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基本特征分析 被引量:104
1
作者 肖递祥 杨康权 +1 位作者 俞小鼎 王佳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65-1175,共11页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1981-2015年四川盆地出现的23次极端暴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基本气候特征、主要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大多数极端暴雨都出现在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且极端暴雨出...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1981-2015年四川盆地出现的23次极端暴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基本气候特征、主要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大多数极端暴雨都出现在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且极端暴雨出现前至少12 h已开始出现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2)极端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500 hPa为"东高西低"型和"两高切变"型这两种环流背景形势下,"东高西低"型过程前24 h内副热带高压将西伸北抬,过程中仍保持稳定甚至会继续西伸北抬,而"两高切变型"过程前24 h内和暴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动态均无明显规律。(3)有3次极端暴雨过程有登陆台风,其外围环流形成的强水汽输送对暴雨有直接影响,6次过程有远距离海上台风向西或向北移动,对盆地内降水系统东移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利于强降雨维持。(4)"东高西低"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两高切变"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切变线,且700 hPa有冷平流入侵,两种类型暴雨在200 hPa均为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分流辐散区,暴雨中心均位于低层高比湿区和辐合中心,其中"东高西低"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强,暴雨中心主要位于盆地西北部,而"两高切变"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弱,暴雨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的频次更高。(5)极端暴雨过程具有低层高比湿、整层相对湿度大、暖云层厚、CAPE呈狭长形态、垂直风切变小等特征,因此降水效率高,同时850 hPa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具有显著正距平,过程结束后850 hPa假相当位温明显下降。并据此建立了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可供今后极端性过程的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四川盆地 副热带高压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突发性暖区暴雨特征及环境场条件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肖递祥 王佳津 +1 位作者 曹萍萍 罗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8,共9页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暴雨的环流平均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1)偏东风型和偏南风型暴雨均出现在盆地西部,其中偏东风型雨带更靠近龙门山脉,低涡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南部,3类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都是夜间增多,次日上午减少;(2)暖区暴雨临近时,500hPa四川盆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或弱波动气流,700 hPa云贵至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850 hPa贵州至四川盆地为偏东或偏南气流,平均风速增大2~4m·s-1,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风速辐合及浅薄的低涡环流区域,在偏东风型暴雨过程中,龙门山地形的强迫抬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暖区暴雨发生在异常高能高湿的条件下,850 hPa平均比湿达16.8 g·kg-1、CAPE平均值达1956 J·kg-1、K指数平均值达40.1℃,显著高于气候平均值和一般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场条件 特征 突发性 暖区暴雨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四川盆地极端暴雨的西南涡环流背景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77-1589,共13页
利用降雨实况和EAR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0年四川盆地出现的19次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个例,对其发生的环流背景和西南涡结构特征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生命史为48~132 h,极端暴雨一般是在西南涡... 利用降雨实况和EAR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0年四川盆地出现的19次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个例,对其发生的环流背景和西南涡结构特征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生命史为48~132 h,极端暴雨一般是在西南涡生成后18 h内开始。形成西南涡的环流背景可分为东高西低型和西风波动型两类;东高西低型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均较强,500 hPa贝加尔湖低槽南端与高原低槽叠加形成深厚低槽,四川盆地位于槽前和副高西侧;西风波动型副高位于140°E以东,南压高压较东高西低型更偏西偏南,四川盆地受青藏高原低槽东移影响;两种类型均存在一支孟加拉湾—南海—四川盆地的水汽输送通道,其中东高西低型水汽输送更强。东高西低型背景下西南涡强度更强、范围更大,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深厚暖心结构,风场不对称分布深厚;西风波动型背景下西南涡具有“上冷-中暖-下较冷”的温度异常分布,风场不对称性仅维持在低层;两种类型共同特征是低层显著高能高湿,正涡度柱内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极端暴雨 动态合成 东高西低型 西风波动型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0-1231,共12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西南涡年鉴统计结果,普查近10年西南涡活动情况,将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经四川盆地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称为移出型,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在四川盆地停滞少动的称为停滞型,着重分析移出型和停滞型九龙涡...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西南涡年鉴统计结果,普查近10年西南涡活动情况,将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经四川盆地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称为移出型,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在四川盆地停滞少动的称为停滞型,着重分析移出型和停滞型九龙涡的环流形势以及热力、动力、水汽特征的演变和对比.研究表明:(1)200 hPa层,移出型的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弱,高空急流位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强,中纬度地区有低槽发展,九龙涡位于高空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而停滞型九龙涡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附近.(2)500 hPa层,移出型和停滞型在初始时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形势.移出型九龙涡随巴湖低槽加强而发展东移,停滞型九龙涡则是环流稳定的形势下发展增强.移出型九龙涡上空低槽强于停滞型,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九龙涡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停滞型为典型"东高西低"形势,九龙涡受副高阻挡长时间维持在四川盆地.(3)动力、热力、水汽特征方面,两类低涡形成时整层均为暖心结构,加强时低层转为冷心结构,高层维持暖心结构,感热和潜热加热在形成和加强时作用显著,移出型感热加热率强于停滞型,而潜热加热率则相反.移出型涡区有锋区存在,大气以斜压扰动为主,而停滞型加强时,涡区没有锋区配合,湿层厚度大于移出型,且有明显的湿舌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涡 合成分析 结构特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2020年“8.1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2-824,共13页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四川盆地停滞,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挡的形势下,同时200 hPa有南亚高压和高空分流区配合。(2)在上述有利的背景条件下,中尺度系统活动经历了中尺度辐合扰动-西南涡生成发展-低空急流影响-西南涡再次发展增强等4个阶段,西南涡两个阶段的发展对降水影响最大,初生发展阶段雨强最强,再次发展阶段强降雨范围最大。(3)西南涡在暖区内初生发展,对流不稳定性强,地面潜热和感热加热以及500 hPa层以下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均十分显著,在较强暖湿平流作用下,配合低层涡度拉伸项和扭转项的动力作用加强,西南涡迅速发展,但低层辐合相对较弱,正涡度柱高度仅发展至500 hPa。(4)西南涡再次发展阶段冷平流入侵,大气斜压性增强,中高层感热和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加大,“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显著加强,配合垂直向上输送正涡度和涡度拉伸项的动力发展作用,西南涡发展旺盛,正涡度柱中心强度和发展高度较初始发展阶段均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系统 正涡度 热源 涡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