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地图、乡土:中国香港当代小说的空间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葛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F0002,共10页
一直以来,香港地区更擅长将“空间”作为文学书写与学术研究的重心。这是由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意识造就,也是香港地区变动不居的文化特性、各种异质性因素催生的“在地”意识使然。在此意义上,相关文学创作亦为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书写及... 一直以来,香港地区更擅长将“空间”作为文学书写与学术研究的重心。这是由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意识造就,也是香港地区变动不居的文化特性、各种异质性因素催生的“在地”意识使然。在此意义上,相关文学创作亦为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书写及理论建构体系,提供了可资参照和吸纳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文学书写 文学史观 空间建构 中国香港 文学创作 学术研究 香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子平 张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共8页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 "劳动"是当代文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黄子平的演讲从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一书中引出了这一命题。通过对张爱玲的《秧歌》、赵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张贤亮的《绿化树》以及革命京剧《海港》等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讨论了"因为他/她能劳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和"劳工神圣:主人公精神"这样三个话题,进而对蔡翔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对话。同时借由诸多历史事实和重要文献,达到了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展现了"劳动"与"尊严"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即一方面,政权为了确保劳动者的"尊严",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但另一方面,这种"尊严"有时却又是很不可靠的——"劳动"还可以作为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存在,劳动者也缺少闲暇时间、专业选择的自由,这些反过来又拆解着劳动者的"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劳动 尊严 改造 劳工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3,共7页
在中国诗歌体裁中,三言是一种极少受到关注的类型。三言在汉魏兴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表现功能和体式原理两方面,并且与七言体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汉魏 七言 发展 三言体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与曲的分与合——以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宏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9,共9页
王士禛在其《花草蒙拾》中,引《牡丹亭》语,以说明词曲之辨。但是,从词与曲的关系来看,词固然影响了曲,而当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词产生影响。明清之际词坛不少人喜用联章词写士女之情,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到明代传奇的影响。在语言... 王士禛在其《花草蒙拾》中,引《牡丹亭》语,以说明词曲之辨。但是,从词与曲的关系来看,词固然影响了曲,而当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词产生影响。明清之际词坛不少人喜用联章词写士女之情,一定程度上,正是受到明代传奇的影响。在语言上,词曲之间也有互动,《牡丹亭》中的相关语句,就在明清之际词人的笔下大量出现。王士禛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辨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 明清之际 牡丹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的视觉转换——2018年5月1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演讲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子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共6页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沈从文小说的视角转换'。今天正好是沈从文逝世30周年,这是一个凑巧。这个题目包含了好几层意思,所谓视觉转换不仅仅指电影,还有连环画、歌舞。记得前年吧,我到张家界学院去讲沈从文,那里有一个很雄厚的沈...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沈从文小说的视角转换'。今天正好是沈从文逝世30周年,这是一个凑巧。这个题目包含了好几层意思,所谓视觉转换不仅仅指电影,还有连环画、歌舞。记得前年吧,我到张家界学院去讲沈从文,那里有一个很雄厚的沈从文研究中心,很多非常杰出的沈从文专家学者,去那里有点'关公庙前舞大刀'的意味。他们招待我看歌舞剧《张家界:魅力湘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侯孝贤 《边城》 视觉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剧评的前世今生──从《香港戏剧评论选(1960-1999)》说起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伟诗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89-93,共5页
