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其洪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F0002,243,共12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再次强调总体性视域,探索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又一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和革命的道路,但是又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不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从者,而是它的同行者和平等的对话伙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科学指南,保持理论清醒,加强理论对话,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
2
作者 宇文利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而不化西方文化研究观念的倾向值得警惕。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澄清和批判至上主义的元文化论、狭隘主义的唯文化论、取消主义的旧文化论、自由主义的泛文化论的不良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化的重点不在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化论,而在于让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的方式成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形态文化批判 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宇文利访谈
3
作者 宇文利 徐亚豪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宇文利教授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谈论了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要义。他认为,用文化化人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和应对人群所遇到的危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 在访谈中,宇文利教授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谈论了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要义。他认为,用文化化人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和应对人群所遇到的危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应时代之运和社会发展之需而产生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契合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必然会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使之沿着平衡、协调、稳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折中的列斐伏尔:晚期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4
作者 张一兵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6,255,共17页
列斐伏尔在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后,没有如逻辑丧家犬般地逃离马克思主义,没有虚无主义地举起后现代的伪激进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向当代资本主义正在“世界化”的社会现实,将自己原来已经实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宏观批判理论转向... 列斐伏尔在1968年“红色五月风暴”后,没有如逻辑丧家犬般地逃离马克思主义,没有虚无主义地举起后现代的伪激进幌子,而是实实在在地转向当代资本主义正在“世界化”的社会现实,将自己原来已经实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宏观批判理论转向微观日常生活批判,即基于人本主义价值悬设的日常生活神秘化的批判,在经过都市化构架的现实思考后,转换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式上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平台,这就是他思想理论中第二次重要转向:社会空间批判构境———空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晚期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话语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关系场境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性范畴”
5
作者 韩庆祥 潘鑫淼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5,共12页
标识性范畴是指一种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它是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从总体和根本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大局”、“三个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标识性范畴是指一种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它是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从总体和根本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大局”、“三个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人民至上、普惠哲学、文化主体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十大标识性范畴,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系列范畴基本上是建立在这十大标识性范畴基础上的。整体来看,这十个标识性范畴是彼此关联、有机统一的,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才能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标识性范畴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哲学审视
6
作者 姚明明 常嘉洋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3,159,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实践范式和认知逻辑,给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核心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将人的主体性从自然关系的盲目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性中解放出来,其科技观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转向提供重要论域。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人的主体性从占有到诠释、从先验到情境、从独断到共生三大转向,而转向过程中伴随的价值诠释权的技术僭越、虚实情境的本真性丧失、人机共生的主体性冲击等深层次困境已不容忽视,亟须通过以“价值主导体系—情境本真维护—人机合智规范”为核心的确证路径,实现人的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真正解放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辨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苗旭琳 郇庆治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进入新世纪,一个带有浓郁“西方中心论”色彩、试图为欧美发达国家开脱义务责任并将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甩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甚嚣尘上。它在简化或曲解发展中国家气候正义诉求的基础上对气候正义理念原则展开... 进入新世纪,一个带有浓郁“西方中心论”色彩、试图为欧美发达国家开脱义务责任并将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甩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甚嚣尘上。它在简化或曲解发展中国家气候正义诉求的基础上对气候正义理念原则展开重新诠释阐发,借助于“孤立主义方法”制造气候正义与社会正义间的对立,偏执于为气候应对中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进行辩解,突出或渲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责任,并配合以代际责任之名来转嫁责任,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正义观点立场发起了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及基本观点,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揭露这种貌似时尚话语的理论浅薄之处,重新规约气候正义理论在社会与生态双重向度上的伦理诉求,还可以对气候非正义的根源进行深层追问与追责,进而指明推进气候正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正确方向,即指向并挑战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所决定的严重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正义 历史责任 代际责任 现实责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及其意义
8
作者 赵恩德 韩海涛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2,共9页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纲领文献。《共产党宣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开辟了无产阶级自觉夺取话语权的新征程。《共产党宣言》立足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话语格...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纲领文献。《共产党宣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开辟了无产阶级自觉夺取话语权的新征程。《共产党宣言》立足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和话语格局的现实需要,以政党宣言的独特叙事文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特色方式。《共产党宣言》贯穿“为人类求解放”的话语主题,围绕“共产主义革命”的主线脉络展开话语表达,形成体系化学理化的话语表达方式,蕴含构建话语体系的科学方法。系统剖析《共产党宣言》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把握其世界传播和时代弘扬,对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自主知识体系 《共产党宣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乡村全面振兴实践路径研究
9
作者 雷佳丽 齐小军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128-131,共4页
乡村振兴作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现代实践范式,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战略导向,通过生态、社会、文化、产业和人才等全方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 乡村振兴作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现代实践范式,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战略导向,通过生态、社会、文化、产业和人才等全方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解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产力解放逻辑,探讨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生产关系调适机制,结合典型案例考察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与成效,挖掘其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可以为创新上层建筑路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内在逻辑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乡村人才振兴路径
10
