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软骨分层结构逆力-电特性实验研究
1
作者 赵乐 杨政彪 +7 位作者 张萌 陈静 李鹏翠 王艳芹 薛艳茹 武晓刚 卫小春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4-1121,1135,共9页
目的分析关节软骨分层结构逆力-电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软骨样品根据其生理厚度分为3层(上层、中层、下层分别约为0.4、1.0、0.6 mm),通过无接触外加电场的测试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关节软骨逆向力-电效应的影响。结果在电场间距减... 目的分析关节软骨分层结构逆力-电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软骨样品根据其生理厚度分为3层(上层、中层、下层分别约为0.4、1.0、0.6 mm),通过无接触外加电场的测试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关节软骨逆向力-电效应的影响。结果在电场间距减小、含水率升高、离体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正常分层软骨在无接触电场中所产生的位移分别增大约18、10、15μm;在模拟关节炎的缺损情况下,随缺损深度增加和缺损半径增大,整个关节软骨的偏转挠度减小约7μm。结论3层软骨的逆力-电效应不同,在含水率90%、电场间距7 mm、离体12 h后表现为偏转挠度中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逆力-电效应 外加电场 关节缺损 偏转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软骨分层结构逆力-电特性实验研究
2
作者 赵乐 张奥华 +8 位作者 解玉堂 杨政彪 武韬 化泽坤 王艳芹 薛艳茹 张萌 武晓刚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1-621,共1页
目的关节软骨是根据其生理特征的不同,天然分为了上层、中层、下层,其力-电特征也不同。方法本研究通过分层关节软骨逆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研究,在通过外加无接触电场中分层软骨所产生的位移进行分析,进一... 目的关节软骨是根据其生理特征的不同,天然分为了上层、中层、下层,其力-电特征也不同。方法本研究通过分层关节软骨逆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研究,在通过外加无接触电场中分层软骨所产生的位移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分层关节软骨逆力-电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分层软骨各自的逆力-电效应不同,在含水率不同、离体时间不同、不同的液体环境下,健康的分层软骨在无接触电场中所产生的位移不同。而模拟关节炎的缺损软骨由于缺损深度、缺损半径的不同,在电场中所表现出的逆力-电效应也有所不同。结论整体软骨在电场中的位移偏转随外接电压的增大呈正比例增加;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位移偏转减小,中层软骨减小的速率最快;随着场间距的减小,位移偏转增大,上层层软骨增大的速率最快;随着离体时间的增长,位移偏转减小,中层软骨减小的位移最大;在不同的液体环境浸泡后,0.9%Na Cl与PBS组相差不大,纯水组相较于其他两组有略微减小。缺损型关节软骨而言,整体缺损型关节软骨随着缺损深度的增加,在电场中的位移逐渐减小,就对85%缺损深度而言,有突变的逆势增长;分层缺损型关节软骨随着缺损半径的增大,其在电场中的位移呈反比例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时间 关节软骨 电致伸缩效应 电效应 逆势增长 分层结构 缺损 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价铬对牛蛙心脏、骨骼肌和坐骨神经干生理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艳君 张敬 +4 位作者 张全有 李明臻 李鹏翠 卫小春 陈维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5-375,共11页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六价铬对牛蛙心脏、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六价铬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溶液通过腹腔注射和离体心脏灌流法处理牛蛙心脏,测定六价铬对在体和离体心脏心率和收缩力的影...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六价铬对牛蛙心脏、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探讨六价铬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溶液通过腹腔注射和离体心脏灌流法处理牛蛙心脏,测定六价铬对在体和离体心脏心率和收缩力的影响。用重铬酸钾溶液浸润好的纱布包裹腓肠肌,测定腓肠肌收缩力变化。采用细胞外电极引导法,测定六价铬对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重铬酸钾对心率和收缩力具有抑制作用,机制分别与六价铬抑制T型钙通道活性和L型钙通道活性有关;然而1 mg/L铬对在体蛙心作用15 min至30 min后,心率增加,可能是“毒物兴奋效应”所致;0.001 mg/L至10 mg/L六价铬对腓肠肌收缩力具有浓度依赖性增强作用,表现为正性变力效应,可能是“毒物兴奋效应”的结果;100 mg/L六价铬抑制了腓肠肌收缩力,表现为负性变力效应,机制与六价铬对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的抑制作用有关;六价铬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降低了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机制与六价铬对电压门控Na+通道产生的失活作用有关。【结论】六价铬对心肌、骨骼肌和神经均具有毒性作用,结果可为六价铬的毒性作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电生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收缩力 电位传导速度 心脏 骨骼肌 坐骨神经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基质压电性的骨细胞整合素与初级纤毛的力学信号响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政彪 王熹宇 +9 位作者 张奥华 解玉堂 赵乐 武韬 化泽坤 王艳芹 薛艳茹 张萌 陈维毅 武晓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3-243,共1页
