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cGIS的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1
作者 宋怡轩 何永青 +1 位作者 郭洁 陈晋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112-116,121,共6页
为精细化评估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选择地闪密度、地闪强度、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壤电导率、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8个影响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模型,采用ArcGIS绘制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四川盆地... 为精细化评估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选择地闪密度、地闪强度、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壤电导率、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8个影响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模型,采用ArcGIS绘制四川盆地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地闪密度大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中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其中大部分区域地闪密度超过2次/(km^(2)·a),局部超过2.9次/(km^(2)·a),地闪强度与地闪密度空间分布具有较强一致性;高危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和东北部;盆周山区敏感性较高;成都承灾体暴露度最高;雷电灾害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0.92%和7.59%,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遂宁、资阳、内江以及东北部的广元、南充等地,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盆地沿山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风险区划 ARCGIS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雨量观测的四川省复杂地形降水特征分析
2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龙柯吉 冯良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省的大暴雨中心,汛期雨量主要由R_(24)≥100 mm的天气过程贡献。(2)受山脉走向和地形陡峭程度影响,盆周大值区形态和等值线梯度均有明显差异,且累积雨量越大,站点越向山脉迎风坡集中。(3)夜雨比率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其中攀枝花夜雨比率为全省最大。(4)大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雨日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大暴雨日站点仅分布在盆地西部与高原的陡峭过渡区。另外盆地西北部暴雨日中出现小时雨强≥50 mm·h^(-1)的站点比率最高。(5)相较持续性大雨而言,持续性暴雨的站点分布受迎风坡地形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强降水 陡峭地形 夜雨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3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四川盆地西部强降水过程风场特征
4
作者 胡迪 谢晓林 +1 位作者 陈朝平 周秋雪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2,共13页
根据暖区暴雨的分型(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选取四类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风廓线雷达新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特殊地形下,不同类型暖区暴雨中典型强降水发生、发... 根据暖区暴雨的分型(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选取四类天气背景下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风廓线雷达新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特殊地形下,不同类型暖区暴雨中典型强降水发生、发展时的风廓线特征。研究表明:(1)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出对流层及边界层存在的中小尺度系统,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的风场演变特征同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及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除副高边缘型外,其他三种类型暖区暴雨典型过程发生前或发生时都出现了边界层东北风或偏东风;(2)垂直速度变化梯度大,直观地体现了这几次过程时间短、对流强的特征,降水开始后,向下的垂直速度明显减弱甚至转向的突变时期,代表气层中上升运动的明显增强,这种垂直速度的突变对于强降水的预测有指示意义;(3)垂直速度极值在强降水发生前或发生时会明显增大,并伴随有极值层降低的现象,水平风速极值和极值层有同步的增减趋势,大部分强降水过程发生前,中层都出现了中尺度急流,并伴随急流层的降低;(4)在这四种类型的暴雨过程中都有低空急流的参与,其中副高边缘型和西南涡型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指数第一次增大都对降水的开始有1~2 h的预报提前量,而在东南风型和西南涡型过程中低空急流指数的突增预示了降水强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降水 低空急流 暖区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艾真珍 董寅硕 +2 位作者 徐昕 季玉枝 衡志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7,共9页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 针对2021年8月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利用地面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四川盆地主要受500 hPa高压脊影响,青藏高原东南侧绕流形成的西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并在盆地形成低涡.高低空系统的耦合使得气流辐合抬升,为暴雨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当青藏高原东部地形高度降低以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减弱,原先高原东南侧绕流产生的西南气流减弱变为偏西气流.同时,高原东北侧的西北气流加强并南下,进一步减弱四川盆地的南风分量和水汽输送,最终导致水汽在四川盆地东南侧聚集和暴雨落区的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形作用 强对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菡 张喜亮 +2 位作者 李金建 王明田 麻泽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250,256,共10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SPEI指数 时空分布 四川省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不同形态地形下一次暖区特大暴雨的两阶段比较分析
