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城市休憩用地(开放空间)可达性的人本视角评价——以香港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张灵珠 崔敏榆 《风景园林》 2021年第4期34-39,共6页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 城市居民能够方便且平等地享用休憩用地,是评价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休憩用地(开放空间)评价往往将人均绿地面积作为核心指标,忽略其实际分布与使用情况,亦较少结合市民实际步行路线或考虑使用者对步行网络的认知。以香港的休憩用地为例,借助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3D sDNA)技术,基于认知寻路机制模拟行人路线选择,讨论如何评估休憩用地的实际步行可达性。进一步结合人口密度、老龄人口比例、收入水平等社会特征变量,识别休憩用地不足但人口密度较高或弱势群体较多的区域。这一分析框架可为高密度城市中休憩用地的可达性评估提供精细化的量化方法,为基于人本视角与公平性视角的休憩用地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休憩用地(开放空间) 人本视角 步行可达性 公平性 社区生活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俊延 丁纯 +3 位作者 陈凯扬 王敏 汪洁琼 王蓉蓉 《园林》 2024年第12期42-48,共7页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转型背景下,在城市重要生态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保证方案切实达到生态修复目标,景观生态修复实践应引入科学解释和客观可度量的循证设计理念。聚焦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通过梳理归纳支撑循证设计的数据、技术与手段,构建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四维概念框架,即基于在地性因素的水生态实测数据分析、基于创新型技术的水生态效应数字模拟、基于指导性要求的水生态工程设计标准、基于多学科知识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以台州市椒江南岸闸口公园为例,阐述强调生态修复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循证方法得到科学、合理、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循证设计提供思路与教学、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修复 循证设计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与活力提升——以上海市黄浦江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2 位作者 陈俊延 柯楠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1,共7页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 上海市积极深化“一江一河”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空间,以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季节性景观营造,从而激发滨水空间活力。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数据多的特征,以人工智能赋能下滨水秋季景观特征的全覆盖、多时相、数字化识别为核心,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为例,训练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特征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构建语义分割模型,实现对实证案例大批量样本数据的秋季景观特征智能化识别与测度;通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s,LBS)大数据分析手段,量化揭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空间中心城区段活力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秋季景观特征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空间秋季景观的营造与活力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城市滨水空间 秋季景观特征 语义分割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支持下的人本城市设计:以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为例 被引量:40
4
作者 叶宇 黄鎔 张灵珠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39-45,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城市数据 深度学习 城市绿道 城市设计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反演的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降温的影响与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朱雯 王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7,共12页
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 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与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了江南水网地区影响夏季降温效应的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并对比研究其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域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4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滨水绿地宽度>水体聚集度;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3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滨水绿地宽度>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城区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5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聚集度>水体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绿地率>水面率>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2个,影响程度为:绿地聚集度>蓝绿空间占比。研究表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与夏季降温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率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降温效应 空间格局 地表温度反演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图像分类与质量评价——以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汪洁琼 江卉卿 王敏 《风景园林》 2023年第7期22-28,共7页
