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吸波SiC纤维增强SiO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吸波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施巧英 李静丹 +1 位作者 甘念渝 李思维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利用带原位BN涂层的吸波SiC纤维为增强体,以硅氧碳(SiOC)陶瓷为基体,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工艺制备SiC-BN/SiO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7个PIP制备周期后复合材料实现致密化,密度为2.05 g/cm^(3),孔隙率... 利用带原位BN涂层的吸波SiC纤维为增强体,以硅氧碳(SiOC)陶瓷为基体,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工艺制备SiC-BN/SiOC陶瓷基复合材料。在7个PIP制备周期后复合材料实现致密化,密度为2.05 g/cm^(3),孔隙率为4.28%。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介电常数,结合传输线理论对复合材料在8.2~18 GHz下室温至800℃的吸波性能进行计算优化。结果表明:SiC-BN/SiOC复合材料的室温介电常数呈现出明显的频散效应,使其具有良好的宽频吸波特性。当复合材料厚度为2.1 mm时,在X波段和Ku波段反射损耗优于-10 dB的最大频宽为5.7 GHz。此外,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宽频反射损耗优于-5 dB的水平下,材料的最优厚度由2.3 mm(200℃)降至1.1 mm(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纤维 SiOC陶瓷 复合材料 介电常数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含量及其结构对 SiOC 陶瓷纤维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江延 张力 +2 位作者 何静 蔡武集 陈立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084-15088,共5页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正硅酸乙酯(TEOS)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致密的 SiOC 纤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 VTMS 中加入不同比例的 TEOS 或者 PT-MS 可以把 SiOC 陶瓷纤维的碳含量在21.8...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正硅酸乙酯(TEOS)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致密的 SiOC 纤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 VTMS 中加入不同比例的 TEOS 或者 PT-MS 可以把 SiOC 陶瓷纤维的碳含量在21.8%~30.1%之间调节.纤维中碳的含量和结构对其抗氧化性有显著影响.抗氧化性随着碳含量和碳畴尺寸的增加而下降,以75% VTMS-25% TEOS 为原料制备的SiOC 陶瓷纤维在空气中氧化时可以在纤维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降低氧扩散速度,使该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陶瓷纤维 抗氧化性 硅氧碳 自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 掺杂和热处理对 SiC 纤维微结构与电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陆雪川 陈立富 +3 位作者 李思维 唐学原 李华展 丁马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25-7129,共5页
利用氧化交联技术制备了含铁量分别为0,1%,2%(质量分数)的3种碳化硅纤维,并将其置于氩气环境进行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研究了Fe掺杂及热处理对于SiC纤维微观结构及电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Fe掺杂和热处理的协同作用下... 利用氧化交联技术制备了含铁量分别为0,1%,2%(质量分数)的3种碳化硅纤维,并将其置于氩气环境进行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研究了Fe掺杂及热处理对于SiC纤维微观结构及电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Fe掺杂和热处理的协同作用下,该碳化硅纤维电阻率可由13 847Ω·cm连续降低至6Ω·cm。利用统计理论"相关分析"算法研究纤维微观结构与电阻率关系的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β-SiC的晶粒尺寸对纤维电阻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该含铁SiC纤维微结构演化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纤维 FE 掺杂 热处理 电阻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原料对沥青基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安华 姚艳波 +2 位作者 舒欣 夏文丽 董炎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以中间相萘沥青(AR树脂)和各向同性煤沥青(ICP)为原料,系统研究了沥青原料性质与由其制备的碳纤维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AR树脂中的一维有序中间相结构在纺丝中被拉伸,形成不同中间相间的界面,成为应力集中区,在后续碳化过程... 以中间相萘沥青(AR树脂)和各向同性煤沥青(ICP)为原料,系统研究了沥青原料性质与由其制备的碳纤维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AR树脂中的一维有序中间相结构在纺丝中被拉伸,形成不同中间相间的界面,成为应力集中区,在后续碳化过程因应力释放导致纤维开裂而损害其力学性能;而ICP沥青基本为无定形相结构,在纺丝过程中无明显的择优取向,碳化过程石墨化程度低,故其所成的碳纤维无应力集中和开裂问题,但也正是这无定形结构,使其最终力学性能也较差。以上结果说明,原料的性质可以"遗传"到沥青基碳纤维中。因此,改变沥青原料的性质是改善沥青基碳纤维结构和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中间相沥青 各向同性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含量对Co-SiC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玲 陈剑铭 +3 位作者 丁绍楠 李风萍 姚艳波 刘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37-40,共4页