7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3 位作者 牛金龙 肖递祥 杨康权 陈朝平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4,共14页
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沿线地形形态复杂,有不同朝向喇叭口及迎风坡地形,山地暴雨颇多,而这一地区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暴雨的精细化研究及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尚显薄弱。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三源融合实... 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沿线地形形态复杂,有不同朝向喇叭口及迎风坡地形,山地暴雨颇多,而这一地区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暴雨的精细化研究及其在业务预报和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尚显薄弱。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三源融合实况降水资料,对2020年8月11日四川盆地西部不同形态地形下暖区特大暴雨两个阶段的水汽输送、地形抬升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有、无明显天气尺度系统强迫及特殊地形背景下暖区暴雨的水汽、动力结构演变及触发维持机制。(1)该次暖区暴雨中两个阶段对应两个暴雨中心,其中雅安芦山特大暴雨属于500 hPa无明显影响系统、低层无急流背景下的东南风型暖区暴雨。在“迎风坡”、“喇叭口”和芦山西南向“˄”型峡谷地形内发生;而德阳师古镇的暴雨位于龙门山迎风坡,是在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下文简称副高)西伸,低槽临近、低层有急流背景下发生的。芦山暴雨夜发特征明显,师古暴雨出现在白天,对流性降水时长近乎芦山暴雨的两倍,但小时降水峰值仅为前者的1/2。(2)高原大地形的阻挡、迎风坡的抬升、喇叭口和峡谷地形对气流的侧向辐合作用利于芦山水汽汇聚;850 hPa低空急流加强和龙门山地形阻挡及迎风坡抬升作用,师古上空水汽充沛。芦山暴雨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强度显著小于师古暴雨,但辐合层高度更高。(3)整体地形抬升速度优于局地地形抬升速度,其极值出现时间较小时雨强极值的发生提前了1 h,对暖区降水时段指示性较好。师古垂直上升运动大于芦山,地形抬升造成的上升运动仅为垂直上升运动的一部分,而芦山地形抬升速度却显著大于师古,地形抬升作用强烈。(4)芦山暴雨地面系统触发作用占主导,冷性山风平流触发了沿山初始对流,γ中尺度辐合线及冷池在快速下山后在“˄”型谷地内维持,导致芦山夜间特大暴雨,其回波特征为准静止后向型;而师古暴雨由500 hPa小槽、弱冷平流及四川盆地西南部地面冷池北移触发,“列车效应”明显。两阶段暴雨的维持机制均有低层偏东风气流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导致不稳定维持及增长,以及强且持续的旋转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形 地形抬升速度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8
作者 彭爽 黄楚惠 +1 位作者 王彬雁 牛金龙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3期184-187,共4页
利用地面观测、微波辐射计、卫星云图、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3日四川盆地发生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基于国家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气象条件及大雾不同阶... 利用地面观测、微波辐射计、卫星云图、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3日四川盆地发生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基于国家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及再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气象条件及大雾不同阶段形成机理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天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分为辐射雾、雨雾与辐射雾交替的过程。在此期间,四川盆地受偏南风控制,低层风速较小,大气稳定性增强,逆温层抑制了污染物和水汽的垂直扩散,出现持续性低能见度现象。(2)不同区域的混合层高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期较高,随后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物积累和水汽凝结的过程。(3)相对湿度(RH)升高和近地面风速减弱是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关键因素,而环流形势、云量变化及地形特征则共同决定了该过程的阶段性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大雾 低能见度 气象条件 环流形势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9
作者 卿清涛 徐金霞 +4 位作者 周斌 徐沅鑫 邓国卫 钟燕川 张玉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41,共11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将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7个区域,确定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最终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理论,从灾害风险的致灾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构建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单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暴雨日数及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3个区域,一是盆中丘陵区西南部,二是盆中丘陵区西北部,三是盆东平行岭谷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和北部,该区域暴雨危险等级中等或偏轻,山地多,地形起伏大,当地水稻种植率低;其余地方为中等风险区.