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出发 被引量:17
1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3,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出发的庄严宣言。尽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质规定之一,但这个讲话在强调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又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尽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已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共始终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上,强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汪信砚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思想伟力、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理论自觉,并根据这种自觉意识实现了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造性运用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上) 被引量:4
4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2,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下) 被引量:2
5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了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而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了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深刻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汪信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4,共5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它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并表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上又一篇纲领性文献,它首次全面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并表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一是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二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三是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四是深化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五是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丰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十九届六中全会 《决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的薪火传承
7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 由李达创建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由四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立足中国实践,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演进历程、学理根据、方法论前提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传统。这一传统,既是“由理论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是“由现实而理论”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二者交相辉映、彼此成就,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珞珈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武汉大学 李达 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8
作者 赵士发 柳沛桦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逐渐脱离苏联影响并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毛泽东为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法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体系 毛泽东思想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新质生产力——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新解 被引量:33
9
作者 何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7,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哲学基础、一般性质和中国特点三个方面的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创造是以19世纪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为经验原型的,但马克思在以他的历史哲学来审视19世...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哲学基础、一般性质和中国特点三个方面的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创造是以19世纪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为经验原型的,但马克思在以他的历史哲学来审视19世纪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过程中,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预示了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必然是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的接合点。新质生产力的一般性质及其构成是由数字劳动方式决定的,数字劳动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技术构成上,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复杂的技术系统和现代生产结构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资本的构成上,以科学技术和新思想创造为主体的非物质劳动进入资本构成,与工业、农业等物质劳动的资本共同构成了新的资本结构;三是在思想构成上,把系统哲学和系统技术结合起来,建构了以通信、信息控制研究为核心的思维范式。上述三个特点凸显了科学技术、人的思想创造和文化精神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一般规定。新质生产力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相联系的,它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就是近40年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 数字劳动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理论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乐强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99,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踪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技术统治、景观收摄、消费侵蚀等过程的关系中,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机制,揭示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既是一个与不同社会情境融合的过程,又是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踪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技术统治、景观收摄、消费侵蚀等过程的关系中,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机制,揭示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既是一个与不同社会情境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追逐意旨下潜、观念殖民和价值整合的功能生发过程,展陈出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对人的生存屈从的塑造、对多样化拜物教下人的客体化的强化、对社会一体化的构筑等等效能。它在总体上维系着资本主义,但也以具象化的方式消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具象化运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实践哲学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5,共11页
作为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对象,无论是传统哲学理论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历史编纂学等,无不预设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假定理论家是一位处于世界之外的、从整体上掌握了全部真理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这一视角不仅造就了传统理论在对待... 作为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对象,无论是传统哲学理论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抑或历史编纂学等,无不预设了“旁观者”的视角,即假定理论家是一位处于世界之外的、从整体上掌握了全部真理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这一视角不仅造就了传统理论在对待现实不幸时的冷漠无情,还把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排斥在理论考察之外。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不仅批判各种具体的理论观点,更是从根本上以参与者的实践视角替换旁观者的理论视角,使得普通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历史实践成为理论的核心关切,从而将理论转换为大众批判社会现实并采取革命行动的理论武器。经过批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由传统的二元论关系变为实践领域内部的理论—实践的互动关系,因为实践是包括理论与实践在内的全部历史筹划。在这部历史筹划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都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主体性的反思与自由的政治行动已不再是理论家或政治精英的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理论批判 实践 历史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理性视阈下的民主制理论——兼论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福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扬弃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性方案,认为政治国家是人在政治领域的异化,并创立了“真正的民主制”理论。民主制是让市民社会的全体成员通过不受限制的选举和被选举参与立法权,扬弃市民社会的私人等级和私人本质,使市民社会变体为政治社会。民主制既非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也非二元框架下的理论构建,与其说是一种“国家的去政治性”,不如说是“纯政治性”的政治哲学方案。可以将民主制视作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政治社会中的应用,促使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的关键人物正是费尔巴哈,他借助费尔巴哈在人本学中关于主宾结构倒置的分析,颠倒了黑格尔法哲学中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决定关系,主张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觉醒,将原本寄予厚望的民主制限定于完成了的政治解放,他对政治理性的扬弃暗含着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民主制 变体 政治社会 费尔巴哈 人本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余永跃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解放、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走...