亚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9-495,共7页
为研究TP347H FG管材高温服役安全性,对某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工况环境热暴露50000 h的TP347H FG管材微观组织、腐蚀产物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服役后工件的管壁... 为研究TP347H FG管材高温服役安全性,对某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工况环境热暴露50000 h的TP347H FG管材微观组织、腐蚀产物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服役后工件的管壁内外侧晶粒度、腐蚀机制、拉伸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服役工件,服役后工件表层出现晶粒细化层厚度降低现象;向火侧与背火侧氧化层均呈现双层结构,在高温烟气环境下有效增强了材料耐蚀性能;向火侧与背火侧由于晶内细小析出相的析出,其屈服极限相较于未服役管材有所提高,但析出相弱化了晶界的作用,致使工件延伸率大幅降低,并出现局部脆性断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347H FG管材 高温腐蚀 烟气 腐蚀机制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隙阻尼结构对轮缘密封封严效率和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14
作者 雷隆 屈杰 +2 位作者 高庆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55,共13页
为提高燃气轮机透平轮缘密封封严效率,以某型燃气透平第一级动静叶栅和动叶前盘腔轮缘密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间隙阻尼轮缘密封结构,在5种工况下对比了原始结构和4种间隙阻尼结构的封严效率、非定常流动特征和盘腔下游动叶通道出口的... 为提高燃气轮机透平轮缘密封封严效率,以某型燃气透平第一级动静叶栅和动叶前盘腔轮缘密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间隙阻尼轮缘密封结构,在5种工况下对比了原始结构和4种间隙阻尼结构的封严效率、非定常流动特征和盘腔下游动叶通道出口的总压损失系数。结果表明:在5种工况下,4种间隙阻尼结构的封严效率均优于原始结构,间隙内动盘凸肩结构的封严效率最高,其次为静盘凸肩动盘凹槽结构;与原始结构相比,5种工况下动盘凸肩结构在外腔静盘面测点处封严效率分别提高了47.1%、51.6%、32.4%、25.4%和26.2%;从流动机理角度分析,凸肩结构缩短了轮缘间隙长度,限制了燃气入侵通流面积,同时凸肩结构内的微小通道内形成了许多涡系,增大了燃气向内入侵的流动阻力,使封严效率大幅提高;在5种工况下,动盘凸肩结构在动叶栅出口端部的总压损失系数与原始结构相比分别增大了2.2%、1.6%、1.6%、2.5%和3.0%,相较于该结构大幅提高盘腔封严效率的表现而言,增加的气动损失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轮缘密封 阻尼结构 封严性能 总压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心球结构和核壳结构Ni_(2)P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15
作者 蔺阳 李小军 +4 位作者 余书恒 王丽娜 陈玉强 胡明睿 姜国策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225,共5页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作用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不同形貌的磷化二镍(Ni_(2)P),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等...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作用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不同形貌的磷化二镍(Ni_(2)P),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等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的产物是实心球结构;以SDS/BS-12复配体系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新颖、均匀的核壳球体结构;核壳结构Ni_(2)P由厚度为200nm的外壳和直径为750nm的内核组成,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5μm。同时对核壳结构Ni_(2)P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制备的实心球结构Ni_(2)P和核壳结构Ni_(2)P对有机染料孔雀石绿和刚果红吸附性能良好,在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法 Ni_(2)P 核壳结构 复配表面活性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电化学除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苏艳 杨阳 +4 位作者 古克亚 黄倩 赵斌 姜琪 徐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37,共8页
循环冷却水的电化学除垢技术是一种主动式水处理技术。详细阐述了电化学除垢技术在除垢和杀菌灭藻方面的机制,介绍了该技术核心部件(阳极、阴极和电源)的功能和选择依据,对电化学装置的典型形式(手动式和自动式)以及电化学系统安装形式... 循环冷却水的电化学除垢技术是一种主动式水处理技术。详细阐述了电化学除垢技术在除垢和杀菌灭藻方面的机制,介绍了该技术核心部件(阳极、阴极和电源)的功能和选择依据,对电化学装置的典型形式(手动式和自动式)以及电化学系统安装形式(直接抛入式和池外运行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影响技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电参数、供电方式、水力停留时间、反应器内部流场、水质参数)。最后,综述了文献报道中的技术应用或中试案例,并指出未来应重点针对提高技术效果、降低应用成本以及与其他技术联用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 电化学技术 除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电厂废水零排放系统污堵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亚娟 卢剑 +2 位作者 余耀宏 韩锐 张宁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2,共6页