系统研究了含钴聚碳硅烷交联丝的氧含量对所成含钴碳化硅(Co-SiC)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交联丝Co-PCS-air,Co-PCS-02的氧含量较高,陶瓷产率较高,所成纤维的SiCx0y相含量较高、β-SiC和CoSi晶粒的增长速度较快... 系统研究了含钴聚碳硅烷交联丝的氧含量对所成含钴碳化硅(Co-SiC)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交联丝Co-PCS-air,Co-PCS-02的氧含量较高,陶瓷产率较高,所成纤维的SiCx0y相含量较高、β-SiC和CoSi晶粒的增长速度较快,晶粒的尺寸较大,达到最大力学性能的烧结温度较低,电阻率也较低。该纤维电阻率在1O^0~10^3Ω·CITl之间可调,且具有一定的磁性,有望用作吸波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硅烷 氧含量 含钴SiC纤维 电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NL202 SiC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智明 陈立富 +3 位作者 李永财 丁马太 兰琳 李思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4023-14026,共4页
考察了Nicalon NL202SiC纤维经热空气环境脱胶之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前后,包括热失重、元素组成、物相组织、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电阻率等结构与性能所发生的变化。研究表明,热处理温度为1 200℃时,主要是因高电阻率的连续... 考察了Nicalon NL202SiC纤维经热空气环境脱胶之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前后,包括热失重、元素组成、物相组织、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电阻率等结构与性能所发生的变化。研究表明,热处理温度为1 200℃时,主要是因高电阻率的连续相无定型态SiCxOy的分解,纤维电阻率大幅降低,介电损耗能力提升,有望用于吸波材料。而热处理温度超过1 200℃时,剧烈的热分解,导致纤维结构的缺陷;且快速的晶化,导致纤维拉伸断裂模式由非晶态脆性断裂转变为多晶态沿晶断裂。所有这些,都导致纤维强度的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纤维 微观形貌 物相组成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华展 李永财 +3 位作者 兰琳 李思维 陈立富 丁马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0,共5页
采用真空袋工艺制备了纤维体积分数为10%-40%的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其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计算其吸波性能和反射率.结果表明,在10%-25%范围内,随着碳化硅纤维体积分数的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实部、虚部及损耗角正... 采用真空袋工艺制备了纤维体积分数为10%-40%的单向碳化硅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其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计算其吸波性能和反射率.结果表明,在10%-25%范围内,随着碳化硅纤维体积分数的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实部、虚部及损耗角正切值均增大,反射率减少,即吸波能力增大;而在高于25%之后,就吸波能力而言,存在着最优纤维体积分数值;在纤维体积分数固定之后,就吸波能力而言,也存在着最佳的材料厚度;当复合材料的SiC纤维体积分数为25%、厚度为3mm 时,其在X 波段内的反射率均低于-5dB,最低为-9.9dB,平均值为-7.8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碳化硅纤维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低氧型碳化硅纤维的表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双 刘玲 +3 位作者 丁绍楠 李风萍 兰琳 刘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3,共4页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SEM、拉曼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国产低氧高碳型碳化硅纤维表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光滑、致密,以SiC_xO_y组成为主、SiC次之、SiO_2最少,并有无定形碳存在。该纤维表面物理与化学特性...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SEM、拉曼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国产低氧高碳型碳化硅纤维表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光滑、致密,以SiC_xO_y组成为主、SiC次之、SiO_2最少,并有无定形碳存在。该纤维表面物理与化学特性有利于形成结合强度适中的复合材料界面,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纤维 表面物理性能 表面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铁碳化硅陶瓷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星煜 胡志明 +4 位作者 吴鹏飞 董喜超 郭长青 苏智明 刘安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31,共8页
