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SA之后再谈教育改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程介明教授专访 被引量:2
1
作者 程介明 闫温乐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共4页
2009、2012两届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PISA测评,自公布成绩以来,就引发了对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持续的探讨。对本国PISA成绩不太满意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已经酝酿或启动了一系列改革行动。以英国为例,2014年8月开始,... 2009、2012两届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PISA测评,自公布成绩以来,就引发了对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持续的探讨。对本国PISA成绩不太满意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已经酝酿或启动了一系列改革行动。以英国为例,2014年8月开始,英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由中方派出一批数学教师到英国去指导和示范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英国也挑选一批数学老师到中国上海来学习进修。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此次中英交流项目。而取得好成绩的如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在更加自信的同时,也在自觉、自省,在审视、思考教育改革。在这样一种教育改革的大氛围下,香港大学的程介明教授发文称,"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想改革教育,但是为什么改革,却并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程教授认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甚至教育决策者,对于教育改革之前和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很多问题,依然还需要时间去寻找答案。2014年7月,程教授应邀来到上海,为上海的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做了一场主题为"今天的教育,孩子的明天"的讲座,讲座间隙,本刊记者就教育中的价值导向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程教授进行了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学院 PISA 香港大学 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数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引领全球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军 田小红 +1 位作者 陈佩佩 张梦冉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9,共7页
通过批判性地重新检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以及近三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历史视角和比较视角两种宏观维度深入探究了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就历史视角而言,是从纵向角度研究不同阶段中国式... 通过批判性地重新检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以及近三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历史视角和比较视角两种宏观维度深入探究了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就历史视角而言,是从纵向角度研究不同阶段中国式改革的赶超心态,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分为初创、制度化、再制度化和专业化四个阶段。比较的视角则是在国际背景下来定位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用四个核心的特征来界定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一、个人和社会并重的人文主义路向;二、中庸的实践性;三、系统的开放和多元;四、知与行的统一。这一中国模式可为全球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引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教师教育 人文主义路向 中庸 知行合一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大学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军 田小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5,共3页
"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成为第二经济体后提出的致力于区域经济和区域安全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它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中国的资本、企业、产品、人员、科技、文化和教育将协同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形成跨... "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成为第二经济体后提出的致力于区域经济和区域安全建设的重大战略构想。它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中国的资本、企业、产品、人员、科技、文化和教育将协同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形成跨越欧亚的区域融合体。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因此,本刊特邀专家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本专题进行讨论。李盛兵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情况,并从区域合作视角分析总结了中国与东盟、南亚、阿盟、中东欧各区域不同的合作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建议。郑圆皓和李金将阿盟22个成员国分为国际化型、传统型、缓慢型、贫困型和战乱型,并据此提出中国与阿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相异策略。马早明基于东盟"大国平衡战略"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中国与东盟协调培养业界精英和高职技能人才、研制中国东盟教师教育标准、推动学历学位互认等新策略。李军和田小红建议深化中非大学的伙伴关系,发挥孔子学院作为中非文化交流平台的多元作用,加强承担非洲留学生项目高校的国际化内涵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