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菡 张喜亮 +2 位作者 李金建 王明田 麻泽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250,256,共10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SPEI指数 时空分布 四川省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国卫 卿清涛 +1 位作者 徐金霞 孙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1-630,共10页
本文利用1981-2012年四川省82县的水稻单产资料,采用HP滤波法,进行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分歉收年和成灾年两个年型,研究四川省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不同等级减产率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成灾年风险区划指标,开展... 本文利用1981-2012年四川省82县的水稻单产资料,采用HP滤波法,进行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分歉收年和成灾年两个年型,研究四川省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不同等级减产率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成灾年风险区划指标,开展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HP滤波法可用于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显著的准4 a、7 a周期振荡特征。平均减产率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呈现"高–低–高"分布特征,80%以上县歉收年平均减产率介于2%~7%,成灾年平均减产率介于6%~15%。各县歉收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6~2.2,成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1.2;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高值区位于西南山地西部、盆地南部和盆地北部山地。各级减产率风险概率大值区主要集中于广元和巴中地区,还包括盐亭、古蔺、盐源、越西等县。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盆地南部和西南山地西部等山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丘陵区及盆周低山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浅丘区和凉山州中东部。风险区划结果与四川省气象灾害分布和水稻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可为四川省水稻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灾害 风险区划 四川 水稻 产量分离 减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1 位作者 徐富贤 郭晓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61-1672,共12页
基于四川盆地1961-2018年63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1981-2018年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利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 基于四川盆地1961-2018年63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和1981-2018年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利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及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旨在为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力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961-2018年四川盆地作物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为水稻由西向东递增,玉米在盆地北部和西南偏高、其他地区偏低,冬小麦南北高、中部低。辐射量减小对3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负效应;平均气温升高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降水量变化是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出现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增加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正效应,而降水量减少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西南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为正效应,其余地区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为正效应,其余地区为负效应;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在盆地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为负效应,其余大部地区为正效应。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大,为9.9kg·hm-2·a-1,而对玉米和水稻的影响分别为-1.4 kg·hm-2·a-1和0.5 kg·hm-2·a-1。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四川盆地应选育光合效率高和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并加强农田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主要粮食作物 气候生产潜力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1 位作者 徐富贤 郭晓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水稻是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干旱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四川省春旱、夏旱和伏旱灾害频发,常导致水稻减产。本研究基于气象资料、水稻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选取湿润指数距平率作为水稻干旱指标,构建了四川水稻干旱等级,并利用灾... 水稻是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干旱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四川省春旱、夏旱和伏旱灾害频发,常导致水稻减产。本研究基于气象资料、水稻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选取湿润指数距平率作为水稻干旱指标,构建了四川水稻干旱等级,并利用灾情样本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5年四川水稻不同种植区不同生育阶段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风险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近55年来,水稻移栽~孕穗期干旱总站数平均每10年增多0.56个,其中轻旱和重旱平均每10年分别增多0.20个和0.41个,而中旱基本不变;孕穗~开花期干旱总站数平均每10年减少0.49个,其中中旱和重旱平均每10年均减少0.22个,而轻旱基本不变;开花~成熟期干旱总站数平均每10年增多0.54个,其中轻旱和重旱平均每10年分别增多0.23个和0.55个,而中旱基本不变。干旱频率的分布特征为:移栽~孕穗期的干旱频率呈现中部高、西南部和东北部低的特征,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绵阳-南部的宜宾一线(36%~58.2%);孕穗~开花期的干旱频率由西向东递增,高发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东北部(36%~61.9%);开花~成熟期的干旱频率呈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高发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部和盆南的局部地区(30%~47.3%)。水稻干旱风险分布为:移栽~孕穗期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德阳、资阳和宜宾等地;孕穗~开花期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在盆地中部和东北部;开花~成熟期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在盆地东北部和盆南的局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旱灾 湿润指数距平率 风险评估 分布特征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及灾损评估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刘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4-562,共9页
