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F工艺处理太湖蓝藻藻浆压滤液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艺 韩有法 +2 位作者 罗鑫 李晓霞 何业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6-68,71,共4页
太湖蓝藻打捞的藻浆经脱水产生的压滤液中含有氮、磷、藻毒素等污染物质,若不经处理,重新进入水域将造成二次污染。为此,采用占地小、适合移动船上使用的BAF工艺进行处理试验,考察了水力负荷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微囊藻毒素(MC-LR... 太湖蓝藻打捞的藻浆经脱水产生的压滤液中含有氮、磷、藻毒素等污染物质,若不经处理,重新进入水域将造成二次污染。为此,采用占地小、适合移动船上使用的BAF工艺进行处理试验,考察了水力负荷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微囊藻毒素(MC-L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负荷在0.10~0.58m3/(m2.h)的范围内,COD、氨氮、总氮、总磷、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52.31%、47.99%、4.48%、50.00%、67.98%以上,当进水COD≤92.03mg/L、MC-LR≤2.38μg/L,其出水浓度分别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和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要求。经测算,1m3废水处理成本约为0.4元,可作为移动式蓝藻打捞船集约化处理藻浆压滤液的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 藻浆压滤液 蓝藻 MC-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头河浜水环境原位修复工程示范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文艺 郑泽鑫 +2 位作者 占明飞 李仁霞 戴如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69-2672,共4页
在对江苏省常州市谈家头村现状调研勘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地形,以断头河浜为依托,构建人工浮岛和曝气鱼塘,采用地埋式微动力A/O法+曝气鱼塘组合工艺模式治理修复农村生活污水与河浜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了浜内鱼塘放养环境,实现该村... 在对江苏省常州市谈家头村现状调研勘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场地形,以断头河浜为依托,构建人工浮岛和曝气鱼塘,采用地埋式微动力A/O法+曝气鱼塘组合工艺模式治理修复农村生活污水与河浜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了浜内鱼塘放养环境,实现该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水产养殖增收三位于一体。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指标COD、TP、NH3-N、TN均低于GB 18918-2002一级B排放要求,河浜内水体恢复至GB3838-2002Ⅲ类水质。该工程对于太湖流域周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治理具有良好的示范及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头河浜 工程示范 人工浮岛 曝气鱼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沉淀-UASB对垃圾渗滤液预处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艳 徐建平 史武元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1-114,117,共5页
实验采用混凝沉淀-UASB联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在进水SS为600~1 400 mg/L、COD为4 500~6 000 mg/L条件下,对混凝沉淀池的混凝药剂量、搅拌速度及搅拌时间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UASB反应器启动及影响UASB反应器运行的... 实验采用混凝沉淀-UASB联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在进水SS为600~1 400 mg/L、COD为4 500~6 000 mg/L条件下,对混凝沉淀池的混凝药剂量、搅拌速度及搅拌时间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UASB反应器启动及影响UASB反应器运行的温度、表面水力负荷、HRT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池在100 mg/L PAC和0.8 mg/L PAM的投药量,140 r/min的搅拌速度,25~30 min的搅拌时间下,UASB反应器温度为35~40℃,表面水力负荷为0.4~0.5 m3/(m2·h),HRT为60 h时,SS、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86.2%,但对TN、TP去除效果不理想,平均只有39%,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UASB 垃圾渗滤液 PAC P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水网地区河浜生态拦截示范工程设计
4
作者 李晓霞 张文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8期241-242,253,共3页
水网地区农村河浜生态拦截工程将河浜作为净化载体,采用河浜原位增氧-动态生态组合工艺(ODBP),既增进了河浜的消纳净化能力,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又改善了村镇水体的污染状况。采用该技术处理江苏常州武进区某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 水网地区农村河浜生态拦截工程将河浜作为净化载体,采用河浜原位增氧-动态生态组合工艺(ODBP),既增进了河浜的消纳净化能力,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又改善了村镇水体的污染状况。采用该技术处理江苏常州武进区某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态排水的示范工程表明,出水各项指标(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这种生态法河浜治理模式不仅效果好、投资小、运行费用低,而且不占用土地,不需要专人进行管护,实现了村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的原位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示范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地区 生态拦截 原位 示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水体净化的特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文艺 张采芹 +2 位作者 占明飞 李晓霞 何业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4926-4931,共6页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 为研究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特性,选取滤食性底栖动物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河蚌(Corbicula fluminea)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以重污染河水为处理介质构建6种复合生态系统,分别研究其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特性、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及共生菌藻的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6种复合生态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氨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9.9%~84.9%、75.9%~87.3%、84.9%~90.5%、91.9%~96.6%。由动力学分析可知,在分别由田螺和田螺+泥鳅所构成的2种复合生态系统中COD和总磷质量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总氮和氨氮质量浓度变化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随时间延续,各生态系统中的滤食性底栖动物表面及悬浮态菌胶团上聚集了多种藻类、菌类及微型后生动物,促进了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在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复合生态系统中,藻类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滤食性底栖动物是主要消费者,菌、藻类微生物是主要分解者,三者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生物群落和营养结构,所形成的这种基于共生关系的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依靠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完成,以协同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本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滤食性底栖动物 复合生态系统 微型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