剧评人不是人,剧评人其实是一种与媒体挂钩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传统的操作情况是:剧评人与媒体保持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完成评论后再交由安排观演的同一媒体发表。然而,香港剧场虽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剧/剧场的观众覆盖面始终不... 剧评人不是人,剧评人其实是一种与媒体挂钩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传统的操作情况是:剧评人与媒体保持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完成评论后再交由安排观演的同一媒体发表。然而,香港剧场虽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剧/剧场的观众覆盖面始终不能与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评论 香港 自由撰稿人 剧评人 文化角色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电影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域外北京官话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内容的规约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美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6,共9页
清末民初产生了一批域外北京官话教材,将元明清戏曲和小说纳入教材阅读篇目的范畴,经过北京官话口语语体的转变,从用词组句、内容和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删减和改编等深度加工处理。西方编者还特别增加了英文的翻译与注解,完成了语体、文... 清末民初产生了一批域外北京官话教材,将元明清戏曲和小说纳入教材阅读篇目的范畴,经过北京官话口语语体的转变,从用词组句、内容和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删减和改编等深度加工处理。西方编者还特别增加了英文的翻译与注解,完成了语体、文体根本性的变化,融北京官话口语学习、跨文化双语阐释与汉文化推广于一体,最终实现了北京官话教材文学作品的口语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些教材在早期对外汉语教学史、汉语教材编撰史、白话口语发展史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官话教材 口语化 变异 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历史·小说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子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1,共4页
关键词 革命历史小说 情节 苦难 意识形态 故事 民间文学 文学史 乌托邦冲动 英雄传奇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灰阑记 叙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被引量:17
9
作者 葛晓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4-131,共8页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 《离骚》和《九歌》虽然看似两种不同的句式类型, 但通过《离骚》几种基本句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三种基本节奏音组, 与《九歌》的基本节奏结构相同。楚辞以虚字作为句腰, 主要原因是为了改造从《诗经》延续下来的以单音节词前置的散文构句方式, 解决诵读节奏和词组自然顿逗不一致的问题。其三种节奏音组中的虚字大部分都不是为构成散文句的需要, 而是为诗歌节奏的需要而添加。以“兮”字连缀二言、三言等词组以加长句子的做法, 与虚字为句腰的节奏结构乃至语法意义都相同, 这种句式是在春秋战国以来韵语体普遍要求加长句式的趋势中出现的。屈原顺应当时语言的发展, 借鉴诗经体的节奏构成原理, 发现并提炼了以基本节奏音组为主导来结构诗行的规律, 这是楚辞体继《诗经》四言体之后兴起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体 节奏结构 《离骚》 《九歌》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葛晓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7-110,共14页
对于陈子昂在初唐诗歌中的复古之功,罕有学者从明清诗论中对其古诗的不同评价来予以探讨。明清诗论中关于"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争论包含着对"古诗"标准与审美风范认识的分歧。初唐五言古介于"宋齐之政&... 对于陈子昂在初唐诗歌中的复古之功,罕有学者从明清诗论中对其古诗的不同评价来予以探讨。明清诗论中关于"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争论包含着对"古诗"标准与审美风范认识的分歧。初唐五言古介于"宋齐之政"有其具体的创作背景;陈子昂效仿汉魏古诗,在界分初唐五言古、律体调方面的努力意义重大;唐代五古风貌的形成与陈子昂及其同时代诗人宋之问的复古径路关系密切;陈、宋在五古创作上都把握了古诗无论句式散偶均应以散叙意脉贯穿的原理和抒情直白、曲折尽意、不避繁复、结构多变的特征,综合了汉魏到宋齐古诗的各种艺术经验并融入了近体诗的某些特点,使古诗的表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包容和自由度。唐代五古也因此形成了不似汉魏古诗而自"有其古诗"的独特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明清诗论 初唐五古 体调 界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共12页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代"字标示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在《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己意,或用...