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澄清溶液体系二次生长法NaA型沸石膜的生长机制及膜厚的控制合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雄福 刘海鸥 +1 位作者 King-Lun Yeung 王金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6-810,F005,共6页
用晶种涂层二次生长成膜法研究了在含水量不同的澄清溶液合成体系中NaA型沸石膜的生长及沸石膜厚度的控制合成.用SEM,TEM和XRD表征手段分析了沸石膜的形成过程和微结构.在载体表面不涂晶种而直接合成则不易形成连续沸石膜;用晶种涂层二... 用晶种涂层二次生长成膜法研究了在含水量不同的澄清溶液合成体系中NaA型沸石膜的生长及沸石膜厚度的控制合成.用SEM,TEM和XRD表征手段分析了沸石膜的形成过程和微结构.在载体表面不涂晶种而直接合成则不易形成连续沸石膜;用晶种涂层二次法可以很容易形成均匀的连续膜.合成液中水量的高低强烈影响沸石膜的生长速率、形成结构和膜的厚度.在高水量(水硅摩尔比为2000)的合成体系中沸石生长速率慢,膜主要通过晶种层中的晶粒长大,交织成膜,且膜只有一层结构;而在低水量(水硅摩尔比为750)的合成体系中沸石生长速率快,膜则通过晶种层表面晶粒向外生长、交织成膜,而膜具有两层结构.通过调变合成液的水量可有效地控制沸石膜层的厚度,并能制得非常均匀、连续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A 沸石 分子筛膜 无机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大气气溶胶组成与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覃有钧 陈泽强 陈鲁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89-493,共5页
选用香港空气质量监测网中11个监测站1990~1994年间TSP(总悬浮粒子)和RSP(可吸入悬浮粒子)的监测数据,分析香港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时空变化。香港大气气溶胶的浓度较低,其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 选用香港空气质量监测网中11个监测站1990~1994年间TSP(总悬浮粒子)和RSP(可吸入悬浮粒子)的监测数据,分析香港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与时空变化。香港大气气溶胶的浓度较低,其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C是大气气溶胶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它支配着气溶胶的季节和空间变化。SO2-4、NH+4和NO-3的浓度很低,空间分布很均匀,其季节变化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海洋气溶胶主要以较大的颗粒形式存在,它的来源稳定且空间分布较均匀。扬尘浓度主要受降雨和湿度的影响。V和Ni浓度的季节变化与燃料油消耗量的季节变化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RSP 时空变化 气溶胶 大气污染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担载Fe_2S_3催化剂煤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白金锋 王勇 +2 位作者 胡浩权 郭树才 陈国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3,共5页
用加压热天平研究了原位担载纳米级Fe2 S3 催化剂的大柳塔次烟煤的加氢热解动力学 ,考查了 2 0MPa氢气氛或氮气氛下原煤及担载催化剂的煤热解失重过程 ,计算了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等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煤原位担载Fe2 S3 催化剂... 用加压热天平研究了原位担载纳米级Fe2 S3 催化剂的大柳塔次烟煤的加氢热解动力学 ,考查了 2 0MPa氢气氛或氮气氛下原煤及担载催化剂的煤热解失重过程 ,计算了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等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煤原位担载Fe2 S3 催化剂后热失重速率比原煤有较大程度的增加 ,最大热解速率的特征温度也比原煤降低。特别是煤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中担载Fe2 S3 催化剂后的热解反应速率高于水溶液中担载同样催化剂的热解反应速度。原位担载Fe2 S3 的煤及原煤的热解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热重 热解动力学 表面活性剂 硫化铁催化剂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胀对扎赉诺尔褐煤热解及液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白金锋 王勇 +2 位作者 胡浩权 郭树才 陈国华 《煤炭转化》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0-54,共5页
研究了用吡啶和四氢呋喃(THF)溶剂对扎赉诺尔褐煤(ZL)溶胀预处理后煤的热重、微分热重的变化及加氢液化反应规律.结果表明:煤经吡啶和THF溶胀预处理后增加了煤的热解失重量及加氢液化反应性,提高了煤的液化总转化率和油... 研究了用吡啶和四氢呋喃(THF)溶剂对扎赉诺尔褐煤(ZL)溶胀预处理后煤的热重、微分热重的变化及加氢液化反应规律.结果表明:煤经吡啶和THF溶胀预处理后增加了煤的热解失重量及加氢液化反应性,提高了煤的液化总转化率和油气产率;其中吡啶预处理煤的热失重率和液化转化率高于THF预处理煤.用红外光谱对溶胀煤的分析表明,煤溶胀预处理后其大分子结构中氢键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胀预处理 热失重 加氢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电介质核圆柱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双升华界面模型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宏伟 陶智 +3 位作者 陈国华 邓宏武 徐国强 丁水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9-875,共7页
