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
8
1
作者
田磊
刘金梅
陆文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方法对我院就诊的42例42眼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方法对我院就诊的42例42眼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组2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撕除术。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完善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下眼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测量、黄斑OCT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眼别比例、非接触眼压、黄斑裂孔分期、黄斑裂孔直径、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1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封闭率(100.00%)高于组2(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P组1<0.01,P组2=0.03)、3个月(P组1<0.01,P组2<0.01)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相比,可提高裂孔封闭率,尤其在眼轴较长(>28 mm)患者中可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转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
1
2
作者
熊凤枝
杨铁骊
闫德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93-294,共2页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察 1~ 8个月 ,平均 5 .7个月 ,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例保持不变 ,1例下降。 7例 11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其成功率 6 3.6 4 % .术后 2个月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者 2例 ;5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变淡或大部分消退 ,其余无明显改变。 1例 1眼术中前房出血 ,术后 7d自行吸收 ,4例 4眼术后眼压需药物控制。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切除
巩膜可调缝线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视神经管内损伤经眶缘前筛-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临床观察
3
作者
熊凤枝
王宏宇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视神经管内损伤
经眶缘
前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
临床观察
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
8
1
作者
田磊
刘金梅
陆文龙
机构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4,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方法对我院就诊的42例42眼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组2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撕除术。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完善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下眼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测量、黄斑OCT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眼别比例、非接触眼压、黄斑裂孔分期、黄斑裂孔直径、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1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封闭率(100.00%)高于组2(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P组1<0.01,P组2=0.03)、3个月(P组1<0.01,P组2<0.01)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相比,可提高裂孔封闭率,尤其在眼轴较长(>28 mm)患者中可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转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Keywords
macular hole
ILM invers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分类号
R774.5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
1
2
作者
熊凤枝
杨铁骊
闫德祺
机构
河南省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河南
驻马店
师专校
医院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93-294,共2页
文摘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察 1~ 8个月 ,平均 5 .7个月 ,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例保持不变 ,1例下降。 7例 11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其成功率 6 3.6 4 % .术后 2个月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者 2例 ;5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变淡或大部分消退 ,其余无明显改变。 1例 1眼术中前房出血 ,术后 7d自行吸收 ,4例 4眼术后眼压需药物控制。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小梁切除
巩膜可调缝线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Keywords
trabeculectomy
adjustable scleral raphe
neovascular glaucoma
分类号
R775.2 [医药卫生—眼科]
R779.63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视神经管内损伤经眶缘前筛-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临床观察
3
作者
熊凤枝
王宏宇
机构
河南省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出处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28,共1页
关键词
视神经管内损伤
经眶缘
前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
临床观察
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
分类号
R779.6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田磊
刘金梅
陆文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熊凤枝
杨铁骊
闫德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视神经管内损伤经眶缘前筛-后筛经路视神经减压开放术临床观察
熊凤枝
王宏宇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