目的研究骨细胞初级纤毛、整合素和胶原小丘等的力学信号响应。方法构建一个骨细胞有限元模型,包含具备压电性的骨基质、具有带电流体的骨陷窝-骨小管系统、胶原小丘、初级纤毛、细胞骨架及整合素等关键部分。对骨基质施加三轴位移载荷... 目的研究骨细胞初级纤毛、整合素和胶原小丘等的力学信号响应。方法构建一个骨细胞有限元模型,包含具备压电性的骨基质、具有带电流体的骨陷窝-骨小管系统、胶原小丘、初级纤毛、细胞骨架及整合素等关键部分。对骨基质施加三轴位移载荷,研究整合素、初级纤毛等部分的力学信号,以及LCS内流体流动情况。结果胶原小丘受到最大应力,不同位置的整合素具有显著的应力差异,其平均应力高于初级纤毛,并与初级纤毛微管相近。抑制整合素会导致细胞骨架与纤毛的位移降低,纤毛挠度显著降低。骨基质的压电性影响LCS内液体流速,缺失压电性导致细胞骨架、初级纤毛和整合素的应力与位移降低,初级纤毛挠度也显著降低。相较于胞外液体,细胞骨架对整合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且承受了大量的应力。此外,还分析了胶原小丘和整合素等个体与整体的应力分布,以及流体和电势等的变化。结论揭示了整合素、胶原小丘和初级纤毛在内的多种力学感受器在力学信号的感知与传递中的联合作用,同时突显了骨基质的压电性和骨陷窝内的流体环境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为研究纳米尺度下骨细胞力学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骨相关生理病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基质 骨陷窝 细胞骨架 骨小管 骨细胞 压电性 整合素 液体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基质压电性的老龄化骨细胞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
5
作者 王熹于 王艳芹 +5 位作者 薛艳茹 张萌 李鹏翠 武晓刚 陈维毅 卫小春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12,共1页
目的为了研究骨细胞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些生物力学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细胞的骨陷窝骨小管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骨细胞体积减小,突触数量缺失,骨小管堵塞等。除了老龄化特征的不同,模型的建立考虑了细胞突触,胶原小丘,初级纤毛等力... 目的为了研究骨细胞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些生物力学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细胞的骨陷窝骨小管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骨细胞体积减小,突触数量缺失,骨小管堵塞等。除了老龄化特征的不同,模型的建立考虑了细胞突触,胶原小丘,初级纤毛等力学感受器,来比较不同力学感受器感受到的生物力学信号变化。方法基于骨基质压电性建立了具有多个突触及骨小管的骨细胞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老龄化特征(突触减少,细胞的体积减小和骨小管堵塞)建立了骨细胞老龄化模型。结果在本模型中骨细胞的老龄化(突触减少,细胞的体积减小和骨小管堵塞)并不会改变其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但是老龄化模型的流速要低于正常模型,这样使得初级纤毛自身的偏转挠度会变得很低,进一步降低初级纤毛的力学敏感性。老龄化细胞的突触缺失会导致其他突触应力应变减小,细胞质、细胞核所受的应力也减小;老龄化细胞的体积减小和骨小管堵塞则会增大突触和纤毛的应力应变。结论本研究探讨了由于老龄化骨细胞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揭示了细胞微环境动态调节的机制,为研究骨重建和细胞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基质 骨细胞 骨小管 细胞微环境 压电性 骨重建 压电效应 动态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软骨细胞凋亡诱导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世东 王宇泽 +3 位作者 曾令员 贺冬冬 王春芳 卫小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软骨细胞凋亡在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软骨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诱导软骨细胞的凋亡,以此建立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并进行凋亡检测。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细胞形... 软骨细胞凋亡在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软骨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实验研究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诱导软骨细胞的凋亡,以此建立体外软骨细胞凋亡模型,并进行凋亡检测。本文综述了常用的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DNA断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检测方法的原理,并阐述各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局限性。软骨细胞凋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外常用于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的方法有多种,原理各异,实验研究中应结合各自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及实验条件等综合考虑。在凋亡检测中,由于各种检测方法作用机制的不同及各自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局限性,需结合多项定量、定性的指标反复加以验证才能得出更为客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凋亡 模型 检测 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NA疗法:过去、现在和未来
7