高温热害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对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1—2015年四川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生育期资料和县级水稻产... 高温热害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对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1—2015年四川省8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生育期资料和县级水稻产量资料为基础,利用水稻高温热害指数,构建四川省水稻关键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综合高温热害风险模型;分离水稻气象产量,建立高温热害影响下水稻气象产量与高温热害指数间的统计模型,开展1981—2015年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和灾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大部和盆地南部的个别地区,其中达州、广安和泸州的部分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南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灌浆结实期,水稻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盆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泸州大部、南充和宜宾的个别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水稻全生育阶段高温热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盆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泸州、南充和达州的部分地区为高风险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西部和川西南的大部地区。构建的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模型简单实用,验证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年水稻统计产量与模拟产量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都小于1.5%,建立的模型能反映四川省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能够较好地评估高温热害下四川省水稻的产量损失。进一步的灾损评估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危害下代表站点水稻的减产率为5.6%~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 灾损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泥石流活动与降水因子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钟燕川 郭海燕 +2 位作者 徐金霞 徐沅鑫 马振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0-396,共7页
基于四川省近2008—2015年泥石流灾情和多年降水气候资料,分析了四川省泥石流的分布和降水因子特点,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K-means聚类法,对泥石流灾害所在地区降水因子(年均降雨量、降雨日数、暴雨雨量、暴雨日数、雨季雨量、当日降雨... 基于四川省近2008—2015年泥石流灾情和多年降水气候资料,分析了四川省泥石流的分布和降水因子特点,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K-means聚类法,对泥石流灾害所在地区降水因子(年均降雨量、降雨日数、暴雨雨量、暴雨日数、雨季雨量、当日降雨量、前3日降雨量和前3日降水和前9日降水比值)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降雨类型诱发的泥石流特点和分布,探求了四川省泥石流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多年气候降水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泥石流多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川西高原、攀南(攀枝花和凉山州)地区和盆周东部山区,这些地区存在有利于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地形和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多数泥石流事件的发生与灾害前3日降水密切相关;基于聚类结果,得到四川省泥石流类型和分布特点,对四川省对不同地区开展减灾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泥石流 时空分布 降水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指标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翔 赵金鹏 +1 位作者 李旭毅 王茹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143-152,共10页
【目的】针对四川盆区春季连阴雨灾害发生情况,对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为防灾减灾和灾害保险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利用四川盆区1981—2020年10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油菜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及基... 【目的】针对四川盆区春季连阴雨灾害发生情况,对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为防灾减灾和灾害保险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利用四川盆区1981—2020年10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油菜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及基础地理信息,对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并分别建立评价模型。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构建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周边缘山地西南部是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的高危险性区;盆中浅丘区暴露性最高;高脆弱性区域较分散,在盆南丘陵区和盆西平原区分布相对较多;盆西平原、盆南丘陵区防灾减灾能力较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多集中在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中浅丘区中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区中部及盆周边缘山地区;中风险区分布最广,占四川盆区耕地面积的45%以上。【结论】研究结果与四川盆区气候背景、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点一致,能呈现和解释四川盆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花期连阴雨 灾害指标 风险分析 四川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玉芳 游超 +3 位作者 杨德胜 罗永康 陈东东 薛永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2期206-210,共5页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平台的使用情况表明,四川省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解决了市、县地区缺乏技术指导的能力,将省、市、县3级的多个平台融合到同一平台上,最终实现了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智慧化程度,缩减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综合业务平台 开发 应用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前后降水和臭氧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林丹 王维佳 +1 位作者 范思睿 刘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37-544,共8页
为对比分析四川盆地2020年5月的一次人工增雨影响的降水过程前后降水和臭氧的变化,基于成都、乐山和眉山站的地面气象台站和环境国控站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等数据,研究增雨作业前后各项云物理参数及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结... 为对比分析四川盆地2020年5月的一次人工增雨影响的降水过程前后降水和臭氧的变化,基于成都、乐山和眉山站的地面气象台站和环境国控站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FY-4A卫星等数据,研究增雨作业前后各项云物理参数及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5月23-24日四川盆地出现一次大范围的积层混合云系降水过程。针对此次降水过程实施了人工增雨地面和飞机的联合作业。作业后雷达回波强度和强回波面积增大,云顶高度升高,云顶温度降低,云粒子有效半径增大,大部分过冷水云发展为混合云并出现少量冰云,催化作业对促进云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业区域普降小到中雨,地面雨量增加,臭氧浓度降低,空气质量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人工增雨 臭氧 云粒子 FY-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环境条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武龙 青泉 +1 位作者 杨景朝 陶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349-357,共9页
