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城市休憩用地(开放空间)可达性的人本视角评价——以香港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灵珠 崔敏榆 《风景园林》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香港的休憩用地为例,借助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3D sDNA)技术,基于认知寻路机制模拟行人路线选择,讨论如何评估休憩用地的实际步行可达性。进一步结合人口密度、老龄人口比例、收入水平等社会特征变量,识别休憩用地不足但人口密度较高或弱势群体较多的区域。这一分析框架可为高密度城市中休憩用地的可达性评估提供精细化的量化方法,为基于人本视角与公平性视角的休憩用地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休憩用地(开放空间) 人本视角 步行可达性 公平性 社区生活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上海苏州河滨水空间绩效提升策略
2
作者 汪洁琼 刘辰宇 +1 位作者 王敏 柯楠 《住宅科技》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滨水空间改造提升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高密度城区滨水空间改造前后空间绩效增益的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的角度,构建量化评价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的指标体系;聚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对上海苏州河... 滨水空间改造提升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高密度城区滨水空间改造前后空间绩效增益的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的角度,构建量化评价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的指标体系;聚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对上海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进行空间绩效评估,分析贯通前后其生态系统服务簇以及各段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能的变化,深入探讨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研究结论可为高密度城区中河道滨水空间的提升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空间绩效 城市滨水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上海苏州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德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比较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和德国埃森市为实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静 纪丹雯 +1 位作者 王卓霖 刘悦来 《华中建筑》 202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我国已进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创建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社区花园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微空间,尤其适合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城市。目前社区花园实践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该文选取上海杨浦区和... 我国已进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创建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社区花园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微空间,尤其适合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城市。目前社区花园实践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该文选取上海杨浦区和德国埃森市已建成的5个社区花园进行了为时两年的实地调研,并查阅研究了它们的相关文献历史资料,从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视角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全面的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4类17项。通过对中德两个城市的社区花园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基本建立了社区花园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社区花园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花园 生态系统服务 综合评价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校园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钱锋 杨丽 《住宅科技》 2016年第10期36-40,共5页
学校作为一个城市单元,校园的风环境和自然通风情况都会影响着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品质。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对某中学建筑周围的风环境流场及建筑物表面的平均风压进行数值模拟,借助FLUENT软件计算分析,结合相应指标对校园建筑不同高度的... 学校作为一个城市单元,校园的风环境和自然通风情况都会影响着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品质。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对某中学建筑周围的风环境流场及建筑物表面的平均风压进行数值模拟,借助FLUENT软件计算分析,结合相应指标对校园建筑不同高度的自然通风情况、宜居性进行了评价,对我国的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建筑舒适性的改善及建筑节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校园 建筑群布局 舒适性 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风热环境的关联性——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杜思宏 金星 +1 位作者 周欣 石邢 《城市建筑》 2020年第32期7-12,共6页
城市中心区建设强度高且人口密集,其热环境问题更为显著。为研究城市形态对风热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ENVI-met对沈阳太原街商业区夏季风热环境的模拟结果,分析了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及平均风速的相互关系,并定量研究了10个城市形态指标对... 城市中心区建设强度高且人口密集,其热环境问题更为显著。为研究城市形态对风热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ENVI-met对沈阳太原街商业区夏季风热环境的模拟结果,分析了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及平均风速的相互关系,并定量研究了10个城市形态指标对三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空气温度与风速呈正相关,地表温度与风速呈负相关,但空气温度与地表温度间没有明显关联。建筑密度、平均建筑体积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天空开阔度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围合度是影响风速的主要指标,降低围合度可提高风速,但增加了夏季热气流对地块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改善风热环境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热环境 城市中心区 城市形态指标 曲线估计 ENVI-m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支持下的人本城市设计:以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为例 被引量:38
6
作者 叶宇 黄鎔 张灵珠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39-45,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城市数据 深度学习 城市绿道 城市设计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图像分类与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王敏 《风景园林》 2023年第7期22-28,共7页
【目的】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生态高质量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的更高诉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旨在探索风景园林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方... 【目的】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生态高质量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的更高诉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旨在探索风景园林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训练,实现大范围、大批量的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智能识别、分类与评价。【结果】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数据集,训练了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深度学习模型,对研究范围内全域的水体生境进行了高精度、自动化的生境质量评价。【结论】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长时序、大范围地对水体生境进行质量评价,为水体生境的修复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未来可实现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体生境质量的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水体生境 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 卷积神经网络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隙之间:基于三维可达性的“纳凉网络”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灵珠 +1 位作者 崔敏榆 曾文馨 《风景园林》 2022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流量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探索公共空间的大小、地理位置可见性和设计品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设计品质随着面积增加与可见性的提高而提升。结合小型空间分布、城市通风及行人使用最频繁的日常路线,为湾仔分区勾勒出一幅“纳凉网络”设计图,使其可以服务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各个群体。对公共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步行可达的复杂性,提出具有逻辑的空间设计干预方法,从而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群体,同时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型公共空间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 三维可达性 连续性公共空间网络 “纳凉网络” 立体化城市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中多树种生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评价——以德国萨克森州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鸣 乌尔里希·皮特扎卡 +1 位作者 安德烈亚斯·罗洛夫 张德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2,共11页
【目的】研究城市森林中的多个树种在多样化生境条件下对持续干旱的生长反应和敏感性,为快速筛选抗旱性强且能健康生长的适应性树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生境(郁闭林、开敞林和行道树)中不同树龄(幼龄、低龄和成年)的17... 【目的】研究城市森林中的多个树种在多样化生境条件下对持续干旱的生长反应和敏感性,为快速筛选抗旱性强且能健康生长的适应性树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生境(郁闭林、开敞林和行道树)中不同树龄(幼龄、低龄和成年)的17种树木在2005—2020年的各年年均枝长变化,计算其相对增长率(干旱年的年均枝长增长量与非干旱期相应值的比)(RAI)来评价树木枝条生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结果】1)年均枝长随树龄增大而减小,郁闭林中幼龄树木和开敞林中低龄树木的年均枝长高于成年行道树。2)各树种的年均枝长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呈显著性相关(r^(2)=0.687,P<0.01),郁闭林中的欧洲水青冈和夏栎,以及开敞林中的欧梣和夏栎的枝长生长对干旱不敏感,但各生境中有14种树木对干旱极为敏感。3)各树种的叶片膨压损失点水势的平均值与极小值呈显著相关(r^(2)=0.549,P<0.01),但与生长敏感性不相关。4)木质部结构与RAI(r=0.553,P<0.01)和生长敏感性(r=0.545,P<0.01)呈显著性相关,散孔材和半环孔材树种比环孔材树种对干旱更敏感。【结论】各树木的年均枝长受多种因子影响,年均枝长可推荐作为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评价树木生长活力的新方法,能反映不同树种对生境条件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城市林业和园林绿化相关部门筛选应对气候变化的抗逆性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长反应 树种选择 抗旱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画艺术视角下的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王蓉蓉 汪洁琼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5期223-225,共3页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 传统山水画、山水诗与园林三者互相渗透,共同追求意境含蕴。文章借助《辋川集》《辋川图》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咏》,使用互文性比较手法,以诗文为引,结合画景进行解构分析,比较唐辋川别业与明拙政园在空间结构、语汇构成与时空共鸣三方面的异同,厘清背后原因,分析提取传统园林偏爱的空间节奏线索和诗境要素语汇、发掘游园情感共鸣与各要素组合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园林诗画意境营造方法,并对现代景观设计意境表达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诗画艺术 意境营造 辋川别业 明拙政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