[结论]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以中、低风险区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三大暴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 单季稻 灾害风险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汛期小时极端降水精细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佳津 王皓 +1 位作者 王春学 龙柯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6,共10页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地区次之,川西高原最低,其与汛期降水量的多少基本匹配.研究期内各个区域的汛期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均以增加趋势为主,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尤其显著,但空间差异非常大.在一天中,各区域小时极端降水都呈“单峰型”,夜间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的概率相对更大,不同地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中午时段均不易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研究期内小时极端降水出现峰值更高、谷值更低的变化趋势.小时极端降水过程达峰快、减弱慢,开始时间越晚持续时间越长.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下午至前半夜多为1~3 h短过程,后半夜多为3~11 h持续过程,而且川西高原的开始时间略晚,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小时极端降水 百分位 阈值 时空变化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不同落区暴雨的气象场差异及夜雨浅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康权 卢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3-1795,共13页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 本文基于2015~2018年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出现的典型暴雨个例,以落区为依据进行了统计分类,着重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特征暴雨的环境场条件,并从四川盆地夏季大气日变化特征角度来探讨了该区域夜雨频发的原因。研究表明:(1)受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高大陡峭地形影响,盆地西部中低层大气温湿条件好,暖湿东南气流在此遇大地形产生迎风辐合抬升,易发生强降水。当暴雨发生在整个盆西(西部型)时,整个盆地西部的湿度非常大,东南风较强;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北部(西北型)时,中低层东南风最强,动力作用最显著;当暴雨发生在盆地西南部(西南型)时,大多伴随有偏北风进入盆地,存在明显的南北风切变辐合。水汽散度通量对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强度和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对流有效位能、相对湿度、假相当位温、中低层风场以及散度这些热力和动力变量的日变化特征,都表明了四川盆地西部降水易发生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落区 夜雨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9-1157,共9页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四川盆地 暴雨 副高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2
13
作者 邓国卫 卿清涛 +1 位作者 徐金霞 孙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1-630,共10页
本文利用1981-2012年四川省82县的水稻单产资料,采用HP滤波法,进行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分歉收年和成灾年两个年型,研究四川省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不同等级减产率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成灾年风险区划指标,开展... 本文利用1981-2012年四川省82县的水稻单产资料,采用HP滤波法,进行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分歉收年和成灾年两个年型,研究四川省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不同等级减产率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成灾年风险区划指标,开展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HP滤波法可用于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分离,四川省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显著的准4 a、7 a周期振荡特征。平均减产率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呈现"高–低–高"分布特征,80%以上县歉收年平均减产率介于2%~7%,成灾年平均减产率介于6%~15%。各县歉收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6~2.2,成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介于0~1.2;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高值区位于西南山地西部、盆地南部和盆地北部山地。各级减产率风险概率大值区主要集中于广元和巴中地区,还包括盐亭、古蔺、盐源、越西等县。四川省水稻综合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盆地南部和西南山地西部等山区,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丘陵区及盆周低山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浅丘区和凉山州中东部。风险区划结果与四川省气象灾害分布和水稻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的研究成果相吻合,可为四川省水稻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灾害 风险区划 四川 水稻 产量分离 减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拟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涝年降水的参数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遥 李跃清 +1 位作者 蒋兴文 董元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9-631,共13页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不同模式参数(包括边界位置、积云对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2006年)、涝(1998年)年夏季降水。对比不同参数模... 