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华勇 张虎才 +6 位作者 陈光杰 常凤琴 段立曾 王教元 卢慧斌 吴汉 胡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9-507,共9页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高原湖泊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特征 物源分析 沉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云湖硅藻群落响应近现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过程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园园 陈光杰 +5 位作者 施海彬 陈小林 卢慧斌 段立曾 张虎才 张文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63-3073,共11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强烈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响应的过程,并甄别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压力及其强度。结果显示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硅藻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r=-0.63,P<0.001)。简约模型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近200年来(钻孔长度38cm),湖泊营养水平和水动力是驱动星云湖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8.8%和2.9%;而1951年以后,湖泊营养水平和温度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31.4%和26.8%。研究结果表明了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湖泊营养水平,而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可以通过改变湖泊水动力及湖水温度来驱动硅藻群落的演替,同时抚仙湖-星云湖的连通性也对硅藻群落的演替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湖 湖泊沉积物 硅藻群落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水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4 位作者 蔡燕凤 王教元 陈小林 段立曾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乏连续记录的背景下,湖泊沉积物的连续记录可以提供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历史并可用于生态响应模式的识别.以目前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洱海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多重环境压力影响下洱海枝角类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枝角类群落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分析沉积物枝角类记录,重建了近百年来洱海枝角类群落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00年来,枝角类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从1990年左右开始,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在1990s初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种成功的时间一致.限制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有3个主要阶段:1990s以前,底栖枝角类为群落的主要组成;1990—2000年左右,浮游枝角类(以象鼻溞为主)在枝角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加;从2000年以后,枝角类群落组成以浮游枝角类为主.同时,枝角类数据的主成分(PCA)分析显示,仅有PCA主轴1呈现显著的变化且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61.64%,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生植被变化可能是驱动枝角类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如底栖枝角类生物量减少响应了湖泊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已有研究对比表明,浅水湖区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生物量在1970s急剧增加与1980s急剧降低等现象并没有被深水区的沉积物记录所反映,指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模式存在空间差异性.同时象鼻溞个体大小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外来鱼类引入导致的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总之,本文揭示了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洱海富营养化过程、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外来鱼类引入的长期驱动影响,因此对洱海的生态管理与修复工作应考虑多个环境压力的影响并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洱海 枝角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其对纳帕海湿地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廖君 沈才明 余晓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36-140,146,共6页
通过收集纳帕海区域周边4个气象站1958-2008年温度、降水和结冰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纳帕海区域50年气候进行分析,阐述气候变化对纳帕海湿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区域从1958年至今气温... 通过收集纳帕海区域周边4个气象站1958-2008年温度、降水和结冰日数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以及Mann-Kendall检验法,对纳帕海区域50年气候进行分析,阐述气候变化对纳帕海湿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区域从1958年至今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1.2℃,气温线性变率为0.036℃/a;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由相对平稳的状态转为明显上升的状态。结冰日数和气温变化相反,显示下降的趋势,且突变在气温突变4年后发生。纳帕海区域近50年降水趋势变化不显著,但年际变率较大。纳帕海湿地近50年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叠加作用的影响,第1阶段(1955-1974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湿地水域面积较大;第2阶段(1975-1997年)主要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湿地水域面积大幅减少;第3阶段(1998-2012年)受人类保护加强的影响,湿地水域面积扩大,但纳帕海湿地的内部生境处于退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气候变化 线性趋势估计 Mann-Kendall检验法 湿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变化研究——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
5
作者 尹斌 严凯莹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5期27-29,97,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以渭南市临渭区2010—2014年的年降水量作为研究数据,根据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玉米地、苹果园、麦地、草地、蔬菜地、林地6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样品,总体上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和Bonsal边缘分... 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以渭南市临渭区2010—2014年的年降水量作为研究数据,根据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玉米地、苹果园、麦地、草地、蔬菜地、林地6种土地类型的土壤样品,总体上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和Bonsal边缘分布函数法。结果表明:在临渭区的小范围内,蔬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是最高的,苹果园的土壤水含量是最小的;降水的季节变化与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是成正相关的;降水级别的悬殊对土壤湿度的作用是正向的,而且不同的降水等级之间,土壤湿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临渭区0~100cm各层土壤中,0~30cm的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变化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行与下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长期影响评价——以滇池与抚仙湖沉积物象鼻溞(Bosmina)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7 位作者 陈小林 刘晓东 顾兆炎 张虎才 赵帅营 陈丽 段立曾 张自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5,共9页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的响应特征可能出现差异且捕食压力可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本研究以目前分别处于重富营养和中-贫营养水平的滇池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受外来鱼类影响下两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长期响应模式的异同.通过象鼻溞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等指标,重建了近百年来滇池与抚仙湖典型浮游动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色素生产量)的增加,2个湖泊中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指示湖泊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的变化在1960s与1980s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入与渔业产量增加的时间一致.进一步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与方差分解方法来定量评价上行与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强度,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沉积物色素)和捕食作用(象鼻溞壳长)对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驱动强度比较相似(分别解释了生物量变化的77.25%和83.59%),然而在滇池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独立影响比在贫营养的抚仙湖中更强(分别为15.46%和10.39%),上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影响在抚仙湖要明显强于滇池(分别为69.74%和19.67%),而在滇池上行与下行效应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抚仙湖(分别为42.12%和3.46%).结果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个湖泊中均显著增加,而外来鱼类(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和经济鱼类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造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和个体减小.但在快速富营养化的滇池,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较强的依赖性,而在总体处于中-贫营养水平的抚仙湖中此相互作用较弱.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大型湖泊中,营养水平的变化幅度可以导致鱼类捕食压力的差异性变化,指示了对鱼类捕食压力的评价和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分析需要考虑湖泊的营养水平与富营养化过程的差异.