作者 肖宁 段满江 《村委主任》 2025年第5期263-265,共3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在其中产生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内在的理论依据,基于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和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高度的内在...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在其中产生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具有内在的理论依据,基于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和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点。在我国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面临着乡村人才的就业机会不多、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的大环境阻碍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不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价值性、发展性、创新性等基本立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乡村就业机会;坚持人民是社会历史的推动主体,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健全乡村本土人才队伍系统培养体系等实践路径来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辩证主义 乡村振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的空间生产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
11
作者 郑吉伟 初传凯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低空经济是在低空空域内,通过各类航空载运与作业装备技术开展的经济活动。低空经济遵循的是空间生产逻辑,即利用“空间修复”和“时空压缩”,将低空空域从“未开发资源”转化为“战略资产”,达到缓解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目的。它以技... 低空经济是在低空空域内,通过各类航空载运与作业装备技术开展的经济活动。低空经济遵循的是空间生产逻辑,即利用“空间修复”和“时空压缩”,将低空空域从“未开发资源”转化为“战略资产”,达到缓解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目的。它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前提,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空地”组合跃升过程中,完成生产方式的“区域立体化”重构。为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的空间生产路径,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在确保空域资源的公有化配置的基础上,将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与释放市场潜力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低空经济的区域产业集群,实现对低空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完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空间生产 生产方式重构 区域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2
作者 陈培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4,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过参与、介入、行动、变革来把握自己与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社会和时代的思维方式。实践智慧应该体现在自觉以实践的思维面对世界、社会和时代,认定只有在融入社会之中并且在积极行动中才有可能真正地认识社会,只有依靠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实现世界的改变、通往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观 实践思维 实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与五四后的儿童公育讨论
13
作者 刘庆霖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I0005,共10页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部分人士提出实行儿童公育,以公共机构替代家庭育儿职能,引发了持续讨论。其中,家庭制度的存废成为讨论的焦点。反对者强调家庭的社会功能,主张建设一夫一妻小家庭。支持者则从经济和物质角度,分析了家庭的起源和历... 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部分人士提出实行儿童公育,以公共机构替代家庭育儿职能,引发了持续讨论。其中,家庭制度的存废成为讨论的焦点。反对者强调家庭的社会功能,主张建设一夫一妻小家庭。支持者则从经济和物质角度,分析了家庭的起源和历史,从而批判家庭制度中的不平等问题。儿童公育讨论者共享的理论前提是进化论影响下的社会进化想象,但将进化论与生物学观点应用于社会分析,需要克服其与妇女解放目标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在此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为支持者构建了“经济的历史观”。恽代英是支持儿童公育的代表人物,他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文献,并译介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儿童问题为导向重构书中的理论,支撑其有新村主义色彩的儿童公育设想。这显示了在五四青年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对具体问题具有解释力,并逐渐影响了五四青年的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公育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重大时代课题”为视角
14
作者 李瑞艳 张乾元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2,共7页
“重大时代课题”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自觉选择,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实践上表现为重大历史任务的解决,在理论上表现为“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近180年的发展,历史性地解答了“未来新社会为什么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如何取代资... “重大时代课题”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自觉选择,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实践上表现为重大历史任务的解决,在理论上表现为“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近180年的发展,历史性地解答了“未来新社会为什么能够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如何取代资产阶级旧社会”“两制并存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重大时代课题。“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已经成为现实,未来将回答在“两制共处”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回应21世纪重大时代课题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认真分析和研判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有利于认清特定时代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时代任务,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石和思想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创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物质”关系再思考
15
作者 杨慧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及其规律,不能将这一概念神圣化、绝对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关怀在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即它所依赖的实践基础,由此为认识的发展、进步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对实践的强调,不能取代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认识,不能用“实践”取代“物质”的本体地位。正确认识物质和实践的关系,要避免将“实践”与“物质”本身实体化、绝对化。“实践”与“物质”不可分割,应同时看到“实践”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实践性”。尽管我们从本体论层面肯定“物质第一性”,但在现实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实践与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侧重和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 实践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16
作者 赵梓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1,共13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物质”与“实践”的现实观深化了本体论;予“物质”以“运动”的辩证唯物论丰富了世界观;融通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唯物辩证法完善了方法论;以人民为起点和终点的人民主体观升华了价值观。毛泽东的这一建树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质和最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的特点与拓展
17
作者 张曙光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呈现研究队伍跨学科融合、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研究范围扩大等四大特点。同时也应看到,尚存在对北京在传入渠道中的特殊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厚此薄... 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呈现研究队伍跨学科融合、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研究范围扩大等四大特点。同时也应看到,尚存在对北京在传入渠道中的特殊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厚此薄彼”、与北京工人运动结合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等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的研究,应重视北京在传入渠道中的特殊地位,全面考察各类传播主体,强化对党外传播载体的分析,深化拓展早期传播与北京工人运动结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理论的“术语革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流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18
作者 孟飞 陈子祺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共11页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术语革命”。考察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与核心概念的流变过程,在历史高度、表达深度、思想广度方面把握其重要意义,不仅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性与多样性、准确透视历史真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亦成为当今中国总结提炼标识性文化概念、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革命”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史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定位及研究领域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占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共2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地位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当中设立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在基础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处在双关的位置上:一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学科定位、学科地位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当中设立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处在基础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处在双关的位置上:一是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时候,它有应用继承的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一个大树和分枝的关系;二是它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来说又处在一个基本原理的位置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标志性的学科,这个标志性笔者理解是这样,就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中国的学者作为中国人应当承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意识问题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雷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共3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 二级学科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