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推进系统非线性解耦建模方法
1
作者 徐飞 史黎明 +1 位作者 李子欣 李耀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33,共11页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在超高速电磁推进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多相直线感应电机定子与动子耦合程度快速时变、供电切换晶闸管开关电流过零关断、供电电缆阻抗随动子位置变化等非线性特性显著,导致现有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实时地模拟...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在超高速电磁推进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多相直线感应电机定子与动子耦合程度快速时变、供电切换晶闸管开关电流过零关断、供电电缆阻抗随动子位置变化等非线性特性显著,导致现有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实时地模拟系统电磁暂态过程。该文将直线感应电机系统依据能量转换特性划分为有效转换、无效转换和电源三部分,采用多相电机定子空间矢量解耦建模和虚拟动子磁链方法,实现了晶闸管与直线电机、电机定子与动子之间的解耦,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硬件在环实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无迭代实时运算步长低至500ns,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与物理实验误差小于7%,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超高速直线感应电机推进系统高性能控制提供建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供电 多相直线感应电机 晶闸管开关 非线性特性 实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群式高精度时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
作者 张法瑞 李玉泉 +5 位作者 李步云 徐飞 范满义 王杨睿 史黎明 李子欣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0,共9页
针对高速电磁推进系统的大规模集群和高精度时统需求,提出一种集群式高精度时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采用分层架构,硬件以DSP+ARM+FPGA为核心,软件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展示。通过同步触发、时间同步和多源数据融合,... 针对高速电磁推进系统的大规模集群和高精度时统需求,提出一种集群式高精度时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系统采用分层架构,硬件以DSP+ARM+FPGA为核心,软件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展示。通过同步触发、时间同步和多源数据融合,大幅提高了时统融合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同时监测40个分布式测控装置;支持每百μs并行采集20 480路通道数据的功能;分布式装置时间同步精度达μs级。该系统为高速电磁推进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磁推进系统 集群 高精度 时统监测 时间同步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电动悬浮非对称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3
作者 王津 葛琼璇 赵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4-892,共9页
为提高超导电动悬浮系统性能,基于全局灵敏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提出一种非对称悬浮线圈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基于空间谐波法建立超导电动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超导磁体的磁感应强度以及悬浮线圈的电磁力;其次,对此模型进行非对称... 为提高超导电动悬浮系统性能,基于全局灵敏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提出一种非对称悬浮线圈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基于空间谐波法建立超导电动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超导磁体的磁感应强度以及悬浮线圈的电磁力;其次,对此模型进行非对称优化设计,采用Sobol’敏感性分析方法,以悬浮力和每公里悬浮线圈质量为目标,计算各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并基于灵敏度分析结果进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NSGA-Ⅱ)优化设计;最后,通过有限元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空间谐波法解析模型,并对优化前后的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谐波法建立的悬浮系统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具有一致性;相比优化前,优化后的非对称悬浮系统悬浮力提高8.3%,每公里铺设线圈质量降低12.9%;垂直位移0.02~0.04 m时,悬浮力由262.2 kN增加到270.2 kN,磁阻力由4.5 kN增加到5.4 kN;水平位移0.17~0.20 m时,悬浮力由306.5 kN减小到228.8 kN,磁阻力由6.2 kN减小到4.6 kN;悬浮力、磁阻力的波动分别约为6%、65%.研究揭示了悬浮力和磁阻力随着位移方向的变化规律,验证了非对称设计在提升悬浮力和轻量化方面的优势,为超导电动悬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悬浮 灵敏度分析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 有限元仿真 超导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的电磁分析
4
作者 常雪宇 彭爱武 赵凌志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8,共8页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是目前流体控制的研究热点,电磁激活板是进行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主要方式。为精确计算分析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输入能量和控制效率,通过采用基于COMSOL的电磁场仿真模拟方法,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对海水... 电磁力控制流体边界层是目前流体控制的研究热点,电磁激活板是进行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主要方式。为精确计算分析电磁力流体边界层控制的输入能量和控制效率,通过采用基于COMSOL的电磁场仿真模拟方法,结合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对海水中平面电磁激活板的电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电磁激活板及周围海水中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电磁激活板输入电流和电功率的精确计算方法,分析并获得了电磁激活板的主要结构参数——磁极间距和磁极厚度对平均磁通密度、电磁场穿透深度、电磁力、输入电流以及输入电功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从而为电磁激活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分析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扩展到水下航行器和超高音速飞行器的减阻、增升、电磁表面推进和矢量控制,将促进其性能提升和相关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流动控制 电磁力 边界层 电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直线感应电机自学习抗扰控制策略
5
作者 徐飞 姜新宇 +2 位作者 李子欣 史黎明 李耀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71-1783,共13页