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代"字标示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在《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己意,或用新题代旧题,标示了鲍照拟乐府与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代乐府体所提供的考察角度,便于今人更清楚地看到鲍照对于汉魏古乐府传统和当时新兴乐府的不同,以及处理各种乐府体式的不同创作态度。鲍照的代乐府以五言为多,集中体现了他对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认识:第一,取题多用旧题,小部分自立新题;第二,鲍照的代乐府五言中有一部分吸取了汉乐府偏重叙事以及场景表现单一性的方式,通过某个人物、场景或者故事的设计,集中地抒发自己的感想;第三,多用比兴虽是汉魏古诗共同的表现特征,但鲍照有一部分乐府的比兴句式更接近汉乐府;第四,汉古诗和乐府好从人生感慨和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某些名理,富有训诫意味,鲍照也时有这类总结性的诗句;第五,鲍照的代乐府文气贯通流畅,虽然有些作品已不免俳偶铺陈,但没有两晋古诗的抽象议论,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大体能够保持汉魏乐府的语言风格。当然,鲍照的代乐府最关键的还是抒情视角的普世性,即无论其中包含了多少个人寄托,基本上仍是采用代言体以及与此相应的传统抒情主题:鲍照代乐府古题的抒情都是从普世性的感受出发,所以这些代乐府题的主题内容都不出于生死感叹、去乡远游、人情亲疏、离别相思、从军赴边、游览京洛等汉魏乐府的传统题目范围,没有具体而特定的事件或背景的交代,没有倾诉感情的具体对象,触发感叹的真实原因隐藏在巧妙的比兴以及那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之中,个人特殊的思想矛盾若隐若现地寄寓在人们共同的感受之中。总之,鲍照的代乐府反映了鲍照对于汉魏乐府的体式及其创作特征的深刻体认,为唐代乐府学习汉魏乐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在代乐府中的创变,特别是乐府古诗化的倾向,带来了乐府表现视角的变化,对于李白的古题乐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代乐府 汉魏乐府 创作传统 古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饮食”而“历史”——从《北鸢》谈起 被引量:19
12
作者 葛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实现了对时代场景的勾勒、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言之,以此为切入点,可探视历史的嬗变、发展与起伏的路径。并致谢徐诗颖博士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访谈("附录"在后),以对话的方式再次呈现了《北鸢》的历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鸢》 葛亮 历史书写 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联”成立与左翼身份建构——一个历史事件的解剖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清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22,共11页
关键词 历史事件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央执行委员会 解剖 建构 身份 新文学运动 1930年 中国国民党 历史资料 事实真相 讨论会 拓荒者 秘书处 纪念馆 上海 消息 公函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关何处——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城市移民”群落 被引量:7
14
作者 葛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0,共8页
纵观王安忆的写作历程,“移民”是其在对城市的诠释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深化的主题。作为一个具有移民传统的城市,上海恰为这一主题的展现提供了温床。“我们在这城市里,都像是个外来户。”身为南迁干部的移民后代,王安忆存在着身份上... 纵观王安忆的写作历程,“移民”是其在对城市的诠释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深化的主题。作为一个具有移民传统的城市,上海恰为这一主题的展现提供了温床。“我们在这城市里,都像是个外来户。”身为南迁干部的移民后代,王安忆存在着身份上的焦虑,亦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独特的书写视角。移民,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其与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并列为人口的三大变动。从概念上来讲“人口迁移就是指的人口的地区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小说 城市移民 群落 人口学 文化发展史 自然变动 社会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符号/物种拟态书写——萧红文本的女体/母体寓言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幸谦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78,69,共10页
一物种拟态策略与女体形构:隐喻化的女体寓言 从女性身体书写视角而言,萧红文本中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人物,不论是未婚或已婚,女儿或母亲,妻子或寡妇,少女或孕妇等形象的身体铭刻,在整体上显示出作家都以其独特的女性叙事,结合... 一物种拟态策略与女体形构:隐喻化的女体寓言 从女性身体书写视角而言,萧红文本中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人物,不论是未婚或已婚,女儿或母亲,妻子或寡妇,少女或孕妇等形象的身体铭刻,在整体上显示出作家都以其独特的女性叙事,结合怪诞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中国乡土农村女性群体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书写 寓言 文本 萧红 物种 母体 符号 现实主义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律赋论体 被引量:7
16
作者 邝健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4,共7页