建立了具有电介质核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应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体积法对各控制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计算结果表明 :(1 )多孔介质内部存在着两个升华界面 ;(2 )同无核相比 ,合理选用电介质核可大大缩短干燥... 建立了具有电介质核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 ,应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体积法对各控制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计算结果表明 :(1 )多孔介质内部存在着两个升华界面 ;(2 )同无核相比 ,合理选用电介质核可大大缩短干燥时间 ;(3)在初始饱和度较低时 (S0 =0 2 ) ,有、无电介质核两种情况下所需干燥时间相差较大 ,仍可在物料中加入电介质核来加速干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 多孔介质 微波加热 电介质核柱 双升华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耦合传热传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宏伟 陶智 +3 位作者 陈国华 邓宏武 徐国强 丁水汀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利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体积法对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的耦合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有电介质核的多孔介质内部存在着两个升华界面,该双升华界面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该干燥过程;合理的选用电介质核心可... 利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体积法对具有电介质核心多孔介质微波冷冻干燥的耦合热质传递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有电介质核的多孔介质内部存在着两个升华界面,该双升华界面模型成功地模拟了该干燥过程;合理的选用电介质核心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时间,对于几个大小分别为1.0,1.5,2.0和2.5mm的电介质核,其单位体积所需干燥时间同无核相比分别减少了8%,19%,33%,48%;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电介质核的损耗系数越大,所需干燥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和传质 冷冻干燥 多孔介质 电介质核心 损耗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迭代学习控制的鲁棒稳定性及其在注塑机控制中的应有(英文) 被引量:17
7
作者 邵诚 高福荣 杨毅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9,共8页
提出了一种鲁棒最优迭代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对于任意有界的参考输出和不确定的初始值 ,建立了由最优迭代学习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有界输入有界输出 (BIBO)鲁棒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确定初始设定值和干扰对加权矩阵进行调... 提出了一种鲁棒最优迭代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对于任意有界的参考输出和不确定的初始值 ,建立了由最优迭代学习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有界输入有界输出 (BIBO)鲁棒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确定初始设定值和干扰对加权矩阵进行调整 ,从而保证闭环系统性能随迭代过程的进行而得到改进 .在注塑机控制中的应用验证了本文结论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迭代学习控制 鲁棒稳定性 注塑机 控制 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液相分离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赵茜 李平 +2 位作者 张京纬 袁渭康 胡喜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221-223,共3页
通过在纳米碳纤维(CNF)上原位生长钛硅分子筛(TS-1)的方式制备了负载型TS-1/CNF催化剂。对该催化剂进行TS-1和CNF的结合强度测试的结果表明,TS-1与CNF表面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程度。负载型TS-1/CNF催化剂和单分散TS-1的分离性能... 通过在纳米碳纤维(CNF)上原位生长钛硅分子筛(TS-1)的方式制备了负载型TS-1/CNF催化剂。对该催化剂进行TS-1和CNF的结合强度测试的结果表明,TS-1与CNF表面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程度。负载型TS-1/CNF催化剂和单分散TS-1的分离性能对比显示,前者易于分离,可显著降低TS-1应用中的分离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纳米碳纤维 负载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M-41中孔分子筛的微波、常温和水热合成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夏启斌 陈汇勇 +2 位作者 奚红霞 李忠 王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0,115,共6页