将羰基铁和液态聚碳硅烷(LPCS)反应生成的铁(Fe)溶胶与固态聚碳硅烷(PCS)混合,合成出不同Fe质量分数的PCS先驱体,然后经氧化交联和高温热解制备了不同Fe质量分数的磁性碳化硅陶瓷(Fe/SiC),系统地研究了Fe元素的引入对SiC陶瓷的组成、结... 将羰基铁和液态聚碳硅烷(LPCS)反应生成的铁(Fe)溶胶与固态聚碳硅烷(PCS)混合,合成出不同Fe质量分数的PCS先驱体,然后经氧化交联和高温热解制备了不同Fe质量分数的磁性碳化硅陶瓷(Fe/SiC),系统地研究了Fe元素的引入对SiC陶瓷的组成、结构、磁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Fe质量分数小于8.94%时,在热解过程中,Fe元素可以显著促进SiCxOy的分解,生成β-SiC,且随着Fe质量分数的增加,β-SiC的结晶峰越来越强;但随着Fe质量分数继续增加,达11.78%时,则主要生成Fe3Si;Fe/Si C陶瓷均呈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随着Fe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加;当Fe质量分数为4.19%时Fe/SiC陶瓷在12.4 GHz具有最小的反射损耗,为-9.4 dB,同时低于-5 dB的带宽为2.4 GHz,Fe质量分数为8.94%时,低于-5 dB的带宽则为3.7 GHz,可用作良好的微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磁损耗 介电损耗 微波吸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烧结法制备BN/Si3N4复相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永伟 唐学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7-322,共6页
采用在硅(Si)粉中添加硼(B)粉,利用反应烧结法制备氮化硼/氮化硅(BN/Si_3N_4)复相陶瓷,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相组成和断面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同轴法分析其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成型压强的增加会导... 采用在硅(Si)粉中添加硼(B)粉,利用反应烧结法制备氮化硼/氮化硅(BN/Si_3N_4)复相陶瓷,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相组成和断面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同轴法分析其介电性能.结果表明:成型压强的增加会导致样品氮化率下降;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样品氮化率增大;随着B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氮化率先升高后降低.采用12 MPa成型且B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时,经1 450℃氮化处理制得的陶瓷以β-Si_3N_4相为主,孔隙率为40.12%,在2~18GHz频率下,其介电常数为3.27~3.58,介电损耗角正切值为1.10×10^(-3)~1.12×10^(-2).B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Si_3N_4陶瓷的介电性能,有望应用于透波材料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烧结 BN/Si3N4复相陶瓷 氮化率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硅烷氮化热解法制备Si_3N_4纤维 被引量:7
11
作者 兰琳 夏文丽 +3 位作者 陈剑铭 刘玲 丁绍楠 刘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981-2984,共4页
将PCS电子束交联丝在氨气氛中氮化热解、脱碳氨化,继在氮气氛中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生成硅氮烷并最终形成氮化硅(Si3N4)纤维。所制备的Si3N4纤维白色透明,横截面和表面均光滑致密,无明显缺陷和孔洞。还研究了氮化热解的反应机理... 将PCS电子束交联丝在氨气氛中氮化热解、脱碳氨化,继在氮气氛中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生成硅氮烷并最终形成氮化硅(Si3N4)纤维。所制备的Si3N4纤维白色透明,横截面和表面均光滑致密,无明显缺陷和孔洞。还研究了氮化热解的反应机理以及热解工艺对氮化硅(Si3N4)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氮化热解脱碳彻底,Si3N4纤维C含量<1%;烧结温度提高,N含量随之增加,O含量则先增后减;烧结温度不超过1500℃,纤维为无定型。力学性能结果分析表明,随热解温度的提高,纤维力学性能先提后降,1300℃时达到最大值。氮化热解过程是采用NH3进行脱碳氨化,并在N2气氛下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产生硅氮烷并最终形成Si3N4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硅烷 先驱体转化法 氮化热解法 Si3N4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含量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的合成与陶瓷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然 詹俊英 +3 位作者 周聪 余兆菊 丁马太 夏海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66-2168,2173,共4页