某电厂采用“两级软化澄清+介质过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循环水排污水,采用“化学软化+管式微滤+纳滤+海水淡化反渗透+电渗析+蒸发结晶”组合工艺处理末端废水,以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工程投运1年后,循环水处理系统出... 某电厂采用“两级软化澄清+介质过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循环水排污水,采用“化学软化+管式微滤+纳滤+海水淡化反渗透+电渗析+蒸发结晶”组合工艺处理末端废水,以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工程投运1年后,循环水处理系统出现纳滤出力不足,末端废水处理系统存在微滤膜有机污堵严重、电渗析硅结垢等问题。分析了膜污堵原因,对脱硫工艺用水进行了优化,从源头降低了脱硫废水化学需氧量(COD);同时优化了微滤运行方式,从而减缓了微滤有机污堵现象;此外,调整了循环水反渗透浓水处理方式,将全硅质量浓度降至1 mg/L以下后再进入电渗析设备,解决了电渗析硅结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零排放工程 膜浓缩 蒸发结晶 有机污堵 硅结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叉排管束模型的刷式密封刷丝束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鹏飞 屈杰 +2 位作者 高庆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61,共14页
采用刷式密封三维叉排管束泄漏流动数值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刷丝束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性。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和SSTk-ω湍流模型,获得了刷丝束气动载荷,刷丝束有限... 采用刷式密封三维叉排管束泄漏流动数值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刷丝束在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性。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和SSTk-ω湍流模型,获得了刷丝束气动载荷,刷丝束有限元接触模型综合考虑了刷丝束内部存在的摩擦接触力。研究表明:随着压比的增大(1.5~3.0),刷式密封泄漏流量系数增大的趋势逐渐减缓,第5~9排刷丝承受压差占比从60%增长至70%,转速对刷式密封泄漏流场影响微弱。刷丝所受周向和径向气流力大小相当,二者合力方向与刷丝垂直,轴向气流力则是周向、径向气流力的13.6~18倍。较大轴向气流力使刷丝在围栏高度区域向下游发生轴向弯曲,压比为1.5、2.0、2.5和3.0时,刷丝束最大轴向变形量分别为0.077、0.096、0.114和0.130mm。较小周向、径向力以及后排刷丝与后夹板之间较大摩擦接触力,使刷丝周向和径向变形量很小。刷丝束所受轴向气流力与法向气流力的比值可用于分析刷丝周向变形滑移。所建立的基于刷式密封叉排管束模型的流固耦合方法为分析刷丝束变形特性提供了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刷丝束 三维叉排管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700高温合金旋转摩擦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19
作者 陈文学 鲁金涛 +3 位作者 黄锦阳 徐雅欣 党莹樱 李文亚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共9页
用旋转摩擦焊接(RFW)方法对HT700高温合金进行焊接,并对焊接试样进行焊后热处理(PWTH)。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室温和750℃拉伸实验,对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焊态接头... 用旋转摩擦焊接(RFW)方法对HT700高温合金进行焊接,并对焊接试样进行焊后热处理(PWTH)。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室温和750℃拉伸实验,对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焊态接头分为焊缝中心区(WCZ)、热力影响区(TMAZ)和热影响区(HAZ)3个典型区域,其中显微组织从等轴细晶粒(WCZ)、变形粗晶粒(TMAZ)逐渐转变为与母材类似的等轴晶粒(HAZ);RFW过程中WCZ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及强化相的溶解,其中γ′强化相的溶解程度大于M23C6或MC碳化物;从焊接界面到母材,焊态接头的晶粒尺寸、形状和强化相分布等微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γ′相的溶解导致焊态接头力学性能较差,且在750℃时,晶界滑动使其力学性能进一步下降;焊后热处理后,晶粒生长、强化相的再析出和焊后微观组织均匀化使得接头室温和高温拉伸强度显著提高,且接头高温延展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研究可为HT700高温合金的高质量焊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700高温合金 摩擦焊接 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生物炭强化餐厨废水甲烷发酵效能与作用机制
20
作者 姜琪 张波 +5 位作者 苏艳 王高骏 王璟 杨阳 李倩 陈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7-1876,共10页
甲烷发酵是餐厨垃圾处理厂内废水处理的核心工艺。然而,餐厨废水过快的水解酸化速率使得挥发性脂肪酸(VFA)过量积累,极大限制了高有机负荷条件下系统的产甲烷率。针对该技术瓶颈,利用餐厨垃圾处理厂三相分离单元所得的有机固体废物(OSW... 甲烷发酵是餐厨垃圾处理厂内废水处理的核心工艺。然而,餐厨废水过快的水解酸化速率使得挥发性脂肪酸(VFA)过量积累,极大限制了高有机负荷条件下系统的产甲烷率。针对该技术瓶颈,利用餐厨垃圾处理厂三相分离单元所得的有机固体废物(OSW)为原料制备生物炭(OSW-BC),以批次试验方法考察了其用于厂内餐厨废水甲烷发酵的增促效能。结果表明,500℃热解制得OSW-BC表面形成了丰富的孔道结构与芳香类有机官能团;在甲烷发酵系统的基质/种泥比(SIR)分别为2、3、5的条件下,OSW-BC投加可将产甲烷延滞期缩短53.7%~68.1%,同时将最大比产甲烷速率提升6.1%~62.9%;微生物代谢活力与种群演替解析表明,OSW-BC的投加显著提升了菌群代谢的电子交换系统活力;尤其在高SIR条件下,OSW-BC投加使得互营单孢菌属与二氧化碳还原型甲烷袋状菌属快速富集,同时甲酰基甲基呋喃脱氢酶、甲酰基甲基呋喃-四氢甲硫氨酸N-甲酰转移酶等相关功能基因表达丰度提升了74.2%~118.0%。可见,OSW-BC表面丰富的有机官能团与类石墨结构可能加速了VFA氧化细菌与甲烷袋状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IET)过程,由此加速了VFA向甲烷的转化,实现了高SIR条件下餐厨废水发酵系统产甲烷能力的增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发酵 生物炭 餐厨垃圾 酸积累 互营产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