为了进一步评估和提高区域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WRF模式,采用不同模式参数(包括边界位置、积云对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极端旱(2006年)、涝(1998年)年夏季降水。对比不同参数模拟的降水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无论是旱年还是涝年,除南边界以外的模式边界位置对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模拟的影响较小;边界层方案对降水空间形态的模拟影响较小,而对降水量级的影响较大;积云对流方案对降水空间形态和量级的影响均较大;采用15 km水平分辨率时可显著改善模式对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的模拟水平。WRF采用适当的参数组合能较好地模拟高原主体和东南部降水的空间分布,但降水量偏大。整体而言,能较好模拟旱年降水的边界层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组合也能较好模拟涝年降水。模式模拟的高原南侧降水偏多可能使高原南侧西风偏强,并进一步造成云南西南部降水偏多;湖南南部降水偏多可能在云南东北部至贵州地区激发出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偏差,该偏差环流在四川盆地形成异常强的偏北风,导致低纬度地区进入四川盆地的水汽偏小,从而在四川盆地形成明显的相对干偏差。因此,模式在四川盆地降水模拟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做好参数的本地化工作,还需要关注盆地以外地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WRF模式 参数敏感性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润指数距平率的水稻干旱灾损评估——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1 位作者 郭晓艺 徐富贤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50,共9页
利用四川省水稻主要种植区6个典型代表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等资料,计算了水稻各生育阶段内的湿润指数距平率,建立干旱影响下水稻气象产量与湿润指数距平率的统计模型,开展了水稻干旱灾损评估.结果表明:移... 利用四川省水稻主要种植区6个典型代表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等资料,计算了水稻各生育阶段内的湿润指数距平率,建立干旱影响下水稻气象产量与湿润指数距平率的统计模型,开展了水稻干旱灾损评估.结果表明:移栽到孕穗期和孕穗到开花期,蓬安的干旱指数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开花到成熟期,仁寿、蓬安、开江、甘洛的干旱指数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分离水稻气象产量后,构建了干旱影响下水稻各生育阶段干旱指数与气象产量的统计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反映各生育阶段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灾损评估结果指出,干旱影响下,四川水稻种植区代表站点水稻减产率在1.7%~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指数距平率 水稻 干旱 灾损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小麦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东东 紫檀 张玉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5-163,共9页
利用四川省135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观测资料,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54年来四川小麦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各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发... 利用四川省135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观测资料,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54年来四川小麦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各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发生干旱站均次数以川西南山地最多,其多年平均值达0.9以上,可谓十年九旱。各区干旱站均次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阶段以孕穗-抽穗期发生干旱频率较高,其次是拔节-孕穗期,最低的是抽穗-乳熟期。从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川西南山地是发生轻旱频率最高的地区,川西高原中旱和重旱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其它各区,盆地各区域中只有盆中和盆西部分区域发生干旱频率相对较高。小麦干旱风险分布情况为川西南山地以及川西高原的南部区域是干旱高风险区,大部分区域可达极重风险,盆地以盆中为干旱风险高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险评估 小麦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干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17
作者 龙柯吉 康岚 +4 位作者 黄晓龙 陈朝平 但玻 周威 张武龙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7,共11页
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虽然雷暴大风发生频次较低,但造成的影响重大,现有的客观预报产品较少且时间分辨率低,为进一步提升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预报准确率,综合考虑地形因子、模式物理量因子和时间因子,根据海拔高度将四川分为高海拔区... 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虽然雷暴大风发生频次较低,但造成的影响重大,现有的客观预报产品较少且时间分辨率低,为进一步提升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预报准确率,综合考虑地形因子、模式物理量因子和时间因子,根据海拔高度将四川分为高海拔区和低海拔区,利用2018—2021年数据基于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法、极端随机树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区构建雷暴大风预报模型,对2022年进行预报,获得逐3 h雷暴大风潜势预报,再利用气候背景将3 h预报时间降尺度到1 h,形成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并检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逐3 h雷暴大风预报以自适应提升法效果最优,长时间检验和个例检验都表明,基于自适应提升法获得的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产品优于中央气象台产品,TS评分由0.0104提升至0.0595,空报率由0.988下降至0.808,业务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雷暴大风 机器学习 时间降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锋后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18
