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含氟环氧单体的合成及其光固化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郦聪 胡芳瑜 +2 位作者 江黎明 程新钗 陈耀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由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三聚体分别与4-环己烯-1,2-二甲醇反应合成了2种新型的双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环氧环己烷衍生物(EFPO1和EFPO2),其结构经FT-IR和1HNMR确证。与常见全氟烷基型功能单体不同,此类含氟环氧化合物与环氧树脂预聚物具有... 由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三聚体分别与4-环己烯-1,2-二甲醇反应合成了2种新型的双全氟烷氧基取代的环氧环己烷衍生物(EFPO1和EFPO2),其结构经FT-IR和1HNMR确证。与常见全氟烷基型功能单体不同,此类含氟环氧化合物与环氧树脂预聚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且可改善其疏水性能。初步考察了上述单体对环氧树脂紫外光固化涂料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随涂料中含氟单体用量的增加,固化膜的初始水接触角线性增大;其中,EFPO2因其含较长的全氟烷氧基团而具有比EFPO1更好的疏水效果。如加入1%EFPO2时,固化膜接触角为99°,比未添加含氟单体的固化膜大14°,而相同含量EFPO1固化膜接触角为87°。当EFPO2含量为5%时,固化膜的疏水性能进一步提高,接触角为113°。此外,固化膜经加热处理(110℃,6 h)后疏水性能明显增强,如EFPO2含量为1%~5%时,固化膜经热处理后,接触角由99°~113°提高至113°~118°,EFPO1固化膜经热处理后接触角也由87°~100°提高至99°~110°。固化膜疏水性能的提高可能是由于经过加热处理,含氟链段向表面迁移。由此可见,这类含氟单体可作为表面改性剂应用于涂料、油墨和离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环氧单体 紫外光固化 疏水性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聚长链α-烯烃共聚物的合成及在柴油乳液中的作用
2
作者 沈洪富 齐美洲 +1 位作者 范志强 傅智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2,共5页
用负载型TiCl4/MgCl2催化剂催化1-十八烯(1-oct)与对甲基苯乙烯(pMS)共聚合,得到1-oct与pMS的共聚物[P(1-oct-co-pMS)]。再通过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法,用HBr/H2O2对P(1-oct-co-pMS)中pMS结构单元上的对位甲基进行选择性溴化,接着用改进的Wi... 用负载型TiCl4/MgCl2催化剂催化1-十八烯(1-oct)与对甲基苯乙烯(pMS)共聚合,得到1-oct与pMS的共聚物[P(1-oct-co-pMS)]。再通过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法,用HBr/H2O2对P(1-oct-co-pMS)中pMS结构单元上的对位甲基进行选择性溴化,接着用改进的Williamson醚化法将端羟基聚乙二醇(PEG-OH)接枝到P(1-oct-co-pMS)主链上,制备了PEG-OH接枝P(1-oct-co-pMS)[P(1-oct-co-pMS)-g-PEG]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实现了聚长链α-烯烃的功能化。以P(1-oct-co-pMS)-g-PEG为分散剂,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混合物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高剪切乳化机制备了含水乳化柴油(即柴油乳液),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柴油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含有P(1-oct-co-pMS)-g-PEG的柴油乳液稳定性较好,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6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Α-烯烃 对甲基苯乙烯 接枝共聚物 两亲性 柴油乳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 被引量:3
3
作者 傅华康 叶维娟 +3 位作者 刘梦颖 胡极 杜淼 郑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8-544,共7页
通过硝酸处理在碳纳米管(CNTs)表面生成了羧基(—COOH)基团,随后采用尿素法在其水悬浮液中原位合成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获得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物(LDH/CNTs),考察了CNTs用量对LDH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 通过硝酸处理在碳纳米管(CNTs)表面生成了羧基(—COOH)基团,随后采用尿素法在其水悬浮液中原位合成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获得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物(LDH/CNTs),考察了CNTs用量对LDH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的用量对LDH的产率及结构无显著影响;但当CNTs用量较低(<0.2 g/L)或过高(>4.0 g/L)时,会导致LDH的粒径分布变宽.对LDH/CNTs进行氯化及有机化处理,获得了十二烷基苯磺酸根离子(DBS)插层的DBS-LDH/CNTs.对DBS-LDH/CNTs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分散及剥离程度的研究发现,DBS-LDH/CNTs在丁醇、乙醇及二甲苯中均可良好分散且其悬浮液较稳定,LDH在不同溶剂中的剥离程度为丁醇>乙醇>二甲苯>四氢呋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碳纳米管 复合物 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补强机理 被引量:6
4
作者 宋义虎 郑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260,共9页
