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尤其显著,对年总降水量贡献的平均值超过40%。(2)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约为45%,整体呈增加趋势,塔里木盆地西部、河西-阿拉善和新疆北部尤为显著。(3)中国西北干旱区大部分气象站的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增强趋势;大部分气象站的非极端降水天数显著减少,但非极端降水强度明显增强。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量的增加由极端降水量和非极端降水量增加共同贡献,分别贡献了总降水量增加值的61%和39%,其余区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量增加贡献。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2种类型降水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左园园 郑佳锋 +4 位作者 贺婧姝 尹晓燕 李博勇 胡志群 雷之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1-1265,共15页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垂直探测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a-MMCR)、K波段微降水雷达(K-MRR)和地面雨滴谱仪,结合天气雷达、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那曲2015年8月13-14日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 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垂直探测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a-MMCR)、K波段微降水雷达(K-MRR)和地面雨滴谱仪,结合天气雷达、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那曲2015年8月13-14日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随高原涡移动,那曲上空先后出现"深厚强对流云-降水(DSP)-深厚弱对流云-降水(DWP)-浅薄对流云-降水(SP)"三个阶段.DSP时间尺度最短、对流最旺盛、发展高度最高,内部的强上升气流使冰晶与过冷水冻撞形成粒径较大的霰粒子,随后又快速沉降并融化成大雨滴,回波垂直变化表现为随高度从上到下Z_(e)逐渐增大和V_(T)逐渐减小;DWP时间尺度最长、对流强度和发展高度次于DSP,内部主要是冰晶的淞附或聚并增长,随后融化成雨滴,从8 km到融化层Ze的垂直变化幅度较DSP更大,但VT减小的速率仅为-1 m·s^(-1),融化层前后Z_(e)突增和V_(T)的突降现象比强对流云更为显著;SP对流强度最弱、发展高度最低,由尺度非常小的积云紧密排列组成,垂直变化大体趋势与前者一致.三个阶段云-降水观测到的回波亮带明显程度为DWP>SP>DSP,雷达谱偏度也可作为判断亮带的重要指示.三个阶段云-降水雨滴谱的宽度和数浓度量级都表现为DSP>DW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低涡 云-降水垂直结构 雨滴谱 毫米波云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5月热力异常与新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天竺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和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基于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和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疆81站逐月降水资料等,研究了5月青藏高原和热带印度洋加热对新疆夏季降水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结果表明:5月高原感热和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呈较好的持续性,异常可持续至夏季。奇异值分解(SVD)分析发现5月高原东部(90°E为界)感热与新疆北部及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与塔里木盆地西部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当仅考虑高原感热影响时,高原东部感热偏强(弱)时,对应北疆夏季降水将偏少(多);当仅考虑热带印度洋海温影响时,海温偏暖(冷)时,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均偏强(弱)时,北疆夏季降水将偏少(多),南疆夏季降水将偏多(少)。当高原感热偏强(弱),热带印度洋海温偏弱(强)时,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偏南),中亚和贝加尔湖地区上空分别为异常反气旋(异常气旋)和异常气旋(异常反气旋)控制,新疆上空盛行偏北(南)风,同时热带印度洋水汽不能(能)输送至新疆上空导致新疆夏季降水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异常 协同影响 青藏高原 热带印度洋 新疆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高原和北非感热异常对夏季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佳毅 赵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57-1369,共13页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陆面逐月格点降水数据,研究了夏季伊朗高原和北非感热异常对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伊朗高原感热和北非感...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陆面逐月格点降水数据,研究了夏季伊朗高原和北非感热异常对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伊朗高原感热和北非感热均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密切联系,将2个区域加热共同考虑,其与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关系要比仅考虑单一区域加热更为紧密。(2)当伊朗高原感热整体偏强,且北非感热呈北弱南强异常分布时,对应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偏南,中亚和蒙古高原上空分别为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控制,塔里木盆地上空南风加强;热带印度洋水汽在阿拉伯海与中亚的异常环流配合下北上进入塔里木盆地;以上条件共同导致了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增多,反之亦然。(3)北非和伊朗高原加热均可单独影响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其中伊朗高原感热对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影响均显著,因此其与降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北非感热加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尺度环流方面,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和伊朗高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印度半岛上空的异常反气旋位置偏南,导致阿拉伯海水汽无法进入塔里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异常 共同加热 北非 伊朗高原 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夏季加热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佳毅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8-869,共12页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NMC)提供的逐月格点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 基于1971-2019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提供的JRA-55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NMC)提供的逐月格点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伊朗高原主导加热方式为感热加热,青藏高原主导加热方式为潜热加热。奇异值分解分析发现,夏季两个高原地表热力异常均与塔里木盆地降水关系密切,考虑两个高原共同热力异常要比单一高原热力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更紧密。当伊朗高原感热整体偏强,同时青藏高原潜热呈“北强南弱”的异常分布时,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气温偏低,对应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南移,中亚和蒙古高原对流层中层受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控制,塔里木盆地主要受异常偏南风影响,形成降水有利的环流条件;同时阿拉伯海水汽可以通过两步方式输送送至塔里木盆地上空,西北太平洋水汽受我国北方异常反气旋影响,也可向西输送进入塔里木盆地,为该区域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均可单独加热影响塔里木盆地降水,但是对水汽输送的源地和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前者主要影响热带印度洋水汽的向北输送,后者可以同时影响热带印度洋水汽的向北输送和西北太平洋水汽的向西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和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热力异常 共同影响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的效益评估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影 陈佩燕 雷小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5-682,共8页