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解放、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和人的价值等人学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走出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人学理论溯源、历史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等维度阐析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继续重视人民力量、推动人民创造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人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信砚 刘建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9,共9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基本维度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以现实的主体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的主体、以对象性的活动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纯粹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基本维度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以现实的主体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的主体、以对象性的活动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纯粹的活动"、以感性的现实的异化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展开了对作为现代性基本原则的主体性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揭露了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披露了支撑现代世界运行的资本逻辑的实质在于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展开了对统治现代世界的资本原则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阐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政治任务,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这三个基本维度之间是相互关联、内在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图式,体现了其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代性批判 哲学维度 经济学维度 政治学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雨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6,共12页
从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出发,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划分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并在当代具体展现为以生存为导向或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工具理性为基础或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由于研究范式和价值立场的局限,当代... 从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出发,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划分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并在当代具体展现为以生存为导向或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工具理性为基础或以价值理性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由于研究范式和价值立场的局限,当代生态思潮和生态文明理论不仅难以解决上述矛盾,而且还在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论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分歧,使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或者把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混淆起来,或者不注重生态本体论的研究。要阐发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必须在区分生态本体论和生态价值论的基础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研究。作为工具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职能在于解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把以人民为中心看作是自身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并能够作为一种发展观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并推进民族国家的绿色发展;作为目的论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应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导下,坚持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把推进民族国家的绿色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作为工具论和目的论内在统一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与应然 生态文明理论 工具论与目的论 生态本体论 生态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9,共18页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从中国哲学史坐标系看,"实践论"的创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开展的重要成果,从认识论路向深化了中国知行观的现...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从中国哲学史坐标系看,"实践论"的创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开展的重要成果,从认识论路向深化了中国知行观的现代开展,以实践为基础推进了中国现代认识论的体系建构,作为方法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和传统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至20世纪下半叶,如何发展和超越"实践论",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实践论 知行观 认识论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被引量:21
17
作者 汪信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7,共13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不仅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构成方面,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表现出对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理论自觉,而且实际地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民本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和改造,从而多方面地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基于中国现代化史的哲学思考
18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我们今天重提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旨在探究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是有关现代化的本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来解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代化史具有典型性。中国现代化史包括了中国现代化... 我们今天重提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旨在探究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是有关现代化的本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来解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代化史具有典型性。中国现代化史包括了中国现代化的三种模式:一种是以鸦片战争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历史起点的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产生与世界历史的变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动态联系。这三种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内容和形式清晰地呈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现代化的普遍性离不开现代化的特殊性,而现代化的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消解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使现代化的普遍性在扬弃自身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中获得自身的具体性。在当代,这种普遍性的具体性是以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构成的,从而证明: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是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史的典型性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内容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史 普遍性与特殊性 世界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及其生存论意蕴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信砚 刘冬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7,共9页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释了劳动概念:在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上,他关注的是一般劳动,将其定性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揭示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存在论基础地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阐释了劳动概念:在哲学存在论的本质性维度上,他关注的是一般劳动,将其定性为人的生存根据和内在规定,揭示了一般劳动之于人的存在论基础地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性维度上,他聚焦于雇佣劳动,批判了雇佣劳动及其内在的资本逻辑对人的宰制和异化,表达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在共产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上,他着眼于自由劳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追求,即劳动解放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三重维度,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解放旨趣和对人的生存论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雇佣劳动 自由劳动 生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法治思维的出场依据、具体运用和辩证意蕴
20
作者 周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84-87,共4页
法治思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法治思维的出场,既是法治的现代文明意义所决定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灵... 法治思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法治思维的出场,既是法治的现代文明意义所决定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灵活运用法治思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和法、法律与政策、法律与党内法规”的关系,始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法治思维作为系统观念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法治思维 社会主义法治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