高弹性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补强机理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因界面相互作用复杂,纳米粒子在橡胶基体中形成团聚体甚至网络化结构,橡胶分子在粒子表面形成玻璃化层或受限层并在粒子间形成桥连链,使得微观结构和分子动力学呈现多层... 高弹性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补强机理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因界面相互作用复杂,纳米粒子在橡胶基体中形成团聚体甚至网络化结构,橡胶分子在粒子表面形成玻璃化层或受限层并在粒子间形成桥连链,使得微观结构和分子动力学呈现多层级杂化现象。文中综述了材料微观结构、分子动力学和补强效应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分析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和补强理论的争议;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以橡胶基体黏弹性为基础,系统研究纳米粒子对橡胶分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微观效应结构-补强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纳米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补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微孔膜荷负电表面的构建与阻抗蛋白质吸附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细鸣 万灵书 +1 位作者 仰云峰 徐志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3-1640,共8页
报道一种有效构建聚丙烯微孔膜(PPMM)荷负电表面的新方法。组合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预处理和界面交联技术,制得表面荷正电的PPMM;通过动态静电自组装技术将阴离子聚电解质固定到膜表面,从而获得荷负电的PPMM。ATR-FTIR、XPS和FE... 报道一种有效构建聚丙烯微孔膜(PPMM)荷负电表面的新方法。组合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预处理和界面交联技术,制得表面荷正电的PPMM;通过动态静电自组装技术将阴离子聚电解质固定到膜表面,从而获得荷负电的PPMM。ATR-FTIR、XPS和FESEM分析确证了修饰过程中膜表面化学组成与形貌的变化。静态水接触角和纯水通量实验结果显示,荷负电PPMM表面亲水性显著改善,水通量增大。当组装密度为53.0μg.cm-2时,水通量达(2445±95)L.(m2.h)-1,为未修饰PPMM的2.9倍。蛋白质溶液过滤实验表明,表面荷负电PPMM能有效阻抗带负电蛋白质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微孔膜 表面修饰 界面交联 静电自组装 蛋白质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对HDPE/木粉发泡复合材料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芦涛 沈烈 方征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3-66,共4页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木粉、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及化学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制备了发泡材料,研究了交联对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的加入会明显抑制材料发泡过程的进行,随着DCP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木粉、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及化学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制备了发泡材料,研究了交联对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剂的加入会明显抑制材料发泡过程的进行,随着DCP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直径分布的均匀性会有所提高,当DCP质量分数达到0.2%时,材料中无泡孔结构;交联剂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并且随着DCP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逐渐提高,但弯曲强度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高密度聚乙烯/木粉发泡材料 泡孔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CPE/CaC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韶辉 宋义虎 +2 位作者 都佩华 朱肖楠 郑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9-832,845,共5页
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C/氯化聚乙烯(CPE)合金和PVC/CPE(12 phr)/碳酸钙(CaCO3)三元复合材料,考察了CaCO3表面改性及改性剂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与冲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CaCO3会降低复合材料... 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C/氯化聚乙烯(CPE)合金和PVC/CPE(12 phr)/碳酸钙(CaCO3)三元复合材料,考察了CaCO3表面改性及改性剂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与冲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CaCO3会降低复合材料拉伸屈服强度与冲击韧性。对微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可有效限制复合材料韧性的降低。在表面改性微米CaCO3填充量为48wt%、CPE含量为12 phr时,复合材料屈服强度约33 MPa,冲击强度为硬质PVC的4.7~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氯化聚乙烯 碳酸钙 表面处理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改性富勒烯对氢氧化铝填充聚乙烯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韩黎刚 郭正虹 方征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4-56,62,共4页