为研究触发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环境条件,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分析2013-2019年5-9月41例触发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MCS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物理量特征,并对MCS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为研究触发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环境条件,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分析2013-2019年5-9月41例触发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MCS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物理量特征,并对MCS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触发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MCS发生的天气形势可分为斜压锋生类和准正压类。斜压锋生类天气形势可分为低层切变型和西南低涡型,分别对应邻近层状云类和涡旋类MCS发生前的环流背景。准正压类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槽东移型、两高切变型、东风扰动型,易发生平行层状云类、后向扩建类和尾随层状云类MCS。邻近层状云类和涡旋类MCS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平衡高度高于平行层状云类、后向扩建类和尾随层状云类MCS。高温高湿环境是5类MCS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涡旋类和邻近层状云类MCS环境的热力不稳定性相对较高,涡旋类和邻近层状云类、平行层状云类和后向扩建类MCS发生在低层水汽输送更为充沛的环境下。相较于其他3类MCS,强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后向扩建类和平行层状云类MCS的发展维持。在准正压类天气形势下,天气尺度强迫较弱,MCS形成和发展与低层流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地形强迫以及雷暴冷池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极端降水 MCS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武龙 康岚 +1 位作者 陶勇 杨景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97-704,共8页
为提升四川盆地极端降水短临预警能力,利用2013-2019年5-9月SWAN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类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MCS... 为提升四川盆地极端降水短临预警能力,利用2013-2019年5-9月SWAN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类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MCS可分为6种类型:尾随层状云类(TS)、邻近层状云类(TL/AS)、平行层状云类(PS)、后向扩建类(BB/QS)、涡旋类(VS)和无组织对流类(UC)。(2)TS、TL/AS和PS组织形态都为线状对流,但其系统移动以及新生单体发展等特征有所不同。TL/AS和PS通过单体新生发展移动所产生的列车效应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BB/QS单体后向传播特征突出,VS组织形态呈明显的涡旋状。(3)TS和PS集中在盆地西部,前者多向偏西移动,后者多向偏北移动;TL/AS和VS多出现在盆地西南部、南部和中部,移动方向主要为偏东或偏东北方向;BB/QS和UC多向偏北方向移动。VS持续时间最长,其他类型MCS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从日变化特征来看,00-06时是各类MCS的高发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极端降水 MCS类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初夏一次飞机增雨作业的效果检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丹 王维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17-122,共6页
针对2018年6月11日四川盆地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采用地面自动站数据、FY4A卫星云参数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多种资料,使用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作业效果.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相关性较... 针对2018年6月11日四川盆地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采用地面自动站数据、FY4A卫星云参数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多种资料,使用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作业效果.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相关性较好,绝对增雨量1.64 mm,相对增雨率约20%.物理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后影响区雨量明显增加,增加量超过1 mm,雷达回波强度增强,回波面积扩大,云有效粒子半径从17μm增长至24μm,云液水含量有所消耗,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参数变化均能反应出人工增雨催化后的物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 云降水 人工增雨 统计检验 物理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春季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个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应用卫星反演产品、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等,采用统计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2016年3月8日四川盆地的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个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水汽条件较好,云层较厚,具备作业天... 应用卫星反演产品、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等,采用统计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2016年3月8日四川盆地的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个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水汽条件较好,云层较厚,具备作业天气条件。飞机增雨作业后,作业影响区的雷达、卫星、雨量等参数均有显著变化,区域内雨量增大,雷达回波强度增强,回波面积扩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增加,卫星反演云顶温度降低,云顶高度升高,污染物浓度降低。作业对比区的降水不充分,且雷达、卫星等物理参数无显著规律变化。此次人工飞机增雨作业效果较好,有效缓解了干旱,改善了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菌潜在地理分布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茹琳 刘原 +5 位作者 李庆 沈沾红 陆兴利 赵金鹏 王闫利 王明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7,共10页
近年来,猕猴桃溃疡病在四川各猕猴桃主产区严重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分析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菌潜在分布,并预测2030年代、2050年代、2070年代和2080年代的RCP2.6、RCP4.5和RCP8.5等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适生区变化... 近年来,猕猴桃溃疡病在四川各猕猴桃主产区严重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分析四川省猕猴桃溃疡病菌潜在分布,并预测2030年代、2050年代、2070年代和2080年代的RCP2.6、RCP4.5和RCP8.5等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适生区变化。预测结果运用ROC曲线评价模拟准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13个模型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AUC(areas under curve)值均高于0.9,达到极高的精度。当前气候条件下,猕猴桃溃疡病菌在四川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和雅安市,中适生区在四川21地市州均有分布。