高速直线感应电机在跨声速运行时,激波非定常特性引发的抖振现象易导致电机动子速度测量受到强烈不确定扰动,推力控制失稳、跨声速运行失败。该文首先建立了高速直线感应电机自学习数学模型,由历史实验数据学习电机模型参数,依据数学模... 高速直线感应电机在跨声速运行时,激波非定常特性引发的抖振现象易导致电机动子速度测量受到强烈不确定扰动,推力控制失稳、跨声速运行失败。该文首先建立了高速直线感应电机自学习数学模型,由历史实验数据学习电机模型参数,依据数学模型对直线感应电机动子速度进行高精度多步预测。其次由预测速度与传感器量测速度构建滚动预测矩阵,提出基于矩阵列向量变异程度的量测速度可信度计算方法。最后依据预测速度、量测数据及可信度值加权运算,提出不确定扰动下高速直线感应电机自学习抗扰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自学习抗扰控制策略对短时不确定扰动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跨声速时修正速度与实际速度误差小于0.7%,有效解决了不确定扰动导致的电流分量偏离和推力失稳问题,原理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对不确定扰动抑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扰动 直线感应电机 抗扰控制 自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储能型脉冲功率调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6
作者 王秋良 李鹏宇 +2 位作者 刘冬旭 程军胜 熊玲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21-3732,共12页
电磁推进、定向能装备的轻量化、高性能运行的核心在于脉冲电源系统指标提升,但传统电容储能及其脉冲功率变换方式的技术指标已接近极限。电感储能型脉冲调制技术凭借其储能密度高、能量释放快等优势,在脉冲电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电磁推进、定向能装备的轻量化、高性能运行的核心在于脉冲电源系统指标提升,但传统电容储能及其脉冲功率变换方式的技术指标已接近极限。电感储能型脉冲调制技术凭借其储能密度高、能量释放快等优势,在脉冲电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总结了电感储能与脉冲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典型拓扑结构(超导变压器型、XRAM型和Meat Grinder型)及其技术特性。综合分析表明:以超导线圈储能的变压器型拓扑结合XRAM方案以及引入半导体反向换流技术的Meat Grinder型衍生拓扑,有望成为高功率脉冲电源的主流技术方案路线,但同时仍面临初级电源功率需求高、大电流关断困难的技术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性能超导线圈及其制冷技术、高压开关器件、辅助换流电路及耦合电路设计、多类型拓扑组合及参数优化等,以推动电感储能工程化应用,支撑电磁推射及定向能装备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储能 脉冲调制 超导变压器 电磁推射 高压开关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退化相似性的变应力工况下IGBT寿命预测方法
7
作者 仇志杰 郑丹 +1 位作者 范涛 温旭辉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为了实现动态变化工况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特定个体的实时可更新寿命预测,提出一种解析寿命模型与基于相似性的数据驱动模型融合的变应力工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恒定应力功率循环试验建立器件的一维解析寿命模型,基... 为了实现动态变化工况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特定个体的实时可更新寿命预测,提出一种解析寿命模型与基于相似性的数据驱动模型融合的变应力工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恒定应力功率循环试验建立器件的一维解析寿命模型,基于解析寿命模型实现了不同应力工况下的损伤等效。随后,基于退化相似性实现了对特定个体退化轨迹的剩余寿命预测,并采用灰狼优化算法(GWO)对退化相似性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最终,通过一组变应力加速试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变应力工况下基于器件个体退化状态的寿命预测,与现有解析寿命模型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寿命预测 解析寿命模型 退化相似性 灰狼优化算法 变应力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导磁悬浮单端供电模式能效与速度协同优化策略
8
作者 郑彦喜 葛琼璇 +2 位作者 赵鲁 朱进权 高瑞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171,共10页
针对常导磁悬浮列车在单端供电模式下的能效与速度瓶颈,提出一种结合牵引变电站布局优化与供电模式动态切换的双重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构建牵引供电系统的能效模型,解析变流器在直接模式与变压器模式下的性能差异。其次采用贝叶斯优化算... 针对常导磁悬浮列车在单端供电模式下的能效与速度瓶颈,提出一种结合牵引变电站布局优化与供电模式动态切换的双重优化策略。首先通过构建牵引供电系统的能效模型,解析变流器在直接模式与变压器模式下的性能差异。其次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对牵引变电站空间布局实施全局寻优,实现馈电网络损耗的显著降低。最后提出供电模式动态切换策略,基于实时工况自主选择最优供电方式,突破固定模式下的输出功率限制。硬件在环实验表明:变电站布局优化使馈电损耗降低20.1%,动态切换策略使加速区段的变流器容量利用率平均提升31.2%;协同优化下,列车最高速度由442.97 km/h提升至481.23 km/h,验证了单端供电模式的高速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导磁悬浮列车 单端供电 牵引变电站 供电模式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供电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新型滑模速度控制策略
9
作者 周世炯 李耀华 +2 位作者 史黎明 孔甘霖 刘进海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64-2476,共13页
针对分段供电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在运行过程中易受外部扰动、参数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器与终端滑模扰动观测器(TSMDO)相结合的速度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传统滑模控制器存在收敛速度和抖振程度相互矛盾的... 针对分段供电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在运行过程中易受外部扰动、参数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滑模控制器与终端滑模扰动观测器(TSMDO)相结合的速度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传统滑模控制器存在收敛速度和抖振程度相互矛盾的问题。其次,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滑模趋近律,使得所提滑模速度控制(SMSC)加快了系统的收敛速度、抑制了滑模的抖振、保证了电机速度跟踪的动态性能。然后,为了提升电机速度跟踪的稳态性能,基于终端滑模理论设计了TSMDO,该观测器可以对外部扰动、参数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观测并补偿。最后,通过与PI控制、传统SMSC的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分段供电PMLSM速度跟踪的动态和稳态性能,而且减小了加速度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加速度波动 滑模速度控制 终端滑模扰动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矩阵谐振型电力电子变压器高频环节特性分析与开关频率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聪 胡钰杰 +3 位作者 胡洋 高范强 徐飞 李子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4-713,I0025,共11页