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表面改性剂处理富勒烯(C_(60))和氢氧化铝(ATH),研究改性C_(60)对HDPE/ATH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单纯加入ATH需要160 phr才能使UL-94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别,而加入1 phr C_(... 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表面改性剂处理富勒烯(C_(60))和氢氧化铝(ATH),研究改性C_(60)对HDPE/ATH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单纯加入ATH需要160 phr才能使UL-94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别,而加入1 phr C_(60)后,ATH只需要120 phr即可达到V-0级,同时,改性C_(60)的加入可以有效延长材料的点燃时间、最大热释放速率对应的时间和氧化诱导期,降低最大热释放速率。这一结果表明,少量偶联改性富勒烯有助于大幅度降低阻燃剂ATH的用量,减少由此带来的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氢氧化铝 富勒烯 阻燃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生热橡胶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丽明 杜淼 +2 位作者 单国荣 卢青 宋义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3-875,共13页
动态生热是橡胶黏弹性的直接体现,是外加机械能向热能的转化。动态生热产生的热量积累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生热导致的温度上升会降低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静态和动态模量以及耐磨性等。为此,开展了橡胶复合材料动态生热机理及... 动态生热是橡胶黏弹性的直接体现,是外加机械能向热能的转化。动态生热产生的热量积累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生热导致的温度上升会降低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静态和动态模量以及耐磨性等。为此,开展了橡胶复合材料动态生热机理及低生热调控方面的研究。本文从橡胶基体网络结构、强化粒子分散、加工工艺和理论模拟等角度出发,对橡胶低生热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动态生热 机理 表面改性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烃聚合用Z-N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涛 傅智盛 范志强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5,共5页
综述了烯烃聚合用Ziegler-Natta(Z-N)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基于活性中心浓度测定的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载Ti量和Ti分布以及Mg Cl2载体的微晶结构和形态都有重要影响;外给电子体的毒化作用使活性中心浓度下... 综述了烯烃聚合用Ziegler-Natta(Z-N)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基于活性中心浓度测定的聚合动力学研究方法。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载Ti量和Ti分布以及Mg Cl2载体的微晶结构和形态都有重要影响;外给电子体的毒化作用使活性中心浓度下降,但无规活性中心浓度的下降幅度更明显,因而等规活性中心比例相对升高;共聚单体的加入使催化剂颗粒破碎,从而暴露出新的活性中心,增加了活性中心的浓度;加入氢气后聚合反应速率显著提高。由于Z-N催化剂的结构和反应机理高度复杂,研究其微观机理仍面临很多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活性中心 给电子体 聚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氢氧化物协效阻燃聚烯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韩黎刚 郭正虹 方征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3-926,共4页
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类传统的环境友好阻燃剂,但是单一的金属氢氧化物阻燃效率低,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阻燃效果所需的添加量极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为了降低金属氢氧化物的添加量,研究者常常将金属氢氧化物与其他... 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类传统的环境友好阻燃剂,但是单一的金属氢氧化物阻燃效率低,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阻燃效果所需的添加量极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为了降低金属氢氧化物的添加量,研究者常常将金属氢氧化物与其他阻燃剂或阻燃协效剂复配以追求较好的协同效应。本文总结了层状物、含硼化合物、含磷化合物、稀土氧化物等阻燃协效剂与无机金属氢氧化物复配阻燃聚烯烃的协同阻燃机理及研究现状,指出金属氢氧化物协效阻燃聚烯烃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氢氧化物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琴黑和气相生长碳纤维对石墨烯微片/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文 王方明 +3 位作者 刘滨 邱文莲 杨红梅 沈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9-862,共4页
本文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多种聚丙烯(PP)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石墨烯微片(GNP)的GNP/PP复合材料的导热和导电性能以及科琴黑(KB)和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对GNP/PP复合材料导热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NP含量的增加,GN... 本文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多种聚丙烯(PP)基复合材料,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石墨烯微片(GNP)的GNP/PP复合材料的导热和导电性能以及科琴黑(KB)和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对GNP/PP复合材料导热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NP含量的增加,GNP/PP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不断增加,当GNP含量为60%时,GNP/PP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纯PP(0.096 W/m·K)提高了12倍多;当在GNP含量为10%的GNP/PP复合材料中添加KB或VGCF后,该复合材料的导热和导电性能明显提高;扫描电镜照片表明KB或VGCF分布在GNP团聚体之间的PP基体中,GNP团聚体通过KB或VGCF链接形成通路,使得PP基体中形成了更多和更为完善的导电导热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琴黑 气相生长碳纤维 石墨烯微片 导热 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娴 傅智盛 范志强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从无机载体、有机高聚物载体和有机无机杂化高聚物载体催化剂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的研究进展。