以甲醇对氯甲基三氯硅烷(Cl3SiCH2Cl)进行烷氧化反应,然后经过格氏偶联反应和还原反应,制备了低氧含量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BPCS)。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核磁共振(NMR)以及元素分析对由此制备的HBPC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提高烷氧... 以甲醇对氯甲基三氯硅烷(Cl3SiCH2Cl)进行烷氧化反应,然后经过格氏偶联反应和还原反应,制备了低氧含量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HBPCS)。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核磁共振(NMR)以及元素分析对由此制备的HBPC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提高烷氧化比例,可以有效抑制溶剂四氢呋喃开环的副反应,降低先驱体氧含量。通过热失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分别对HBPCS的热性能及相应陶瓷在高温下的结晶行为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化 聚碳硅烷 先驱体法 碳化硅 超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对Al_2O_3凝胶纤维相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静 林志君 +2 位作者 张力 丁马太 陈立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26-931,共6页
以尿素催化硅酸乙酯水解制得SiO2溶胶。采用29Si NMR、27 Al NMR、FT-IR、TEM、DTA、XRD和SEM等对SiO2溶胶、Al2O3凝胶纤维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SiO2溶胶稳定性好,含有大量的单硅酸Si(OH)4,能和Al2O3表面的Al—OH反应生成A... 以尿素催化硅酸乙酯水解制得SiO2溶胶。采用29Si NMR、27 Al NMR、FT-IR、TEM、DTA、XRD和SEM等对SiO2溶胶、Al2O3凝胶纤维化学结构和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SiO2溶胶稳定性好,含有大量的单硅酸Si(OH)4,能和Al2O3表面的Al—OH反应生成Al—O—Si键而有效地将其包裹,从而阻止了过渡态Al2O3微晶的相互接触,抑制了α-Al2O3的成核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纤维 SIO2 相变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含量对硅氧氮纤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剑铭 夏文丽 +3 位作者 姚艳波 刘玲 丁绍楠 刘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587-3590,共4页
令不同氧含量的聚碳硅烷氧化交联丝在高纯氨气中氮化热解、脱碳氨化,继而在高纯氮气下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生成硅氧氮烷并最终形成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氮(Si—O—N)陶瓷纤维。XRD、EPMA和TEM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元素在硅氮氧纤维中均... 令不同氧含量的聚碳硅烷氧化交联丝在高纯氨气中氮化热解、脱碳氨化,继而在高纯氮气下高温热引发缩合/转氨基反应,生成硅氧氮烷并最终形成氧含量不同的硅氧氮(Si—O—N)陶瓷纤维。XRD、EPMA和TEM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元素在硅氮氧纤维中均匀分布,随着交联丝O含量增加,Si—O—N陶瓷纤维的O含量随之增加,力学性能下降,而陶瓷产率则先升后降。高氧时纤维陶瓷产率下降是因为在高温热解时发生了相分解。XRD和TEM结果表明,氧含量不同的陶瓷纤维经1 500℃高温处理后,均仍为无定型。氧可能对氮化硅的结晶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硅烷 先驱体转化法 氮化热解法 氧含量 硅氧氮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思维 张立同 +1 位作者 刘永胜 冯祖德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湿氧气氛热处理对3D 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未经热处理的3D C/SiC纤维束中,微裂纹传播主要为沿纤维/界面相脱粘的单一模式;热处理后纤维束中的微裂纹形成了多种扩展模式。在...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湿氧气氛热处理对3D 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未经热处理的3D C/SiC纤维束中,微裂纹传播主要为沿纤维/界面相脱粘的单一模式;热处理后纤维束中的微裂纹形成了多种扩展模式。在经历了长达100h的保温之后,热解碳的部分有序化及其层状结构的形成是导致裂纹能量耗散模式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序结构的形成也增加了裂纹的联通和长裂纹形成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纤维/基体界面 裂纹扩展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应力场下PLZT铁电陶瓷的原位Raman观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飒 梁丽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73-2078,共6页
铁电陶瓷材料在外场加载下的畴变所引起的材料结构变化,是导致材料性能衰变和破坏的主要原因,Raman光谱技术是一种研究铁电材料畴变和微结构变化的无损伤性及原位微区的观测方法。采用传统固相法合成Zr/Ti原子比为53/478的掺镧锆钛酸铅(... 铁电陶瓷材料在外场加载下的畴变所引起的材料结构变化,是导致材料性能衰变和破坏的主要原因,Raman光谱技术是一种研究铁电材料畴变和微结构变化的无损伤性及原位微区的观测方法。采用传统固相法合成Zr/Ti原子比为53/478的掺镧锆钛酸铅(PLZT)铁电陶瓷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Precision_LC铁电测试系统分别对试样进行结构形貌表征和铁电物理性能测试,利用自制的应力加载装置与Raman光谱仪联用,实现不同压应力场作用下试样的原位Raman谱测试,考察和分析Raman谱软模E(2TO)和E(3TO+2LO)+B1的峰强和峰位随散射偏振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压应力场下Raman软模E(2TO)和E(3TO+2LO)+B1的峰强均随散射偏振角度呈现正弦式的变化规律,在60°偏振角度上软模峰强最大,在150°偏振角度上软模峰强最小。