作者 孙梦泽 李鹏翠 胡晓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信使mRNA(messenger RNA,mRNA)疗法是通过将效应分子以mRNA的形式递送至细胞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mRNA各个部分序列高度可变的特点为高通量药物开发以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从mRNA发展历程切入,概述了mRNA的发现发展及... 信使mRNA(messenger RNA,mRNA)疗法是通过将效应分子以mRNA的形式递送至细胞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mRNA各个部分序列高度可变的特点为高通量药物开发以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本文从mRNA发展历程切入,概述了mRNA的发现发展及其递送方法的演进过程。并针对mRNA所递送蛋白质的不同,分类别介绍mRNA在蛋白质替代疗法、癌症治疗、在体基因编辑和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为将mRNA制剂应用于临床,需针对mRNA及其递送载体进行优化十分关键。本文进一步介绍如何通过核苷修饰和序列优化等方法提高mRNA的翻译效率以及稳定性,并系统比较新型环状mRNA与传统线性mRNA在疫苗开发方面的优劣。同时,针对mRNA的不同递送系统,本文总结脂质纳米颗粒等常用的递送手段,并详细阐述各个方法在靶向递送方面的最新进展。针对目前上市和在研的mRNA药物,本文系统总结其治疗的疾病、递送的效应分子以及所处的临床阶段。最后,本文展望了目前mRNA疗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能够潜在治疗的疾病,以期为mRNA疗法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使核糖核酸 mRNA递送 mRNA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在大鼠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中的变化趋势及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顾晓东 李鹏翠 李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88-1592,1639,共6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及其下游分子Runx-2在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对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 大鼠实验组肋软骨细胞添加10 ng/mL的IL-1β,对照组添加等体积的无菌PBS,48 h后行Western blo...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及其下游分子Runx-2在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对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 大鼠实验组肋软骨细胞添加10 ng/mL的IL-1β,对照组添加等体积的无菌PBS,48 h后行Western blot检测HDAC4和Runx-2的表达;构建ACLT大鼠OA模型,于术后2、4、8周通过番红固绿染色检测关节软骨退变情况,关节软骨损伤程度采用OARSI评分;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qPCR检测HDAC4和Runx-2的表达量。结果体外OA模型中,和对照组比,HDAC4的表达降低,Runx-2的表达升高(P<0.05);大鼠前交叉韧带切断组,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大鼠术后时间的增加伴随着膝软骨破坏程度的增加,OARSI评分升高(P<0.05);免疫组化可见,术后的时间不断增加,HDAC4的表达逐渐降低,而Runx-2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显示,HDAC4 mRNA的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降低,而Runx-2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 在OA发生和进展过程中,HDAC4含量的不断降低,而其下游Runx-2的表达逐渐增加,可能和OA关节软骨退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 runt相关的转录因子2 骨关节炎 大鼠 软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机械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海峰 王斌 赵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1-556,共6页
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是一种致残率高、后果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性损伤,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仍没有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包括:干细胞、药物、组织工程的不同治疗手段已经在多种动物... 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是一种致残率高、后果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性损伤,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仍没有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包括:干细胞、药物、组织工程的不同治疗手段已经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动物模型的受伤机制、有效性以及完整性是否可以模拟临床所见,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文通过阐述几种常见的急性机械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同时也包括常用动物种类和损伤节段的选择,旨在为今后选择更为有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机械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内液流刺激信号的多尺度传导
10
作者 武晓刚 李朝鑫 +2 位作者 孙玉琴 卫小春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6-16,共1页