与多活性中心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用其所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等特点,茂金属催化剂负... 从无机载体、有机高聚物载体和有机无机杂化高聚物载体催化剂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的研究进展。与多活性中心催化剂相比,茂金属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用其所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等特点,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化克服了用均相催化剂制备的聚合物形貌不可控的缺点,并可降低助催化剂用量。目前无机载体是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载体类型,但用高聚物载体负载所具有的不需要复杂预处理、茂金属催化剂易被官能化及产物中载体成分不影响最终催化剂性能等优点,也逐渐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聚合 茂金属催化剂 负载化机理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烃聚合用耐热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臧丹丹 何峰 +1 位作者 范志强 傅智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4,共4页
(α-二亚胺)镍催化剂可以高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及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乙烯,但其耐热性能差,在温度不高于60.0℃时会迅速分解,而且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会下降,限制了该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α-二亚胺)镍催化剂可以高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及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乙烯,但其耐热性能差,在温度不高于60.0℃时会迅速分解,而且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会下降,限制了该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与N相连的苯环或者α-二亚胺的骨架结构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系列耐热型(α-二亚胺)镍催化剂。(α-二亚胺)镍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不仅受苯环上取代基及α-二亚胺骨架位阻的影响,也与金属中心周围的空间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聚合 镍催化剂 Α-二亚胺 支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填充聚苯乙烯熔体流变行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梦婷 谭业强 宋义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8-2232,共5页
研究了炭黑(CB)填充聚苯乙烯(PS)熔体的稳态和动态流变行为.CB/PS复合体系在CB体积分数φ=0.06时发生逾渗转变.结果表明,低应变区熔体模量降低主要归因于粒子-粒子及粒子-高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高应变下模量的急剧下降则主要... 研究了炭黑(CB)填充聚苯乙烯(PS)熔体的稳态和动态流变行为.CB/PS复合体系在CB体积分数φ=0.06时发生逾渗转变.结果表明,低应变区熔体模量降低主要归因于粒子-粒子及粒子-高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高应变下模量的急剧下降则主要与高分子链间解缠结有关.采用“两相”模型拟合线性动态流变行为,发现应变放大因子A,(φ)、填充相模量及松弛指数与温度有关.A,(φ)~φ关系符合Guth方程和扩散控制的粒子簇聚集模型.“粒子相”形状参数与聚集体分维度均随温度升高而有所降低,说明CB粒子聚集体因团聚而趋于各向同性,应变放大效应减弱.“粒子相”特征模量Gn(φ)和Gj(φ)与φ关系满足标度律.当φ〉0.06时,Gn(φ)和G:(φ)及其标度指数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其Gj(φ)变化幅度略大于Gj(φ),说明“粒子相”弹性与黏性组分具有不同的温度依赖性.随着温度升高,扩散控制的CB粒子团聚过程加快,应变放大效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流变 动态流变 两相模型 炭黑 聚苯乙烯 复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氧基亚胺钛催化降冰片烯与1-辛烯共聚合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嘉锋 倪旭峰 +1 位作者 郑豪 沈之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53-1858,共6页
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苯胺氯化钛(Ti)、三异丁基铝(Al)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甲酯(B)组成的三元催化体系实现了降冰片烯(NBE)与1-辛烯(OC)的共聚合,得到NOC无规共聚物.探索了催化剂组成、聚合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以3,5-二叔丁基水杨醛缩苯胺氯化钛(Ti)、三异丁基铝(Al)和四(五氟苯基)硼酸三苯基甲酯(B)组成的三元催化体系实现了降冰片烯(NBE)与1-辛烯(OC)的共聚合,得到NOC无规共聚物.探索了催化剂组成、聚合时间及聚合温度等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l)/n(Ti)=5∶1,n(B)/n(Ti)=1∶1,n(Monomer)/n(Ti)=400∶1,n(NBE)/n(OC)=5∶5时,于40℃在甲苯中聚合6 h,共聚合产率达到43.7%,2种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NBE=3.01;rOC=0.08.改变助催化剂三异丁基铝的用量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所得NOC无规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MWD),得到Mw=3.0×104~6.5×104,MWD=1.91~2.45的NOC共聚物.NOC无规共聚物具有饱和的主链结构且带有较长的侧链,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约87~174℃),并对NOC无规共聚物组成具有很强依赖性.NOC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超过300℃,热稳定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氧基亚胺钛 降冰片烯 1-辛烯 无规共聚物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助催化剂对丙烯本体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齐美洲 屠嵩涛 +2 位作者 董奇 范志强 傅智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共4页