总之,富营养化和外来鱼类的引入导致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结构变化,因此对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湖泊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食物链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象鼻溞 生物量 个体大小 上行效应 下行效应 滇池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沽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汉 常凤琴 +6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蒙红卫 段立曾 刘东升 李楠 朱梦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9-687,共9页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少数样品为砂质粉砂、砂,砾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湖滨带,其中粉砂是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另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研究区东南侧及西南侧由于受入湖河流(山跨河、三家村河)的影响,导致黏土组分呈舌状分别向北、向东北方向延伸,但东南侧由于受湖水外流形成的定向湖流顶托作用,对研究区物源的贡献较弱;研究区西北部砂组分由于受到悬移作用和定向湖流影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凸出;由于受反时针环流作用的影响,大量细粒物质由研究区北部和西南侧悬移至研究区南部并沉积下来,使得此处有大量细物质沉积。同时指出,泸沽湖南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受控于湖泊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程度的差异,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不仅对于认识湖泊水动力及物质输入状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合理选择钻孔岩芯位置、开展湖泊沉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颖 孙惠玲 +3 位作者 周晓娟 段立曾 李华勇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2-729,共8页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00 cal a BP里,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沉积物有机质输入由内源水生生物和陆生C_3植物共同输入(5000-2300 cal a BP阶段)转变为以内源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等输入为主(2000 cal a BP至今阶段);有机质来源发生变化是造成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 cal 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输入的锐减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的快速变化可能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古环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稳定碳同位素 碳氮比值 有机质来源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及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武梦娟 王桂君 +1 位作者 许振文 张文翔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3-67,共5页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大安市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绿豆生长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生物炭施加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的影响,从而探讨施加生物炭后沙土的改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对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的含量以及pH值都有...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大安市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绿豆生长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生物炭施加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的影响,从而探讨施加生物炭后沙土的改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对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的含量以及pH值都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生物炭不但能提高绿豆幼苗的含水量,而且能促进绿豆幼苗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了解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沙化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炭在土壤改良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沙化土壤 速效元素 土壤理化性 植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算法的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惠玲 廖泽波 +1 位作者 段立曾 洪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4,共5页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H值、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电导率和藻蓝蛋白)进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循环周期较长、空间异质性较高,尤其是总叶绿素含量、浊度和藻蓝蛋白含量;阳宗海南岸受到人为生活扰动和污染较为严重,藻蓝蛋白和溶解氧的浓度均较高;阳宗海北岸受到人为工业污染更为明显,表现为浊度在该区域达到峰值;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电导率和pH值更多地受到了治理砷污染而大量喷施的絮凝剂影响。研究成果为阳宗海水环境评估和综合整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水质参数 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十年云南5月降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家昌 沈才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4-29,共6页
基于云南36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云南5月降水及其降水特性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特征。结果表明:5月降水量出现大范围不显著增加趋势,西北部降水增加趋势显著,雨强空间变化是影响5月... 基于云南36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云南5月降水及其降水特性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特征。结果表明:5月降水量出现大范围不显著增加趋势,西北部降水增加趋势显著,雨强空间变化是影响5月降水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5月降水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4mm·(10a)^(-1),雨日和雨强变化均对5月降水量有重要贡献;5月降水量及雨日序列未发生年代际突变,但雨强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雨强迅速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特性 M-K突变检验 5月 雨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湿地资源及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的湿地资源,这些湿地资源具有多样性、特殊性与显著性。随着人们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云南湿地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管理与保护,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突显出来。通过对云南湿地的类型及... 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的湿地资源,这些湿地资源具有多样性、特殊性与显著性。随着人们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云南湿地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管理与保护,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突显出来。通过对云南湿地的类型及基本特征的分析,对云南湿地资源的研究,针对云南湿地环境所面临的威胁,提出了云南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类型 湿地资源 威胁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F连续扫描的云南抚仙湖沉积物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牛洁 张文翔 +3 位作者 张虎才 段立曾 武梦娟 王黎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23-2227,共5页
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岩芯扫描仪具有前处理简单、非破坏性、连续高效测量及高精度等优势,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海洋、浅水湖泊及黄土等高分辨率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然而,深水湖泊的水动力过程、物质迁移转化等与浅... X射线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XRF)岩芯扫描仪具有前处理简单、非破坏性、连续高效测量及高精度等优势,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海洋、浅水湖泊及黄土等高分辨率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然而,深水湖泊的水动力过程、物质迁移转化等与浅水湖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对深水湖泊沉积物的XRF连续元素扫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滇中盆地抚仙湖沉积物XRF元素连续扫描,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和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元素分析方法对比,结合年代学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探讨了滇中深水湖泊沉积物XRF连续扫描的元素特征所指示的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除P,Ge和Cr元素外,XRF元素连续扫描结果与ICP-OES/ICP-MS分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其中K,Ca,Ti,Fe,Rb和Zr元素的相关系数大于0.85。(2)元素的主因子分析发现,主成份1和2的方差贡献分别为76.31%和10.37%,其成分1远大于成分2,且K,Fe,Ti,Zn,Rb和Zr等元素的公因子载荷大于0.9,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侵蚀强度是主要影响抚仙湖沉积过程的控制要素,其对流域内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结合抚仙湖其他环境代用指标(粒度、总有机质含量),重建了距今5200年以来的滇中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历史。在距今约2200年,人类活动(耕作农业、砍伐森林等)的显著加强使得流域内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进入湖盆中的外源碎屑物增加,沉积物中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研究结果将为XRF技术在深水湖泊中的应用,以及开展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的高分辨率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岩芯扫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与质谱仪 环境演化 人类活动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