目的为研究骨内液体流动刺激力信号的跨尺度传导,量化研究骨细胞及其初级纤毛在微流体环境下的力电响应,建立骨结构-骨单元-骨细胞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以及力-电协同驱动下的微管液体流动和含有细胞的有限元模型系统。方法通过有限元建... 目的为研究骨内液体流动刺激力信号的跨尺度传导,量化研究骨细胞及其初级纤毛在微流体环境下的力电响应,建立骨结构-骨单元-骨细胞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以及力-电协同驱动下的微管液体流动和含有细胞的有限元模型系统。方法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考察细胞突触、细胞质和细胞核在振荡层流下的应力、应变、孔隙压力和孔隙流速等力学信号响应,量化研究初级纤毛作为细胞独特的力学感受器的生物力学行为。结果相对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突出是最大的力学感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结构 液体流动 刺激信号 骨细胞 骨单元 生物力学 信号响应 微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吕嘉 白军军 +4 位作者 秦秀玉 武壮壮 兰彦平 吕智 冯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6-1242,共7页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8.5±11.6岁(27~82岁)。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受...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8.5±11.6岁(27~82岁)。就诊时主要症状为受累节段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损害。原发肿瘤为肺癌(38例),肾癌(21例),乳腺癌(13例),骨髓瘤15例,淋巴瘤5例,其他来源28例。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14例,脊柱肿瘤分离手术67例,病灶姑息性切除减压手术34例。分别在手术前和术后第5d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系统评估脊髓压迫程度。统计术前ASIA分级为AB级以及C级患者受累平面以下肌力出现障碍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将其记录为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的患者选取术后7d、10d、15d三个时间点,C级的患者选取术后15d和30d两个时间点。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至少改善一级病例数目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进行充分减压以解除神经压迫(除PVP外),术后脊柱稳定性得到恢复。术后全部患者疼痛NRS评分显著降低[术前6.00(2.00)分vs术后3.00(1.00)分,P=0.000]。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早期即刻得到改善,ASIA分级至少改善一级例数术前AB级17例(74%),C级10例(63%),D级18例(47%)。其中术前AB级与C级患者ESCC评分没有差异[3.00(1.00)分vs 3.00(0.00)分,P=0.070]。对于术前ASIA分级AB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10d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10d组(>10d 57.1%vs≤10d 100%,P=0.048)。对于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30d的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优于>30d组(>30d 20.0%vs≤30d 81.8%,P=0.036)。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即可缓解疼痛,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对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外科手术 术后早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有限元分析个性化设计内凹型超材料
12
作者 武韬 张萌 +9 位作者 解玉堂 张奥华 杨政彪 化泽坤 赵乐 王艳芹 薛艳茹 闫瑞忠 陈维毅 武晓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6-626,共1页
目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成为临床治疗难题,常需通过植入骨支架进行修复。传统修复支架因其与个体骨力学性能不匹配,易出现应力遮挡和集中效应,导致植入体松动等问题。本文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快速获得具有匹配力学性能的... 目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成为临床治疗难题,常需通过植入骨支架进行修复。传统修复支架因其与个体骨力学性能不匹配,易出现应力遮挡和集中效应,导致植入体松动等问题。本文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快速获得具有匹配力学性能的内凹型超材料设计方法。方法考虑3D打印制造精度和有利于骨组织长入的孔隙率要求(50%~90%),确定支架的胞元尺寸(4×4×4 mm^(3))以及内凹角度θ(50°~90°)和支杆宽度t(0.36~1.09 mm)的设计范围,利用优化的拉丁超立方采样得到150个不同结构样本,并将其生成三维晶格结构(16×16×16 mm^(3))用于有限元计算。有限元方法模拟准静态压缩实验,对晶格结构施加4.8 mm的压缩位移,获取对应的应力-应变曲线。采用逆向设计思维,在应力-应变曲线上以相同应变间隔为基准,选取31个应力特征点作为输入参数,将θ和t作为输出,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其性能由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来衡量。结果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具有特定力学性能的超材料设计参数,其中t的预测性能较优(R^(2)≥0.995,RMSE≤0.017 mm)。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具有匹配力学性能的内凹型超材料,为临床个性化骨缺损支架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超立方采样 植入骨 个性化设计 长入 骨缺损 机器学习 超材料 植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的优化设计与生物力学评估
13
作者 张奥华 杨政彪 +8 位作者 解玉堂 赵乐 武韬 化泽坤 张萌 薛艳茹 王艳芹 武晓刚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3-623,共1页