串联谐振型直流变换器(series-resonant DC-DC converter,SRC)是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核心元件,但电容等储能元件体积大是制约电力电子变压器功率密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尽量减小电容等无源元件体积。然而,当SRC直流侧电容减小,尤其... 串联谐振型直流变换器(series-resonant DC-DC converter,SRC)是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核心元件,但电容等储能元件体积大是制约电力电子变压器功率密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应尽量减小电容等无源元件体积。然而,当SRC直流侧电容减小,尤其是与谐振电容基本相当时,其高频环节电流特性与传统的直流电容较大的SRC存在很大不同。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对比分析半桥型SRC、全桥型SRC和半桥全桥混合的SRC(混合型SRC)在不同直流电容与谐振电容比值情况下的高频环节电流特性,求解得到实现软开关时3种典型SRC开关频率设计应满足的超越方程,进一步得到其开关频率与谐振频率比值解析表达式,据此提出3种SRC高频环节开关频率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高频环节特性分析正确性和所提出的开关频率设计方法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矩阵谐振型电力电子变压器 串联谐振直流变换器 高频链路 软开关 开关频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ning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and crystallinity in activated carbon for high-voltage lithium-ion capacitors
11
作者 AN Ya-bin SUN Yu +5 位作者 ZHANG Ke-liang LI Chen SUN Xian-zhong WANG Kai ZHANG Xiong MA Yan-we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5-1097,I0019-I0021,共16页
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combine the high power dens-ity of electr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with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However,they face practical limitations due to the narrow operati... 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combine the high power dens-ity of electrical double-layer capacitors with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However,they face practical limitations due to the narrow operating voltage window of their activated carbon(AC)cathodes.We report a scalable thermal treatment strategy to develop high-voltage-tolerant AC cathodes.Through controlled thermal treatment of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Raw-AC)under a H_(2)/Ar atmosphere at 400-800℃,the targeted reduction of degradation-prone functional groups can be achieved while preserving the critical pore structure and increasing graph-itic microcrystalline ordering.The AC treated at 400℃(HAC-400)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pecific capacity(96.0 vs.75.1 mAh/g at 0.05 A/g)and better rate capability(61.1 vs.36.1 mAh/g at 5 A/g)in half-cell LICs,along with an 83.5%capacity retention over 7400 cycles within an extended voltage range of 2.0-4.2 V in full-cell LICs.Scalability was demonstrated by a 120 g batch production,enabling fabrication of pouch-type LICs with commercial hard carbon anodes that delivered a higher energy density of 28.3 Wh/kg at 1 C,and a peak power density of 12.1 kW/kg compared to devices using raw AC.This simple,industry-compatible approach may be used for producing ad-vanc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practical high-performance L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Lithium-ion capacitors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Microcrystalline domains High-voltage ca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n electrospun carbon-based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capacitors
12
作者 ZHANG Qian YAO Shu-yu +5 位作者 LI Chen AN Ya-bin SUN Xian-zhong WANG Kai ZHANG Xiong MA Yan-we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2-821,共40页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which integrate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Lithium-ion capacitors(LICs),which integrate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with the high power density of supercapacitors,have emerged as promising candidates.However,challenges such as poor capacity matching and limited energy density still hinder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Carbon nanofibers(CNFs),with their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mechanical flexibility,and strong compatibility with active materials,are regarded as ideal electrode frameworks for LICs.This review summarizes key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NF-based LICs,including structural engineering,heteroatom doping,and hybridization with transition metal oxides.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each approach are discussed in detail,with a focus on their roles in improving capacitance,energy density,and cycling stability.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material design and guide future research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Cs for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ion capacitors Carbon nanofibers ELECTROSPINNING Energy density Power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