2030年代-2080年代,气候变化情景下,与当前情景相比,高适生区和低适生区区域均显著增加,中适生区区域先增加后减少,不同适生区几何中心位置和迁移规律均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均向北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地理分布 MaxEnt模型 猕猴桃溃疡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数据V-3θ图形的四川盆地暴雨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青泉 罗辉 陈刚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针对暴雨天气的短期预报难度大的问题,绘制了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的V-3θ图形,应用结构滚流法分析了四川盆地24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一般具有低层偏南风、中层西南风、高层偏北风的整层顺滚流特征,湿位温θ_(sed)... 针对暴雨天气的短期预报难度大的问题,绘制了基于L波段秒级探空的V-3θ图形,应用结构滚流法分析了四川盆地24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一般具有低层偏南风、中层西南风、高层偏北风的整层顺滚流特征,湿位温θ_(sed)和饱和位温θ~*相差较小,在中高层200~400 hPa有偏北风和西南风的辐合层,在100~300 hPa有超低温,θ_(sed)和θ~*线与T轴近乎垂直或左倾,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建立的暴雨短期预报模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短期天气预报 L波段秒级探空 V-3θ图形 暴雨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1969-2018年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慧敏 吴薇 杜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610-614,共5页
为更好地分析四川省长时间序列人工观测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利用四川省148个气象站点1969-2018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重标极差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年... 为更好地分析四川省长时间序列人工观测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利用四川省148个气象站点1969-2018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重标极差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59.6 h,整体随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每10年减少28.7 h;平均日照时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除春季外,其余季节和年际日照时数最大值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日照时数在1979年发生突变,由日照偏多阶段转为偏少阶段;四川省日照时数序列未来变化趋势会在一定时间内与过去一致,春、夏、秋、冬季和年际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是6年、8年、5年、8年、9年;四川省日照时数主导分布类型为“一致型”,表现为全省一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突变 未来趋势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尹娟 姜淦 +1 位作者 赵金鹏 王闫利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1期234-235,237,共3页
四川省气象局围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延伸气象服务范围,提供以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为载体的“直通式”为农气象特色服务。本文首先阐述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现状,然后分析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 四川省气象局围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延伸气象服务范围,提供以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为载体的“直通式”为农气象特色服务。本文首先阐述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现状,然后分析了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业务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气候品质认证 气象服务 现状 对策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珍贵气象档案资料保护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霄 陈中钰 《兰台内外》 2020年第30期17-18,57,共3页
在盘点四川省解放前珍贵气象档案资料基础上,介绍了四川省气象档案馆对这批珍贵气象档案资料已经采取的和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而阐述对馆藏珍贵气象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手段和策略,目的在于引起对馆藏珍贵气象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 在盘点四川省解放前珍贵气象档案资料基础上,介绍了四川省气象档案馆对这批珍贵气象档案资料已经采取的和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而阐述对馆藏珍贵气象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手段和策略,目的在于引起对馆藏珍贵气象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气象档案 保护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数字化气象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霄 李尚泽 王凌 《中国新通信》 2020年第6期72-74,共3页
四川省气象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的引进、优化与使用,解决了馆藏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的瓶颈问题,减少了工作量,实现了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统计和利用等功能,初步达到了馆藏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四川省气象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的引进、优化与使用,解决了馆藏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的瓶颈问题,减少了工作量,实现了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统计和利用等功能,初步达到了馆藏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系统 功能设计 气象档案 档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害累计指数的四川单季稻高温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佳 卿清涛 +2 位作者 陈超 张玉芳 邹雨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40-1452,共13页
高温热害是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风险区划,对保障水稻产量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单季稻种植区1986-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统计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料,以单季稻生... 高温热害是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风险区划,对保障水稻产量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单季稻种植区1986-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统计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料,以单季稻生育敏感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为研究时段,选取热害累积指数、地形、产量变异度、农村经济等因子,分别构建了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风险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四川单季稻高温热害“四因子”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浅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的西部,以及盆南丘陵区的南部,该类型区域地势平缓,高温热害频繁。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西平丘区和川西南中山山地区,该类型区域灌溉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应对高温热害风险水平较高。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西南中山宽谷区以及盆周边缘山地区,该类型区域地形较复杂,水稻种植较少,受高温热害影响偏小。四川盆地单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应根据各自区域的风险特征选用适合的品种和方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单季稻 高温热害累积指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