目的镁合金作为新型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在相同结构下,镁合金支架相对于传统金属支架力学性能比较弱,因此,如何改善力学性能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方法基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 目的镁合金作为新型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在相同结构下,镁合金支架相对于传统金属支架力学性能比较弱,因此,如何改善力学性能是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方法基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典型结构,设计了3种新支架(即支架A、支架B、支架C)。所做的改变包括改变支撑环的角度和排列方式创建一个大小角度交替排列的支撑环结构,并改变连接杆的位置和形状。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以支架的压缩性能、膨胀性能、弯曲柔韧性、对血管的损伤、血流动力学变化作为评价指标。这些综合评价的结果被用作选择最优支架结构的依据。结果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B和C的径向刚度分别提高了16.9%、15.1%和37.8%;弯曲刚度分别降低27.3%、7.6%和38.1%;狗骨效应分别下降5.1%、93.9%和31.3%;低壁面剪切应力区域分别降低50.1%、43.8%和36.2%。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和C的径向反冲率分别减少9.3%和7.4%。与传统支架相比,支架A、B和C对血管的损伤略有增加,但相差不大,影响并不明显。4种支架植入后血流速率的变化基本相同。结论通过对比4种支架得到支架A和C的综合力学性能更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研究有助于为临床支架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速率 壁面剪切应力 支撑环 金属支架 血管支架 连接杆 可降解性 膨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腱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帝均 王桂杉 +1 位作者 刘海峰 王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0-266,共7页
肌腱病(tendinopathy)的患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同程度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现有治疗方案仍无法对该类疾病实现治愈,动物模型是研究肌腱病的重要工具,在肌腱病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治疗方式... 肌腱病(tendinopathy)的患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上升,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同程度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现有治疗方案仍无法对该类疾病实现治愈,动物模型是研究肌腱病的重要工具,在肌腱病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肌腱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探讨了几种常见造模方案的优缺点,同时对造模动物和造模部位的选择、损伤肌腱的改变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今后研究者选择更为合适、高效的动物实验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病 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通道内细胞及其初级纤毛的力传导行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朝鑫 武晓刚 +6 位作者 孙玉琴 秦迎泽 段王平 张美珍 王艳芹 陈维毅 卫小春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0-277,共18页
细胞处于复杂的生理环境之下,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初级纤毛被认为是重要的力学信号传感器,其与细胞的代谢、发育、分裂和增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细胞及其初级纤毛在微流体环境下的力传导行为,本文建立了力−电协同驱动下的矩形微... 细胞处于复杂的生理环境之下,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初级纤毛被认为是重要的力学信号传感器,其与细胞的代谢、发育、分裂和增殖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细胞及其初级纤毛在微流体环境下的力传导行为,本文建立了力−电协同驱动下的矩形微流控通道和含有多孔黏弹性属性的贴壁细胞有限元模型系统.考察了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在振荡层流下的应力、应变、孔隙压力和孔隙流速等力学信号响应,量化研究了初级纤毛作为细胞独特的力学感受器的生物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细胞在振荡层流下的力学响应表现出和外加力−电驱动载荷相同的震荡规律.渗透率是细胞多孔弹性力学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初级纤毛是细胞主要的力学感受器,细胞可以通过纤毛长度和直径调节其力学感受敏感性(应力影响区域),随着初级纤毛长度的增大,其纤毛挠曲刚度减小,但是敏感性增大.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微流体剪切作用下的细胞生长、分化等微观机理提供基础,同时也为检测细胞微结构器(纤毛等蛋白链)的力学性能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初级纤毛 微流控 多孔黏弹性 力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的生物力学设计
16
作者 禹健豪 张凯 +7 位作者 李鹏翠 卫小春 王艳芹 何李明 闫瑞忠 薛艳茹 武晓刚 陈维毅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基于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设计,分析其在站立、行走、跑步和坐姿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基于人体CT数据,建立7组不同柄植入后的髋关节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假体柄和股骨应力情况。结果与植入传统假体柄相比,... 目的基于一种新型髋关节假体柄设计,分析其在站立、行走、跑步和坐姿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差异。方法基于人体CT数据,建立7组不同柄植入后的髋关节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假体柄和股骨应力情况。结果与植入传统假体柄相比,站立时新型假体柄植入后假体柄应力峰值降低23%、股骨应力降低72%。7种假体柄结果显示,假体柄高度为86.5 mm的新型设计最符合患者需求。多工况结果显示,患者处于坐姿,柄承受应力最小,使用寿命更长。结论新型假体柄有助于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减小骨损伤风险。髋关节假体模型为后期柄的设计及患者术后康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柄 股骨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