律赋是唐代的新文体 ,其名大概出自唐五代之际。律赋的主要特征是声音 ,不仅指平仄 ,还深入讲四声病犯 ;另外 ,隔句对又要比限韵和对偶更能显示律赋的特色。认清了律赋的标准体式 ,则不难分辨律赋与其它赋体的区别。
关键词 律赋 骈赋 四声 平仄 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慎词学与《草堂诗余》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宏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杨慎是明词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草堂诗余》的影响,他也是明代较早对《草堂诗余》展开全面评论的批评家。但是,他的创作与明代许多词人不同,并不为《草堂》词风所囿,而其有关评论则启发并推动了清人复兴词学和深化词学,... 杨慎是明词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草堂诗余》的影响,他也是明代较早对《草堂诗余》展开全面评论的批评家。但是,他的创作与明代许多词人不同,并不为《草堂》词风所囿,而其有关评论则启发并推动了清人复兴词学和深化词学,体现出明清两代词学发展的递嬗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草堂诗余》 明词 清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咏物:朱彝尊与乾隆词坛——从《茶烟阁体物集》到《和茶烟阁体物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宏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3,共7页
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对乾隆词坛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茹敦和的《和茶烟阁体物词》主要着眼于朱集延续《乐府补题》唱和、追求创作难度、追随特定的写艳风气三个方面,是清词走向学人词的重要表现之一。茹敦和对朱彝尊咏物词追求... 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对乾隆词坛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茹敦和的《和茶烟阁体物词》主要着眼于朱集延续《乐府补题》唱和、追求创作难度、追随特定的写艳风气三个方面,是清词走向学人词的重要表现之一。茹敦和对朱彝尊咏物词追求传形、展露才学以及比兴寄托等特点都深有领会,但其学习或模仿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同时,乾隆年间朱彝尊的地位更加明确、稳定,茹敦和的和作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促使朱词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往往是引导探索深入、促进风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乾隆词坛的唱和活动,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茹敦和的这卷和作,也就具有了多重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词坛 朱彝尊 茹敦和 《茶烟阁体物集》 《和茶烟阁体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 被引量:6
19
作者 葛晓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8-135,142,共9页
从元嘉体到永明体,五言体调经历了从古到近的重大变化。江淹和鲍照处于这一变化的转关时期,在宋齐诗的沿革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江鲍诗在题材的拓展、体式的创新、抒情结构的处理、对偶句式的变化等方面已开启了永明体的端倪,仅仅从... 从元嘉体到永明体,五言体调经历了从古到近的重大变化。江淹和鲍照处于这一变化的转关时期,在宋齐诗的沿革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江鲍诗在题材的拓展、体式的创新、抒情结构的处理、对偶句式的变化等方面已开启了永明体的端倪,仅仅从律句近调来看江鲍与沈谢的联系是不够的。从二者的递嬗关系可以看出,近体诗的形成固然以声律为必要前提,而其产生的根源还是五言诗体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在发展中的自然变化。因此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的沿革,体调反差虽然极大,却有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鲍 沈谢 元嘉体 永明体 沿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雅与俗艳——朱彝尊《沁园春》写艳诸作的时代风貌及其历史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宏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70,共9页
刘过以《沁园春》二首写艳,在词史上是一个新的题材。至明末清初,得到词坛的广泛接受,其中,朱彝尊可能并不是最早的尝试者,但是,由于他具有词史的发展意识,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后世人们评价当时这一风潮的代表作,其主要表现是才学化,并且... 刘过以《沁园春》二首写艳,在词史上是一个新的题材。至明末清初,得到词坛的广泛接受,其中,朱彝尊可能并不是最早的尝试者,但是,由于他具有词史的发展意识,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后世人们评价当时这一风潮的代表作,其主要表现是才学化,并且注重描写刻画,力图从不同角度凸显描写对象的特色,从而以创造性的心态,展示了清初词学复兴的一些基本追求。在当时的词学环境中,特别是针对明代以来词曲不分的现象,朱彝尊的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雅的追求,也得到清初人的称赞,认为是"典雅"。然而发展到清代后期,尤其是常州词派兴起以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人们往往以"粗俗"予以批判。这也反映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少概念,都必须结合特定的时代,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典雅 俗艳 才学 清词 复兴 常州词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