随着压应力场的增加,在0°和60°偏振角度获得的软模峰强随应力场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90°和150°偏振角度获得的软模峰强基本不变。压应力场变化对PLZT陶瓷的Raman软模E(2TO)和E(3TO+2LO)+B1的峰位均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陶瓷 压应力场 原位观测 偏振角度 Raman软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级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的联用技术及其在铁电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飒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2,共6页
简述了拉曼光谱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的特点,针对材料学科的科研测试需求,叙述了近年来三级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与一系列机械平台装置联用后,在偏振场、力电场、温度场等外场作用下PLZT铁电陶瓷材料的拉曼原位观测实例,... 简述了拉曼光谱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共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的特点,针对材料学科的科研测试需求,叙述了近年来三级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与一系列机械平台装置联用后,在偏振场、力电场、温度场等外场作用下PLZT铁电陶瓷材料的拉曼原位观测实例,通过图谱分析讨论了PLZT铁电陶瓷材料在外场作用下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疲劳损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仪 机械装置 外场 原位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硅烷氮化热解法制备SiNO陶瓷
18
作者 丁绍楠 刘玲 +3 位作者 李风萍 胡志明 刘星煜 刘安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0-784,共5页
系统研究了热解和氧化条件对聚碳硅烷氮化热解法制备SiNO陶瓷的影响.研究发现,氮化脱碳反应主要发生在800℃之前,且脱碳彻底,碳质量分数低于1%;在氮气气氛下继续烧成,最终生成陶瓷的氮质量分数可达35.65%.氮化前对聚碳硅烷进行氧化交联... 系统研究了热解和氧化条件对聚碳硅烷氮化热解法制备SiNO陶瓷的影响.研究发现,氮化脱碳反应主要发生在800℃之前,且脱碳彻底,碳质量分数低于1%;在氮气气氛下继续烧成,最终生成陶瓷的氮质量分数可达35.65%.氮化前对聚碳硅烷进行氧化交联可提高陶瓷产率至61.84%,但是产物中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到20%以下,产物为无定型态的SiNO陶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硅烷 氮化热解法 SiNO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电场作用下PLZT铁电陶瓷畴变的原位Raman观测
19
作者 张飒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39,共5页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掺镧锆钛酸铅(PLZT)铁电陶瓷,经不同方向极化后,进行了交变电场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原位测试了不同循环周次下的Raman谱和电滞回线,分析了Raman软模强度和剩余极化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铁电陶瓷在交变电场作...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掺镧锆钛酸铅(PLZT)铁电陶瓷,经不同方向极化后,进行了交变电场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原位测试了不同循环周次下的Raman谱和电滞回线,分析了Raman软模强度和剩余极化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铁电陶瓷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畴变导致了Raman峰强度和铁电性能的下降;随循环周次的增加,Raman软模相对强度和相对剩余极化强度均先快速下降后再缓慢下降,且下降趋势由急变缓的拐点基本出现在循环106.2周次时;纵向极化试样的Raman谱软模相对强度和相对剩余极化强度随循环周次增加的下降幅度大于未极化和切向极化试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陶瓷 电疲劳 原位Raman观测 软模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态聚碳硅烷共混制备碳化硅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汤明 余兆菊 +2 位作者 兰琳 丁马太 陈立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267-2272,共6页
以超支化液态聚碳硅烷(LPCS)与固态聚碳硅烷(纯PCS)的共混物作先驱体,熔融纺丝;所得原丝再在热空气气氛中氧化交联,在高温氮气气氛中热裂解,得到碳化硅纤维。研究表明,15%(质量分数)LPCS的加入,可使纯PCS先驱体的纺丝温度,从285℃降低到... 以超支化液态聚碳硅烷(LPCS)与固态聚碳硅烷(纯PCS)的共混物作先驱体,熔融纺丝;所得原丝再在热空气气氛中氧化交联,在高温氮气气氛中热裂解,得到碳化硅纤维。研究表明,15%(质量分数)LPCS的加入,可使纯PCS先驱体的纺丝温度,从285℃降低到225℃;纺丝性能和纤维表面质量明显提高;还可以提高氧化交联的效率,降低交联温度,从而减少纤维部分融并、粘结的弊端;虽然纤维的室温力学强度有所降低,但抗氧化性能提高,1400℃氧化交联后,力学性能几乎不变;而纯PCS的力学性能却降为原来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硅烷 液态聚碳硅烷 SIC纤维 氧化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