分别用微波晶化、常温晶化、水热晶化3种方法合成MCM-41中孔分子筛,详细比较了这3种合成方法在操作参数和所合成分子筛物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合成的MCM-41中孔分子筛品质优于常温晶化法合成的分子筛,与传统的水热晶化法相... 分别用微波晶化、常温晶化、水热晶化3种方法合成MCM-41中孔分子筛,详细比较了这3种合成方法在操作参数和所合成分子筛物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合成的MCM-41中孔分子筛品质优于常温晶化法合成的分子筛,与传统的水热晶化法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水热晶化法.微波晶化法具有下列明显的优势:节能、操作便利、环境污染少,且在实验过程中无转晶现象;合成时间短,较传统水热晶化法省时3-4倍;样品比表面积可达1000m^2/g以上,晶粒直径小至30nm,且呈高度均匀分散分布,结构致密,孔径最可几分布极窄,孔容积可达1.178mL/g,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大于900℃)及水热稳定性(分子筛孔壁厚可达2.55 nm).因此微波晶化法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水热晶化法,成为制备MCM-41中孔分子筛的实用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微波晶化 常温晶化 水热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TS-1/CNF催化剂的过滤性能及催化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茜 李平 +4 位作者 李道权 张雷鸣 周兴贵 袁渭康 胡喜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000-2006,共7页
纳米碳纤维(CNF)是一种新型的碳基催化剂载体。采用机械湿混的方式制得了混合型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TS-1/CNF)催化剂,研究了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过滤性能,以及在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单独TS-1相比,混合型TS-1/CNF催化剂的... 纳米碳纤维(CNF)是一种新型的碳基催化剂载体。采用机械湿混的方式制得了混合型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TS-1/CNF)催化剂,研究了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过滤性能,以及在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单独TS-1相比,混合型TS-1/CNF催化剂的团聚体宏观尺寸较大,CNF交织形成的大量大孔非常有利于液体的穿透,使得TS-1/CNF催化剂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因而可改善TS-1在水相体系中的分离问题。SEM观察显示,CNF具有独特的长纤维结构以及较大的外表面,为TS-1微粒提供了较多的附着点,使得TS-1能均匀分布在CNF表面上。TS-1颗粒与直径处于相同尺度的CNF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静电作用力及疏水作用力,可避免分散和过滤过程中两者的分离。混合型TS-1/CNF催化剂上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的结果表明,环己酮的转化率接近100%,环己酮肟收率达98.4%,与纯TS-1的催化活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纳米碳纤维 混合 过滤 环己酮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硅源合成TS-1分子筛及其环己酮氨氧化性能
11
作者 赵茜 李平 +3 位作者 李道权 周兴贵 袁渭康 胡喜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163-166,174,共5页
同时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硅胶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TS-1分子筛。采用SEM、HRTEM、XRD和UV-Vis手段,对不同配比双硅源合成的TS-1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环己酮氨氧化为探针反应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双硅源的配... 同时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硅胶为硅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TS-1分子筛。采用SEM、HRTEM、XRD和UV-Vis手段,对不同配比双硅源合成的TS-1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环己酮氨氧化为探针反应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双硅源的配比影响合成TS-1的晶粒大小和骨架钛含量,从而影响TS-1的催化活性。双硅源中硅胶比例越大,合成的TS-1晶粒越大,催化活性越低。TEOS和硅胶摩尔配比为1时可以合成粒径均匀、催化活性良好的小颗粒T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1 正硅酸乙酯 硅胶 环己酮 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单组装纳米沸石粒子层的方法及其二次法成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国辉 张雄福 +2 位作者 刘海鸥 王金渠 YEUNG King-Lu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93-1598,共6页
使用一种简单、新颖的纳米沸石晶体自组装方法,以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为偶联剂,成功地实现了纳米A型沸石粒子在多孔不锈钢、陶瓷以及单晶硅表面的沉积组装,获得了覆盖度高的连续、均匀的沸石粒子层.组装过程在合成釜内分为载... 使用一种简单、新颖的纳米沸石晶体自组装方法,以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为偶联剂,成功地实现了纳米A型沸石粒子在多孔不锈钢、陶瓷以及单晶硅表面的沉积组装,获得了覆盖度高的连续、均匀的沸石粒子层.组装过程在合成釜内分为载体功能化和晶种化两步.以该沸石粒子层为晶种二次法成膜,形成了交织生长的连续、均匀的沸石膜,并用含少量水的苯甲醛混合液评价了微型膜的渗透蒸发性能,水-苯甲醛分离系数超过10000以上.考察了使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P-TMS)和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SP-TMS)三种不同偶联剂时,纳米A型沸石晶体在多孔不锈钢、陶瓷以及单晶硅表面的自组装效果.研究发现,使用CP-TMS作为偶联剂时,只在不锈钢载体上形成较为连续的粒子层,而使用SP-TMS作为偶联剂时,在三种载体上纳米A型沸石粒子均不能沉积形成粒子层.对偶联剂的作用和粒子组装机制进行了讨论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沸石膜 无机膜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