【目的】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生态高质量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的更高诉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旨在探索风景园林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方... 【目的】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生态高质量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的更高诉求,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旨在探索风景园林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的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类方法,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训练,实现大范围、大批量的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智能识别、分类与评价。【结果】构建了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水体生境卫星图像数据集,训练了水体生境质量评价深度学习模型,对研究范围内全域的水体生境进行了高精度、自动化的生境质量评价。【结论】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长时序、大范围地对水体生境进行质量评价,为水体生境的修复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未来可实现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体生境质量的跟踪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水体生境 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 卷积神经网络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雨洪挑战的城市滨水码头区蓝绿空间耦合设计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洁琼 沈桐羽 +1 位作者 王敏 郭广钰 《园林》 2023年第3期47-54,共8页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挑战是城市韧性体系构建的核心议题。聚焦滨水码头区这类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提出蓝绿空间耦合优化对城市滨水码头区应对雨洪挑战起到积极作用。选取上海市黄浦江中北段典型滨水码头区开展实证研究,构建适用...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雨洪挑战是城市韧性体系构建的核心议题。聚焦滨水码头区这类城市灰色基础设施,提出蓝绿空间耦合优化对城市滨水码头区应对雨洪挑战起到积极作用。选取上海市黄浦江中北段典型滨水码头区开展实证研究,构建适用于量化评价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及能表征场地尺度蓝绿空间耦合关系的指标,旨在揭示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蓝绿空间耦合关键指标。结果表明:(1)上海黄浦江滨水码头区各典型样段现有雨洪韧性水平与蓝绿空间耦合程度分异较大;(2)蓝绿耦合度(C)、蓝绿耦合发展协调度(D)是影响滨水码头区雨洪韧性水平的两项关键指标,可综合考虑雨洪韧性与蓝绿耦合的协同提升。针对不同空间类型码头区,总结归纳4种蓝绿耦合的空间优化模式,为城市滨水码头区的雨洪韧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城市滨水码头区从灰色基础设施向高品质蓝绿基础设施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码头区 雨洪韧性 蓝绿耦合 蓝绿基础设施 灰色基础设施 上海黄浦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隙之间:基于三维可达性的“纳凉网络”设计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灵珠 +1 位作者 崔敏榆 曾文馨 《风景园林》 2022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 当前一些大城市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制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划策略对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访问行为、市民步行行为、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化特征等尚欠考虑。以香港中西区和湾仔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作为立体化城市设计的极端案例,基于认知寻路机制、结合三维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技术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流量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探索公共空间的大小、地理位置可见性和设计品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设计品质随着面积增加与可见性的提高而提升。结合小型空间分布、城市通风及行人使用最频繁的日常路线,为湾仔分区勾勒出一幅“纳凉网络”设计图,使其可以服务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各个群体。对公共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步行可达的复杂性,提出具有逻辑的空间设计干预方法,从而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群体,同时为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型公共空间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 三维可达性 连续性公共空间网络 “纳凉网络” 立体化城市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水空间秋叶植物多样性与景观偏好的相关性研究——以上海黄浦江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洁琼 陈俊延 王蓉蓉 《园林》 2022年第3期104-112,共9页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获得公众对各秋叶植物景观单元的偏好程度,结果表明:(1)秋叶植物群落中能显著影响公众景观偏好的关键性指标是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秋叶植物优势度、群落垂直结构层次;(2)秋叶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不与公众景观偏好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增加秋叶植物优势度,即增加秋叶植物在群落中的比例,可显著提升公众景观偏好程度;(3)含有圆锥形树冠样地的公众偏好程度显著增高;(4)提高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能提升公众偏好度,而秋叶乔木具有高大树冠,与低矮灌木相比,更能显著提升视野中的变色比例,因此增加秋叶乔木在秋季植物群落中的比例是有效提高公众偏好的重要手段;(5)不同变色类型的秋叶植物中黄色叶更受欢迎。研究最后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秋叶植物群落优化模式,为“平衡型彩化”的植景规划设计循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四化 彩化 植物多样性 秋叶植物 景观偏好 滨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活力分布特征的城市蓝绿空间耦合关键因素——基于上海市长宁区130个样本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洁琼 柯楠 +1 位作者 潘晶 王敏 《园林》 2023年第12期4-13,共10页