作者 伏晶 段海霞 +3 位作者 傅朝 李晨蕊 沙宏娥 宋兴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76,共17页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ERA5)等资料,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中两个强降水阶段的观测特征、环境条件、地形影响和不稳定机制等。结果表明:(1)暴雨由西风带短波槽带来的弱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空气在陇中地区交汇引起,700 hPa切变线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2)暴雨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表现为持久的强回波并伴有“后向传播”特征,存在低空急流和明显的辐合,在第二阶段冷锋后部回波顶高和第一阶段相当,但是范围更大,且结构更为紧密,对流云发展更加旺盛。(3)此次暴雨水汽条件充沛,第一阶段低层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存在显著的对流不稳定,第二阶段的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对流有效位能为0,动力及对流不稳定条件弱。(4)冷锋斜压锋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第一阶段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第二阶段降水由地形、锋生次级环流及不稳定等共同作用形成。由于夏季冷锋后强降水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并不常见,在业务中容易形成该类暴雨的漏报。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过程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锋后降水 地形作用 不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情特征及主汛期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邓国卫 孙俊 +1 位作者 阮贵宾 马振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32,共12页
利用1984-2010年四川地区暴雨致灾经济损失调查表以及1981-2010年6-9月四川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30年的暴雨洪涝致灾特征,得出了洪涝年主汛期四川地区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引起的四川受灾人口总... 利用1984-2010年四川地区暴雨致灾经济损失调查表以及1981-2010年6-9月四川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30年的暴雨洪涝致灾特征,得出了洪涝年主汛期四川地区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引起的四川受灾人口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1999年以后,受灾人口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成都市的暴露度指数高但脆弱性指数低,甘孜/阿坝州的各项暴露度指标都排在全省最末。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存在明显的2年震荡周期。四川省暴雨中心的绵阳和巴中受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均是川东地区。洪涝年主汛期的环流背景特征是,南亚高压呈现"西部型",且较常年偏弱;洪涝年7月开始副热带高压有明显的准双周的震荡周期,对流层中高层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高原低涡具有22天的震荡周期。低纬度西南气流多次向中高纬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情 暴露度 脆弱性 环流背景 震荡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春季四川盆地一次飑线的环境条件与回波特征
20
作者 郭云云 罗辉 +2 位作者 青泉 安琳莉 韦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80-1494,共15页
2022年4月11日夜间,四川盆地出现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安岳12级以上雷暴大风。由于对飑线系统快速发展机理认识不足,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预报均出现较大偏差。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该次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回波演变及对... 2022年4月11日夜间,四川盆地出现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安岳12级以上雷暴大风。由于对飑线系统快速发展机理认识不足,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预报均出现较大偏差。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该次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回波演变及对流系统维持消亡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前和700 hPa南风急流的耦合区内,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在飑线形成前显著增强,为风暴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盆地中南部具有超过1000 J·kg^(-1)的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5 m·s^(-1)的深层和浅层垂直风切变,代表站3.8 km高度的湿球0℃层和7 km高度的-20℃层,达6.88℃·km^(-1)的垂直温度递减率,探空廓线的“喇叭口”形态等环境特征,尤其是垂直风切变、中层干层和对流下沉有效位能等环境要素接近或超过统计极值,为飑线的合并发展、强雷暴大风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北段对流系统受龙泉山脉地形、冷池和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而触发、发展,南段对流系统则主要受低层动力作用抬升发展,两段线状对流系统东移至盆地中部高能高湿地区后,在地面辐合线、强冷池和700 hPa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合并增强发展为镶嵌有超级单体和弓形回波的南北向飑线系统。飑线形成前的超级单体风暴和飑线成熟阶段都具有回波悬垂、弱回波区、后侧入流、中层径向辐合等结构特征。对流层中层后侧入流、干夹卷形成的下沉气流使得超级单体风暴和冷池的移速超过其他部分而形成弓形回波,下击暴流产生的大风和地面降水造成的冷池传播速度显著强于0~3 km垂直风切变则是飑线快速消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弓形回波 冷池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