分别采用DQ型和BC-MS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本体聚合,助催化剂为三乙基铝(TEAL)与三异丁基铝(TiBA)的混合物,外给电子体为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氢气作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反应釜内的装料系数为70%。首先在20℃条件下进行预聚合,... 分别采用DQ型和BC-MS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本体聚合,助催化剂为三乙基铝(TEAL)与三异丁基铝(TiBA)的混合物,外给电子体为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氢气作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反应釜内的装料系数为70%。首先在20℃条件下进行预聚合,预聚合结束后迅速升温至70℃聚合。研究了TEAL/TiBA混合助催化剂对聚丙烯(PP)等规指数、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助催化剂中TiBA用量的增加,所制PP的等规指数降低,MFR呈降低趋势。与BC-MS型催化剂相比,用DQ型催化剂制备的PP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总体上较低,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本体聚合 等规指数 熔体流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材料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邱文莲 贾伟灿 +2 位作者 徐都 刘滨 沈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8-512,共5页
仿生界面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其具有高吸油能力和油品回收方便快捷等特性。本文评述了近几年超疏水材料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超疏水 超亲油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剂改性小麦醇溶蛋白/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可 宋义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3,共6页
分别以戊二醛、L-半胱氨酸为交联剂,以甘油为增塑剂,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交联小麦醇溶蛋白/壳聚糖(60/40w/w)复合膜,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吸湿与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两种交联改性可显著提高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 分别以戊二醛、L-半胱氨酸为交联剂,以甘油为增塑剂,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交联小麦醇溶蛋白/壳聚糖(60/40w/w)复合膜,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复合膜力学性能、吸湿与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两种交联改性可显著提高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与杨氏模量,40%RH下,0.15wt%戊二醛使复合膜拉伸强度提升近3倍,杨氏模量增大约8倍;戊二醛交联可降低复合膜的溶解度,而L-半胱氨酸则使复合膜的溶解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醇溶蛋白 壳聚糖 戊二醛 L-半胱氨酸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化二氧化硅包覆碳纳米管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唐华 陈圣岳 彭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479,504,共6页
本文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覆的碳纳米管,并在其表面引入氨基,从而获得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分散性良好的化学修饰的碳纳米管。首先通过强碱醇溶液处理碳纳米管,制备羟基化碳纳米管(MWNTs-OH),然后将MWNTs-OH分散于乙醇溶液中,加入正硅酸乙酯(TEO... 本文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覆的碳纳米管,并在其表面引入氨基,从而获得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分散性良好的化学修饰的碳纳米管。首先通过强碱醇溶液处理碳纳米管,制备羟基化碳纳米管(MWNTs-OH),然后将MWNTs-OH分散于乙醇溶液中,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通过Stber法制备了表面包覆二氧化硅的碳纳米管(MWNTs-SiO2);将MWNTs-SiO2进一步与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得到氨基化二氧化硅包覆碳纳米管(MWNTs-SiO2-NH2)。将所制备的MWNTs-SiO2-NH2与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E-44复合,并以三乙醇胺为固化剂,得到氨基化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地引入了氨基基团;表面氨基化碳纳米管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氨基化碳纳米管能够显著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环氧树脂 表面改性 分散性 拉伸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