城市蓝绿空间共同构成了高密度城区的生态本底,作为其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共同维持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市活力,是当前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以往城市建设中蓝绿割裂、各自为营,蓝绿空间耦合发展的潜... 城市蓝绿空间共同构成了高密度城区的生态本底,作为其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共同维持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市活力,是当前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以往城市建设中蓝绿割裂、各自为营,蓝绿空间耦合发展的潜力难以释放的瓶颈问题,构建城市蓝绿空间基本特征和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上海市长宁区130个蓝绿空间进行实证研究,综合采用LBS大数据、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阐明长宁区蓝绿空间活力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蓝绿空间基本特征、蓝绿空间耦合关系的各项指标与蓝绿空间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揭示影响城市蓝绿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水体对城市蓝绿空间的高活力存在显著促进作用;(2)有水体的蓝绿空间活力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3)蓝绿边界长度、蓝绿边界形状指数和绿地包围的水体面积是促进蓝绿空间活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而蓝绿破碎度对蓝绿空间活力存在负面影响;(4)在小规模的城市蓝绿空间中,蓝绿耦合关系对活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从活力提升角度为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蓝绿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蓝绿耦合 基于位置的服务数据 空间活力 上海市长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科考舱室光环境评价与队员长航睡眠情绪状态分析
11
作者 王燕尼 汪统岳 +3 位作者 李娟洁 魏力 邵戎镝 郝洛西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8期1240-1252,共13页
为探究南极科考数10天海上航行过程中光照、温湿度、风速等环境要素的骤变对科考队员身心状态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发的多次人体适应性变化规律,对雪龙号与雪龙2号开展了实地测量与海上航行调研。通过主观问卷评估不同舱室空间类型的光环境... 为探究南极科考数10天海上航行过程中光照、温湿度、风速等环境要素的骤变对科考队员身心状态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发的多次人体适应性变化规律,对雪龙号与雪龙2号开展了实地测量与海上航行调研。通过主观问卷评估不同舱室空间类型的光环境现状以及队员在长航期间各阶段的睡眠与情绪状态,提出舱室光环境设计策略。结果显示,舱室空间光环境问题集中在自然采光不足与色彩陈旧、不鲜明方面。雪龙号队员睡眠质量评分呈逐步下降趋势,雪龙2号先下降后上升,且航段末期雪龙2号的评分显著高于雪龙号(p<0.05)。雪龙号队员主要受睡眠质量差与烦躁情绪困扰,而雪龙2号面临晕动症等适应性不良疾病与孤独、紧张情绪。83%的队员希望在舱室内适当添加彩色光。通过分析光环境与睡眠、情绪的关系,针对性优化舱室照明,提升队员航海期间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考 光环境现状 睡眠质量 健康状态 负面情绪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流人工湿地Delft3D水动力数值模拟与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洁琼 王蓉蓉 +1 位作者 宋昊洋 王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5,共6页
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但当前其设计过程中存在水体净化效能与空间形态营造较难兼顾的技术瓶颈。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以江苏省太仓市某人工湿地净化工程中的表流湿地为例... 表面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但当前其设计过程中存在水体净化效能与空间形态营造较难兼顾的技术瓶颈。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以江苏省太仓市某人工湿地净化工程中的表流湿地为例,利用Delft3D软件,通过模拟表流湿地12个方案中“岛屿”微地形或挡墙等不同要素组合下的水力效率(λ)和流速“死区”分布,分析不同方案的整体净化效能高低与内部水动力异质性特征,从而得到影响表流湿地水力特征与水体净化效能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并提出相应的表流湿地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为表流湿地的设计提供循证依据。通过数字赋能有助于提高表流湿地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湿地 表流湿地 Delft3D 数值模拟 空间形态 水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中多树种生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评价——以德国萨克森州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鸣 乌尔里希·皮特扎卡 +1 位作者 安德烈亚斯·罗洛夫 张德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2,共11页
【目的】研究城市森林中的多个树种在多样化生境条件下对持续干旱的生长反应和敏感性,为快速筛选抗旱性强且能健康生长的适应性树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生境(郁闭林、开敞林和行道树)中不同树龄(幼龄、低龄和成年)的17... 【目的】研究城市森林中的多个树种在多样化生境条件下对持续干旱的生长反应和敏感性,为快速筛选抗旱性强且能健康生长的适应性树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生境(郁闭林、开敞林和行道树)中不同树龄(幼龄、低龄和成年)的17种树木在2005—2020年的各年年均枝长变化,计算其相对增长率(干旱年的年均枝长增长量与非干旱期相应值的比)(RAI)来评价树木枝条生长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结果】1)年均枝长随树龄增大而减小,郁闭林中幼龄树木和开敞林中低龄树木的年均枝长高于成年行道树。2)各树种的年均枝长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呈显著性相关(r^(2)=0.687,P<0.01),郁闭林中的欧洲水青冈和夏栎,以及开敞林中的欧梣和夏栎的枝长生长对干旱不敏感,但各生境中有14种树木对干旱极为敏感。3)各树种的叶片膨压损失点水势的平均值与极小值呈显著相关(r^(2)=0.549,P<0.01),但与生长敏感性不相关。4)木质部结构与RAI(r=0.553,P<0.01)和生长敏感性(r=0.545,P<0.01)呈显著性相关,散孔材和半环孔材树种比环孔材树种对干旱更敏感。【结论】各树木的年均枝长受多种因子影响,年均枝长可推荐作为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评价树木生长活力的新方法,能反映不同树种对生境条件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为城市林业和园林绿化相关部门筛选应对气候变化的抗逆性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生长反应 树种选择 抗旱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