近年来有关热带气旋(TC)灾情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较少涉及TC预报对减少灾害损失的贡献(即效益)分析。基于中央气象台的TC实时路径和强度预报,针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初步分析了TC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与其造成的直接... 近年来有关热带气旋(TC)灾情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较少涉及TC预报对减少灾害损失的贡献(即效益)分析。基于中央气象台的TC实时路径和强度预报,针对登陆中国大陆的TC,初步分析了TC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可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TC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的TC直接经济损失的预估模型。TC登陆前后24 h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与TC所致直接经济损失均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单个登陆TC而言,若24 h TC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小1 km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0.97亿元,若强度预报每减小1 m/s可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3.8亿元(以2014年为基准年)。可见,提高TC路径和强度预报精度对于减灾的效益巨大,且当前尤以提高强度预报能力的效益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路径 强度 预报误差 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任国强 赵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5-1434,共10页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印度半岛上空的异常反气旋将阿拉伯海的水汽向北输送,并通过中亚上空的异常气旋接力输送至中亚上空,导致中亚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青藏高原夏季风和热带印度洋海温是影响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移动的重要因子。当热带印度洋海温整体暖异常时,南亚夏季风减弱,印度半岛降水减少潜热加热减弱,印度半岛西北侧对流层高层受异常气旋控制,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气温偏低;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偏强时,高原降水增多潜热加热增强,高原西北侧对流层高层对应反气旋环流,导致中亚对流层高层气温偏低。二者共同导致中亚对流层中高层温度降低,形成异常气旋环流,导致中低纬西风加强,中高纬西风减弱,对应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移,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季风 副热带西风急流 热带印度洋增暖 中亚干旱区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非副热带高压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卢星 赵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0-1060,共11页
基于1979—2019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数据和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陆面逐月降水数据,分析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北非副高)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非副高的脊线指数和东伸脊... 基于1979—2019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数据和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陆面逐月降水数据,分析夏季北非副热带高压(北非副高)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非副高的脊线指数和东伸脊点指数变化与中亚夏季降水联系紧密。在2个指数的单独变化和协同变化下,中亚夏季降水和大尺度环流异常分布存在很大不同。副高脊线主要导致中亚夏季降水南北反相变化,副高东伸脊点位置对中亚中南部降水存在重要影响。当副高位置偏东偏北时,里海和咸海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新疆受蒙古异常反气旋控制,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偏西偏南时,中亚地区主要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其东北部存在异常气旋切变,对应中亚东北部降水偏多,其余区域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当副高位置东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热带印度洋水汽通过两步输送的方式,进入中亚上空,形成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导致中亚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非副高 副高脊线 副高东伸脊点 协同变化 中亚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国强 赵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6-366,共11页
基于1961~201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在1... 基于1961~201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在1997/1998年发生年代际突变。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当急流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印度半岛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在印度半岛和中亚上空反气旋和气旋的共同作用下,将热带印度洋的水汽接力输送至中亚上空,中亚夏季降水偏多;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减弱,当急流偏南时,中亚上空的异常气旋减弱中心西移,印度半岛上的异常反气旋加强并西移,导致热带印度洋到中亚上空的经向输送减弱,水汽不再深入至中亚东部和北部地区。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型遥相关(EA-WR)和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存在不同的年代际联系,且对其体现为间接影响。中亚副热带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EA-WR负位相对应乌拉尔山脉地区的异常反气旋,反气旋东侧的异常偏北风将高纬冷空气向南输送,导致中亚对流层中上层气温降低,形成异常气旋,对应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副热带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后,原乌拉尔山附近上空的异常反气旋东移,不再导致中亚上空对流层中高层气温降低,EA-WR和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的联系也减弱。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后,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正位相均能导致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对应急流位置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西风急流 年代际关系 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型遥相关(EA-WR) 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 (PNA) 中亚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变化及其联系环流
10
作者 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干旱区地理》 2025年第9期1511-1520,共10页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 基于1961—2022年6—8月中国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和ERA5月均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年代际的变化及其联系环流。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经历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干期(1961—1986年)和湿期(1987—2022年)2个时期,湿期塔里木盆地降水量的增多由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增加共同贡献,特别是降水日数的增加尤为显著,增幅超过2 d,其余地区降水强度增强扮演了主要角色。(2)中国西北干旱区干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模态依次为新疆北部型、塔里木盆地型和河西-阿拉善型,湿期夏季降水量异常的主模态变为新疆北部型、河西-阿拉善型和塔里木盆地西部型。(3)不同年代际背景下,同一降水异常模态的联系环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移动、中亚气旋和蒙古反气旋(气旋)的配置及水汽输送源地和路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主模态 联系环流 中国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